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失控陪审团》中的正义与信仰

2014-06-30王菲

作家·下半月 2014年4期
关键词:正义信仰

摘要 合理与公平的制度是正义得到实现的体现,因此在社会制度的核心价值中,人们从未间断地追求正义。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失控陪审团》中,描写了美国以十二名非法律工作人员构成的陪审团,直接参与到案件的审理中,对审判的结果产生了巨大地影响,从而实现了对案件审理的透明化。小说中以不符合法律的手段“诱导”下得到的正义战胜了正常法律程序寻求的正义,然而这完全不是在正常的运作下所体现出的司法制度的正义。反映了当时美国法律在受到了其它的博弈影响,陪审团制度亦不能满足正义。

关键词:《失控陪审团》 正义 信仰 陪审团制度

一 故事的梗概:对于真实的沉思

小说《失控陪审团》的故事发生在密西西比州比洛克西,一位烟民死于肺癌,他的妻子将烟草行业告上了法庭,指控派恩克斯公司只顾一己私利而导致烟草泛滥销售,并提出了巨额赔偿金。由于这一诉讼直接影响到烟草业的发展,因此引起了全国的轰动。而诉讼的胜与负由陪审团进行裁决,原告与被告双方处心积虑想要操控陪审团。小说中兰金·费奇,曾经指导过八场诉讼,所有的结果均是胜诉。他还通过操纵策划,制造了两次无效审判,而这些操纵都做得都滴水不漏。这次费奇由被告方派恩克斯公司聘用为陪审团顾问,他通过窃听、拍照、心理分析等违法的手段对陪审团进行威逼利诱,企图操纵整个陪审团。小说的另一条线索,尼可拉斯打入陪审团内部,成为十二名陪审团中的一员,他与马莉联合报复在十年前案件中对陪审团进行暗箱操作的费奇。在小说中,尼可拉斯与费奇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他以真诚、善良等道德观念对其他陪审员进行引导,企图影响他们地判断,与费奇进行了一场道德与法律的较量。

作者约翰·格里森姆原本就是一名律师,具有非常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因此他的作品难免会受到个人经历地影响。他之前起诉过一位著名的好莱坞导演,指控其拍摄的影片极具暴力倾向,侵害少儿纯洁的心灵。在《失控陪审团》中,作者将所有的上层人物都刻画成了反面人物,他们贪婪、阴险、凶残或者糊涂、无能,只对以尼可拉斯与马莉为代表的一些小人物得到了肯定。在《失控陪审团》中,所有法律的参与者并不相信法律,他们的社会背景、客观环境和心理因素都会影响到其判断,因此人的操纵会对他们的选择产生巨大地影响。虽然小说的结局满足了读者对正义的期盼,不过尼可拉斯是以不符合法律的手段“诱导”陪审团得到的正义,启发人深刻的思考,让人有所醒悟。

作者通过生动刻画主人公的形象,揭示了两个人截然不同的性格,在不同的行为中,引出了小说故事情节地发展与中心主题。作者通过对费奇与出租车司机的对话,刻画出了费奇的行事谨慎,他以操控者的身份对司机提出建议,同时也暗示出费奇的自私与事业上的残酷无情,揭露了他在工作上对陪审员干预和操控时的聪颖明智与冷淡无情。作者笔下的尼可拉斯对金钱、控制欲以及陪审员成员与费奇有着天壤之别的态度,他亲眼目睹费奇对陪审员进行干预和打压,尼可拉斯对于费奇这种心狠手辣的做法非常恼怒,他从不曾利用任何人的弱点或者丑事来对其进行攻击,而是采用一种无声地影响来逐渐唤醒每一个人的心灵。作者通过开放式的人物设计闪耀出小说的亮点,他们对法律的认知,左右的摇摆,赋予故事跌宕起伏的情节和出其不意的结局,从而体现出作者对正战邪有着非常大的信心和积极的态度。

小说《失控陪审团》重点反映了实效性、制度性的意义问题:首先,美国的陪审团制度从头到尾都是以人为中心要素,然而每人都存在弊端,找到弊端就可以操控人性,最终可将陪审团制度推翻;其次,陪审制度能够以效率分工为切入点进行增进、将政治理论风险的角度转移,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所以自从建立一开始就持续完善,并延用至今;最后,以陪审制度为核心的美国司法程序有着很多不健全的地方,不过在现代法治的环境下,对法律的信仰必不可少,相比任何立法建议、司法改革都更具有真实、根本的效力。

二 故事的核心:法律的正义与信仰

小说中的故事从烟草公司代表人费奇、受害者代表人罗尔以及陪审团代表人尼可拉斯三方进行叙述,贪婪与善良展开了较量,陪审团在现实与正义之间动摇不定。作者对故事背后正义的诠释是小说的核心主旨,以三个层面进行逐步揭示,从主人公对法律和陪审制度的不信任,到对人性弊端的利用及操控,最终归纳法律依赖于信仰。

1 正义左右摇摆,法律遭到质疑

在小说中,罗尔虽然曾经有过矛盾与挣扎,不过最后依然选择了相信法律,所以并没有进入到这场强烈的博弈中,而在费奇和尼可拉斯的心中,由于他们自身的经历则弥漫着对法律的真实与正义的质疑,这种揣摩成为了他们妄图操控的条件。通过对人物的意识与行为的探析,读者可以找到两个主要的原因。其一,费奇的直接反应体现了法律的不确定性。在美国的现实主义法学中提到,法律是对审判结果的预测,无论是心理、宗教、经济还是技能等方面因素都会影响到审判活动。在小说中,费奇就是存在这种信奉,通过选择陪审员,了解陪审员的生活环境及状态,以心理情绪对陪审员进行干预,在法律范畴上这种行为完全属于违法手段,不过这正是对现实主义法学观点最直接的披露。其二,尼可拉斯的直接反应体现了陪审员制度的缺陷。在小说中,尼可拉斯通过善良、正义等道德方式对其他陪审员进行直接引导,他非常清楚陪审团人员是普通人,而生活背景、种族意识等能够被善良所影响。在法律的构架下探索正义的最大化,可以说是陪审制度甚至是法律程序资源的再分配,由一个程序上的正义转变为实质上的正义,是诉求履行的终极意向。

作者陆续向读者暗示,陪审制是美国民主政治在司法制度中的荣耀,具有民主、自由的象征意义,不过它是不是可以与正义划上等号,关键在于“人”的因素。《失控陪审团》以人的纠纷拉开帷幕,以人的贪婪与正义斗争而展开,追求怎样在人的因素内实现真正的正义。

2 驾驭人性的弱点,对法律进行操控

《失控陪审团》是一部以法庭为故事背景的“强盗”小说,故事中所有的主人公都被安排到一场把陪审团当作傀儡的游戏中。操控陪审团来源于对人性弱点的了解和驾驭,正义与邪恶的标尺需要积极影响。陪审制度最初源自于英国,它的许多细节与程度在美国社会制度下有了进一步的完善,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审判模式。在小说中可以看到,人的欲望是贪婪的,人的缺点对自身而言充满了恐惧,而这些都是可以被改变的,再高明的制度在以人为核心的条件下,都会存在无法克服的弊端。费奇对陪审员的干预完全是建立在人性的可操作性。贪婪、妒忌、慵懒、贪食、情欲、自大和愤恨是人性无法逃脱的欲望。小说中大量地描写了陪审团制度背后所表明的人性的弱点与可操控性。费奇作为陪审团顾问,能够为每個案件制定计谋策略,见机行事,他们的陪审团专家聚集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有心理分析学、社会学、笔迹分析学、法律以及教授等。这些陪审团专家所有人都瞧不起费奇,但是却听从他的意见,甚至还要对他唯唯诺诺,任由费奇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这是因为费奇可以为他们打赢这场官司。而在费奇心里想着这些贪婪的人将会怎样公平地分割巨额的赔偿金。与之相比,这件案子本身简直就是小事一桩,不足挂齿。他们对陪审员的选择进行干预,以便于影响最后的审判结果。费奇站在万能而又肮脏的金钱之上,正义对于他而言可以说是信手拈来,随便耍几个小计谋便可以令陪审员焦躁不安。而尼可拉斯从另一面切入,用善良与真诚感动陪审员的精神,企图在他们心中树立美德的地位,虽然善良与邪恶大相径庭,但是两者都是企图操控人性的弱点。

小说的结局中,尼可拉斯作为正义的一方,击败了费奇,他对费奇说过,其实他什么都没做,只是尽自己最大努力去防止费奇作弊。最后烟草公司付出了巨额的赔偿金,费奇也从此身败名裂,从表面上看是正义得到了伸张而皆大欢喜、痛快淋漓,而实际上作者恰恰是暗示出了人性的弱点与司法的弊端。

3 正义真实的体现,法律需要信仰

在小说中,作者在刻画人物形象时,选取了完全不同的手法,建立了有层次的道德体系。如果把法律看作宗教,那么费奇完全就是一位无神论者,从来就没有对法律存在任何信仰,只是把法律看成是他获得财富的工具。而尼可拉斯与马莉就是矢志不渝的不可知论者,虽然他们对待法律的态度有些悲观,不过起码在心里还是想要达成正义,尽管是通过操控制度,不过最终的目的是来实现正义的目标。而罗尔,则是虔诚的信徒。陪审员的责任非常大,拥有着民主与自由的权力,陪审员是唯一能够拯救无辜者的人,他们的权力是国家制度强有力的根源。在小说的结局中,费奇以失败告终,原因在于他在本质上就不相信陪审制度甚至整个法律程序,所以挖空心思要操纵法律,干扰正义,即使失败也在所不惜。陪审团是经过无数次的历练而产生的事实的审理者,虽然不够完善但却是正义的引导者,假若最基本的信任都不存在,那么正义的标准也就无从谈起了。信仰与法律、正义休戚与共,在小说《失控陪审团》中体现了真实的形式,那就是法律需要信仰,这也是人类通向正义的关键所在。

在树立信仰的过程中,正当的步骤、方法和正义的结果都需要持之以恒的深信及探索,虽然这种信仰可能会导致盲目乐观,但是与悲观、无助相比要强大很多。陪审制度可能仅仅是个程序,在形式上是一种设置,不过它是正义与效率的承载者,体现出人们对法律虔诚的信仰。从小说主人公所涉及的案件来看,无论是费奇、尼可拉斯,还是罗尔、马莉,他们都是法律精英,在逐渐精密健全的法律制度中是法律完善的重要层面,他们对其进行了解并加以运用,假若他们的内心不存在信仰,必定会成为权富操控制度的工具。司法资源总会存在不足之处,而国民意识也不可能达到高度的觉醒,法律的运作更多的是需要信仰与尊重。

三 结语

在小说《失控陪审团》中的马莉、尼可拉斯经过精心的策划,在这场无声的斗争中始终处于上风,与费奇游刃有余地玩着猫捉老鼠的游戏。出身于律师的作者格里森姆擅长写法律题材的小说,他的作品多与法律相关,弥漫着法庭气息的犯罪小说夺得了读者的肯定,甚至大部分小说都被改编成为电影,也受到了极大的好评。《失控陪审团》故事情节紧凑,结局让人出其不意。不仅充满了法律的疑团,又呈现出深刻的内涵,向读者慢慢讲述了一个深刻思考的问题: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的界限与博弈如何感染到最终的判决,正义怎样才能从陪审团制度中获取满足。小說中不停提供每一条线索,展示每一个细节,让读者深刻的体现到了文章的主题:人性的弊端无法避免,正义的标尺摇摆不定,只有人们具有矢志不渝的信仰才能够将法律正义与客观正义巧妙结合。

参考文献:

[1] 李俊杰:《电影〈被告〉观后感——关于美国陪审团制度与中国司法制度的思考》,《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第9期。

[2] 张雪纯、葛琳:《证伪方法、经验法则和心理因素——以影片〈十二怒汉〉为分析文本诠释“排除合理怀疑”在陪审团制度下的运作要素》,《当代法学》,2005年第5期。

[3] 卢淑和、饶世权:《美国陪审团制度的功能及其对我国审判制度改革的启迪》,《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S2期。

[4] 徐晓明:《英美法系陪审团制度的价值研究——兼谈我国陪审制度的选择》,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王菲,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正义信仰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从出文看《毛诗正义》单疏本到十行本的演变
论信仰
铁的信仰
不灭的信仰
我的“正义”女神
信仰之花
有了正义就要喊出来
倒逼的正义与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