APP下载

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市场与计划关系的解读

2014-07-02谢京辉

社会科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市场关系新时期

谢京辉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在全面改革的新时期,市场的作用需要全面升级。但从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看,在更加尊重市场规律的同时,还应更好地使用好计划。在厘清和把握市场与计划关系的理论内涵与现实背景的前提下,必须理解市场与计划关系的核心要义;驾驭好市场与计划需要协调好两对关系,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充分利用“市场与计划”两个优势。只有如此,才能达到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市场;计划;全面改革;新时期;关系

中图分类号:F012文献标示码: A文章编号: 0257 5833(2014)04 0037 07

一、 市场与计划关系的理论透视

(一) 概念与范畴

所谓市场,是指商品经济运行的载体或其现实表现,与其相关联系的空间形式是商品交换场所和领域;在具体内容上也包括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各种经济关系的汇合和总和、有购买力的需求、现实顾客和潜在顾客等。理论上讲,劳动分工使人们各自的产品互相成为商品,互相成为等价物,人与人之间互相构成了市场;而且社会分工越细,商品经济越发达,市场的范围和容量就越扩大。

与此相应,计划是预先明确所追求的目标以及相应的行动方案的活动,具有两重含义:一是计划工作,指根据对组织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分析,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组织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案途径;二是计划形式,即用文字和指标等形式所表述的组织以及组织内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关于行动方向、内容和方式安排的管理事件。计划是根据社会的需要以及组织的自身能力,通过计划的编制、执行和检查,确定组织在一定时期内的奋斗目标,有效地利用组织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协调安排好组织的各项活动,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 市场与计划关系的辩证关系

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其一,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式,是发展经济的不同手段,不是区别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标志。因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可以利用。其二,经济计划性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多种所有制的必然要求,市场调节是商品经济的要求,二者都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在属性,不可分割地统一在一起,计划是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基础上的计划,市场是受国家计划调控下的市场。其三,资源配置方式有两种:指令性计划方式是一种政府集中配置资源的方式,在市场配置资源中起导向作用;市场引导方式是由市场价格信号引导企业资源的流向,实现资源配置。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把计划和市场这两种手段正确结合起来,发挥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两个优越性。其四,计划和市场相结合,是两种调节机制在各自的不同层次上发挥作用。

一般地说,计划主要从宏观、总量和结构等方面对重大资源配置和重大社会利益关系进行调整,而市场主要是在微观经济领域中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稀缺资源配置发挥作用,是基础层次的调整,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依赖。计划与市场是政府管理经济运行的两个轮子,不是两件事。经济学家长期围绕政府干预经济运行的程度展开各种讨论,一些观点主张政府干预的强些、具体些,计划多些,也有一些持不同意见。在这个问题上凯恩斯与哈耶克在20世纪30年代曾有过大论战:哈耶克认为,凯恩斯提出的政府通过降低利率和增加货币供给实现充分就业的主张,在本质上是“亡命徒式”的政策,主张政府少干预;凯恩斯认为,标志着一个周期结束的大规模失业和困难,可以靠政府开支来缓和,政府计划和管控能撑起经济。当然,无论何种观点,计划对市场的作用都是客观存在的。

二、 新时期市场与计划关系的四个核心要义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以政府行政管理为主的体制,这种体制在带来增长效率的同时,也挤压了市场机制的发育,市场价格机制难以形成,如建设用地使用不规范、金融市场体系对内对外开放度不够等弊端。也正是因此,《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转变政府职能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规范,这是高度审时度势后,把握经济运行规律、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大决策。其本质是要求经济运行切忌过分强调计划而放弃市场,只有处理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只有在实践中对市场与计划的关系正确把握,才能使经济运行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一) 当前阶段仍然需要强调处理好市场与计划的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阶段仍要强调处理好市场与计划的关系。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体制不是对西方发达国家市场模式的简单拷贝,而是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后形成的制度设计。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已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存在很多体制机制障碍,将其全部归为计划来的问题,这是对市场经济运行认识的偏差。市场经济体系越完善,越要强调计划和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的统一,而不能认为市场的完善就是计划的退出,全球金融危机就是对资本主义完全放任自由的一次否定。如果放弃计划,那么市场经济固有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也会被放大。邓小平同志说过,“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

计划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对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在我国编制的国民经济发展纲要,各行各业正在实施的“十二五”规划,这些都是市场经济中的计划手段。我们国家已经完成的很多大事、难事,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很难实现,如2008年举办的奥运会、2010年成功举办的世博会等。我国拥有集中力量干大事的能力,这是我们的优势所在,也是计划所能产生优势的一种体现。因此,现阶段仍然要处理好市场和计划的关系,不能将西方通行的国际标准看作是普遍真理,必须立足中国的实际,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把握其运行规律。在高度重视市场作用时完全放弃计划作用,这样会陷入资本主义发展的瓶颈,市场也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计划也不是社会主义的专属,问题的关键是处理好计划与市场两者之间的关系。正如斯密把市场比喻为“看不见的手”,推崇市场作用,哈耶克、卢卡斯提出“无为而治”的理性预期学说,直至凯恩斯主张的财政政策观点,无不是在讨论市场与计划的合理关系,因此,我们不能以偏盖全,强调市场而放弃计划。endprint

(二) 政府在行使计划手段时要有合适的时空边界

需要强调的是,政府在行使计划手段时应有合适的时空边界。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制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政府行为体现在计划性合适的时空边界上,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政府的时间边界应合理,二是政府的空间边界应清楚。从现有政府的时间边界看,由于短期化行为的存在,显得不够合理。政府官员任期至多两届,现职官员往往主要考虑本届政府的事情,GDP冲动、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很可能会成为现有行政体制下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出现超越政府财力能力的事也就比较常见,使地方债务演变成为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因素。行政行为的投入产出置于较短的时间边界中,实际是边界外的后续效应被外部化,没有纳入内部成本的考量,本质上是搭下一届政府的便车,使继任者承受较大的成本约束。出现这种情况的内在原因是行政考核体制存在弊端,敷衍了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则成为风险厌恶者的最佳选择。同样,继任者重复前任领导的行为路径,考虑前任相对较少,有的甚至另起炉灶,也容易造成重复建设和浪费。因此,政府行为必须在时间上具有可持续性,而不是只顾本届政府的政绩,把后续成本社会化。

从政府行使计划的空间边界看,现有行政权力边界并不十分清楚。一是行政权力扩大化放大了行政空间边界,容易导致决策权力约束的松散性,出现违背经济运行规律的行为,如道路重复修建、建筑先拆后盖,建筑物寿命平均世界最短。因此,政府行政工作必须经过科学民主决策,通过民主程序约束空间边界,才能实现科学发展。二是行政权力碎片化缩小了行政空间边界,使得行政行为在不同部门之间分割,每个图章都成为寻租的手段。政府管理体制转型是未来发展转型的重要内容,政府行政权力的空间边界要规范,要通过民主和监督,使得行政权行为透明化。上海自贸区试点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还有很多路要走,要率先突破、带动和引领上海的行政改革,并进一步示范全国。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政府职能是规范政府时空边界的一条铁律,也是衡量各级政府行为的一项标准。换言之,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领域政府少干预;在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制定实施、市场监管等体现计划的方面,政府应回归其本位。

(三) 产业结构调整要体现市场与计划的协调性

需要提醒的是,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体现市场与计划的协调性,尊重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各地在实施“十二五”规划时,习惯于在产业结构上把“一、二、三”产业换成“三、二、一”产业,似乎完成了产业转型升级,实际上只限于文字上的跟风和简单的顺序调换。产业发展有其自身的内在发展规律,产业结构调整必须按照规律办事,符合市场的需求。上海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曾经把名扬全国的“上海产品”调整到越来越少,以至于丢失,未按照市场规律安排,失去了品牌优势。这些年上海经过努力,已经成为世界品牌的集聚平台,品牌建设的效应日益显现。同时,根据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形成了一整套推进企业品牌建设的政策体系,包括商标专利、质量、诚信老品牌振兴等各个方面。现在提出“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不是丢弃具有特色的传统工业,具有高附加值、符合低碳经济的品牌型制造业,它们仍应成为“上海名牌”。从国际经验来看,许多发达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自己的传统工业,如瑞士手表、军刀等,美国的纽约和日本的东京也保留有制造业,我们的计划必须符合市场的需求导向。

此外,在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随着“品牌”优势的消失,依附这些产业的“人力”优势也在慢慢消失。上海近年来大量引进高端人才,忽视具有竞争力的传统制造业工人的就业促进和引进,人才结构比较单一,对就业影响比较大。必须重视不同层次人才对上海产业发展的作用,形成合理的产业人才结构,为上海的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这项工作需要政府通过计划实施,单纯依靠市场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特别是现在商务成本居高不下,仅仅依靠企业个体的努力难以消化成本,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也难以落地,这就需要政府发挥计划作用形成综合效应,通过制定配套政策降低企业用人成本,计划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四) 要注意“市场与计划”是互补而不是相斥

需要注意的是,“市场与计划”是互补而不是相斥的,即便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也离不开计划的作用,必须寻求市场与计划的临界点。完全竞争市场只是一种理论假设,必须具备未有任何阻碍的条件,事实上市场会受到供求关系、空间局限、社会关系甚至于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其自发性无法协调这些关系,需要计划进行干预调节,问题的关键是计划要恰到好处,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不可否认,我国在长期的计划时代积累了大量财富,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充裕的物质基础,一味指责计划是不够的,计划也未必不是好东西,历史上发生的几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基本上是通过政府干预市场才摆脱危机的。但是,政府干预市场的行为应该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加强和完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市场体系的完善,在尊重市场的前提下,科学制定政府干预规则,主动发挥有限和适度的干预作用。二是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内在要求,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调节机制,也是迄今为止人类所拥有的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手段,它能以最简单的形式、最快捷的速度和最低廉的成本把资源配置好。

三、 驾驭“市场与计划”要协调好两对关系

要驾驭好“市场与计划”两个轮子,就必须科学全面掌握“市场和计划”的特点,在协调好“效率与公平”、“发展与民生”两对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全面改革以求达到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目的。

(一)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市场与计划”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市场是竞争性、优胜劣汰体现效率;计划是目标性、统筹性促进公平,两者职能存在分野。在我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已经充分感受到了以市场化为基本取向的体制改革在增进效率和提高增长速度上所产生的巨大力量。endprint

具体而言,在中国改革进程中,我国东部地区凭借其率先改革带来的体制创新优势,发展十分迅速,而中西部地区则在整体上改革滞后,与东部地区相比存在着一个“体制落差”,从而制约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就资源配置主体而言,东部地区非国有经济发展迅速,逐步取代国有经济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要推动力量;而中西部地区改革开放前国有企业所占比重就高于东部地区,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较东部地区更为深刻,接受市场经济的管理原则难度更大,在这种制度的“路径依赖”作用下,中西部地区非国有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迄今为止,西部地区的国有化程度依然很高,据《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西部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占各地区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的比重远高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的绝大部分是由国有经济贡献的,非国有经济贡献份额很少。就资源分配方式而言,东部地区的市场化进程明显优于西部地区,市场取代计划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较其他地区领先一步。樊纲和王小鲁的研究表明,全国各省市的市场化排名中,前5名是广东、浙江、福建、上海和江苏,全部属于东部地区,而后5位分别是甘肃、贵州、青海、宁夏和西藏,都属于西部地区,这一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东部地区市场化水平较高的结论。一般而言,市场发育程度较高的地区,资源配置效率也较高。在中国改革进程中,东部地区的市场化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获取了区域发展的先发优势。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由于受到地理、区位、环境、文化、技术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增长中的不均衡性和不公平性矛盾也在不断扩张。在这种情况下,既有体制创新的红利出现边际报酬递减的问题,效率与公平的矛盾不断突显。正如诺斯的研究显示,在竞争和交易成本的约束下,面临双重目标的国家会导致低效制度的形成;报酬递增和不完全市场是决定制度变迁轨迹的两个力量,并指出制度变迁出现“路径依赖”和“锁定”这两种轨迹[美]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21—33页。。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次全面深化改革要求既解决发展又协调平衡问题。正如《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依据这样的理解,未来中西部地区的市场化改革,要全面利用并发挥市场与计划的两种力量和两种优势,在效率与公平之间寻找到合理的均衡点,这也是未来中西部地区市场化改革的核心内涵。为此,必须进行观念创新,及时变革传统的思维方式、文化观念,剔除有碍制度创新的羁绊,建立与市场经济相吻合的发展观,只有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才能实现向市场经济制度的成功转型,从根本上改变中西部城镇化水平落后的面貌。推进中西部地区的市场化改革,关键在于培育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市场主体以及构建体现市场经济特征的运行机制。

一是培育市场主体,核心是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僵化、封闭、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发展开放、有活力、混合型的所有制结构。具体内容包括:加快国有企业的公司化改造,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使之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素质,增强市场竞争力;促使国有经济通过资产重组或转让产权等方式退出部分领域,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并购、控股国有中小型企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企业,培育新的增长点,活跃地方经济;构建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市场环境,吸引国内外优势企业到西部投资发展,特别是要鼓励沿海地区外资企业到西部地区投资办企业,把新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带到西部。

二是构建市场运行方式,核心是提高市场的组织程度。提高市场的组织程度,首先要建立健全市场经济组织,构建市场运行方式,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如果市场发育不健全,政府职能的转变就不能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只有借助于市场机制这个纽带的中介效应,才能达到微观经济领域,也只有以市场经济组织为中介才能全面地调节社会经济活动、对企业产生指导作用,所以必须建立健全市场经济组织,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市场机制;其次要建立健全社会组织,政府职能转变也使许多职能从政府转移到社会,如果没有相应的社会组织承担政府让渡的职能,必然导致大量社会事务无人管辖,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完善政府服务社会的杠杆和途径。以上目标实现必须通过政府发挥市场、计划特点加以积极推进的,只有这样才能效率兼顾到公平,使社会平稳发展,实现中国梦。

(二) 发展与民生的关系

发展与民生的关系,核心要义是发展要兼顾民生。这是体现“市场与计划”的合理配置问题。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处于大规模的建设时期,用于建设上的投入超过了对民生的投入,这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三年自然灾害、还苏联债、抗美援朝等,民生的投入相对较少,民生压力日益加剧。随着启动改革开放,国家的民生投入逐年增加,人们的生活取得了质的变化,并为世界各国所公认。

但要清楚认识到的是,在处理发展与民生关系上,仍旧存在着两个误区:一个是忽视民生问题的解决,过分追求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陷入为发展而发展的误区;二是强调民生过分或者强调解决全部民生问题的程度和时限,把促进发展的必要资源过多用于民生问题解决,陷入杀鸡取卵的误区。事实上,民生与发展孰轻孰重,关键还是要适度,恰到好处。一个好的发展模式是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全面改革的要求,使市场满足发展和繁荣需要,让经济按市场规律运行。在发展安排上兼顾好各种关系,没有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长,就没有相应物质财富的增加和社会就业的解决,民生保障就无从谈起,没有相对的社会稳定,就没有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环境与前提条件,如果处理不当,会出现有增长而无发展,有GDP的不断攀升而没有民生改善与提升的局面。在发展中要优先考虑生存类的民生问题,逐步解决好发展类民生问题,对生存类的民生问题必须无条件解决,对发展类民生问题教育、交通、医疗条件改善等必须尽可能解决。这些依靠市场作用很难有效排序如期完成,必须通过政府科学规划计划作用加以实施。endprint

从我国地区发展角度来看,东部地区应尽可能发挥市场作用,通过税收等杠杆解决民生基本问题,西部地区通过计划逐步加快发挥市场的作用,积极发挥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优势。另外,对于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的地区,可以通过吸引出口导向型投资活动显著地推动就业与经济的增长。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中西部地区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依然存在,因此要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在加快资本密集型产业利用外资发展的同时,大力引导FDI投向那些具有劳动密集倾向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充分利用中西部地区低廉的劳动力,增加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带动城镇化进程。

具体来讲,中西部地区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优化这些地区的投资环境。经验研究表明,吸引FDI的数量与基础设施水平呈正相关。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交通通讯设施要优先,研究还发现,公路网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人均GDP增长率可以提高086个百分点。对于加速西部发展来说,今后几年内应当优先建设与国际经济相关的基础设施,比如在交通设施建设上,需要优先考虑连接外部市场尤其是国际市场的通道。但由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初期投入大、周期长,西部地区资金缺乏,难以大规模地进行投资,所以要想在短时期内改善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状况,关键在于解决融资问题,吸引外国直接投资者通过BOT方式参与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这样的基础设施建设既作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有利因素,又作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重大项目并达到优化FDI结构的目的。也可通过加大转移支付,争取更多定向西部开发的海外资金与技术援助并提高面向这些地区优惠贷款的比重,奖励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允许边远地区居民向区域中心城市集中等政策支持的力度,促进该地区的城市化发展,为中西部地区和FDI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商业机会。实现此目标,必须经过计划的安排,市场运作特别是政府的政策支持才能实现的。

四、 全面深化改革要充分利用市场与计划两个优势

“市场与计划”是经济运行中的两个轮子,不可偏颇,否则经济运行将变成独轮而失去平衡,因为市场本身无法调节各种社会关系。另一方面,政府掌控经济运行不能过度依赖于计划手段,能够市场解决的必须放手,按照市场规律运行,当然这并不等于放任不管,完全放弃计划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讲,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这是依据我国政府工作实际做出的明智决定,是从根本性上规范了政府对市场的行为,每一部分改革也多切中时弊。这些改革并不是放弃计划,而是明确了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行为方式,不能片面地简单地理解为放弃计划或是否认计划对市场所起的作用。资本主义的市场化应过于追求私利而缺少组织计划的优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恰恰具有这些优势,千万不能放弃这些优势,市场虽能解决我们发展中难题,却解决不了我们的全部问题,要充分利用好计划与市场两个优势,使我们的经济运行更符合规律要求。

实践中,“市场与计划”都是政府掌控的重要方面。一方面政府管理尊重市场规律,遵守市场“游戏规则”倡导市场行为;另一方面市场自发性、滞后性通过政府制定计划的合理科学的安排,确保市场正常、高效运转,因此政府定位十分重要。政府对于市场而言是监管员,这是服务型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

立足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笔者认为,市场能发挥作用的地方,政府就应该退出,使政府回归其本来,政府担当裁判员的角色。特别是当某些行业的发展或衰退超出或低于政府的预期效果时,政府可以考虑介入或者直接叫停。对市场中有显著负外部性或者违规的企业,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法律、规则勒令这些企业、社会组织、个人退出市场,甚至禁止从事该行业一段时间活动。行业垄断是我国现阶段一个突出现象,它产生于行政能力滥用,政企分离不够彻底和计划体制遗留的弊端,是行政权力和经济权力相结合的垄断,其扼杀市场经济体制,破坏经济发展活力,容易导致腐败。截止目前,我国共查处垄断案件5642件,行政垄断案件519件,维护了市场秩序,确保了正常运行。说到底,通过机制创新约束政府干涉市场的冲动,并促使政府对企业提供更多的便捷服务,可以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更好地发挥作用,并有利于实现转变政府职能的目标。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改革的要求,实现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制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从政府管理层面分析,政府当好裁判员,监管好市场运行才是其本份之事,这样的市场具有高效运作的根本保证。

放眼未来,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就要求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与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这一举世瞩目的宏伟目标,需要我们扬长避短,充分利用“计划与市场”优势互补,各级政府要有高度负责的担当,不辱使命,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时,使计划设计的符合经济运行规律,成为其合理的支撑。同时通过计划的规划更好地解决社会的公平公正问题,市场与计划都是经济运行中不可或缺的。实践证明,离开市场谈计划,这样的市场一定是僵化的,大锅饭的计划时代是最好的明证,一统天下满足不了人们的物质需求;反之,没有计划的市场,至少是不完善的市场,缺乏秩序容易引起混乱,金融危机足以说明这个问题。无数事实表明,经济运行一定要驾驭好“市场与计划”两个轮子,才能符合经济运行的规律。

(责任编辑:潇湘子 晓亮)endprint

猜你喜欢

市场关系新时期
浅谈房产测绘中的质量控制要点与体会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
手机报面临的发展困境及纾解之道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研究
“AutoForm金属板料成形仿真软件”市场在中国的开拓及本土化发展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