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动力

2014-06-30陈王莎

教育界·下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学习动力少数民族大学生

陈王莎

【摘 要】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的加快,开发边疆和内地不发达地区的任务显得日益迫切。本文通过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动力的现状研究,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并且对此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少数民族 大学生 学习动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了全国各类高等学校就读。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活的环境比较特殊,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因基础层次不同,教育背景不同,语言适应能力有别导致他们与汉族大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在学习上会有压力。因此探讨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就显示了其重要性。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动力的现状分析

目前,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得我们对于西部各少数民族的发展关注甚多。为持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将少数民族大学生送入各类高等学府深造。所以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存在于高校之中,他们的学习生活也就成为大家关心的问题。同时,对于他们学习动力的探讨分析也值得大家的重视。据观察和了解所得,他们的学习动力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努力,求知欲较强

他们在平时都会比汉族大学生更用功,学习动力也更足。首先,在这些人身上具有明显的朴实、好学的特点。他们虽然在学习能力和方法上与汉族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他们懂得自己调节自己,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其次,这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上进心很强。他们在学习上不满足于自己已经取得的成绩,不断给自己制定目标,并且不断突破自己,战胜自己。同时,他们通过积极参加各项活动,积累经验和教训,从而使得自己得到更大的发展。第三,他们求知欲很强。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并不局限于书本知识,并不被学校的培养计划所限定,而是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积极与优秀的同学和老师交流。他们希望通过这些努力来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探求新的知识。

二是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大学里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效率低下

首先,就一般而言,他们知识面狭窄,认识能力较差,专业学习起点低。并且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并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第二,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学生比较学习落差大。汉族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较好,较为系统的教育使得汉族大学生在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相比时有一定的优越性。正是这种优越性给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很大的压力,当这种压力上升到一定程度,会出现厌学等行为,对学习动力的提高也不易。第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圈子比较窄。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高校中倾向于和自己的民族的学生交流,不愿意和汉族学生交流,人际交流的圈子比较窄。在他们本民族学生中竞争力不够,学习积极性不高。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动力缺乏的原因探究

1. 民族地域、生产方式、历史条件的限制使少数民族学生缺乏学习动力

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偏远山区或经济不发达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他们知识面狭窄,认识能力较差,专业学习起点低。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生活在山区、半山区及边境一线,比如云南的白族、彝族,东北边境的朝鲜族,新疆的维吾尔族,西藏的藏族。大部分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基本上仍然处于一种自给自足的小生产阶段。国家为了这些地区的发展,往往对这些地区的学生采取部分优待措施,比如可以以较低的分数进入高校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动力的渐渐丧失埋下了伏笔。

2. 学习环境不适应

进入大学,来自不同地区的人都聚集在一起,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以及文化氛围的快速变迁,都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产生一种焦虑和自我保护的模式。少数民族大学生从中学升入大学,从少数民族聚居区到非少数民族聚居区,从本民族文化氛围到非本民族文化氛围,这是一个巨变的过程。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这是脱离了土生土长的生活环境,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中,在这个适应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大学生会产生一些孤独感和寂寞感,并且预科生的高考成绩较低,比起同龄的本科生常会感到低人一等,因此而产生自卑心理,会失去学习的动力。在我们的调查中显示,西藏和新疆的同学对于汉族同学一起学习感觉到压力较大。

3. 学习基础不够牢固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并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这就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习中跟不上汉族学生。闭塞的环境使他们在生活与交流中英语的运用机会较少,也没有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少数民族地区缺少高质量的教师,教学设备也比较缺乏,这就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在与一般的本科生相比中处于落后的地位,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心,从而使得他们缺乏学习动力。还有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或普通话水平较低,给学习造成了障碍。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不仅有自己的文化,也有自己的语言,比如维吾尔族、藏族、蒙古族等。他们生活在自己的语言环境下,有些甚至是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教育和授课的。与汉族大学生相比,他们学习汉语的时间较晚,汉语水平明显不如汉族大学生。

4. 对高校学习的动机和定位不准

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学习主要是为了取得毕业证书,而不是获取知识,探求知识。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高校学习是因为父母的期望进学校上学的,缺少自己本身的求知欲。首先,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是为了完成家长的期望,而没有自己的主动性,这样的动机就是偏离我们上学的最终目的的,这样也必然导致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其次,他们只是为了获得毕业证书,并没有对自己有进一步的要求,这也使得他们对知识没有进一步探索的欲望和动力。

5. 对所学专业认识不足,学习积极性不够

首先,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对自己所学专业认识不足的问题,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其较为科学的认识结构的形成。同时这也不利于专业培养方案的推广与落实。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民族生来源于相对贫困的农村、牧区,所以从家庭反馈回来的有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大环境的变化等的信息相对较少,而且从学校以及其他各种媒体上所获得的各类信息也少于非民族生。其次,据调查所知,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只有大学整个阶段的学习目标,并没有给自己制定阶段性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不明确,必然会导致他们学习专业文化知识的积极性不高,且不易形成迫切的学习需求。第三,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并不感兴趣。学习动力是一种学习自觉性的体现,如果一个人对学习的内容不感兴趣,那么他也必然没有动力去学习。endprint

6. 人际关系不适应

人际关系的不适应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动力缺乏的另一个原因。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在人际交往方面,少数民族大学生尤其是男生会表现冷漠,喜欢独来独往,不大关注集体活动。在各民族中,西藏和新疆的同学对汉族同学的交流排斥较为明显,这可能和各自的宗教意识有关系。同样信仰宗教,有点学生比较传统,宗教观念更强,而有的学生宗教意识比较淡薄,这就会引起他们之间矛盾,使彼此产生距离感。其次,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在交往中不愿意敞开心扉,与人相处困难。社交不良还可能与家庭经济状况有关。有些同学由于贫困,常常有自卑感,不愿与别人交往。

三、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对策探究

1.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环境是影响一个人学习的关键,学习环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创新。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他们缺乏信心,对周围的环境的也感觉到陌生,削弱了他们的学习动力。因此,在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动力方面,我们首先应该注重他们的学习环境的建设与营造。因此,教师能通过师生和生生互动,促进相互间的充分交往和情感交流,鼓励学生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交流、协作、分享”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教师应创设多样、丰富的交往形式,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和情境。学校在校园活动中也应该注意营造一些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活动,给少数民族大学生创造一个舒适、稳定、平和的学习生活环境。学校应该让他们尽快适应远离家乡的生活,通过活动的开展来排遣他们的孤独感。

2. 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主要在于教师与少数民族大学生本人。对教师来说,首先,教师要能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应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从而拓展其发展的空间。学生应全程参与、全面参与、全员参与,并且能采用多种方式参与课堂教学。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的问题、活动情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本人来说,要提高对自己的专业的认识,要有正确的动机。有了积极的动机才有动力去努力。所以对学生本人来说要多看一些关于自己专业的书,从心底去认识自己的专业,去热爱自己的专业。我们不是为了毕业证而学习,我们是为了自己以后能有更大的竞争力和更强的能力而学习的。

3. 尊重差异,因材施教

课堂教学过程应尊重学生发展存在的差异,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在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填平不齐”,而应该承认每个学生发展的独特性, 不追求每个学生各方面的平均发展,而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鲜明个性。同时我们还可以从实际出发,集中编班。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一些具体特点,如学习基础、语言文字、生活习惯等对他们采取相对集中编班进行教育。这种方式有两点好处:一是有利于有针对的组织教学,适当加以辅导,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得以提高;二是有利于各方面进行管理,有利于评“三好学生”和评定奖学金;三是有利于为少数民族地区提供更多的人才。但是这样的集中编班是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使他们的学习有更好的提高部分由能力的少数民族学生完全可以和汉族大学生一同学习。在教学方法上,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特别是西部地区大学生文化基础薄弱、文化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及民族特性不同的情况,采用和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在知识讲授上要根据其特点采用不同的表达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可以变换角度、改变题型等,培养他们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实现课程评价多样化

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主体主要有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生生评价。教师评价是教师的时间,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在一定期限内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估是学习的在完成一项任务、 教学内容、 学生的自我评价自己。后评价是基于生命和团队组织完成任务,要求学生通过相互交流,任务是完成每个学生进行同侪互评。通过多方面的评价可以避免因为教师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并且不仅可以知道他 们与汉族同学的差距,也可以使他们清楚自己在自己本民族学生中所处的位置。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

二是评价方法的多元化。评价方法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是活动过程评价。活动过程评价重点是考核学生的学习档案,关注学生各阶段过程中的任务完成情况。终结性评价是综合评价和考试评价。综合评价重点是考核学生的实际工作动手能力,以取得的实际成果科学性,同时兼顾学生在班级中的展示汇报,由同学老师对展示的内容和水平进行评价。考试评价重点是考核学生知识和技能应用能力,淡化对记忆性的知识和原理的考核和评价。

三是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评价标准为统一性标准和差异性标准。统一性标准是为了鉴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在完成某个任务时,制定一定的能力要求标准、知识要求标准和素质要求标准,用这种相对统一的标准对学生能力提高和知识的应用进行评价。差异性标准是学生在客观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们要面对现实,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教学评价提倡采用不同标准的评价方法,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适应学习的需要。

5. 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加强人际关系课程的建设, 广泛开展心理调查和咨询活动, 把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各民族的学生进行健康、顺利的人际交往。同时,通过组织各种活动, 培养各民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针对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较为保守、封闭的心理, 鼓励、动员他们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有益的大学生社团活动, 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少数民族大学生也应该主动地将自己置身于各种环境, 多方面地锻炼自己。我们还要通过教育, 使各民族学生了解什么是人格健全, 怎样才能达到健全人格, 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高尚的情操, 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要把人格培养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同样视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总之,当今世界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多的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发展有更多的依赖于教育。所以我们要促进整个国家教育水平的提高,这就需要更多的人才,特别是西部地区。我国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高校学习,那么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分子,我们要关注其学习和生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我们要针对这些原因对症下药,以提高其学习动力。

【参考文献】

[1]黄竹. 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关系素质现状调查与分析. 民族教育研究 ,2005(5).

[2]王青耀,赵文福. 浅析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及管理. 工作研究.

[3]张忠良. 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特点当议.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0(4).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习动力少数民族大学生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激发国防生学员学习动力的思考
激发和提高高中生数学学习动力的技巧
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挖掘
高职学生学习动力缺失的因素及对策研究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