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探高职院校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

2014-06-30袁学丽

教育界·下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改革

袁学丽

【摘 要】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设计基础课程需要改革,需要与时俱进而不能一成不变,改革原因及具体方案。

【关键词】高职院校 设计基础课程 改革

前言

2013年被媒体称作是“史上最难就业年”,随后腾讯网络媒体报道“专科生毕业人数及就业率大于研究生”,这句话的背后引发了笔者对中国高等教育与就业市场相互关系的思考,本文以这句话为线索,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相关课程与当今艺术设计相关行业的能力要求——二者关系进行探讨性分析。

一、传统设计基础课程的特点

1. 手绘课程偏重

当今的高等教育的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结构要追溯到建国初,建国后共有“八大美院”开设关于美术类的专业,主要有绘画和工艺美术两大类,即纯艺术和应用艺术两个范畴。随着市场的需要、2000年之后高等教育的扩招、学校之间的合并或升级等客观因素,全国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招生规模日益壮大,虽然开设了艺术设计类的相关专业,但是教学中的师资力量却依然是原来的教学班底,教学设施也没有较大的改进。如何在师资、设施等软硬件并不具备的条件下开办专业及进行教学?那么只有继续走美术类的绘画课程模式,致使绝大多数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手绘课程偏重,甚至有些教师拒绝用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介教学。

2. 基础课程与后续课程衔接不密切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王玫瑰副院长曾经说过,“1933年的时候,广东教委就统一制定了教学大纲,但是80年后的现在,却没有统一的规范。”笔者搜索了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及相应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确有“各自为政”的现象。由于课程设置没有教育部的统一标准,每个学校会按照自身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去设置课程,而出现的问题是,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系没有合理的研究,导致有很多课程太突兀,或是给学生造成“这门课到底学了干什么?有什么用?”的错觉,如设计素描、设计色彩、三大构成等设计类的基础课程,学生普遍学习兴趣不大。作为教学者,笔者认为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严谨,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考虑课程之间的衔接与联系,基础课程是为后续课程作铺垫准备、服务的,甚至会对毕业设计也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就要考虑在基础课程授课时,如何能够将专业方向结合的更为紧密、合理、有效。

二、设计基础课程改革的原因

1. 时代需要

当今网络时代又被称作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各行各业日新月异,艺术设计类相关职业的要求和能力也在不断变化。如果说20、30年前的设计是处于手绘、刻字、手工排版等专业技术性阶段,那么当今的设计类职业却处于入门较低、时代性较强的阶段。

前文中说过很多高等院校在师资力量、教学设备都具备艺术设计专业招生的情况下持续扩招,很多教师对高新技术也存在抵触、排斥心理,或是不愿意转型或是自己一知半解,造成了很多“学生在学校学习3年的最终成果还不如在设计公司实习3月”的现象出现。而当今设计类职业普遍存在借助高新技术的特征,建筑设计、服装设计、平面设计、动画设计等设计类科目均有相对应的设计软件,设计软件的特征是:操作相对简单、入门较低、效率高。就目前就业市场对于设计类专业的要求来看,熟练运用3门及以上的设计软件是就职的必要条件。

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类课程就必须尝试打破传统与常规,基础课程不能继续以往的“坚持传统手绘是唯一途径”的教学理念,尝试与当今职业要求相结合,要与时俱进,不能固步自封。

2. 提高学生兴趣

很多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相互交流教学经验时都会有“学生对于设计基础课程兴趣不大”的看法,笔者从事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时也观察到此类现象,根据学生的反馈可以总结出此现象的原因。

第一,很多学生之所以选择艺术设计类专业并不是对此感兴趣,而是基于文化课不好、想考个学校的心态,所以进入大学后兴趣依然不大;第二,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的第一学期课程基本只有美术基础、设计素描、设计色彩,教师通常会采取放羊式教学,布置作业后让学生自己完成,很多学生平日不认真练习,等到要集中上交作业时疯狂加班,只为交齐作业修完学分,对专业没有积累;第三,传统的手绘模式作业量较大,且需要安静的心态完成,而当今的学生较为活泼、好动、浮躁,手绘模式已经不适合当今的教学环境。

综合上述,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采取“学有所用”的理念,学生明白学了这个就有用,将来在职业上、生活上能用得上,客观上就会主动地学习。在教与学的环节中,学是最重要的。

3. 课程衔接

基础课程是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服务和奠定基础的,所以至关重要。但是有很多院校开设基础课程时仅仅是为了开课而开课,授课教师对后续课程也不关注也不理解,将整个课程体系独立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是不断的质疑、困惑。因此,为了使课程体系更为严谨、科学、并能够适应就业岗位的要求,在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时必须系统规划课程,尤其是课程之间的联系和衔接要合理。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由简到难,才能够从最初的专业导入到毕业设计作品呈现的一系列环节中有效,学生不觉得课程无聊、索味,教师不觉得教学无效,用人单位不觉得学生纸上谈兵、与职业脱节。这样,“课程——课程体系——教学效果——岗位要求——行业动态——行业教学”形成良性循环。

三、具体改革方案

1. 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具有设计特性的手绘

基于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特性和中国教育现状,大多院校坚持将素描、色彩作为重要的基础课程,某些学校虽然以“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命名课程,但是换汤不换药,依然是按照传统的美术课程教学。在西方国家的设计类教学中,绘画已经退出设计课程的舞台,他们借助数码软件制作出或是写实或是抽象的“美术作品”;“素描”这个名词在西方教育中也不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结构素描、明暗素描的概念,而是与设计相关概念,重在创意和诉求点。endprint

针对现状,要对传统的手绘课程作出一定的调整,以“设计思维”为课程的核心点,重点培养学生以设计的角度去观察、认识客观事物,而不是以“画得像不像、好不好看”为判断标准。

2. 三大构成——数码技术与手绘结合

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者被称作是三大构成,学术界认为是约翰·伊顿最先研究并在教学中推广,至今已有将近100年。中国设计类教育采用三大构成课程是从香港设计师靳埭强先生80年代到广州美院演讲时推广,尹定邦教授编订教材继而在全国推广,历时已经30年了,连尹定邦本人都对市面上三大构成的教材斥责,编书者甚至还用他的教学案例、题目,不少学校的教师一直采用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的手绘模式。可是时代是在发展的,并不是说手绘能力在当今艺术设计类专业不重要,而是它究竟有多重要?数码技术已经日趋稳定,教学课程和就业岗位均对其有具体要求,那么为什么不将传统手绘和数码技术相结合?一定比例的安排传统手绘和数码软件制作的三大构成作业,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体会二者区别和联系,也让学生提前了解软件,为后续课程作一定的准备。

3. 摄影——手机等新媒介的介入

摄影课程主要是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积累素材能力、感性收集与理性思考结合的能力。摄影最开始出现时是对绘画的一个挑战,很多画家转行做了摄影师,那时无论是摄影器材还是摄影师的要求都很高,但是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当今摄影器材不断扩大,手机也成为重要的新兴媒介。学生可以随时利用手机拍下自己感兴趣或是有故事点的场面,并即时发表微博,和其他同学分享和交流,通过转载和评论分析摄影作品的独特性,使得学习不再是单纯的交作业、修学分,而是真正融入生活、思考问题的有效途径。

总结

回到本文开头“史上最难就业年”,最难就业不仅是社会大环境下的就业市场问题,也有毕业生是否“学有所用”的基本问题,为了让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和能力能够挈合职业的要求,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做实事、与时俱进,只有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才能使学生的职业生命力强大,使得“教学——岗位——教学”良性循环,艺术设计类专业也能够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尹定邦主编. 设计学概论. 湖南科技出版社,2009.

[2]约翰·伊顿著,朱国勤译. 设计与形态.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