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涪陵“点易洞”中国理学发源根据地

2014-07-02陈与

重庆与世界 2014年6期
关键词:程颐涪陵

□ 文、图/本刊记者 陈与

涪陵“点易洞”中国理学发源根据地

Fuling "Dianyi Cave" Base Area of Confucianism Originated in China

□ 文、图/本刊记者 陈与

涪陵“点易洞”,1981年被收入《中国名胜词典》。点易洞是一个人工开凿的石洞。据宋人王象之《舆地记胜》和《涪州志》记载,北宋绍圣四年,古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颐被贬官,到达涪陵,在此人工开凿的山洞,点注《易经》。

生于公元1033年的程颐,是洛阳伊川人,师从北宋理学先驱周敦颐,成为北宋理学中坚力量,是“程氏理学派”的创始人,影响深远。涪陵人谯定是他的著名弟子。公元1086年,程颐被封为西京国子监教授,任崇政殿说书,因冒犯了宋哲宗皇帝,在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10月,被贬到涪州。

打坐6年,程颐完成易传

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冬天,64岁的程颐风尘仆仆到达涪陵,得到弟子谯定帮助,在北岩普净寺院,开设讲堂,向弟子们讲学,研讨传载中国古代的“四书五经”著作。在北岩朝江的岩石上,有一个人工开凿的山洞,程颐在讲学之余,就进入山洞,潜心点评《易经》,并写完了《易传》。当时,北宋著名书法家黄庭坚,也被朝庭贬官涪陵,在彭水任职。于是,黄庭坚就乘舟渡江,来与程颐相会,并把程颐讲学之所题名为“钩深堂”。“钩深”取自《周易·系辞》中“钩深致远”的意思,比喻探讨深奥的道理。

自南宋起,历代文人、学者,只要经过涪陵,不论为官还是做学问,他们都到程颐讲学的北岩写诗题记,饮酒流连。所以,在北岩石刻中,至今有黄庭坚、朱熹、陆游、王士桢的书法手迹。为此,涪陵历代官吏也注重程颐理学的历史价值,以点易洞为基础,加以修缮和扩展延续。到了清代以后,北岩一带就形成了点易洞、钩深堂、致远亭、碧云亭、四贤亭、三仙楼、三畏斋、北岩题刻等景点。

1999年,为纪念程颐点注《易经》900年,中国哲学泰斗张岱年在北岩点易洞题写碑铭。“易”始于巫卜,巴人尚巫信鬼,已被证实。据说,涪陵有10种“灵龟”,用于占卜。是谁发现灵龟呢?就是巴人的占卜巫师。

占卜的方式还有龟卜、鸡卜、草卜、钱课等,但“枚卜”最早,这意味着阴、阳概念是由南方民族发现和使用。面对复杂神秘的世界,以阴、阳对立统一的方式进行思维,这是了不起的发明创造。让一阴一阳统摄万象,在哲学中的对立统一规律,也是基本原理。相传,伏羲氏发明八卦,周文王制六十四卦,世称《周易》,而巴人曾助武王伐纣,受封子爵。

《易》学营养,滋润民间涪陵

巴人居于盆地之中,在盆地中又有小盆地,小盆地里还有小小盆地,或称坝子。一代代巴人在丘陵起伏的环境里,头顶青天,抬头见山,爬坡下坎,大喊一声山鸣谷应,他们睹物想事范围有限,但对天地有特殊感受,易于悟道,是一个出思想家、哲学家的地方,涪陵白鹤梁有白石渔者的故事。据《神仙通鉴》载:“北魏尔朱通微在合州被太守囚于竹笼,投入江中至涪州,白石渔者得之,因索酒与之剧饮,取丹分饵,同至荔枝园仙去”。另载,白石渔者是一位懂《易》人且精于天人地理预测,在白鹤梁上,用石刻预兆年岁丰欠的双鱼图与他有关。像“白石渔者”的道士,在涪陵史载还有兰冲虚、王念溪、无相、林端、樵道人、云中鹤等,他们对《易》学传播研究,产生影响。

《易》学在涪陵民间的表现,形式多样,有地名、建筑、方言俗语,人名等。例如:地名有太和场、保合寨、仁和场、和兴场等。在房梁上画着太极图、在方言俗语的“四四合气”、“五五得悟”、“六六大顺”“事不过三”,“三贫三富不到老”,“七不出门八不归、九九归一”等。

到了汉代,独尊儒学之后,《周易》的传播研究更为深入,郭曩氏、严君平是易学传播的名家。汉晋时,涪陵人范长生曾任汉国丞相,他善于预测吉凶,著有《蜀才易注》。范长生氏族是汉晋时涪陵的五大姓之一。南北朝时,涪陵为僚人所据,直到唐代,后为多民族聚居之地,有人传习《易》学。在《五行记》中记载,东蜀节度使刘遵古,于太和五年(831年)在涪州城发现《周易正义》故事,著者为衡阳道士李德初。

到了宋代,涪陵《易》学研究达到顶峰阶段,程颐、谯定、昊亚夫是代表。在北宋绍圣年间,程颐在点易洞研习《周易》,以《易传》形式,表述儒家思想体系,使儒学理论哲学化,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程颐的弟子谯定,是涪陵人,青年时已烂熟儒家经典,喜读佛经,善用学问来探讨社会奥妙。

后来,谯定又向郭载学习《易》学,而郭载《易》学系祖传,郭载的先辈郭曩氏是汉代《易》学名家严君平的老师,学问精深。谯定还多次到奉节诸葛武侯庙去观察八阵图,悟出根本道理,他认为诸葛亮精通《易》学。谯定又拜程颐为师,向他学习儒学《易》学。因此,谯定靠自学,学问达到很高的境界,被宋钦宗皇帝召为崇政殿说书。谯定著有《谯子易传》,他的学术融合儒学、易学、佛学,被称为“谯学”,也被尊为“涪学”首领。

昊亚夫是南宋涪陵人,平生好《易》,对《易》学研习,仍感未足,他听说朱熹有一位嫡传弟子,他请到涪陵,继续讲学数年。昊亚夫著有《孟子注》,被称为“昊学”,昊亚夫的兄弟昊临,也是学问家。此外,涪陵人崔彦直,是四川眉山苏学门人,崔彦直也是研究《易》学名人。

宋代以后,在涪陵的《易》学研究,为传播和研究经(儒)学服务,所以研习经学的人必研究《易》学,凡是学生也要读《易》学。清代况伦标著有《周易一说》,“其书与咸丰二年(1852年)奏准刊行。”到了清末,有一位汪如汉的人,喜好理学,著有《一贯图说》。由于清末以后,清庭推行新学,研习“六经”,《易》学退出学坛,少有专著出现。

点易洞与古墓群有无关联,至今是个谜

点易洞可以直通新石器、汉代、六朝时期的古墓群和汉代窑炉。在涪陵白岩寺的汉代崖墓,通过研究,考古学家发现此处是古人类活动的频繁区域。后来,在此处出土了汉代的珍贵文物。据说,有这样规模的汉代古墓群,有好几座。于是,重庆考古专家,对点易洞沿江一带进行大面积勘察,他们辗转数月,发现了“转转堡墓群”的土坑墓,“八角亭渡口”的崖墓等。

“转转堡墓群”土坑,埋入5米的泥下,按照山民计算,掘一口土坑,“需要掊出80—100立方泥土。”据在“转转堡墓群”土坑荼的山民胡彪介绍,他被考古专家请来,进行“挖墓工作”。在“转转堡墓群”土坑现场,考古专家摆出釉鸡、釉猪、生活陶品等文物。重庆考古所分析,这是汉代古墓,死者身份高贵,崇尚厚葬,能在墓群里埋上釉鸡、釉猪等,可见墓主是高官。

然而,汉代距今几千年,涪陵古群墓历遭盗窃。据考古工作人员介绍,这座崖墓被发掘时,能清楚看到盗墓者留下的痕迹。从古墓群中的陶佣、生活用品来分析,和现代人陪葬烧制的房子如出一辙。

在涪陵出土的古墓葬群里,发现了古窑炉,考古人员说,在重庆主城的江北、忠县地区曾发现古时制窑场地,“但规模和功能分区绝对不及此。”原来,在涪陵八角亭渡口遗址的汉代窑群,规模庞大,烧制的成品具有功能识别性,这在考古史上意义非凡,具备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通过窑炉里残余的千年草木灰烬,可以断定古人是用木炭作燃料的,”考古人员介绍,他们遗憾的是,没能看到“古人的最后一窑”,并且部分“次品”,遗留下来。而正品却没有。在次品上,有残余的筒瓦、板瓦等,还有冥祭用的窑鸡、窑猪物品。根据窑炉的面积大小算出,古人烧制一炉窑货,有成千上万片瓦砾。

聚云山峰的法雨寺,是传承佛教文化的处所,海拔360多米的寺庙山峰,南边一侧有狭小凹形的山脊,与寺庙相连,其余三面是悬崖峭壁,如果到达山顶,只有通过南侧陡坡。根据寺庙现存残碑“唐贞观十二年始建阎王殿于山巅”记载,聚云山在公元639年就建寺庙了。在上千年的沧桑岁月里,寺庙数经兴废,取名为白云观、龟龙寺、东岳庙、赛丰都、天子殿等。

在聚云山临江的山崖,有一个“神仙洞”,相传有皇帝的衣冠冢,但具体是哪一个皇帝的衣冠冢,说法很多。在聚云山下长江边的龟门关古迹,是涪陵古代的兵家必争之地。1949年11月28日,解放军在此突破敌军防守,从西进军涪陵。抗战时期,天子殿周边树木茂密,为躲避日本飞机轰炸,在此设立避空场所。1958年,聚云山的林木被砍伐,寺庙亦毁。

至于点易洞与古墓群是否有关联,至今仍是个谜。

猜你喜欢

程颐涪陵
涪陵榨菜
涪陵:工业大区打开绿色新场景
程门立雪
净利润现五年来首降涪陵榨菜提价战略能否继续有待观察
程门立雪:北宋学者程颐的家风故事
涪陵:水做的城市 水润的容颜
水中高考
程门立雪
抬头辩解,
抬头辩解,不如低头认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