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无声胜有声
2014-06-30樊晓芸
樊晓芸
【摘 要】语言与非语言行为相互配合的人际交往才是完整有效的,而非语言行为往往被人们忽视。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仅要用有声的语言,还应该掌握一定的非语言行为技巧来增强教学的表达力度。本文从教师的非语言行为出发,探究非语言行为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帮助新教师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使非语言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工具。有声语言与非语言行为相互配合的课堂才更加有声有色,师生间的互动也更具活力,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教师非语言 教学习惯 教学效果
言语交际主要是指有声的口头语言交际行为。有声的口头语言交际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但完整的人际交往是包括了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两种方式,单纯的口头语言在有的情况下不能够完整准确的表达人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即人们常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中国的百科全书对非语言的解释为:“非语言”又称“副语言”,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非语言是指有声的现象,如气喘,嗓子沙哑,鼻音等。而广义的非语言则强调无声有形的现象,即与话语同时或者单独使用的面部表情,对话的位置,距离等。据此,我们可以知道非语言的行为是在特定的情景下伴随有声语言发生的无声而有形的反映人内心活动的显现。具体的表现为人们的各种体态,面部表情,位置以及衣着服饰等。
教学过程实际是师生之间信息相互传递与回馈的过程。而实际的教学交际当中,教师更多地采用有声的口语教学交际,而忽视了非语言行为的应用。本文从教师非语言行为出发,意在探究教师的非语言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为教师的教学反思提供一个新的角度。规范教师行为,完善教师技能,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教育是一门艺术,教学中对非语言行为的掌控更是一门技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1教师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非语言行为的类型
1.1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人体语言中无声传达感情或反映信息接收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3]。面部表情是人内心活动的表现,人通过不同的表情传递着不同的人类情感。教学过程中而表现力最强的是眉目的交流和微笑。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师生间的眼神的交流建立起师生感情的初步联系。师生间眼神交流主要是通过注视方式的变化完成的。教师最常用的注视方式是直视,环视以及扫视。所谓直视,即直接的注视交往对象。表示注视者认真专注的态度。环视是指有节奏的注视身边不同的人员或事物。扫视是指视线在较大范围内作有意识的环状扫描或搜索,从而将学生的活动情况尽收眼底。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进度来改变自己同学生眼神交流方式。微笑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教师发自内心的微笑的表情向学生传递着坦诚,友好的信号,学生先是喜欢教师再是喜欢教师所教的知识。面带笑容的教师不仅可以展现出自身的优雅气质,也更容易受到学生的喜爱。
1.2手势和身体姿势
掌握必要的手势信号以及一定的技巧对于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手臂抱在胸前交叉表示拒人千里外。在邀请学生进行课堂互动时要避免用食指指点的动作,应用邀请的手势。当教师上课时间长了后会用手撑住讲桌,会给学生传递疲倦的信号。恰当的体态也是一种礼仪,表达的是师生间的尊重,应避免不当的体态行为影响师生间的关系。
1.3衣着及其他配饰
着装,又称穿戴,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所穿的服装和所佩戴的饰品。服饰是个人品位和思想内涵的外在表现。心理学家认为,人之间的第一印象在3秒钟即可完成,而人第一印象的形成90%是来自于服饰。教师是严肃,认真,神圣的职业,也决定了教师的衣着应该要符合教师的身份。
2教师非语言行为在教学中的作用
2.1人格教育,传递正能量
现在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的人生导师。教师这个职业是影响人精神的工作,是对学生的人格塑造的工作。教师每天面对的学生身心的发育尚未完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学生,甚至会在学生身上再现。高尚人格的具体表现之一就是高度的责任感和对工作的热情。
2.2密切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教师的表扬与肯定对学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使用口头言语,还应配合非语言交际行为来表达。在邀请学生参与教学互动时,教师应注视学生,仔细倾听,并面带微笑,再配合上语言的回应,学生觉得受到了老师的重视,学习的积极性才会不断提高。
2.3调节学生不当的课堂行为
中小学生注意力的保持时间较短,在课堂上易出现开小差,走神,讲话等精力不集中的现象,这时需要对学生一些提醒。直接的语言必然会造成学生的抵触情绪。当一名学生在课上“开小差”,教师可以通过目光注视给以暗示。学生接受到教师目光的暗示信号后,也会及时作出反应,将注意力移到课堂所讲授的内容上来。避免了直接使用语言带来的抵触情绪,也维护了学生的尊严。
3教师非语言行为的反思训练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非语言行为实际是教师的教学习惯甚至是个人的行为习惯。而习惯是受其成长经历影响的,教师先是独立的个体,再是具有教师的身份,每名教师都带着自己特有的个性模式进入职业。因此,对教师的非语言行为的训练就在于规范行为来适应教师的职业要求。最著名的是微型观摩课的方法,即借助于录像视频,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完成。让训练者意识到某些无意识的不规范行为,通过展示成功的结果或者克服失败的结果来得以强化。此外,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还可以采取向榜样学习的方法,在模仿的基础上反复练习,再加以个人的创新。
【参考文献】
[1]李杰群.非语言交际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5-301.
[2][4]金正昆.教师礼仪规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75.
[3]周鹏生.教师非语言行为研究简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