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齐拉西酮辅助治疗不同病程抑郁症的临床研究

2014-07-01姜文娟刘连忠周新芳冯少慧

精神医学杂志 2014年2期
关键词:单用普兰拉西

姜文娟 刘连忠 周新芳 冯少慧

齐拉西酮辅助治疗不同病程抑郁症的临床研究

姜文娟 刘连忠 周新芳 冯少慧

目的观察齐拉西酮对于不同病程的抑郁症的增效作用和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病程少于等于24个月的抑郁症患者(甲组)110例随机分别给予单用艾司西酞普兰(甲组单用组)和齐拉西酮合并艾司西酞普兰(甲组合用组)治疗,观察12周;选取病程大于24个月的111例抑郁症患者(乙组)随机分别给予单用艾司西酞普兰(乙组单用组)和齐拉西酮合并艾司西酞普兰(乙组合用组)治疗,观察12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4、8、12周分别用汉密尔抑郁量表(HAMD)及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评定疗效,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及安全性。结果(1)甲组单用组和合用组HAMD评分从治疗后第1周末开始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P<0.01);且两组HAMD评分在治疗各时点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乙组单用组HAMD评分在治疗后第2、4、8、12周末较治疗前明显减低(P<0.05,P<0.01);而合用组在在治疗后各时点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P<0.01);治疗后合用组HAMD评分各时点均低于单用组(P<0.05,P<0.01)。(2)治疗后第12周末乙组两组有效率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3)甲组单用组出现的不良反应较合用组少(P<0.01),两组在头痛头昏、焦虑激越、肝功能异常、恶心呕吐、便秘方面,合用组明显高于单用组(P<0.05,P<0.01);乙组单用组与合用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病程较短(少于等于24个月)的抑郁症患者,建议单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对病程较长(大于24个月)的患者,建议将齐拉西酮作为增效剂与艾司西酞普兰合用。

齐拉西酮艾司西酞普兰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高患病率、高风险性的疾病,如何使抑郁症患者得到迅速有效的治疗尤为重要。随着相关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治疗者理应通过对临床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经验性规律。因此,如何帮助治疗者做出有效的治疗方案、迅速的判断预后是我们研究的出发点。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选择2010年2月~2012年10月在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就诊或住院的抑郁症患者。入组标准:(1)年龄18~60岁(育龄妇女采取有效避孕措施);(2)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的诊断标准;(3) 17项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总分≥18分;(4)从未服用过抗抑郁药或者服用其他抗抑郁剂无效停用1周清洗后的患者;(5)受试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伴有精神病症状的患者,既往有躁狂发作的患者;(2)严重躯体疾病;(3)酒或者药物依赖患者; (4)妊娠、哺乳期妇女;(5)入组前接受过非选择性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治疗者。研究共收集病例228例,有5例在治疗过程中躁狂发作而剔除,有2例因为其他原因退出。纳入研究的221例,分别选择病程均少于等于24个月的110例为甲组,随机分成两组,单用组54例,合用组56例,两组平均年龄分别为(35.6±8.6)岁和(33.5±9.8)岁;两组平均病程分别为(11.3±7.8)个月和(12.8±6.9)个月,单用组和合用组平均年龄、平均病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乙组为病程大于24个月共111例,也随机分成两组,单用组56例,合用组55例,平均年龄分别为(38.2±6.9)岁和(39.4±5.1)岁;两组平均病程分别为(48.5±15.2)个月和(50.7±14.5)个月,单用组和合用组平均年龄、平均病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甲、乙组组间平均年龄分别为(39.8±5.2)岁和(37.5±8.9)岁,无显著性差异(P>0.05),病程分别为(12.6±7.3)个月和(49.7±17.5)个月,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

1.2 方法如有精神科药物服用史,须经过1周的清洗期,两组分别给予单用艾司西酞普兰(10~20 mg/d)和齐拉西酮(20~60 mg/d)合用艾司西酞普兰(10~20 mg/d)治疗,如有睡眠障碍可短期酌情应用阿普唑仑。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4、8、12周末分别用汉密尔抑郁量表(HAMD)及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评定疗效,总有效率≥75%为治愈,50%~74%为显著进步,75%~49%为进步,<25%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进例数)/总例数]×100%。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及安全性。参加人员进行3个量表的统一性培训。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HAMD评分比较

2.1.1 甲组HAMD量表评分比较甲组单用组和合用组在治疗前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两组的HAMD评分从治疗后第1周末始均较治疗前降低,各时点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P<0.01)。治疗后第1、2、4、8、12周末甲组单用组和合用组HAMD评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甲组患者单用组和合用组HAMD评分比较(x±s)

2.1.2 乙组HAMD量表评分比较乙组单用组和合用组治疗前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单用组治疗后第1周末HAMD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单用组治疗后第2、4、8、12周末HAMD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乙组合用组自治疗后第1周末起,各时点HAMD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乙组合用组自治疗后第1周末起各时点HAMD评分均低于单用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见表2。

表2 乙组患者单用组和合用组HAMD评分比较(x±s)

2.2 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评分比较治疗后第12周末甲组单用组治愈22例,显进20例,进步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77.78%;甲组合用组治愈23例,显进22例,进步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0.3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0.34,P>0.05)。治疗后第12周末乙组单用组治愈18例,显进11例,进步15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51.79%;合用组治愈27例,显进20例,进步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5.4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χ2= 9.18,P<0.01)。

2.3TESS量表评分比较

2.3.1 甲组主要不良反应比较甲组单用组出现的不良反应为18例(33.33%),甲组合用组为42例(75.00%),两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χ2=19.25,P<0.01)。在恶心呕吐、便秘、头痛头昏、焦虑激越、肝功能异常方面,甲组合用组发生不良反应例数明显多于单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在血脂、血糖异常、心电图异常方面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

表3 甲组主要不良反应比较[n(%)]

2.3.2 乙组主要不良反应比较乙组单用组出现的不良反应为22例(39.29%)与合用组的29例(52.73%)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2.02,P>0.05)。两组在恶心呕吐、头痛头昏、焦虑激越、便秘、肝功能异常、血糖、血脂异常、心电图异常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乙组主要不良反应比较[n(%)]

3 讨论

在抗抑郁药物中,艾司西酞普兰具有独有的5-羟色胺转运蛋白双作用的抑制机制,临床普遍反应起效较快、疗效较好;加之与一般抗抑郁药物相比,其不良反应少,药物合用的禁忌少,广泛应用于抗抑郁的治疗[2]。

在临床的抑郁症治疗中,为了迅速有效地控制患者病情,增加患者的依从性,降低自杀率,药物的合用变得越来越常见。临床经验证明,快速而有效地解决患者的焦虑和睡眠问题,对于降低自杀风险有着较大的帮助。但一般的抗抑郁药物普遍起效较慢,治疗效果不明显,而齐拉西酮则因为对多巴胺D2和5-羟色胺(5-HT2A、5-HT1D)受体具有的拮抗作用,能够对患者产生适度的镇静作用,因而较为快速的改善其睡眠问题[3];齐拉西酮也可强效激动5-HT1A受体,其效应比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和氯氮平均强;有丁螺环酮样效应,可抗焦虑;另外还有高度阻断5-HT1D、5-HT2A和5-HT2C受体的效应,有抗抑郁作用;能中度阻断对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回收效应,有中度文拉法辛样效应,可抗抑郁和焦虑[4]。

众所周知,多巴胺激动药和促进多巴胺转运的药物可以增加抗抑郁药物的疗效[5],而齐拉西酮因为具有多种优点,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抗抑郁增效剂,所以本文在选择艾司西酞普兰作为主要抗抑郁药物的同时,选取齐拉西酮作为增效剂来进行比对分析。

在临床经验中,治疗者已注意到病程不同,治疗效果也有较大的差异。根据治疗者经验,本研究选择了病程24个月作为时间界限,将收集的病例甲组(短病程组)及乙组(长病程组),随机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再分为单用组及合用组。

本研究还发现,甲组(短病程组)病例普遍起效较快,效果也较好,但是合用组病例较多头痛头昏、恶心呕吐、焦虑激越、便秘、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产生,但无不能耐受不良反应而退出的病例。乙组(长病程组)合用组较单用组起效快,但不良反应没有显著性差异。这种情况的发生,应考虑到患者病程较长,则慢性化和难治性抑郁发生的几率将会变大。

关于难治性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目前人们尚未彻底弄清,但多数学者认为与单胺神经递质传递功能下降有关[6]。因而很多文章建议难治性抑郁应该使用各种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合用治疗[3,7,9]。李静等[8]在难治性抑郁症优化治疗方案的研究中提示合并锂盐、甲状腺素、改良电休克、第二代抗精神病药、认知行为治疗的优化治疗均可以提高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而且疗效相当。而合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以其可接受度大、不良反应少、执行简单等优势被临床广泛应用。因而,齐拉西酮在众多的第二代抗抑郁症药物里有着突出的抗抑郁焦虑作用,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有着特殊的增效机制,因而建议在采用合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时使用[3]。

综上所述,通过本研究从病程的维度观察的结果,判断抑郁症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方法为:如果病程较长(如超过24个月)的抑郁症患者为使其疗效迅速,首诊就可以加用齐拉西酮等增效剂;如果患者的病程较短,则对于药物不良反应较为敏感,建议开始用药时尽量单用抗抑郁剂。

以上结论对节约医疗资源、减轻患者负担及增加患者依从性都有着较好的参考意义,当然,病程长只是难治性抑郁的一个在临床比较容易判别的指针,且并非唯一指针。

[1]汪春运.齐拉西酮的精神科应用[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5,32(1):40-43

[2]黄继忠,乔颖.艾司西酞普兰在抑郁症相关问题的研究[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9,36(1):36-39

[3]班娜,崔金波.喹硫平、齐拉西酮合并艾司西酞普兰治疗难治性抑郁症对照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2,25 (5):356-357

[4]喻东山,葛茂宏.精神疾病临床治疗手册[M].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79-84

[5]Fava M,Thase M,Debattista C.A multicenter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modafinil augmentation in partial responders to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with persistent fatigue and sleepiness[J].Clinic Psychiatry,2005,66(1): 85-90

[6]Lambert G,Johansson M,Agren H,et al.Reduced brain norepinephrineand dopamine release in treatment refractory depressive illness;Evidence in support of cat echolamine hypothesis of mood disorders[J].Arch Gen Psychiatry,2000,57(2):787-793

[7]陈静,陆峥.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难治性抑郁症[J].上海精神医学,2004,16(5):301-303

[8]李静,徐秀峰,王刚,等.难治性抑郁症优化治疗方案的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9,42(1):17-19

[9]郑振宝.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喹硫平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对照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0,23(5):259-360

R749.4

A

1009-7201(2014)-02-0133-03

10.3969/j.issn.1009-7201.2014.02.017

2014-01-08)

(

2014-01-15)

430022湖北武汉,华中科技大学附属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

猜你喜欢

单用普兰拉西
勘误
左乙拉西坦注射液治疗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疗效及预后
莫西沙星单用与联合用药治疗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疗效比较
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抗血小板药单用或双联治疗短期并发症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冰糖葫芦
丙戊酸镁合并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
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卒中后抑郁焦虑共病的对照研究
西酞普兰在紧张性头痛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加用格列美脲对单用预混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漂移的影响
齐拉西酮与奥氮平治疗早期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