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商业空间简史

2014-06-30彭振

中华民居·学术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庙会城市

彭振

摘 要:通过对历史的解读,来了解城市商业空间形态的演变,对当今建筑师创作商业项目上起到一个正本清源的作用。并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商业对城市的巨大贡献。

关键词:城市;里坊;市;庙会;勾栏

从2012年开始到现在,全国大部分住宅开发项目面临着萧条。另一方面,作为商业地产的城市综合体、商业街、市场等项目,确是暗潮涌动……。在这里,不去挖掘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深层次问题,只是从历史和技术的角度探讨商业和城市空间的关系,以便建筑师在创作的同时了解一下商业和城市的历史。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里就先从“城市”开始解读,城市是两个不同的主体,关于“城”《吴越春秋》一书有这样的记载:“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卫民。”而关于“市”《世本·作篇》记载:颛顼时“祝融作市”。

在学术界有多种说法考证先有城还是先有市,或是两种情况皆有之。这些争论就不一一考证,先从城市空间和人性需求的本性出发,用“集市说”来诠释城市的发展。集市说认为远古社会,随着生产发展,人们手里有了多余的农产品、畜产品,需要有个集市进行交换。进行交换的地方逐渐固定了,聚集的人多了,就有了市,后来就建起了城;当然,今天的城市,已经超越了筑城防御、作市易物的概念,现在的城市已经是社会共同体的象征。

集市这一空间形态并没有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消失,在现代化如互联网购物的今天,发达或不发达的乡村,小镇都保留着这一聚散空间,在中国“赶集”两个字能勾起多少久居大城市游子的思乡之心。虽然在乡间集市保留了数千年,但是在真正的大城市中,集市的演变是一个什么过程呢?这些演变和今天建筑师所构建的现代化商业空间有什么传承和借鉴呢?下面我们走进城市的历史,回首那些繁华却又沧海桑田的过去。

集市受两个条件限制,时间和空间,空间是固定的地点。集市在中国也叫市井,在《管子·小匡》:“处商必就市井。”尹知章注:“立市必四方,若造井之制,故曰市井。”东汉何休作《春秋公羊传解诂》注:“因井田以为市,故俗语曰市井。”《初学记》卷二四:“或曰:古者二十亩为井,因井为市,故云也。”

这里对市井描述有两个概念,“市”即商贸交易空间,“井”最初是动名词和量词演变,汉以后的集市四周围墙人处其中如围于井中,造井以为市的意思。再就是面积,古代有井田一说,二十亩为井,战国时一亩约为今天三分之一亩,二十亩大约是现在的4500m2,按照今天的一层商业面积来计算,相当于一个中小型超市的面积。当然这是井作为量词的解释,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一个集市的面积大大超出了这个概念。隋修大兴城时,按外郭城的面积以东西南北大街相互交叉来分割,将之划分为110坊另2市(每市各占两坊之地)。唐时一个大坊的长宽约是955×808,小坊也有514×447,最小的两个坊面积约46万m2合计现在亩数690亩。这样大的面积,已经超出了原始社会“祝融作市”的概念,这已经是现代城市中的市场集群或者商业街区,唐的长安城是国际化大都市,商贸无比旺盛,所以这样大型的商业中心设置了两个,以朱雀街为中界,东西分设两市,类似今天城市的多中心格局。

集市时间是周期性的举行次数,古代这些周期和节日、宗教有关,其频率和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以及居住地距离紧密联系。中国的集市起源多见于神话,而欧洲的集市可见于文字记录,公元前900年古希腊已经出现了一年一次的集市和奥林匹克运动会同期举行,而公元前700年的古罗马已经把频率调整到8天一次。而同一时间的中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开始,这时中国的城邦统治者为便于管理,对城市进行了“里坊制”划分。

里坊制在住商布局层面又可称为“坊市制”,但这样的行政手段从最初的便于管理发展到后期变成了对商业空间形态的限制和抹杀。统治者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们的宫殿和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里坊制的直接结果就是城内的市严重满足不了民众生活生产的需求。从唐中后期开始,长安城内侵街建房、坊内开店、开设夜市等破坏里坊制的行为不断出现。在坊内出现的这些手工业作坊和小商业,开始时候类似于今天的小区商业服务配套用房,为居民生活方便而设,但是慢慢发展壮大,甚至开设夜店。唐末的长安崇仁坊,更是“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如果说“侵街”只是对“市”这一空间的补充,那么夜店则是对“宵禁”的破坏。于是商业的发展因为民众的需要,突破了统治者对空间与时间的限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商业空间的演变是社会的前进步伐的影子。

北宋初年,开封城已经“侵街”泛滥,但朝廷为了自身统治考虑,还在坚守里坊制,出台诸多措施压制商业街的出现,但到了神宗时期,民众不但侵街已经开始侵河了,再到徽宗年代,政府开始征收侵街费,也就是从法律上默许了这一行为,于是,里坊制的崩溃开始了。

里坊制的灭亡也代表着市这一概念的突破,随着商业街的繁荣,原来市的封闭场所被用作了刑场,但“市”的概念并没有消失,市在街巷式的城市发展中并没有灭亡,并得到了大力的发展,空间形态也有原先的封闭管制发展为和街巷融为一体的空间形态,宋人蔡绦说:“马行(街)南北几十里,夹道药肆,盖多国医,咸巨富”。街巷式的商业街出现,除了庙市把宗教和商业混合外,娱乐业也充分的充实期间。“勾栏”就是中国的剧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所记“东角楼街巷”,“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則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棚、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瓦中多有卖药、卖卦、喝故衣、探博、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可见现代建筑理论中的商业综合体概念,在宋代的城市中已经规模宏大。以街巷骑楼为商业动线,以大小勾栏为娱乐项目,以餐饮酒楼为聚散空间,这完全符合现代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布局模式。

另一方面,一些“市”和宗教紧密的结合起来,形成了流传至今的庙市。庙市最早出现在唐朝,后世发展到名满天下的有南京的夫子庙、上海的城隍庙和北京的土地庙等。庙市作为宗教和商业的混合体,体现了人民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需求。庙市的特点是,它是一种期集,即定期的集市贸易,而且商贾来自于五湖四海,这些特征和今天的展销会类似,这也说明了商业的本质特征是商业空间形成的根本。

从简单来说,商业的演变过程就是城市的演变过程,商业空间的发展直接地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发过来又促进了商业的进步。现代的商业空间不管怎么变化,承载的主体怎样的精彩纷呈,但它作为商业本质的东西依然没有改变。商业空间是城市的发动机,商业空间是人民生活的催化剂,商业空间是精神世界的百宝箱。

参考文献

[1]刘凤云.《市廛、寺观与勾栏在城市空间的交错定位——兼论明清城市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

[2]李合群.《论中国古代里坊制的崩溃——以唐长安与宋东京为例》.社会科学,2007.12.

[3]李根蟠.《中国历史评论第四卷——汉代农村集市及相关问题》.商务印书馆,2002.

[4]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猜你喜欢

庙会城市
世界上最大的水上庙会——溱湖会船
元宵节,逛庙会
回到“风”中——评《行好:乡土的逻辑与庙会》
丰都庙会
宝顶架香庙会
城市绿化面积规划管理
生态城市规划管理与建设技术研究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徐州广播电视台:讲好特色故事雕刻城市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