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起,创意更有力量
2014-06-30谢晓飞KK
谢晓飞+KK
2002年的《城市画报》上,有一期主题为《脑震荡》的报道,报道里详细介绍了香港从创业设计到创业市集的现状,并按照英国伦敦相关产业发展的策略去做,而这期报道,可谓是最早体现出刘琼雄对创意市集及创意产业关注度的作品。
身为国内先锋杂志的编辑,身处暗涌激情与创造的城市广州,刘琼雄凭借其敏锐的触角,关注到创意产业这个空白。《脑震荡》以后,由他策划并担任编辑的两页码栏目“创意势力”新鲜出炉。在最开始的运作中,寻找创作者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但国内的独立团体如雨后春笋般越涌越多,许多优秀的“地下”创作者逐渐浮出水面。
2005年,王怡颖将一本叫做《创意市集》的特别作品带到国人面前,她采访了伦敦16位从事设计和创作的艺术家,介绍他们的作品。让刘琼雄对创意市集这一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创意市集不仅是设计师们的天堂,更具备展示与销售的独特功能。”
此后,刘琼雄与同伴们开始首先尝试撬动国内创意产业的砖头,充当“文化推手”。2006年,创办了两年的“创意势力”将曾经报道过的独立创作人召集在一起,于当年7月份在广州举办了首场“iMART创意市集”。
刘琼雄
(《城市画报》执行主编、 iMART创意市集发起人)
给草根创意一个舞台
创意市集,一个展示交流艺术、创意的空间;一个创新、创业和买卖的场所;一个把创意转化为成果的舞台。创意市集让创意人聚集一起,做设计、卖原创,把创意变成商品,让作品找到喜欢它的人。
创意市集的出现,满足的是现代都市青年对一个开放、多元创作生态的渴望。这其中包含了对作品展示空间的探寻,也包含了对交易平台的渴求。
《中华手工》:作为中国内地创意市集的开拓者,第一场市集是如何诞生的?
刘琼雄:第一场创意市集是2006年7月在广州当时一个不是很地标式的商业广场做的,那时候,创意市集还不被大家所了解。跟场地、跟设计师都需要解释。幸好画报的资源够多,又是媒体,所以20个摊位还是很快就凑足了,我们在现场设了个小舞台,开市时还真找了铜锣来敲。
《中华手工》:我记得你们紧接着就去北京做了第二场,不久后还被邀请去参加了“2006年广州国际设计周”,是什么原因让创意市集这个新事物在国内如此迅速地流行了起来?
刘琼雄:“创意市集”,让创意聚在一起,打破公众观看艺术和设计的常规性思维习惯,爆发出了一种融合艺术、设计、文化、商业等多种元素的力量。这种内在的魅力让创意市集一出现就备受关注。
另外,那一两年“创意产业”这个词成为各级政府乃至国家层面的关键词,大家都在寻找创意产业的呈现形式,创意市集正好能够满足。我曾经说过,创意市集很幸运,在发起的时候恰好踏对了鼓点,完全符合新的趋势。
《中华手工》:8年来,iMART共做了多少场市集活动?
刘琼雄:目前最新一期创意市集是第143场,算上其他形式的展览、沙龙讲座、培训营等活动,差不多做了200场。
品牌化之路
iMART的目标是发展成一个品牌性的针对本土创意力量的大型创意设计展览,展现本土在艺术、设计、创作方面的新思潮和内在动向,彰显创意人群在社会文化中的先锋地位,担负创意人群对社会文化产生的巨大引导作用。
《中华手工》:什么时候开始思考让创意市集常态化、品牌化的?
刘琼雄:从一开始就这么思考了。我们在举办第一场创意市集时就设计了自己的LOGO,两个月后就去申请了商标注册,2009年我们已拿到了商标。我们在第二年就考虑到了要做全国的活动,先是北京,然后上海、苏州、厦门、成都、西安,一站站做下去。这些都让我们这个品牌深入人心,从小品牌逐渐发展到被更多的年轻人知道的知名活动。
《中华手工》:iMART的品牌化之路是怎么走的?
刘琼雄:我们对iMART创意市集进行多元立体的品牌表现,从活动到衍生产品、出版物、官方微博微信,都保持周期性更新,例如每年的产品型录,每天的官方微信,均注意时刻营造一个年轻创意交流展现的氛围。最近我们还推出POP UP游击店等新的系列活动,还有在广州的一个小店铺空间计划“闷窝实验室”,也是注意从多角度、多层次来和喜欢创意市集品牌的粉丝和设计师进行更多的社交。
2013年底,我们引资1000万,正式成立了一家新公司“城润好生”,来运营及发展创意市集的事业。接下来我们将有新媒体、渠道拓展、专业展会等动作。
《中华手工》:创意市集在国内发展的这几年,你觉得存在什么问题?未来会怎样?
刘琼雄:我曾经提过“创意市集是我们大家的”这个说法,将创意市集这种活动组织形式作为社会公器,希望创意市集能在中国普及,更多地出现。但也发现出现各种让人混淆的创意市集,名称上也不做区别,品质上也不做要求,所以目前的创意市集还是比较杂乱的。
未来还是那种拥有独立的、自主的品牌才能走得更远,才会被各方所认可。
不仅仅为了买和卖
iMART除了可以翻译成“点子市场”,还被赋予了“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内涵。iMART创意市集的目的在于让更多的人参加,激发全民创意的兴趣与潜力,培养大众对创意文化的价值认同与消费习惯,其对人的文化熏陶远大于市集买卖东西的意义。
《中华手工》:在征集和筛选参与者时,iMART有没有固定标准?
刘琼雄:我们的固定标准很简单:原创。只要是原创,我们都可以接受。这个标准一直没有变化过。有时候我们会接到一些关于参与者有抄袭、山寨、批发的投诉行为,我们就会去劝退。至少我们的基本态度是这样的。因为我们是不收费的活动,所以,在管理上,我们可以有这个自主权力。这也是我们坚持不收费的原因之一。
《中华手工》:从iMART成长起来了哪些创意品牌和设计师?
刘琼雄:例如乔小刀、陈幸福、董攀的nothing.cn、MIU(原来的名字叫+Dteam)、三夏光年、维城乱马、大王、CULT青年的选择(擦主席),最近才知道原来时装设计师上官喆也参加过。他们都是在发展的关键时刻,在创意市集这里得到了快速成长的机会。
《中华手工》:创意市集这个平台对于草根创意人的意义何在?对于中国整个创意产业来说,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刘琼雄:这是一个接地气的活动平台。在国家推动创意产业的契机之时,创意市集是自下而上自发做起来的完美案例。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各种鲜活的创意年轻人,可能他们还显得稚嫩,产品和创意都存在各种问题,但谁不是从小做大、从低做高的呢?我们就是一个独立创意品牌的试验场,在这里,年轻人没有压力地呈现自己的原创产品,碰撞各种合作机会,然后慢慢成熟、成长,创业发展,并有机会再变成更强大的独立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