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用美术》的文化取向研究

2014-07-02李洁雪沈榆

创意设计源 2014年1期

李洁雪++沈榆

【摘要】《实用美术》是上海乃至全国设计界内一本重要的期刊,创刊于1979年,停刊于1995年。这样一本期刊的兴衰成败与整个中国设计界的发展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实用美术》的价值取向和它的兴衰原因的研究,探讨整个中国设计界期刊的利弊。

【关键词】 实用美术 文化取向 设计杂志

《实用美术》·期刊简介

1979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实用美术》这一不定期的丛刊,对实用美术的各个方面进行探讨、研究和介绍工作,力求图文并重,除了每期有侧重的刊选最新的设计及产品外,还适当介绍我国传统的优秀实用美术和外国现代产品设计及包装,供专业人员借鉴和参考;1995年,《实用美术》由于一些时代问题和期刊本身的运营问题,这一轰动一时的期刊就此停刊,消失在时代的洪流中。

一、“实用美术”与期刊的发生

实用美术这个词,就字面讲,它是由“实用”和“美术”两个词组成的,美术冠以“实用”,显然是表明了它的性质,也限制了它的范围。也就是说,它是实用的,而不是非实用的。

实用美术的含义有广狭之分。按一般文艺学的分类,美术分为绘画、雕塑、建筑、工艺四大门。就其性质和功能而言,前两者是鉴赏性的;后两者则带有实用性。因此,广义的实用美术不仅包括工艺美术,也包括建筑美术。建筑美术为人们创造实际应用的生活环境,工艺美术为人们创造实际应用的生活用品。通常所指的实用美术,又往往是狭义的,习惯专称工艺美术。由此,我们可以概括为:所谓实用美术,就是结合着人们生活的一种实际应用的美术,它体现为日常的用品和消费品;另一方面,它又同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发展紧密结合着,随着生活和生产的变化,实用美术也日新月异,然而,从其性质和本质来说,体现了一个共同的原则,这就是“实用”和“审美”的统一。

实用美术总是无条件进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最广泛最深入地体现一个国家民族的风尚、习俗和气质,它是民族文化和文明的标志之一。实用美术这朵花不仅作为人们精神上,感官上的享受,而且以它的花叶果汁来培育现代工业,是现代工业成长中不可缺少的营养剂;更确切地说,实用美术是现代工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实用美术家肩负着美化物质产品和宣传精神文明的双重任务——他们创造着使用价值,同时也创造着影响人们精神的美的享受。建国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实用美术在党的关怀下有着很大的提高,但由于林彪和“四人帮”的干扰和破坏,它又停滞不前,甚至向后倒退了,从产品设计和包装上远不能适应新的形势要求。《实用美术》的出版旨在在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新长征途中,对我国的工业产品设计、包装、装潢的提高和改革能起到小小的催化剂作用。

在《实用美术》的创刊号中,第一篇文章就是蔡振华先生的《看的远一点,做的好一点》,这篇文章联系实际探讨了新中国发展中实用美术的若干问题,它提出由于实用美术与生产的密切关系,我们的工业产品要从质量、包装等所有方面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其次,文章就轻工业产品设计中的几个方向提出了几点意见,第一,要根据使用对象来设计,设计时要对物对人有所区别,人们的社会地位、心理状态、使用要求是不一样的,每件工业产品,由于使用对象不同,总有它一定的属性。总之,任何产品在设计中要注意使用者,不了解对象,不从产品特性来考虑美化工作,就不一定有良好的效果。第二,要合理运用材料,懂得材料上的质地美加以充分利用,切忌使用繁琐装饰,掩盖材料的质地美,这样产生的造型风度,具有一定的特性,并加上使用上的出色,这样的产品,不仅可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而且也会赢得国际市场的欢迎。第三,要考虑产品本身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文中以西餐具的设计为例,说明了这一问题——这种以外销为主的产品,设计重点应该放在哪里呢?一直以来,我们产品的规格一直没有超过他们传统产品的规格,这样我们在国际市场上要突破他们的垄断地位就比较难。像我们这样的国家提供这类产品,就要说明我们对此的理解程度,创造出合乎现代规格和使用要求的新产品,我以为停留在已属于过去的框子里人云亦云的设计总不是个办法。今天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整个设计风尚趋向简洁明快,重点放在造型变革上,其中我们最值得注意的是充分体现材料的质地美和使用上的方便舒适。在西餐用具设计上,我们不能只考虑产品本身,因为它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与现代的盘碟、台布等联系在一起。设计西餐具时,如果不考虑以上问题,它的适应性必然变差了。除了以上所提到的问题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色彩运用问题。工业产品本身的色彩在工业产品外表上居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有没有特性,能否引起消费者的注意,色彩是首先起作用的,色彩效果的好坏关键在配色,由于使用者不同,物品效果各异,考虑色彩就要从它本身具备的条件出发。 《看的远一点,做的好一点》作为《实用美术》这本杂志的开篇作品,站在全局的高度对新中国实用美术的发展提出了建议,紧扣了杂志的主题,表达了这本杂志想要起到的作用。(图1)以后几期的前言中,实用美术是工艺美术事业的核心。它和现代工艺、民间工艺、民族工艺、装饰美术、商业美术等,有连带关系。因此,《实用美术》介绍了很多相关的工艺,比如,《中国民间美术专辑》、《环境设计知识专辑》、《装饰色彩基础特辑》等。实用美术所要解决的,是通过有关人的衣、食、住、行、用各方面所需求的美术设计工作,来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建设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 1950年代,人们认为生活中的美术设计是“资产阶级思想”,到了1980年代,人们仍旧没有意识到实用美术的重要性,并且有着“外国的月亮比较圆”这种旧的思想,做好我国自己的实用美术事业就显得极其重要,这不单单维护了我国的经济利益,也维护了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实用美术》这本杂志普及了实用美术的各种知识,研究了相关问题,提供了最新资料,对我国实用美术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实用美术设计有着较强的时间性,《实用美术》这本期刊企图在介绍时下的相关设计时能够总结出某些规律,给其他实用美术部门的设计者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起到启发与借鉴作用。由于一个时期来我们国家极少介绍国外现代美术情况,美术设计人员对于国外现代绘画缺乏了解和理解,而造成设计思想的闭塞。有鉴于此,《实用美术》从第3期开始陆续介绍国外现代绘画。随着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到来,现代的实用美术设计,不仅要适用、美观,而且要有科学性,是艺术和科学的结合。因此,《实用美术》刊载了很多适合机械化生产的产品与研究,比如《现代装饰中的几何纹样》所述,机械化正是现代的实用美术大多数使用几何纹作为装饰的原因。endprint

在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的实用美术设计大大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每个有志从事设计工作的人都想要吸收国外最新的资料,因此,《实用美术》从第6期开始增加了外国资料的比例(图2),多加了外国的设计技法,彩页刊登了国外知名设计师的产品等,使国内的人们进一步了解设计工作,了解世界设计的发展趋势,这对大专院校的相关科系学生也可作为一种补充教材。

《实用美术》这本期刊所面对的受众主要是设计相关从业人员和学生,它是设计师的参考资料,了解世界设计的窗口。这本期刊创办于1979年的大上海,适时邓小平提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提出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整个中国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上海自开埠以来,就是中国和世界联系的重要窗口,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商业中心,在新时代,上海自然也担当起了经济发展的重任。 实用美术是现代工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门,一个国家在科学和文化上的成就往往在产品本身上自然而然的体现出来。在这样的环境中,《实用美术》在上海出现几乎是必然的。上海有着与国外频繁的经济文化往来,有众多轻工企业,有着诸如同济大学,华东纺织工学院,华东化工学院等诸多设计类相关院校,还有着地处长江三角洲这一优越的地理优势,编者们希望借助上海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利用这样一本杂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二、《实用美术》期刊文化取向

1. 前期:依托行业,关注微观

在《实用美术》开始创刊的3年时间里,共出版了10期杂志。开始的几期都专注于一个特定的领域,依托于一个特定的行业,并联系相关专业机构加以协助,比如第2期蜡染,贵阳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协助编辑,第3期花色图案纹样,上海市纺织局和外贸局协助编辑,第4期家具,上海市手工业局和外贸局协助编辑。每期杂志,各司其职。随后,期刊开始根据当时国内设计发展的需要编辑一期杂志的主要内容。比如,在向“四化”进军中,我国的包装装潢、工业产品造型、商业广告、房屋建筑等设计大大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每个从事设计工作的同志都想要更多的了解这方面的资料,为了适应这种需求,杂志刊登了更多的摘译外国的设计技法,当代的设计理论,设计观念,并从微观具体慢慢走向了宏观远景。

杂志第2期整本都在介绍中国蜡染的风格,历史及工艺,用文字和图片结合的方式,探索民间艺术的造型和节奏的规律,使读者在构思设计新稿时能从中得到一丝启发。第6期摘译了日本人真锅一男的《设计技法》,介绍了感情的抽象表现和图形的形成,文章提出什么是造型创造的源泉这一重大课题。“毫无疑问,敏锐的感觉和丰富的感情是首先不可缺少的。感情根植于生命深处,不是人为创造的,它的抑制或激动和理智是相对的。不管人们如何抑制自己,感情的奔马并不会因之停滞。倘若将有生命物体禁锢,生命变回惨白无力和死亡。因此,运动变化可理解为青春和力量的源泉,而人类欢乐、悲痛的感情则是造型生动的源泉。”这篇文章对广大设计从业者的造型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实用美术》还刊登过一篇《象形文字的启示》,文章主要介绍了中国汉字的象形文字和古埃及文字,从中得出了对于现代装饰图案设计很有意义的规则:单纯化和特征化是一般原则,高度概括又形似神传是重要的艺术特点,象形文字对于解决我们如何不受比例、明暗等现实限制,按照审美理想和立意进行形象塑造有很大启发。

在第10期中,杂志刊登了一篇《形式心理》,第一次将形式造型与人们的心理感受联系在了一起,设计的不同形式传递出不同的情感,引起使用者不同的心理反应,那些美好的抽象形态之所以美好,也绝对不是偶然,而是它唤起了人们心理上的感知、记忆、联想、感情。形式心理,是现代设计构成的基础,而心理的依据是生活,自然和社会的一切事物活动。现代设计,决不是什么偶合游戏,更不是求怪离奇,而是更加纯洁、健康的美。它的美深深的扎根于这个时代土壤中。

正是这些文章使《实用美术》从单纯的某个设计专业走向了整个设计界。

2. 中期:跨界互动,共享心得

《实用美术》创办到中期,已经不再将目光集中在轻工业方面,它将自己的版图扩展到整个设计界。比如刊登过的《建筑时代》《色彩的感情象征意义》《实用美术的色彩与音响》《装潢概论》《鞋的高跟与美及其他》《近未来设计断想——人、科学、环境》。杂志中新开辟了萌芽篇,用来探索未来人类的发展和新的设计方向。

除此之外,杂志还加入了国外知名设计师的专访、院校学生的文章和翻译的国外文献,比如对于英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主席道格拉斯先生的专访,他明确提出了“中国需要工业设计”这一命题。杂志还针对当时的热点“耗散结构和工业设计”刊登了学者相关的研究。这一切都给予阅读者更多的机会了解世界设计最新的方向和思想动态。一期杂志就是你了解这段时间以及未来的设计界的最好窗口。

为了满足读者迫切需要掌握使用美术基础知识的要求,杂志从第14期开始连续刊载实用美术基础讲话,共分12讲,4期连载完成。这12讲的具体内容是:(一)实用美术概述(二)实用美术类别(三)实用美术的基础训练(四)自然形态与艺术形象(五)平面构成(六)立体构成(七)色彩的原理和设计(八)字体设计(九)形式美法则(十)纹样的格式与创造(十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十二)现代实用美术各流派介绍。

杂志中新增的设计方法的练习,给了设计师和在校学生提高设计基础技能的机会,就像在课堂上一样,你可以跟着杂志学习。还有关于基础课程教学的相关研究,将关注点投到了中国的设计教育问题,第39期,一篇《在设计教学中强调民族性》的文章,提出了由于我们的设计一味追求洋化,导致缺乏民族个性,使得我们的圣品难以打入国际市场这一问题。在教学交流这一板块中,学者们还就色彩构成教学与专业设计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鉴于中国设计教育落后的这一残酷现状,对于设计教育问题的研究探讨是十分重要的。总之,《实用美术》在中期开始跨界互动,融会贯通,共享心得。endprint

3. 后期:追潮逐流,突出围城

当一本杂志已经成型,有了自己固有的风格,如何在稳定中进取,长长久久的办下去,是每个杂志社必须面对的问题。在出版了40期之后,《实用美术》也到了这一艰难的阶段。

它依旧致力于追逐世界最新潮流,刊登了诸如《产品设计的界面设计》《企业—形象—CI》《中庭设计》《超前设计与适当设计》《人类自身的设计》等当时最新的设计研究领域和方向。同时,它还对杂志的封面进行了创新,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实用美术》的封面大多采用国际设计师设计的图形为封面,使杂志更加与国际接轨。(图3)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新颖有趣的设计研究和展望,比如《试探民间美术的创造心理》, 所有艺术品的“质”都是人类所共有的情感,在民间美术中更是如此,它将对生活的认识、情感转换为简朴的形式和强烈夸张的色彩之中,取得对人类情感的共识作用。“质”的情绪色彩的真挚纯度表现如何,往往决定民间美术的价值与否。只有当创造者在创造过程中产生的形式准确的表达了情感本质,情绪色彩的真挚纯度才能达到相对完美,这样艺术品才具有永恒的生命。民间美术对于自身所依赖的生活空间的条件变化,极为敏感,它以雄厚的历史文化为背景,向人们呈现了对于生活行为的夸张变形,表达了对生活认识的客观感受,使艺术形象更符合完美意象又不失生活逻辑。 《实用美术》还发表了一篇《明天的产品》,会飞的汽车、行走电视、能言手套、知羞服装等奇思妙想的产品,虽然没有广泛流行开来,但他们独特的构思也给了我们很多有趣的灵感。为了杂志更好的发展创新,《实用美术》还和当时的华东化工学院等学校合作,刊登了很多年轻一代的学术论文研究。

三、《实用美术》的编辑特色

1. 名人名嘴撰稿

《实用美术》杂志从创刊号开始,一直注重请行业中的名人,特别是学校的名嘴教授撰文,当时考虑的问题只有一个,即将这些作者的成熟思想传播给行业、设计师、专业院校学生,完全没有考虑名人的效应。

前期作者有一大批从欧洲留学归来的老一辈设计师。其中雷圭元先生是著名的工艺美术家,早年曾赴法国留学,后任教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雷老一生致力于图案研究,早年研究图案理论,著有《新图案学》、《图案的理论和作法》;后侧重于中国传统图案研究,归纳出格律体、平视体、立视体、喜相逢等形式规律,作为我国老一辈卓有声望的工艺美术家,他在工艺美术教育和图案理论研究等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第10期的杂志中,专门介绍了雷圭元先生的生平研究。雷先生本人也在《实用美术》上发表了《中国图案美——略谈民族风格》和《中国图案美——再谈民族风格》等文章,这两篇文章阐述了中国民族图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表现手法,说明了民族图案永不过时的魅力。图案的魅力就来源于它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这两点使得民族图案永不消灭,即使图案风格一时受到时代潮流或外来影响干扰,它仍旧会转化为新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第7期,16页)。张道一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工艺美术史论家、民艺学家、教育家、图案学家、东南大学艺术学系创始人,长期潜心研究美术和工艺美术的历史及理论,他的“本源文化论”改变了美术史上被颠倒的发展序列,为艺术分类学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奠定牢固的基础,纠正历史上形成的道器观,真正恢复工艺美术的历史地位。《象形文字的启示》《杂谈汉字之意匠美》等都是张先生发表在《实用美术》上的文章。《杂谈汉字之意匠美》从鲁迅先生设计的书籍和杂志封面说起,谈到汉字的演变发展,并从中总结出适合现代使用的规律,对于古人,我们不能“外状其形,內迷其理”。应该从古代和民间汉字的意匠中领悟精神,探讨方法,学习巧意。张先生写到“当我欣赏王羲之的书法时,不仅为那妍美流畅的风格所吸引,对有些字甚至会联想到图案和构图。如“国”和“安”字的一笔回绕,笔划劲秀有力,结构屈曲自然,流畅而富有节奏之美,就像是一个生动的百吉纹样。试看那些具有动势之美的书法,不就是一幅幅的图画吗?它给人以联想,不仅想象到大自然中的生生百态,也感到其中所蕴藏的美的奥秘 。 蔡振华先生主要在上海从事工商美术设计,业余时间画些漫画,并为出版社作封面设计和插图,备受当时广告界和出版界瞩目。蔡先生为《实用美术》除了写了开刊第一篇外,还写了关于广告设计的《熟悉它,理解它,运用它——提高广告设计的艺术质量,增强广告宣传的实际效果》文章就如何让广告达到成效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后期作者如张福昌教授,张教授曾留学于日本千叶大学,后任现江南大学设计院院长,他是最早一批将现代工业设计及其他艺术设计理念引入到中国的学者之一,奠定了中国工业设计教育基础。他在《实用美术》中发表了《人类自身的设计——未来设计任务的核心》等文章,探讨了未来设计面临的困惑,以及未来设计师应该具备的能力等问题,对未来国内的设计走向做出了方向的探讨;陈维信教授,曾得周怀民、萧谦中、于非、黄宾虹诸名家指授,1950年代,在济南任教,声誉颇佳,他以山水画创作为主,亦擅花鸟。作品气魄雄伟,用笔重而显其力,用墨浓而显其厚,淋漓酣饱,神充意浓,在《实用美术》发表了《近未来设计断想——人、科学、环境》《环境,环境文化》等多篇关于环境的文章;此外,江南大学的刘观清教授、苏州大学的诸葛恺教授等也都是重要的撰稿人。

2. 新人新作登场

全国高校、大专中专院校以青年教师为代表的新人第一篇论文往往在《实用美术》杂志发表,这与老一代名人的推荐分不开;沈榆《图形语言与设计》《CI计划创造企业形象》尚未完全形成成熟理论,编辑周峰先生仍热情鼓励支持。由于新人发表文章特别期待,当时出版周期在三个月左右,所以好不容易等来了出版,非常兴奋,也格外珍惜写稿机会。此外,很多院校的设计专业的学生,也有机会将他们的设计作业、研究论文发表在《实用美术》上,比如上海工艺美术学校学生的作品赏析。这给在校的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大舞台,一个与整个社会,设计界接触的机会。(图4)

3. 偶得佳作endprint

主编周峰先生编辑思想十分开放,其中编辑专辑是十分有益的尝试,计有“广告摄影”专辑(上海工艺美校张苏中老师主笔)采用全彩图片,介绍了广告摄影的技法并刊登了很多摄影佳作,甚至有了“美食专辑”,除了介绍餐厅的环境,摆盘的艺术,还介绍了宴席的艺术,餐桌的礼仪等。这些用专题介绍某一个领域的创意是《实用美术》的重要思路,它将目光扩大至设计以外的其他领域。它们都是在主编灵机一动下形成的内容。(图5、6)周峰先生努力造就读者、作者、编者的三者互动。他生性豪爽,不拘小节,自称与夫人是“破镜重圆”,却是对爱情格外珍惜,杂志中图片提供者中常有“芷芳”字样,即以他夫人名命名。

4. 对民族工艺的坚持

从《实用美术》的第1期杂志开始,每个时期的杂志都会介绍各种中国民间工艺,他们的历史、现状、未来发展、艺术形态、特点等。这有利于人们对于传统工艺的了解,使得民间传统工艺可以得到更广泛的认同,更完整的传承下去,也有助于设计师从传统工艺中获得新的灵感。

5. 后《实用美术》时代的悲哀

随着主编周峰退休年龄临近,《实用美术》编辑人员接班问题日趋突出,周峰曾想从高校调来一位年轻的教师来任主编,事先曾让其参与担任特邀编辑,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与此同时国内诸如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主办的《设计新潮》杂志、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主办的《设计》杂志、以及由陈逸飞改版的《视觉》杂志的迅速崛起,《实用美术》显得力不从心,为此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酝酿了诸多改版方案,并在大学院校、设计师中征集了意见,由于这个圈子中的专家缺少杂志发行及运作的经验,因此没有实质性突破。1995年一个偶然的机遇由杭州三江国际广告公司担任“协办”,由其担任“运营”的职能,编辑部主任由浙江美术学院的陈华沙老师担任。从改版后变成大开本全彩色印刷,大部分由浙江美术学院老师供稿,改版后杂志名称改为《创意》,但其内容既缺少像《视觉》杂志全部引进欧美大牌杂志的编辑思路,也缺少像《设计新潮》杂志定位“设计”,介绍“新潮”的编辑方针,经营若干时间后搁浅。(图7)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一直想在“实用美术”领域再次复兴,也尝试过出版“大美术”等杂志,但均未做长久。《实用美术》杂志的遭遇并不是个别现象,事实上若干年后《设计新潮》杂志、《设计》杂志都经历了上述相同的情况,就连英国的《Design》杂志也未能幸免,其原因如下:

(1)缺少运营设计类杂志的人才

1979年,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不久,中国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经过一场十年的文化浩劫,中国的各类报刊杂志都百废待兴。尤其中国的设计起步较晚,之前几乎没什么设计类的杂志,对于这类杂志的运营一切都是在实践中慢慢摸索的,运营设计类杂志的专门人才的短缺是无法避免的硬伤。

(2)缺少具有传播价值的撰稿人

虽然《实用美术》的主要受众是设计相关从业人员和院校师生,但作为一本非纯学术杂志,让学术见解变得通俗易懂,平易近人,也是实足必要的,有助于设计理论的传播与普及。《设计新潮》杂志编辑黄培庆十分强调这一点,因此在组稿时事先与作者沟通,努力将作者的学术见解化为可读性较强的文章,由于其本人也有丰富文采,因此改稿编辑十分得心应手。

(3)新媒体崛起

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电脑、互联网、智能手机开始普及,网络使得这个世界真正的变成了地球村,数字化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信息载体,报刊杂志不再是必需品,无实体的数字媒体显得更加方便、快捷、有效率。以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强势攻击下,报刊杂志等传统纸质媒体必然会遇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危机。

(4)读者眼界提升

改革开放以后,设计界纷纷走出国门,设计信息渠道增多,业界已经不在乎这些杂志载体的信息。互联网的普及也使得新的讯息几乎达到了全球同步。

四、结语

一本杂志的长久繁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拥有自己的特色,然后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基础上,紧随时代步伐,不断改革创新。通过研究《实用美术》这一时代代表性杂志的兴衰与它的文化价值取向,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

1. 滴管式的滋润

一本杂志就像是一棵植物,你必须按时按量的给它浇水施肥,持续不断。如果一下子浇了太多的水,施了过多的肥,那么这棵植物必然会因为无法吸收而死亡。所谓的滋润就是要细水长流,坚持不懈。而作为一本杂志,就要在保留自己固有特色的基础上,跟上时代的发展,更换新鲜血液。在稳定中求创新,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改变,保持与时代的同步性。

2. 没有浪费,没有豪华

这里所说的改革创新,不是指纸张印刷的改良,从黑白到彩色,从16k到8k。杂志单单越做越豪华,越做越夸张是没有用的,这样做除了浪费资源成本外,唯一的用处是短暂的吸引人的眼球,杂志最重要的是翻开杂志后给读者呈现的内容。

3. 不强调革命,只力求改良

一本老杂志在它长久的发展过程中,一定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定位,有了自己专属的读者群。老杂志要在新的时代继续发展下去,首先要做的应该是保留住原来的读者群,其次才是发展新的读者。为了求新而大刀阔斧的改革,只会渐渐丧失掉自己的特色,丢掉本属于自己的领土,那么失败消失便成为必然。只有渐进式的改良才可以保住自己的根,守住自己的魂,有了基本的实力,才可以去开疆扩土,寻求更好的发展。

李洁雪 华东理工大学 设计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

沈榆 教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秘书长、上海设计创意中心秘书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