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台北内湖垃圾焚化厂
2014-07-01翁红妹
翁红妹
今年2月,我有幸随殷一璀主任考察了台北市议会立法、监督工作和桃園县议会、中坜市民代表会的有关工作;实地察看了台北内湖垃圾焚化厂垃圾处理情况。其中,台北的垃圾处理、资源回收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觉得台湾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技术比较成熟和完善。
与想象中的垃圾成山不同,步入内湖焚化厂,道路两旁绿树花草映入我的眼帘,鼻息间的空气中没有任何异味,8.1公顷厂区内花香鸟语、干净整洁。只见厂区设有网球场、温水游泳池、健身馆和咖啡室,真是一应齐全。这些公共设施免费或低价提供给员工和周围的学校、工厂以及市民享用。
内湖焚化厂是台湾首座高效能大型焚化厂,采用现代化机械式焚化技术,将垃圾中可燃物质焚化后,使其体积减为原有的十分之一左右,然后将底渣回收再利用,作为道路管沟回填。来到垃圾回收点,我看到林林总总的“废物”被严格细致地分类。在白色泡沫(台湾称“保丽龙”)堆积场地,工人们正忙碌地整理白色泡沫,他们只要将大小形状不一的泡沫投入机器,顷刻间这些泡沫被压制成拳头大小的球体,一个个从机器管道滚落大物袋,随后这些泡沫作为原料回收再生利用。
我又走进再生家具展示拍卖场,这里有序地摆放着办公桌椅、沙发、床具、厨房用具等,真是琳琅满目,仿佛像个博物馆。被称为“巨大垃圾”的废弃大型家具、家电类,台北市则采取“免费回收、修复再生、低价贩卖”的模式处理。居民若要弃置这些大件旧物,可电话预约,回收队上门收集。回收人员将旧家具收来以后,进行清洁、翻新抛光油漆,便进入拍卖场,以同类产品市价的三成出售。怪不得我看到一些式样古典,价格低廉的老旧木制家具、桌椅上已经标有“售出”字样等待出运,这些旧家具还很受台北市民欢迎呢!
我获悉,1984年台北内湖垃圾掩埋场曾发生一场大火,由此促成了台湾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垃圾焚化厂———内湖垃圾焚化厂的兴建。现在,该厂已经成为花园式工厂对外开放,供大家参观。从2000年7月起,台北市实施垃圾费随袋征收政策,采取“垃圾不落地”的收运方式,真正形成了“资源全回收、垃圾零填埋”。台北的街道非常干净,四周看不见垃圾箱。整个台北有4000多个垃圾收集点,每周5天定时定点到居民手中收取垃圾,台北马路看不到臭不可闻的垃圾堆、垃圾桶,“垃圾不落地、资源全回收”已经成为每位台北市民的环保理念。我们考察团在路途中看到,在规定的时间,一辆辆黄色的双箱式压缩垃圾车和白色资源回收车如约而至,停在居民住宅区路口,台北市民都自觉出来,把手中分类好的垃圾袋分别放入回收车贴有“一般类(瓶罐等)”“废纸类”“干净旧衣服”等字样的垃圾桶内。说起市民垃圾分类的自觉性,台北市政府环保局负责人说,“刚开始民众对垃圾分类也不习惯,我们将垃圾回收分类项目一览表印制在文件夹、笔记本和宣传传单发到市民手里,同时通过电视媒体等各种形式进行宣导、教育,在居民倾倒垃圾时监督与指导,再辅以罚款等强制性措施,大家的环保理念进一步增强,垃圾分类已经成为每个台湾人的共识”。我感到,正是这样一系列健全的政策和人性化的措施打动了老百姓的心,台北市民垃圾分类从强迫到习惯,从习惯到自然,垃圾分类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行动,也就不足为奇了。
今年市人大常委会要对上海城市管理顽症治理情况进行监督,台北生活垃圾管理时的所见所闻留给大家深刻的启示。殷一璀主任、姚海同、潘志纯、许德明、吴尧鑫等考察团成员仔细了解了台北垃圾处理的政策与经验,详细询问如何实现垃圾处理盈利以及赢得群众支持。通过学习考察,我觉得,台北垃圾不落地政策,监管者和丢垃圾居民直接见面交收垃圾,这种模式对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监管非常有效;台北的垃圾处理实行源头管理、收运管理、全过程管理,形成了社会和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体现了两者双赢。台北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等方面的经验,对于我们研究思考这方面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