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化产业集聚水平测度及实证研究

2014-06-28孙康王昱方肖寒

财经问题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产业集聚

孙康++王昱方++肖寒

摘 要:本文采用修正的E-G指数和集中度模型,研究中国重工业特别是石化产业集聚演进规律,并通过SPSS回归模型对产业集聚与工业增长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多数重工业产业集聚水平出现下降,石化产业集聚变动显示出先上升后下降的特征。总体来看,石化产业集聚与工业增长有较强的相关性。石化产业上游的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处于高集聚;中游的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处于中度集聚;下游的化学纤维制造业处于极高集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则处于中度集聚。从完善石化产业政策的角度来看,上游的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在促进集聚提升的同时应关注规模经济效益问题;中游的炼焦及下游的化学原料制品业应强调结构调整,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加速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转变;下游的化学纤维制造业在提升产业集聚过程中应注重质的积累,规避规模不经济的风险。

关键词:石化产业;E-G指数;产业集中度;产业集聚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4)04003307

一、引 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石化产业已经成为最为活跃的产业之一。我国石化产业与建筑、机械、汽车、电子等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2012年,全国油气产量达207亿吨,天然气产量达到1 067亿立方米,炼油产业一次加工能力为575亿吨/年,化纤产量也达到381119万吨。未来一段时期,石化产业依然是经济状况的风向标、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其发展的势头方兴未艾。从国际石化产业的发展趋势看,呈现出四个基本特征:原料结构多样化、产品结构精细化、生产布局合理化、资产重组大型化。中国的石化产业起步较晚,虽然发展迅速,但是整体竞争力相对不足,技术水平落后,自主研发高端石化产品能力较弱。在国内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下,刚性石化产品需求快速增长,炼油能力加速扩张,进出口量持续增加,各地区石化园区纷纷涌现,产业集聚趋势愈加明显。

针对石化产业集聚趋势的研究,现有文献从产业布局、规模经济、循环经济、产业政策等多视角进行了探讨。Chapman[1-2]和Peters[3]在分析石化产业内部联系和规模经济效应的基础上,探讨了产业集聚对石化产业布局的影响,认为上游石化企业的建立往往引发相关下游生产单元的共建,由此导致了相关生产活动继续在原生产中心集聚,强化了石化产业空间布局的向心力。刘鹤等[4]建立了石化产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出炼油能力和乙烯产能空间组织结构的最优结果。费文博和于立宏[5]研究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与作用机制,发现循环经济对产业集聚升级的作用并未显现。任健瑾[6]等通过对新加坡石化产业集聚研究发现,完善社会分工机制、适当发挥政府作用等措施的实施有利于产业集聚水平的提高。

根据不同产业集聚水平的差异,国内外学者主要利用产业集聚指标对集聚的高低做出了评估,并探究了影响集聚变动的原因。Krugman[7]、Henderson[8]与Rosenthal和Strange[9]分析了美国不同产业的集聚状况和变化趋势,比较了运输成本、知识外溢和劳动力资源对产业集聚的正负效应,发现高技术产业比机械产业经历了更显著的本土化过程。Karl和Michael[10]发现欧共体成立前后制造业产业集中度并非上升而是下降了。Bai等[11]、贺灿飞和谢秀珍[12]以及梁琦[13]对比中国不同产业的集聚程度,发现在决定产业集聚的因素中,地方保护主义的作用较大,超过了外部经济性和规模效用,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一些资本或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集聚具有重要作用,外部经济并没有促进产业地理集中,激烈的产业内市场竞争推动了产业空间分散。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形势突变,经济复苏缓慢,中国面临的外部需求不足,国内的经济投资放缓,石化产业亦受到较大冲击,结构性产能过剩凸显。在此背景下,石化产业的发展在空间上是更集中还是更分散?石化上中下游产业集聚究竟有何不同?什么因素决定了石化上中下游产业的空间格局?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到底有无推动作用?这些都是石化产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理论研究及模型选择

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过程。马歇尔最早使用集聚的概念描述地域的相近性和企业、产业的集中。马歇尔之后,产业集聚逐渐成为产业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管理学等研究领域共同关注的问题。由于产业集聚现象的愈加普遍,最近二十年来,产业集聚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及政府的关注,相关的专家学者们提出了各种测算产业集聚程度的指标,有集中度系数、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空间基尼系数、熵指数、E-G指数等多种方法可以选择。其中集中度系数是最简单、最常用的计算指标,能够形象地反映产业市场的绝对集中度,但却容易忽略规模最大地区之外其他地区的分布情况[14];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综合考虑了企业总数和企业规模两个因素的影响,能够准确地反映产业或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不足的是直观性较差[15];空间基尼系数相对而言比较简单直观,但是由于没有宏观地考虑到企业的规模差异,因此在表示产业集聚程度时空间基尼系数会含有虚假的成分[16];熵指数则主要是用来反映企业市场结构的指标,由于其需要企业集中程度的信息,在实际测算中很难应用[17];为了解决基尼系数失真的问题,Ellison和Glaeser[16]在基尼系数基础上提出了新的集聚指数E-G指数来测定产业的地理集中程度,E-G指数充分考虑了企业规模及区域差异带来的影响,弥补了空间基尼系数的缺陷[18]。

鉴于E-G指数的优越性,本文采用该指数来测定中国石化产业的空间集聚程度,以2005—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其变动趋势进行比较,同时借用市场集中度CRn系数的计算方法,计算各产业生产总值排名前五的省市所占的市场份额,我们称之为五省市集中度。E-G指数是利用各个产业在各个地区的企业个数以及就业人数来测算总体的地理集中度,反映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五省市集中度是利用各区域该产业产值所占全国该产业总产值的比例,虽然未能涵盖所有的市场份额,但是可以通过五省市的分布从另一个角度检验修正的E-G指数检验地理集聚的准确性。两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更加完善地衡量石化产业的集聚趋势和分布情况。

由于E-G指数需要使用企业数据来计算产业集聚,需要根据政府公布的重工业产业人口普查数据按一定的人数标准对企业规模进行分类,从而计算其市场占有率的平方和[17],然而中国重工业企业员工人数的详细数据目前在国内还没有一个权威的机构进行统计发布,因此无法直接使用Ellison和Glaeser[16]计算E-G指数的方法。所以本文利用詹宇波和张卉[19]定义的修正的E-G指数,经验证此指数与原指数是相互等价的。

(一)修正的E-G指数

四、石化上中下游四个样本产业集聚水平测度

(一)石化产业空间结构分析

根据Krugman[20]提出的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原则,经济活动的集聚或发散来自于向心力和离心力两种力量。对比表1和表2发现,2005—2011年间,多数重工业产业的地理集中度及五省市集中度均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由此可见,目前中国多数重工业产业经历了向心力大于离心力过程后,现正处于离心力大于向心力的阶段。总的来说, E-G指数考察的地理集聚和五省市集中度变动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也说明了五省市集中度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E-G指数的可靠性。

根据Ellison和Glaeser[16]的产业地理集聚指标分类标准,γ<002表示该产业不存在产业区域集聚现象,002≤γ≤005表示该产业区域集聚分布比较均匀,γ>005表示该产业存在明显的集聚现象。结合这样的分类标准,按照石化产业上中下游的产业特性,从产业、时间、地理三个维度对四个样本产业进行分析,并与相应的重工业产业做比较,力求从多角度探讨石化产业集聚的集中度水平。

1石化产业空间结构产业维度分析

根据四个样本产业的发展态势,得出产业的空间结构产业维度特征:

(1)上游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处于高度集聚。7年间,E-G指数及五省市集中度的变动呈现相反的趋势。E-G指数以2009年为拐点, 2005—2009年集聚程度上升,2009—2011年集聚程度下降;五省市集中度同样以2009年为拐点,2005—2009年集中度降低,2009—2011年集中度升高。由于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属于资源密集型产业,进入门槛较高,受地方政府管制比较突出,具有区域集中和资源垄断的特征,因此集聚水平较高。综合比较资源密集型6个产业可以发现,金属矿采选业γ<002,有色金属矿采选业002<γ<005其余产业γ值均大于005,可见重工业产业中多数资源密集型产业形成了较为明显的集聚现象。

(2)中游的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历年工业总产值都非常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显著,但其集聚效应却不高。2005—2011年间,E-G指数及五省市集中度的变动吻合度较高,均为总体平稳略有下降。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均是从资源密集型产业发展起来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其对市场的依赖逐渐超过资源禀赋对其的影响力,逐步转变成为市场导向型产业。然而这四个产业的五省市集中度较高,E-G指数则都较低,这看似自相矛盾的数据说明了该产业的主要产值地集中在这五个省市,在别的省市分布则比较均匀零散。五省市集中度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E-G指数的准确性,但是由于二者考量的角度和方法不同,E-G指数是从总体上度量地理分布的均衡性,五省市集中度则统计的是部分数据,反映的是局部的结果,所以两者不完全一致。除此之外,还有资源密集型的非金属矿采选业,以及下游产业的化学原料与化学制品业也显示了相同的特征。

2石化产业空间结构地理维度分析

比较2005—2011年四个样本产业五省市集中度地域分布,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上游的石油与天然气开采业主要集中于黑龙江、天津、陕西、新疆和山东。2005—2011年格局基本不变,这说明资源密集型产业仍然倾向于分布在资源丰富的地区,对历史的空间分布有较强的依赖性。大型资源型企业布局与原料地是国家早期建设时期为发展基础产业而做出的战略安排,在离原材料产地近的地方投产有利于降低运输成本,以加强与上下游产业之间的“前后向联系”[21],这样强大的历史基础至今仍然主导着资源型产业的地理[22]。中游的石油加工、炼焦与核燃料加工业主要集中于山东、辽宁、广东、河北和苏州,虽然该产业属于资源加工型行业,对原材料有较强的依赖性,但是随着交通的改善、市场需求扩大、进出口增加,资源禀赋对于资源加工型产业的约束力越来越小,产业布局向沿海地区偏移,逐渐转变成为市场密集型产业。下游的化学纤维制造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主要分布于浙江、山东、江苏、广东、广西和河南。

可见这两个产业虽然属于资源密集型产业的下游产业,但是已经基本上脱离了对原料地的依赖,区位优势、市场需求、国家政策、规模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已成为影响其地理分布的主要原因,临港及临近沿海开放城市趋势显著。纵观上中下游四个产业,无论是石油天然气开采还是石油加工与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再到化学纤维制造业和化学原料制品业,山东省均占了较为可观的市场份额,由此可以推断山东省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石化产业链,整体竞争力较强。

综合比较而言,东部地区江苏、广东、山东、浙江、福建和上海上榜次数远远高于其他省市,中西部地区石化产业的集聚水平与这些省市之间已存在较大差距,除石油天然气开采还多集中于中西部地区外,其余三个产业的主要产能地已多集中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这与张文忠等[23]提出的石化产业从以原料依赖为主转变为以市场导向为核心,多向中国沿海经济较发达的省市转移相吻合,各沿海省份以沿海城市为依托在省内大力发展石化产业,总体上形成了“东部强、中西弱”,“沿海强、内地弱”的空间布局。这个结果也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石化产业的集聚水平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很强的相关性。

3石化产业空间结构时间维度分析

综合比较石化上中下游样本产业的变动趋势,以2009年为分界点,可以将石化产业集聚状况分为两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为2009年以前,产业加速集聚。这一时期,石化上中下游产业E-G指数和五省市集中度多呈现上升的趋势。这是由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虽然国内石化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大幅度带动重工业经济的发展,但是总体而言石化企业单体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与国际大型石化企业还存在较大差距,规模经济不明显。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石化产业出现了一股以国有化和持续兼并重组为核心的规模化集约化道路的风气,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石化产业地理集中度和市场集中度增长较快。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优越的交通条件、国家政策及靠近国际市场和原料地等因素的影响,石化产业的主要集聚地也逐步向东部沿海地区偏移。

(2)第二阶段为2009年以后,对比E-G指数与五省市集中度发现,一方面上中下游石化产业空间集聚速度开始减缓或集聚下降,另一方面其产业生产总值排名前五的省份所占比例也开始下降。这是由于虽然国内石化产业一体化战略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石化基地化和大型化已初现雏形,然而产业布局分散、规模偏小、结构单一、产品质量差和环境压力过大等问题仍十分严重。受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外市场萎缩,价格大幅下跌,企业库存大量积压,行业经济效益下滑,石化产业受到较大冲击。虽然国家提出4万亿投资刺激政策以激励石化行业发展,但国内经济疲软,石化产业泡沫较大,发展后劲不足。2008年后产业集聚状况在短时间内出现小幅上升,随即又产生回落,整个石化产业发展情况大不如前。2009年之后多数石化产业呈现集聚减缓甚至集聚下降的状态。根据洪娟和谷永芬[24]研究发现,产业集聚的过程中同时存在着集聚效应和拥挤效应,当资本集中度超过某一临界值时,拥挤效应会大于溢出效应,经济增长率反而会随着资本集中度的提高而下降。虽然石化产业的集聚程度有所下降,但是石化产业的集聚程度远远还没有达到拥挤甚至产生溢出效应,石化产业在东部沿海的分布状态属于“遍地开花”。从大连、营口、天津、青岛、上海、连云港、宁波、福建,到广东的惠州、茂名、湛江,再到广西北海都有炼油厂,遍布了黄海、渤海和南海周边所有城市,布局不合理状况十分明显。现阶段的集聚下降是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及石化产业市场开放程度加深、竞争加剧等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反映的是石化产业结构的不足,抗风险能力弱,这对石化产业的发展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为未来石化产业结构性变革埋下伏笔。

(二)石化产业集聚与工业增长间的关系

通过对石化上中下游产业的分析,可以得出石化产业集聚水平与地域的经济发展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接下来我们将定量研究石化产业集聚程度与工业增长之间的关系。现阶段中国已经进入重化工时期,石化产业的工业增长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已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重要力量。

我们对石化产业集聚水平与工业增长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主要是通过建立工业总产值与E-G指数的回归模型,并运用Spearman检验来描述产业集聚与工业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在石化的上中下游四个样本产业中,下游的化学纤维制造业的集聚水平遥遥领先,E-G指数及五省市市场集中度都最高,是石化产业集群的典型代表,在衡量产业集聚和工业增长关系时比较具有说服力,所以本文选择化学纤维制造业作为研究对象来分析产业集聚与工业增长之间的相关性。

利用所能找到的统计数据,根据表1中计算的化纤产业E-G指数,

为了使数据耦合更有说服力,我们延长了化纤产业的研究年限,对其E-G指数的计算从2005—2011年延长至2000—2011年。并结合《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01—2012年的工业总产值。计算整理数据如表4所示。

说明工业总产值与E-G集聚高度正相关,即化纤产业的集聚水平与化纤产业的工业增长之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性。研究认为,化纤产业集聚进一步加速了集聚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加,技术创新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加强了集聚地区的规模经济,产业结构升级与规模经济又进一步促进了技术创新,这些因素之间的良性作用的结果使得石化产业集聚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不断提升。从数据看,上游的石油天然气产业的集聚变动与工业总产值的增长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也就是说即使是受资源禀赋限制的行业,较高的集聚水平仍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增长。中游的石油加工与炼焦以及下游的化学原料与化学制品业则呈现出了负相关的特征,一方面可能是由于集聚与工业增长之间的关系并非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仅仅通过数据观察不能确定二者的相关性;另一方面则可能存在集中度水平升高反而造成了工业产值的降低,这种情况说明了集聚升高并非是有效升高,没有形成有效的规模经济,集聚水平升高可能只是单纯的资本堆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形成的。就炼焦、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业的产业现状而言,数量上的急于扩大,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产业集聚水平,但是由于市场需求放缓,致使产能过剩问题显著,随之而来的就是开工率低,产品结构比例不合理等问题,反而不利于工业增长。也即是说中游的石油加工与炼焦以及下游的化学原料与化学制品业的负相关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结构性产能过剩造成的,因此如何解决产能过剩,提升产业集聚是现阶段这两个产业的主要目标。

五、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Ellison和Glaeser[16]建立的产业地理集中指数和自定义的五省市集中度测度2005—2011年中国重工业集中度水平,分析石化产业上中下游四个样本,并对石化产业E-G指数与工业总产值进行耦合,发现18个重工业产业集聚总体呈下降趋势,产业地理集聚和市场集聚程度均有所降低,石化产业集聚变动与工业经济的增长有很大的正相关性。

石化产业的集聚变动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009年以前,石化产业的地理集中度和五省市集中度呈上升趋势,地理集聚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增长较快;第二个阶段为2009年以后,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及石化产业市场开放程度加深、竞争加剧的作用下,石化产业的地理集聚和五省市集中度增速减缓甚至出现下降。第一阶段表现为量变,第二阶段则表现为质变,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石化产业的进一步完善。为了促进石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从完善产业政策的角度,针对石化上中下游产业分别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未来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在促进集聚提升的同时应关注规模经济效益问题。上游的石油与天然气开采业属于资源密集型产业,具有区域集中和资源垄断的特征,处于高度集聚,与工业经济的增长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其地理布局对资源禀赋仍有较强的依赖性,仍多位于原料地。石油天然气属于具有特殊战略意义的资源,高集聚、高寡占有利于提高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国内的石油天然气开采业长期受政府管制,进入壁垒较高,使得上游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形成了具有一定超市场能力的“大而全”企业,高集聚和高寡占结构形成不是市场行为的结果,其巨大规模也不是由规模收益积累转化而来,从而大的企业规模不意味着就有更高的利润回报。随着政府管制行为合理化、市场竞争加剧,产业集聚出现下降,从长远来看,这对提高整个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形成真正意义的规模经济大有裨益。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的发展过程中不应该单纯关注其集聚水平的升高或降低,还应当关注反映规模经济效益好坏的成本指标,改善产业内部组织结构,最终使得市场竞争下的高集聚、高寡占成为提高经济效益、形成规模经济的内生推动力。

第二,未来炼焦及化学原料制品业的发展的首要目标是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提升产业集聚的同时注重产业集群的形成。中游的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正从资源加工型产业向市场导向型产业转变,处于中度集聚,总体而言比较平稳。该产业已基本挣脱对原料地的依赖,产业布局向沿海地区偏移。下游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同样处于中度集聚。一直以来,这两个产业集聚水平提高不明显。中游的石油加工与炼焦与核燃料加工业与下游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相似,需求的迅速扩张拉动了行业利润,部分地方政府为实现经济扩张,盲目上马石化项目,致使重复投资过多,产能过剩问题凸显。这与世界石化产业走集中化、规模化道路背道而驰。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的产能过剩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中国,地方政府过度主导炼化及化学原料制品业投资行为,使得长期积累的体制机制矛盾日益加深;一些产业政策监督执行不力,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不完善,结构性产能过剩严重。短期内,依靠投资调控政策,控制产能盲目扩张似乎卓有成效,但仅仅依靠结构性调整政策解决不了基于经济增长方式所产生的内在根本性矛盾。从长期来看,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寻找新的市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完成由投资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在解决产能过剩的同时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市场竞争和资本投资的效率,以推动集聚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加强炼化产业与化工产业之间的纵向组合,从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转变,充分实现炼化一体的石化产业链。

第三,未来化学纤维制造业在提升产业集聚过程中应注重质的积累,规避规模不经济的风险。下游化学纤维制造业正从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过度,处于极高集聚,占据18个重工业的榜首,集聚水平仍在上升,受沿海地区区位优势、市场需求等因素影响较大,临港及沿海开放城市趋势显著。

下游的化纤产业集聚水平的变动与其工业经济的增长有非常强的正相关性。随着国内外纺织市场需求的逐步扩大,化纤产业发展速度较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成效较显著,大中型企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较高,始终保持在70%以上,大大高于其他重工业产业水平。未来化纤产业的发展,应注重产业结构的升级,加快其从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走专业化道路,做精做细,避免单纯的资本堆积,注重产业链的调整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Chapman,K The International Petrochemical Industry: Evolution and Location[M]Oxford: Blackwell,1991

[2] Chapman, K Agglomeration and linkage in the United Kingdom Petro-Chemical Industry[J]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1973, (60)

[3] Peters, EH New Breed of Ethylene Plants Cuts Manufacturing Costs[J] Oil and Gas Journal, 1966, 21(3)

[4] 刘鹤,金凤君,刘毅,丁金学,许旭中国石化产业空间组织的评价与优化[J]地理学报,2011,(10)

[5] 费文博,于立宏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互动发展研究:以石化产业为例[J]统计研究,2009,(11)

[6] 任健瑾新加坡石油化工产业集聚及影响因素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7] Krugman, P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1, 99(3)

[8] Henderson, JV Marshalls Scale Economies[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03, 53(1)

[9] Rosenthal, SS, Strange, WC The Determinants of Agglomeration[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01, 50(2)

[10] Karl,A,Michael,PThe Single Market and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 Europe[J]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4, 12(1)

[11] Bai,C,Du, Y,Tao, Z,Tong, S Local Protectionism and Regional Specialization:Evidence from Chinas Industrie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4,63(2)

[12] 贺灿飞,谢秀珍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与省区专业化[J]地理学报,2006,(2)

[13] 梁琦中国工业的区位基尼系数——兼论外商直接投资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J]统计研究,2003,(9)

[14] 刘斯敖产业集聚测度方法的研究综述[J]商业研究,2008,(11)

[15] 王子龙,谭清美,徐萧笛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测度方法及实证研究[J]科学研究,2006,(10)

[16] Ellison,G,Glaeser, EL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 U 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A Dartboard Approac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7,105 (5)

[17] 薛艳产业集聚水平测度方法的实证研究[J]统计教育,2009,(2)

[18] 罗勇,曹丽莉中国制造业集聚程度变动趋势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5,(8)

[19] 詹宇波,张卉修正的E-G指数与中国制造业区域集聚度量[J]东岳论丛,2010,(2)

[20] Krugman, P Geography and Trade[M]Cambridge:MIT Press, 1991

[21] Krugman, P,Venables, AJ Globalization and the Inequality of Nations[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5, 110(4)

[22] 贺灿飞,朱彦刚中国资源密集型产业地理分布研究——以石油加工业和黑色金属产业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0,(3)

[23] 张文忠,董科国,田山川中国石化工业发展和区位变迁轨迹[J]地理研究,2009,(9)

(责任编辑:于振荣)

第一,未来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在促进集聚提升的同时应关注规模经济效益问题。上游的石油与天然气开采业属于资源密集型产业,具有区域集中和资源垄断的特征,处于高度集聚,与工业经济的增长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其地理布局对资源禀赋仍有较强的依赖性,仍多位于原料地。石油天然气属于具有特殊战略意义的资源,高集聚、高寡占有利于提高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国内的石油天然气开采业长期受政府管制,进入壁垒较高,使得上游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形成了具有一定超市场能力的“大而全”企业,高集聚和高寡占结构形成不是市场行为的结果,其巨大规模也不是由规模收益积累转化而来,从而大的企业规模不意味着就有更高的利润回报。随着政府管制行为合理化、市场竞争加剧,产业集聚出现下降,从长远来看,这对提高整个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形成真正意义的规模经济大有裨益。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的发展过程中不应该单纯关注其集聚水平的升高或降低,还应当关注反映规模经济效益好坏的成本指标,改善产业内部组织结构,最终使得市场竞争下的高集聚、高寡占成为提高经济效益、形成规模经济的内生推动力。

第二,未来炼焦及化学原料制品业的发展的首要目标是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提升产业集聚的同时注重产业集群的形成。中游的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正从资源加工型产业向市场导向型产业转变,处于中度集聚,总体而言比较平稳。该产业已基本挣脱对原料地的依赖,产业布局向沿海地区偏移。下游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同样处于中度集聚。一直以来,这两个产业集聚水平提高不明显。中游的石油加工与炼焦与核燃料加工业与下游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相似,需求的迅速扩张拉动了行业利润,部分地方政府为实现经济扩张,盲目上马石化项目,致使重复投资过多,产能过剩问题凸显。这与世界石化产业走集中化、规模化道路背道而驰。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的产能过剩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中国,地方政府过度主导炼化及化学原料制品业投资行为,使得长期积累的体制机制矛盾日益加深;一些产业政策监督执行不力,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不完善,结构性产能过剩严重。短期内,依靠投资调控政策,控制产能盲目扩张似乎卓有成效,但仅仅依靠结构性调整政策解决不了基于经济增长方式所产生的内在根本性矛盾。从长期来看,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寻找新的市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完成由投资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在解决产能过剩的同时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市场竞争和资本投资的效率,以推动集聚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加强炼化产业与化工产业之间的纵向组合,从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转变,充分实现炼化一体的石化产业链。

第三,未来化学纤维制造业在提升产业集聚过程中应注重质的积累,规避规模不经济的风险。下游化学纤维制造业正从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过度,处于极高集聚,占据18个重工业的榜首,集聚水平仍在上升,受沿海地区区位优势、市场需求等因素影响较大,临港及沿海开放城市趋势显著。

下游的化纤产业集聚水平的变动与其工业经济的增长有非常强的正相关性。随着国内外纺织市场需求的逐步扩大,化纤产业发展速度较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成效较显著,大中型企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较高,始终保持在70%以上,大大高于其他重工业产业水平。未来化纤产业的发展,应注重产业结构的升级,加快其从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走专业化道路,做精做细,避免单纯的资本堆积,注重产业链的调整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Chapman,K The International Petrochemical Industry: Evolution and Location[M]Oxford: Blackwell,1991

[2] Chapman, K Agglomeration and linkage in the United Kingdom Petro-Chemical Industry[J]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1973, (60)

[3] Peters, EH New Breed of Ethylene Plants Cuts Manufacturing Costs[J] Oil and Gas Journal, 1966, 21(3)

[4] 刘鹤,金凤君,刘毅,丁金学,许旭中国石化产业空间组织的评价与优化[J]地理学报,2011,(10)

[5] 费文博,于立宏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互动发展研究:以石化产业为例[J]统计研究,2009,(11)

[6] 任健瑾新加坡石油化工产业集聚及影响因素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7] Krugman, P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1, 99(3)

[8] Henderson, JV Marshalls Scale Economies[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03, 53(1)

[9] Rosenthal, SS, Strange, WC The Determinants of Agglomeration[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01, 50(2)

[10] Karl,A,Michael,PThe Single Market and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 Europe[J]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4, 12(1)

[11] Bai,C,Du, Y,Tao, Z,Tong, S Local Protectionism and Regional Specialization:Evidence from Chinas Industrie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4,63(2)

[12] 贺灿飞,谢秀珍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与省区专业化[J]地理学报,2006,(2)

[13] 梁琦中国工业的区位基尼系数——兼论外商直接投资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J]统计研究,2003,(9)

[14] 刘斯敖产业集聚测度方法的研究综述[J]商业研究,2008,(11)

[15] 王子龙,谭清美,徐萧笛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测度方法及实证研究[J]科学研究,2006,(10)

[16] Ellison,G,Glaeser, EL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 U 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A Dartboard Approac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7,105 (5)

[17] 薛艳产业集聚水平测度方法的实证研究[J]统计教育,2009,(2)

[18] 罗勇,曹丽莉中国制造业集聚程度变动趋势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5,(8)

[19] 詹宇波,张卉修正的E-G指数与中国制造业区域集聚度量[J]东岳论丛,2010,(2)

[20] Krugman, P Geography and Trade[M]Cambridge:MIT Press, 1991

[21] Krugman, P,Venables, AJ Globalization and the Inequality of Nations[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5, 110(4)

[22] 贺灿飞,朱彦刚中国资源密集型产业地理分布研究——以石油加工业和黑色金属产业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0,(3)

[23] 张文忠,董科国,田山川中国石化工业发展和区位变迁轨迹[J]地理研究,2009,(9)

(责任编辑:于振荣)

第一,未来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在促进集聚提升的同时应关注规模经济效益问题。上游的石油与天然气开采业属于资源密集型产业,具有区域集中和资源垄断的特征,处于高度集聚,与工业经济的增长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其地理布局对资源禀赋仍有较强的依赖性,仍多位于原料地。石油天然气属于具有特殊战略意义的资源,高集聚、高寡占有利于提高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国内的石油天然气开采业长期受政府管制,进入壁垒较高,使得上游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形成了具有一定超市场能力的“大而全”企业,高集聚和高寡占结构形成不是市场行为的结果,其巨大规模也不是由规模收益积累转化而来,从而大的企业规模不意味着就有更高的利润回报。随着政府管制行为合理化、市场竞争加剧,产业集聚出现下降,从长远来看,这对提高整个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形成真正意义的规模经济大有裨益。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的发展过程中不应该单纯关注其集聚水平的升高或降低,还应当关注反映规模经济效益好坏的成本指标,改善产业内部组织结构,最终使得市场竞争下的高集聚、高寡占成为提高经济效益、形成规模经济的内生推动力。

第二,未来炼焦及化学原料制品业的发展的首要目标是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提升产业集聚的同时注重产业集群的形成。中游的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正从资源加工型产业向市场导向型产业转变,处于中度集聚,总体而言比较平稳。该产业已基本挣脱对原料地的依赖,产业布局向沿海地区偏移。下游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同样处于中度集聚。一直以来,这两个产业集聚水平提高不明显。中游的石油加工与炼焦与核燃料加工业与下游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相似,需求的迅速扩张拉动了行业利润,部分地方政府为实现经济扩张,盲目上马石化项目,致使重复投资过多,产能过剩问题凸显。这与世界石化产业走集中化、规模化道路背道而驰。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的产能过剩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中国,地方政府过度主导炼化及化学原料制品业投资行为,使得长期积累的体制机制矛盾日益加深;一些产业政策监督执行不力,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不完善,结构性产能过剩严重。短期内,依靠投资调控政策,控制产能盲目扩张似乎卓有成效,但仅仅依靠结构性调整政策解决不了基于经济增长方式所产生的内在根本性矛盾。从长期来看,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寻找新的市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完成由投资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在解决产能过剩的同时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市场竞争和资本投资的效率,以推动集聚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加强炼化产业与化工产业之间的纵向组合,从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转变,充分实现炼化一体的石化产业链。

第三,未来化学纤维制造业在提升产业集聚过程中应注重质的积累,规避规模不经济的风险。下游化学纤维制造业正从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过度,处于极高集聚,占据18个重工业的榜首,集聚水平仍在上升,受沿海地区区位优势、市场需求等因素影响较大,临港及沿海开放城市趋势显著。

下游的化纤产业集聚水平的变动与其工业经济的增长有非常强的正相关性。随着国内外纺织市场需求的逐步扩大,化纤产业发展速度较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成效较显著,大中型企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较高,始终保持在70%以上,大大高于其他重工业产业水平。未来化纤产业的发展,应注重产业结构的升级,加快其从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走专业化道路,做精做细,避免单纯的资本堆积,注重产业链的调整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Chapman,K The International Petrochemical Industry: Evolution and Location[M]Oxford: Blackwell,1991

[2] Chapman, K Agglomeration and linkage in the United Kingdom Petro-Chemical Industry[J]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1973, (60)

[3] Peters, EH New Breed of Ethylene Plants Cuts Manufacturing Costs[J] Oil and Gas Journal, 1966, 21(3)

[4] 刘鹤,金凤君,刘毅,丁金学,许旭中国石化产业空间组织的评价与优化[J]地理学报,2011,(10)

[5] 费文博,于立宏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互动发展研究:以石化产业为例[J]统计研究,2009,(11)

[6] 任健瑾新加坡石油化工产业集聚及影响因素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7] Krugman, P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1, 99(3)

[8] Henderson, JV Marshalls Scale Economies[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03, 53(1)

[9] Rosenthal, SS, Strange, WC The Determinants of Agglomeration[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01, 50(2)

[10] Karl,A,Michael,PThe Single Market and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 Europe[J]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4, 12(1)

[11] Bai,C,Du, Y,Tao, Z,Tong, S Local Protectionism and Regional Specialization:Evidence from Chinas Industrie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4,63(2)

[12] 贺灿飞,谢秀珍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与省区专业化[J]地理学报,2006,(2)

[13] 梁琦中国工业的区位基尼系数——兼论外商直接投资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J]统计研究,2003,(9)

[14] 刘斯敖产业集聚测度方法的研究综述[J]商业研究,2008,(11)

[15] 王子龙,谭清美,徐萧笛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测度方法及实证研究[J]科学研究,2006,(10)

[16] Ellison,G,Glaeser, EL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 U 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A Dartboard Approac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7,105 (5)

[17] 薛艳产业集聚水平测度方法的实证研究[J]统计教育,2009,(2)

[18] 罗勇,曹丽莉中国制造业集聚程度变动趋势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5,(8)

[19] 詹宇波,张卉修正的E-G指数与中国制造业区域集聚度量[J]东岳论丛,2010,(2)

[20] Krugman, P Geography and Trade[M]Cambridge:MIT Press, 1991

[21] Krugman, P,Venables, AJ Globalization and the Inequality of Nations[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5, 110(4)

[22] 贺灿飞,朱彦刚中国资源密集型产业地理分布研究——以石油加工业和黑色金属产业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0,(3)

[23] 张文忠,董科国,田山川中国石化工业发展和区位变迁轨迹[J]地理研究,2009,(9)

(责任编辑:于振荣)

猜你喜欢

产业集聚
浅析中国麻涌镇粮油产业集聚跨越式发展
金融集聚研究简述
金融集聚研究简述
基于区位熵分析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的集聚现状
FDI与长三角制造业集聚的发展
FDI、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方式
浙江省金融集聚现状与形成因素研究
地区文化产业园区地缘集聚效应
郑州机场极化效应研究
陕西省金融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