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生活叫青瓷
2014-06-30苍夜
苍夜
为了青瓷宁愿放弃一切,如此钟情于手工艺的年轻夫妻,在当下已为数不多。徐凌和竺娜亚则是典范,他们热爱青瓷,享受作品成形时的美好瞬间。
徐凌曾说过:“做青瓷是一种快乐。”
竺娜亚则回应:“做青瓷是一种幸福。”在这对年轻夫妻的心中,青瓷就像一种生活,令他们如痴如醉……
青瓷侠侣
看着父亲运泥料、拉坯、雕刻纹饰,从小生长在工艺世家的徐凌便对青瓷产生了美好的憧憬。
这种情结终于在24岁那年爆发了。1996年,徐凌毅然辞去了待遇优厚的外企工作,回到父亲身边一起制作青瓷。当时,许多国营青瓷企业正处于瓦解的边缘,母亲站出来极力反对,却没有扳过执拗的儿子。就连余姚姑娘竺娜亚,也因为徐凌来到了龙泉,成为他的贤内助。谈及此事,身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父亲徐朝兴便会竖起拇指:“后人继承父业是好事!我希望他能在今后的青瓷道路上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徐凌的创新脚步从未停止。在2013年第三届“大地奖”陶瓷作品评比会上,他的作品《海的呼吸》凭借独特的造型荣获金奖。
这是一件青瓷素碗,不同的是,在碗的边缘刻有凹凸不平的波浪,错落交织的线条表现出大海的张力,仿佛让人感受到海面上那低沉浑厚的呼吸声。跳出了青瓷向来已久的素雅静怡之美,换之以波涛狂躁的动态视觉,难怪徐凌的作品能在评比中脱颖而出,夺得奖项。
当然,妻子竺娜亚也“不甘示弱”。从2002年《新食器时代》荣获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二等奖开始,她的后续作品《热带》、《青罐》、《香炉集》等又陆续囊括了十多个奖项。有人开玩笑地称这对夫妻是青瓷界的“郭靖与黄蓉”。
竺娜亚先前从事的是唐三彩壁画创作,结识徐凌后,一同拜入了徐朝兴门下,两人便结下了不解的青瓷情缘。挑土、淘洗、注浆……繁重的体力活徐凌一肩挑下,竺娜亚则干起了刻花、粘贴等琐碎活。就算父亲是大名鼎鼎的青瓷大家,小两口仍然没有走捷径,坚持一步一个脚印。这一走,就是6年……当制瓷技艺拿捏得炉火纯青时,徐凌和竺娜亚的理念终于得以展现,一同制作了创新生涯中的开山之作——《手足情》。
那次创作,小两口将自己关在屋子里整整一个星期,对外事不闻不问。反常的举动惊动了父亲徐朝兴,他也琢磨不透儿子、儿媳到底在干什么。一周后,当徐凌拿着一张设计图出来时,徐朝兴释然了,并为之震惊——一件上半部为“手”、下半部为“足”的青瓷造型美轮美奂。在创作这件作品时,徐凌和竺娜亚运用哥窑技艺制作出“手”,而做“足”时则用了弟窑技艺,旨在证明龙泉哥窑弟窑亲如兄弟。毋庸置疑,标新立异的《手足情》一举斩获了1998年第六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优秀奖,夫妻俩自此在青瓷界显露锋芒。
回想起那段时光,美好不言而喻。“盛夏时节,每天都会干得大汗淋漓。到了傍晚,我便会和竺娜亚一起去城边的小溪中痛痛快快地戏水、游泳。”徐凌说,学艺和爱情如影随形,6年下来,不但积淀了深厚的感情,对于青瓷制造的每道工序,也是了如指掌。
风格迥异心相合
也许是喜好不同,共同创作《手足情》之后,徐凌和竺娜亚“分道扬镳”,各自创作自己心仪的作品。如今,年仅40岁的徐凌继承了父亲的高超技艺,毫无顾忌驰骋于创新的海洋。在创作一个灰釉跳刀罐的纹路时,他以灰釉为原料,经手工揉捏,让瓷土原料形成不同纹理,再经过拉坯成型,使其形成自然旋转纹路,这件名为《韵》的作品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新颖独特。徐凌曾说过:“对于青瓷创作,我们可以用心去畅想,心之所想,就是作品之所成。”在他的作品中,呈现更多的是一种创新的理念,以及对纹胎和跳刀技艺的掌控。
相比之下,天资聪颖的竺娜亚擅长制壶,并且别出心裁。在2008年到来之际,为了迎合鼠年行大运的喜庆,她开创性地制作了一款精小的《玉鼠壶》。当她手捧作品站到我们面前时,令人瞠目结舌。壶身只有4厘米高,直径不过4.5厘米,壶嘴的径口只有2毫米。远点看,就像只肥胖的老鼠。有趣的是,“玉鼠”的肚子里只能装几克水,倒在嘴巴里,还不够半口。因为过小的缘故,在拉坯、修坯和上釉等环节上难度极大,竺娜亚只能伸进一根指头去壶里修坯,还要把壶盖做得和壶口严丝合缝。至于壶嘴,只能用一根针进去捅了。
曾经有一位上海的青瓷收藏者特意赶到龙泉,拜访徐凌和竺娜亚。当他看到《玉鼠壶》时,不禁被它的精致打动;而摆在旁边的《旋》则是徐凌的作品,挺着“大肚腩”的花瓶呈黄褐色,上面的螺旋纹或粗或细,盘旋而上,生动自然。精巧与粗犷的反差,看得那位藏家连声称道。
夫妻俩创作风格虽然不同,但拿起了刻刀,心却是彼此连在一起的。在他们的世界里,青瓷是无法割舍的美好生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