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的新平台
2014-07-01易珏
易珏
丝绸之路上,在东道国设立境外经贸合作区,将成为国际间经贸合作的备选项之一。
2006年11月4日,“中非合作论坛”高峰会上,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宣布“在今后3年内,在非洲地区建设3-5个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11月26日,胡锦涛主席在访问巴基斯坦期间,与巴基斯坦时任总理阿齐兹共同为巴基斯坦海尔-鲁巴经济区揭牌,拉开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建设序幕。这对单枪匹马在外闯荡的中国企业来说无疑是个重大利好。
商务部对境外投资建设经贸合作区给出的定位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商业运作为基础,以促进互利共赢为目的,主要由企业根据市场情况、东道国投资环境和引资政策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决策。”
通过建设经贸合作区,吸引更多的企业到东道国投资建厂,在带动企业“走出去”的同时,增加东道国就业和税收,扩大出口创汇,提升技术水平,促进经济共同发展。
事实上,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新模式,境外经贸合作区已经遍布东南亚、非洲、南美以及东欧等地区发展中国家。我国在15个国家建设了19个境外经贸合作区,行业涵盖机械电子、轻纺服装、建材家具、汽车及配件、食品医药、木材深加工、矿产开发等各个领域,入区的企业数以百计。
首创集团董事长刘晓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境外经贸合作区逐渐成为国家层面化解日益扩大的贸易摩擦以及解决外贸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之一。
“走出去”新机会
《中国经济信息》:中国企业进驻合作区看重的是什么?
周密:这不是一个新的项目了,政府一直在鼓励企业以集团的形式“走出去”,其目的就在于降低企业投资的风险,提高企业对外投资成功率。因为经济危机造成了各个国家的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危机之后全球资本的流动性减弱。在这种形势下,作为东道国的发展中国家希望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来带动本国的经济发展。
这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与中国更为接近,有很多方面可以进行产业配合,一些发展中国家更是希望借助中国的成功经验来发展本国经济。而中国企业也看到了产业发展的机会。
《中国经济信息》:合作区内企业的群体特征有何变化?
周密:这跟合作区的规划有关系,每个合作区的特点与定位不同,有的能源资源型企业,有的是定位于商贸合作区。一般来说,中国企业最先提出合作区的方案,中国政府的相关部门对这些方案进行审核,对其可行性做出评估。这些定位的差别依据是看企业究竟是服务当地市场还是借助当地的资源进入其他国家。商务部的角色是评选出那些符合我们企业需求的合作区。
《中国经济信息》:合作区内企业得到中国政府的哪些支持?
周密:由于是政府推动建设,这些项目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主要体现在品牌效应与投资吸引力的提升。
在合作区推广方面,为合作区做企业的招商,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信息,引导企业“走出去”。商务部每年出版的《国别投资指南》也会对合作区提供更多信息,有意向“走出去”的企业了解到这些信息以后,会有意识地朝这个方向发展。此外,博览会、交易会等也有对合作区的集中推介,中国驻外经贸协会也会积极协助企业向外发展。
产业做配合
《中国经济信息》:东道国给予中国的经贸合作区哪些方面优待?
周密:由于各个地区的情况不同,各个合作区建设的进度各异,每个合作区享受到当地政府的优惠政策也都不一样。有的合作区已经建好,可能当地政府提供的更多是法律保障,基础设施的支持,比如公路、通讯等,此外还有一些关税优惠以及对合作区企业生产设备的出入境优待。
《中国经济信息》:对哪个国家的政策优惠印象较深?
周密:在我较早关注的巴基斯坦和赞比亚的工业园。巴基斯坦的工业园是给海尔当地的投资做些产业配套支持与专业化发展。企业生产的产业配套都很方便,不用考虑生产出来的东西如何去做销售。
企业可以利用当地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做产业配套。赞比亚合作区是针对有色金属的开发与加工、深加工。采取的是以大企业为主导,众多的企业做产业配合。
《中国经济信息》:企业在合作区是否能规避风险?
周密:合作区比起单个企业确实可以化解或规避一些风险。比如,一些非洲国家的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特别是制造业企业“走出去”之后,会发现当地的配套能力不足。因此,企业单独投资境外,生产过程中如果发生元器件、零部件的损坏,需要从中国出口、成本非常高,进入合作区这方面就可以大大改善。
另一方面,由于双方政府都十分重视合作区的建设运营,政府政策的稳定性与劳动力的集中供应上都有一定的保障。企业越多,就越能形成集体的议价能力,这比作为一家当地的企业去发展有更多好处。
《中国经济信息》:合作区是否在遭遇一些不可预见的困境?
周密:合作区项目至今已经很长时间,很多情况都在发生变化,包括经济危机的冲击,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冲击,使得当地市场的消费力,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都在削弱。企业如果想要继续赢利,就需要考虑原初设定的目的能否实现,这会造成一定的风险和变化。
另外,由于合作区涉及到几家企业的建设和开发,那些企业之间的利益诉求有可能不一致,而当地国内的企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使得他们合作的模式也有可能发生变化,这都是可能带来的风险。
发达地区无优势
《中国经济信息》:当初企业“走出去”为了当地廉价的资源与劳动力,现在是不是有所变化?
周密:发展中国家都希望通过工业化来加速自己的发展,但工业化并不会在短期内很快完成。产业间的国际转移会一直持续下去,但这是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跨度,因此,这种风险存在,但需要较长的时间来显现。
《中国经济信息》:您给那些想要进入合作区的企业什么建议?
周密:经贸合作区对于那些有愿意“走出去”却缺乏足够经验的企业来说,是很好的选择。但即使是种集群地“走出去”,企业也要考虑到风险,一方面要衡量建设合作区的企业给出的条件与合作区配套,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企业采取不同的方式走出,其结果会有很大差异。此外,当地土地开发的程度也会影响到企业开发的成本。
《中国经济信息》:未来是否可能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建立经贸合作区?
周密:如果从投资的目的地来看,欧美的投资额增速很快。但是,以合作区的形式投资目前还没有。这存在很多制约因素,比如发展阶段的差异,国家法律政策的不同,对于土地所有权的严格规定,以及法律保护等。合作区投资的体量相对庞大,而对于这种大体量的投资,对当地经济造成的影响,都会成为当地政府的顾虑。因此,以合作区的形式进入发达地区,目前来看不太可能,或者说并不具备明显的优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