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
2014-06-30杨聪粉
摘要 游戏精神是当代儿童文学创作中基本的美学价值,也是我国儿童文学领域所关注的重要命题之一。笔者试图在本文中对儿童文学中具有的游戏精神概述与论证,挖掘儿童文学的本质属性,展现出游戏精神的真实特征,对当前儿童文学创作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关键词:游戏精神 儿童文学 美学价值 本质属性 借鉴作用
引言
众所周知,在新时期以来,当代儿童文学创作中的“游戏精神”成为了潮流之一,曾经孙建江就在《二十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导论》中提出了要切实在儿童文学作品中融入游戏精神的论述。并且在文学评论领域,人们也经常会引用了“游戏精神”这一概念,尤其在对童话文学评论过程中,很容易将“游戏精神”这一术语引用,然而,什么才是儿童文学中的“游戏精神”呢?笔者在本文中对其特征属性剖析,并对游戏精神在儿童文学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一 儿童文学中游戏精神的起源
在我国儿童文学领域中的“游戏精神”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五四时期,饶上达曾经在文学领域中论述儿童文学的价值过程中说道,“儿童文学能够激发孩子们游戏精神的产生,甚至有时候能够作为他们的模仿游戏与化妆游戏的资源”。在19922年11月7日出版的刊物《教育杂志》的第十四卷第七号刊登了作家严既澄撰写的散文《神仙在儿童读物上之位置》,严既澄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游戏性是当今儿童文学创作的四大特征之一,因此儿童文学作品中务必要具有游戏精神”的理念,然而到底何为“游戏精神”,诸多专家学者并没有对其深入分析。之后的历史阶段中,由于当时我国社会中特定的历史环境与政治状态,使得人们并没有对儿童文学中的“游戏精神”有着广泛的关注。就像作家黄晨说的,“我们最为遗憾的就是,在落后社会状态中的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并没有深刻掌握到游戏精神具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力量。”
在新时期的儿童文学领域,班马最先对“游戏精神”的属性进行了解释,并且在著作《游戏精神与文化基因》中提到了所谓的游戏精神就是在“玩”的精神,而在同时期,刘绪源也对这种概念有着较高的认同,并且在其作品《儿童文学的三大母亲题》中提出了“儿童文学中的游戏精神就是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玩”的观点。我们细细研究可以发现,这两种观念从感性认识方面来说是趋于相同的,换句话说就是,什么都是“玩”,但是两人并没有对其美学价值与意义进行阐述。在之后,作家孙建江对“玩”的概念认定为具有“自由”的属性,针对这一属性,我们可以发现在中外儿童文学作品中就能够认证这样的观念——凡是被学者们认为是具备“游戏精神”的文学作品,不管是《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亦或是《秃秃大王》等,都具有“自由”的属性。
在1923年,周作人在自己撰写的《儿童的书》中点出,“我认为那些最有趣的就是无意思之意思的文学作品,我们都知道安徒生创作的童话《丑小鸭》,并且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但是我却觉得《小伊达的花》更为一篇佳作。这并不是因为他会为别人讲述花儿们的舞会,大肆灌输神的思想,只不过是因为安徒生那并没有教训的理念,无边际的幻想与肆无忌惮的嬉笑打骂,这比传统而老成的文字显得更接近童真的世界。”尽管周作人在文章中并没有直接点明儿童文学中“游戏精神”的真正概念,但是我们说,“无意思之意思”指的就是游戏精神,而“无边际的幻想与肆无忌惮的嬉笑打骂”就已经露出游戏精神中的美学属性了。
二 儿童文学中游戏精神的美学价值
1 愉悦欢快——儿童文学中游戏精神最为显著的特征
我们说孩子们喜欢游戏玩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儿童在玩耍中能够得到愉悦感受。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就对游戏的特征进行强调,“游戏与人们日常劳动中最显著的差别就是游戏具有自由、愉悦的属性,毫无目的性;然而人们劳动却相对不自由,并且不是愉快的,只不过人们被其结果所吸引,才被动地承担着。”因此人们进行游戏,是为了享受自由、愉悦的感受,尤其对于儿童来说,游戏是其童年时期最重要的行为活动,两者有着自然的亲近感。人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顺其自然地寻找着相适应的游戏方式,以儿童为创作核心的儿童文学,是将孩子们的成长作为创作的主体,不断为儿童提供精神上的养分。诸多儿童文学作品中具备的愉快、自由、生动、有趣的语音结构,可以让孩子们在朗诵过程中得到审美愉悦的效果,并且许多童话故事中富有紧张、刺激、惊险的片段十分符合孩子们的游戏心理,其中部分文学作品中描述的富有趣味性的活动探险内容更加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与实际游戏的需求。因此,当儿童进入到属于他们的文学世界中,似乎真正参与到一场离奇惊险的游戏活动中,实现精神上的完全释放,自然会让心情得到放松。
一部儿童文学作品是否可以给儿童带来愉快的感受,会关系到孩子们对其喜爱程度。诸多世界上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例如《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匹诺曹历险记》、《彼得·潘》等受到人们的追捧,相同的原因就是在于其作者真正地把握了孩子们的游戏心理,并且将这种游戏精神融入到文学创作中,给予儿童巨大的幻想空间。
在20世纪末期,英国著名女作家J·K·罗琳创作的系列小说《哈利·波特》受到全球青少年的追捧,跃居世界畅销书籍排行榜榜首之位,收获了亿万读者的青睐,而她的作品受到瞩目的根本原因在于,系列小说营造出虚幻的“魔法世界”迎合了孩子们的想象思维,顺应了他们富于幻想与玩耍的天性。尽管看似荒诞离奇,但是主题内涵却表达了孩子对自由、快乐与尽快成长的向往,让儿童能够在文学作品营造的氛围中陶冶情操,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
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素有“文以载道”的思想观念,社会中一直以文学创作作为表达社会责任的载体,并展现出对个体成长的关怀之感。然而,成人文学创作与儿童文学创作是具有差异性的,假如创作者以成人角度出发,按照大人们的人生轨迹来培养儿童情操,只会让孩子们感受到压抑。每个孩子最讨厌家长枯燥单一的说教与讲述的无趣的故事,假如让儿童文学创作过于偏向说教,而忽略了游戏精神、愉悦,就难以吸引到儿童读者,其自身的审美价值也会烟消云散。
2 自由畅快——儿童文学中游戏精神最本真的追求
我们说每个孩子都有着追求自由与快乐的天下,所以在儿童文学中的游戏精神属性中,自由畅快的感受是其最本真的追求目标。康德曾经说过,在游戏中,自由是它的灵魂,而艺术创作之所以能够与游戏紧密联系起来,因为游戏就是一种自由畅快的活动形式,代表着人类精神无限的自由与生命的顽强。
在游戏玩耍过程中的孩子们并不会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扰,他们具有无限制的自由行为。曾经弗洛伊德说道,“我们看到的每个在游戏嬉戏中的孩子,都是一个要展现丰富想象力的诗人,你看他们正在肆意地安排着自己周遭的世界,让它们以自己满意的形态呈现出来。谁都不能去否认,孩子们对于这个新世界的想法态度是谦卑而真诚的,对自己的游戏行为十分认真,会舍得在这一方面耗费自己大量的精力,并倾注了自己全身心的情感。”在当今社会中,所有的社会秩序都会以大人们的思想意志作为设定依据与转移,并且每个孩子也必须要遵守,然而在游戏行为中,孩子们可以肆意地破除束缚,从大人们的规定中破茧成蝶,忘我地进行自由活动。孩子们会以竹为马,以凳为车,在游戏的世界中,每个男孩就是神奇无比的英雄,而每个女孩就是能够照看玩偶的妈妈……总而言之,每个孩子在现实世界中难以实现的理想都能够在他们的游戏行为中得到实现。
诸多经典儿童文学作品中被作者们塑造的顽童形象经久不衰,例如科洛狄刻画的爱说谎话的小木偶匹诺曹,马克·吐温塑造的顽童汤姆·索亚,林格伦塑造的长袜子皮皮等顽童形象,都能够生动地展现出孩子们固有的淘气、顽皮、追求自由的天性。
英国著名女作家J·K·罗琳就深深地了解到孩子们追求愉悦、自由的本性,她在创作小说过程中始终站在儿童的视角上,因此,她才能创作出哈利·波特这个瘦弱苍白但顽皮伶俐的喜欢骑着扫把飞天的小男孩形象,在这样的立场中能够凸显出她将现实中“麻瓜世界”与构建的“魔法世界”的差距。在麻瓜世界中,哈利·波特被姨妈一家歧视,经常受到虐待,但是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哈利·波特长期以来压抑的心情得到了释放,他成为了一个开心、自由的少年。他身边充斥着关爱他的校長、老师,与他真心相待的朋友,还有无数好玩的魔法游戏,如魁地奇比赛、变形、草药课等。更为重要的是,哈利·波特在魔法世界中虽然只是一个孩子,但是却得到了成人的尊重,所有在麻瓜世界中被大人们剥夺的权利都还给了他,许许多多在麻瓜世界中被认为是“不祥”的工具,都成为魔法世界中畅游与保护自己的利器,也是他所有的光荣与骄傲。哈利·波特是父母在与伏地魔斗争中留下的孤儿,优秀的血统与扎实的学习本领让他长大之后代表正义与魔法世界中邪恶势力伏地魔作了最后的较量,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英雄。曾经从柜橱中仓皇逃生的弱者,用他在魔法世界中历程冒险困境之后的成长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3 趣味想象——儿童文学中游戏精神肆意奔驰的原野
我们说游戏能够让孩子们压抑的心理得到释放,主要的途径就是依靠幻想。就像是亚里士多德曾经说的,“游戏算得上是一种没有任何限制的自由行为,而这种自由行为的行为只有在富有幻想的世界中才能够实现”。因此可以说,在儿童游戏过程中,幻想的作用是十分大的,能够引导孩子们从固有的思维模式中跨越,肆无忌惮地在幻想世界中获得心灵的畅快感受,因此我们说想象是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游戏精神中的架构基础。
孩子们都会认为自然界中的所有事物都富有生命,具备着超越自然的力量,都有着人一样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因此构成了他们多彩的想象世界。许多经典儿童文学作品中对事物有着无穷的变幻,例如魔幻、拟人、荒诞、极度夸张等,在部分大人理性思维中,觉得这样的情节可以说是十分荒谬的,但是在每个孩子眼中,这些都是真实有趣的。例如,在童话中那个光着身体游行的自负皇帝;那个娇生惯养的即便在一颗豌豆上铺了四十层被子依旧被硌到浑身发紫的公主;那个被鸭子群遗弃但是最终华丽蜕变的丑小鸭;那个曾经被大灰狼吃进肚子但又跳出来的小红帽等形象,都成为了孩子们想象空间的一部分,拓展了他们的幻想思维。
结语
总而言之,我们说游戏精神是现代儿童文学审美特征的重要内容,它并没有一丝功利性,几乎完全地契合了儿童群体天真无邪的本性与文学自由惬意的精神,将趣味性、幻想、欢乐等基本特征彻底融合,形成了独有的游戏精神具备的审美价值,能够在现代儿童文学创作及鉴赏过程中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彰显出独特的文学魅力,对陶冶儿童情操与审美情感有着无可替代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春喜:《儿童文学中顽童形象的美学意义》,《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2] 褚艳红:《论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的美学特征》,《大众文艺》(理论),2008年第Z1期。
[3] 林勇成:《试论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4] 翟永明、高小弘:《浅析儿童文学游戏精神的内涵》,《柳州师专学报》,2003年第4期。
[5] 翟永明、高小弘:《试论游戏精神在儿童文学创作实践中的意义——兼谈与教育主义的关系》,《柳州师专学报》,2004年第2期。
(杨聪粉,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