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壮族山歌走进广西高职院校音乐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2014-06-30秦远强

教育界·下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山歌壮族实践

秦远强

【摘 要】广西是全国唯一的壮族自治区,壮族素以“善歌”著称,壮乡素有“歌海”“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刘三姐的故乡”之盛誉。广西是中国西部唯一既沿海又沿边的省区,这里山清水秀,壮歌飘香,有“三月三”歌会、“歌圩”等文化活动,壮族山歌是广西一张最响亮的文化名片。本文阐述了该地区高职院校如何根据地方实际,把壮族山歌引进音乐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壮族 山歌 课堂 实践

广西是中国西部唯一既沿海又沿边的省区,是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中国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是中国与东盟各国交往的重要门户和通道[1]。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2009年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广西经济社会发展迎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在过去千百年的原始耕作中,壮民从盘古开天地至今,创造了自己灿烂的文化。其中壮族山歌便是一朵灿烂的奇葩,广西山清水秀,山歌飘香,壮族山歌以比喻生动、一挥而就、整齐严谨、朗朗上口而闻名,每年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到这里观光旅游,这也为我们当地的高校教育提供了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也是一部对学生进行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和教育的极好教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作为学校自主管理、自主发展和自主实施的校本课程将成为课程改革关注的焦点之一[2]。

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如何把当地的民族民间文化融入到学校教育中来,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有机结合,这就成摆在我们面前去研究和开发的一道课题。于是,本人把“挖掘壮族民间文化,开发学校校本课程”作为课题来进行探索研究实践,首先开展了壮歌进校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走进古老的壮族

要把壮族山歌引进广西高职院校,引进课堂,首先得走进壮族这个古老的民族,感受壮族的文化、生活、娱乐和习俗。壮族(旧称僮族,壮文:Bouxcuengh)现在人口1700多万人,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为古代百越族的一支,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和贵州等省区。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为壮族人口最密集,人数最多的地区,壮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勤劳的壮族人民通过上千年原始劳作,孕育了本民族灿烂的文化,如山歌、壮戏、壮锦、舞蹈、乐器(铜鼓、天琴等),其中山歌影响最广,深爱人们的喜爱。

二、感受优美的壮族山歌

壮族山歌历史悠久,是壮族文化的璀璨“明珠”,是壮族人民的重要文化生活。壮民善以山歌来表现生活,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几乎人人能歌善唱,已近“以歌代言”的地步,且山歌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领域。据壮族著名历史学家黄现璠所撰《谈僮歌》一文和所著《壮族通史》(合著)以及《壮族民间歌谣集》等论著中可知:壮族古代民间歌谣包括诉苦歌、情歌、风俗歌、生产劳动歌、盘歌、历史歌、时政歌、童谣、革命歌曲等等。“壮族山歌从体裁方面来分,主要的有壮话称为‘话诌‘话虽和‘虽条三种,即‘诗诌‘唱歌和‘诗曲。壮族山歌由于南北部方言的不同而对山歌有不同的称呼:欢、西、加、比、论等五种。”在壮族地区,每一个区或乡都有好几个调子,包括叙事用的平调、抒发欢快情绪的喜调等等。据粗略统计,各地不同调子加起来达1000种以上。

壮族会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或“歌节”。歌圩的日期主要在农历三月初三,但在春节、四月八、中元节、中秋节以及婚嫁、满月、新房落成等喜庆吉日形成歌圩似乎习以为常,偶尔甚至在赶集的路上会形成临时的歌圩。198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将“三月三歌节”定为“广西民族艺术节”。1999年,在民族艺术节上演变发展而成的“广西国际民歌节”更名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定于每年的11月举行,由南宁市人民政府主办,至今已办了15届,壮族山歌已渐渐与国际化接轨,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最响亮的一张文化名片。

三、壮族山歌进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1.开展壮族山歌纳入广西高职院校音乐鉴赏课程体系

目前,广西大部分高职院校非音乐专业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时数都不超过32课时,95%院校的音乐鉴赏教材中未涉及壮族山歌。要将壮族山歌纳入广西高职院校音乐鉴赏课程体系,首先编撰优秀的校本教材。通过深入采风,整合资源,利用视频、录音、文字等手段编制教材。将壮族山歌一些最优秀及极具代表性的作品汇编成册,用现代的简谱或五线谱来记录,适当加入壮语教育和壮语的罗马拼音转写,并融入壮族民族文化,歌词寓意,帮助高职生更好了解壮族山歌的情感和内涵。笔者认为,要使学生对壮族山歌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掌握,壮族山歌部分至少安排8课时以上。要求掌握基本的壮语日常用语,理解壮语文化发展史和壮族山歌发展史,掌握和传唱壮族山歌的经典作品。

2.发挥音乐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音乐鉴赏课是完成音乐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因此我们在课堂鉴赏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审美情趣,选择一些优美动听、易学易唱,具有代表性的壮族山歌充实到音乐课堂中,给学生欣赏,或教会学生唱,为了使音乐课堂具有音乐性,让学生处于审美的氛围中,陶醉在音乐里,把壮族山歌《壮族的敬酒歌》(武鸣版)、《多谢了》、及“改编”的壮语《问好歌》《欢迎曲》等作为师生问好、结束课堂环节的“音乐语言”。

A.四声部的《壮家敬酒歌》

全班同学分为两个组,每个组完成两个声部,第二声部要像鼓掌一样实心拍手,第四声部拍空出手心拍,形成“低声”感觉。弱拍休止时双手打开,做到强弱节奏分明。用这首山歌用在上课前,即可表达了欢迎的寓意,又可以训练同学们的节奏感,活跃气氛,还可以鼓励同学,调动全体同学共同参与。

B.二声部的《师生问好歌》(壮语版)endprint

下面的《师生问好歌》已推广多年,为许多老师所用,笔者教会学生学会运用壮语来演唱,更能激发同学们学生壮族山歌的兴趣,还能增强同学们对民族语言艺术的热爱。以下是二声部的“问好歌”已有老师进行改编,如李君写作的《音乐论文写作问答与案例》(2012.03)中的《“音乐语言”在组织教学中的运用》,运用如下[3]:

同时音乐老师还可以以故事、游戏、多媒体课件,请壮族歌手现场演唱等形式进行教学,或将壮族歌手歌唱的山歌,拍成录像制作成课件在教室里播放,再进行适当的改编,当学生再唱起有范例的壮族山歌时,学生会感到新奇,能迅速拉近与壮族山歌的距离,使学生的学习兴致倍增。

3.将壮族山歌的教授延伸至第二课堂

作为高职院校的第二课堂,是学生在课余时间接受艺术教育实践活动最好的阵地之一,这是对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的拓展和补充。可开设“铜鼓”合唱团,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音乐课外活动学唱、感悟、体验壮族山歌原始而古朴的韵味。如《多谢了》《黑衣壮的酒》《请你带走我的歌》《赶圩路上》等,其中,笔者所在的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女声小组唱《赶圩路上》获第二届广西大学生艺术展演普通组声乐组比赛一等奖。把壮族山歌融进第二课堂文化活动,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接受壮族山歌的熏陶,既充实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又更好传承了优秀的民族文化,丰富大学生的民族音乐情感,起到了一举两得之功效。

4.感受壮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文化大餐

壮族三月三(农历)又称“三月三歌节”“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为最隆重。歌圩节的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两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盛大的歌舞活动和壮族民俗风情展示活动会吸引四方来客,每年的三月三都是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此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带学生观摩三月三歌节和采风活动,可以提供给学生一笔宝贵的精神食粮,也为我们搭建一个学习壮族民族民间文化的良好平台。让学生感受壮族原汁原味的山歌,感受最淳朴的壮族民风民俗,感受壮乡“三月三”的文化大餐,以陶冶其情操,开拓其视野,培养其兴趣,提高其素质。

5.利用节假日进行民间采风活动

节假日是学生走出课堂,融进社会和大自然,放飞心情的美好时光[4]。利用假期的时间,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到壮家村寨参加壮族歌会,观看壮族的表演,拜访山歌高手,收集山歌,并将采集的山歌通过收集、分类、整理,然后作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和利用,成为学校民族民间艺术传承和发扬的宝贵资料,不断发扬光大,形成学校办学和民族文化艺术开发及传承的一大特色。

可见,壮族山歌进课堂,是培养学生学习壮族音乐,感受壮族文化,继承和发扬壮族民间音乐的有效途径,是我们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开发的有力举措,对提高学生音乐素质,培养学生学习壮族音乐的情趣,丰富音乐课堂教学内容,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等起着重要作用。此文算是抛砖引玉,与各位同行共勉。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北部湾经济区区位优势[DB/OL].http://www.gxzf.gov.cn/zjgx/gxbbw/tzfw/tzhj/201104/t20110412_288379.htm.

[2]中国教育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七“课程管理” [DB/OL].http://www.edu.cn/20010926/3002911.shtml.

[3]李君.音乐论文写作问答与案例[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叶长有.畲族山歌进课堂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与社会,2010.endprint

下面的《师生问好歌》已推广多年,为许多老师所用,笔者教会学生学会运用壮语来演唱,更能激发同学们学生壮族山歌的兴趣,还能增强同学们对民族语言艺术的热爱。以下是二声部的“问好歌”已有老师进行改编,如李君写作的《音乐论文写作问答与案例》(2012.03)中的《“音乐语言”在组织教学中的运用》,运用如下[3]:

同时音乐老师还可以以故事、游戏、多媒体课件,请壮族歌手现场演唱等形式进行教学,或将壮族歌手歌唱的山歌,拍成录像制作成课件在教室里播放,再进行适当的改编,当学生再唱起有范例的壮族山歌时,学生会感到新奇,能迅速拉近与壮族山歌的距离,使学生的学习兴致倍增。

3.将壮族山歌的教授延伸至第二课堂

作为高职院校的第二课堂,是学生在课余时间接受艺术教育实践活动最好的阵地之一,这是对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的拓展和补充。可开设“铜鼓”合唱团,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音乐课外活动学唱、感悟、体验壮族山歌原始而古朴的韵味。如《多谢了》《黑衣壮的酒》《请你带走我的歌》《赶圩路上》等,其中,笔者所在的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女声小组唱《赶圩路上》获第二届广西大学生艺术展演普通组声乐组比赛一等奖。把壮族山歌融进第二课堂文化活动,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接受壮族山歌的熏陶,既充实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又更好传承了优秀的民族文化,丰富大学生的民族音乐情感,起到了一举两得之功效。

4.感受壮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文化大餐

壮族三月三(农历)又称“三月三歌节”“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为最隆重。歌圩节的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两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盛大的歌舞活动和壮族民俗风情展示活动会吸引四方来客,每年的三月三都是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此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带学生观摩三月三歌节和采风活动,可以提供给学生一笔宝贵的精神食粮,也为我们搭建一个学习壮族民族民间文化的良好平台。让学生感受壮族原汁原味的山歌,感受最淳朴的壮族民风民俗,感受壮乡“三月三”的文化大餐,以陶冶其情操,开拓其视野,培养其兴趣,提高其素质。

5.利用节假日进行民间采风活动

节假日是学生走出课堂,融进社会和大自然,放飞心情的美好时光[4]。利用假期的时间,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到壮家村寨参加壮族歌会,观看壮族的表演,拜访山歌高手,收集山歌,并将采集的山歌通过收集、分类、整理,然后作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和利用,成为学校民族民间艺术传承和发扬的宝贵资料,不断发扬光大,形成学校办学和民族文化艺术开发及传承的一大特色。

可见,壮族山歌进课堂,是培养学生学习壮族音乐,感受壮族文化,继承和发扬壮族民间音乐的有效途径,是我们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开发的有力举措,对提高学生音乐素质,培养学生学习壮族音乐的情趣,丰富音乐课堂教学内容,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等起着重要作用。此文算是抛砖引玉,与各位同行共勉。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北部湾经济区区位优势[DB/OL].http://www.gxzf.gov.cn/zjgx/gxbbw/tzfw/tzhj/201104/t20110412_288379.htm.

[2]中国教育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七“课程管理” [DB/OL].http://www.edu.cn/20010926/3002911.shtml.

[3]李君.音乐论文写作问答与案例[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叶长有.畲族山歌进课堂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与社会,2010.endprint

下面的《师生问好歌》已推广多年,为许多老师所用,笔者教会学生学会运用壮语来演唱,更能激发同学们学生壮族山歌的兴趣,还能增强同学们对民族语言艺术的热爱。以下是二声部的“问好歌”已有老师进行改编,如李君写作的《音乐论文写作问答与案例》(2012.03)中的《“音乐语言”在组织教学中的运用》,运用如下[3]:

同时音乐老师还可以以故事、游戏、多媒体课件,请壮族歌手现场演唱等形式进行教学,或将壮族歌手歌唱的山歌,拍成录像制作成课件在教室里播放,再进行适当的改编,当学生再唱起有范例的壮族山歌时,学生会感到新奇,能迅速拉近与壮族山歌的距离,使学生的学习兴致倍增。

3.将壮族山歌的教授延伸至第二课堂

作为高职院校的第二课堂,是学生在课余时间接受艺术教育实践活动最好的阵地之一,这是对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的拓展和补充。可开设“铜鼓”合唱团,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音乐课外活动学唱、感悟、体验壮族山歌原始而古朴的韵味。如《多谢了》《黑衣壮的酒》《请你带走我的歌》《赶圩路上》等,其中,笔者所在的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女声小组唱《赶圩路上》获第二届广西大学生艺术展演普通组声乐组比赛一等奖。把壮族山歌融进第二课堂文化活动,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接受壮族山歌的熏陶,既充实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又更好传承了优秀的民族文化,丰富大学生的民族音乐情感,起到了一举两得之功效。

4.感受壮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文化大餐

壮族三月三(农历)又称“三月三歌节”“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为最隆重。歌圩节的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两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盛大的歌舞活动和壮族民俗风情展示活动会吸引四方来客,每年的三月三都是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此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带学生观摩三月三歌节和采风活动,可以提供给学生一笔宝贵的精神食粮,也为我们搭建一个学习壮族民族民间文化的良好平台。让学生感受壮族原汁原味的山歌,感受最淳朴的壮族民风民俗,感受壮乡“三月三”的文化大餐,以陶冶其情操,开拓其视野,培养其兴趣,提高其素质。

5.利用节假日进行民间采风活动

节假日是学生走出课堂,融进社会和大自然,放飞心情的美好时光[4]。利用假期的时间,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到壮家村寨参加壮族歌会,观看壮族的表演,拜访山歌高手,收集山歌,并将采集的山歌通过收集、分类、整理,然后作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和利用,成为学校民族民间艺术传承和发扬的宝贵资料,不断发扬光大,形成学校办学和民族文化艺术开发及传承的一大特色。

可见,壮族山歌进课堂,是培养学生学习壮族音乐,感受壮族文化,继承和发扬壮族民间音乐的有效途径,是我们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开发的有力举措,对提高学生音乐素质,培养学生学习壮族音乐的情趣,丰富音乐课堂教学内容,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等起着重要作用。此文算是抛砖引玉,与各位同行共勉。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北部湾经济区区位优势[DB/OL].http://www.gxzf.gov.cn/zjgx/gxbbw/tzfw/tzhj/201104/t20110412_288379.htm.

[2]中国教育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七“课程管理” [DB/OL].http://www.edu.cn/20010926/3002911.shtml.

[3]李君.音乐论文写作问答与案例[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叶长有.畲族山歌进课堂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与社会,2010.endprint

猜你喜欢

山歌壮族实践
山歌还要妹起头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山歌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苗山歌
苗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