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教材中文化内容的分析
——以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为例
2014-06-28■汪涛
■汪 涛
高中英语教材中文化内容的分析
——以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为例
■汪 涛
语言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学习一个国家文化的过程,教一种语言也是在教一种文化。因此,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要实现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必须将文化教学渗入到语言教学的全过程中。本文结合英语教材中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从文化定义的宏观及微观层面分析了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中文化内容的呈现。
英语教材中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与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此,教师要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中,英语教材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传递文化知识的重要媒介。它既是静态的,又因为教师和学生的使用,呈现动态的一面。
教材 教材、教师、学生和教学条件被称为教学过程的四个基本要素,教材是连接“教与学”的基本纽带。我国学者刘继和按照教材概念外延从大到小的顺序,把教材划分为以下几个层次:①作为素材的教材;②作为教学材料的教材;③作为教科书的教材;④作为学科核心知识的教材。本文涉及的教材是指教科书,即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所有必修五个模块。
文化 由于着眼点不同,目前人们对于文化的概念的认识,还难以达到共同点。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伯纳特·泰勒给文化定义为:一个复杂的体系,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其他作为社会一员的人类从社会中获取的各种能力与习惯。
就宏观层面而言,本文运用印度语言学家布拉吉·卡奇鲁的三圈理论对教材中涉及的外国文化内容进行分类。他倡导用三个同心圈(内圈、外圈、扩展圈)来展示英语的传播与分层。其中“内圈国家”指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外圈是指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国家,如加纳、印度、新加坡等;扩展圈是指以英语为外语的国家,如中国、日本、德国等。当然,由于英语的全球化发展,文化内容的选取应改变过去仅以英美国家为来源的情况,而应纳入更多的英语国家的文化,从而给学生呈现出一个相对完整且真实的英语世界。在世界多元化的背景下,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也是了解世界的一个途径。2004年,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教授刘润清在《英语教育研究》一书中指出:“在教授外国文化的同时,不要忘记提醒学生多了解自己的文化。学习外国文化不是为了全盘西化,更不是为了忘掉自己的文化。懂得两种文化的人,可以达到人生上的制高点。”鉴于此,本文在研究教材中文化现象时,将中国文化从扩展圈文化中分离出来,并增加了文化对比的内容。
就微观层面而言,本文采用美国语言学家摩尔根(P.R. Morgan)的理论框架。他认为教材中文化内容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社会认同和社会团体,如宗教团体、社会阶层等;社会交际,如在正式、非正式场合使用不同的交际形式等;信念与行为,如日常行为习惯、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等;社会政治机构,如政府机关、医疗机构、法律机关等;社会化和生活周期,如家庭、学校、工作等促进社会化的机构或场合等;民族历史,即某个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国家地理,即某个国家较为突出的地理特点;民族文化传承,如文学作品、工艺品、名人名画等;民族代表人物,如各行各业能展示民族风貌的杰出人物。
教材中文化合理配置的意义
有利于实现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处与生态平衡 无论在跨文化交际方面,还是在文化的弘扬和传播方面,都必须承认多元文化发展和存在的必要性。我们应该认识到,每一种文化都是为其特定的群体服务的,因此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和价值。同时也应该承认,各种文化之间并没有进步和落后之分,人们应该尊重不同文化及其产生的背景,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不同生活方式,并对这种文化的价值予以肯定。
有利于保护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实现英语教育的本土化 英语教材中文化的合理配置,尤其是合理比例的中国文化的配置,对于弘扬和传播中国文化、保护民族文化的独立性、防止文化殖民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英语教育本土化的过程,是使学习者既要接受英语国家的文化精华,又要保护民族优秀文化的过程。英语本土化需要将英语赋予中国文化的内涵,这正是促使人们运用英语表达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有助于实现英语教学的一大目的——表达、输出本国文化。
有助于达成文化教育目标——跨文化交际 当今社会,英语既是各种信息和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又是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被广泛使用的族际通用语言。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然而,很多人不加考虑地认为英语语言的目的语文化就是英国和美国的文化。其实,像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也是以英语为本族语的,还有很多国家像印度、南非以英语为官方语言。这种忽视英语民族文化的做法是不利于跨文化交际的。因此,教材中文化内容的合理配置就尤为重要。
四类文化的宏观对比结果
此表格共选取教材5个必修模块,每个模块3个单元。上面的统计结果显示,本研究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涉及了不同区域的文化,其中内圈文化在每个单元中均有出现,所占比例为100%,远远高于其他两圈;中国文化出现比例较高;文化间对比比例太低,5个模块中只是在第四模块里通过几个交换学生的感受,比较了东西方文化的区别,而且只局限在待客之道上。英语教材所呈现的文化信息不但要包括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也应包括母语文化,还要涉及英语为非母语国家的文化。英语不再是狭义上的承载英美文化的语言,而是蕴含和承载多元文化的世界语。
具体文化内容的呈现特点
笔者选取本教材必修5个模块共计15单元,统计了从微观层面定义的文化所占的比例。
社会认同和社会团体 社会认同和社会团体指国家或民族内部能够阐释个体社会认同和民族社会复杂性的团体,包括社会阶层、地域认可、少数民族、职业认同等。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对世界各国包括中国团体的介绍内容较少,只是在模块四提到了国际组织G8的一次峰会以及澳大利亚的原住民。而在四圈文化国家中,任何一个国家都有着民族社会的复杂性。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各民族的交融和相互促进尤为重要,但本套教材未涉及到少数民族丰富而独特的文化。
社会交际和行为 社会交际和行为意为社会交流中各类语言或非语言行为的规约。本研究教材的《Communication Workshop》及《Cultural Corner》部分都有不同方面的呈现。如对西方Party各种礼节的介绍、面试的技巧及人们初次见面的交际技巧等。
信念 信念是指人们体现出来的道德和宗教取向,具体表现为人们的价值观取向。Module 1中介绍了美国演员克里斯托弗·里夫高位截瘫后,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并努力从事慈善事业的坚定信念;Module 4中描述了一位百万富翁裸捐钱后的生活及心理,倡导了在当今物质世界的和谐、淡定的生活理念。
社会政治机构 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对社会政治机构的介绍几乎没有涉及。而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国外社会政治机构的了解,都可以促进学生比较不同机制,理解不同体制,从而更好地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社会化和生活周期 特指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餐饮、旅游、运动、环保等领域。Module 3涉及到古代欧洲航海家探险、极限运动、南极探险;Module 4提到中国黄河流域的环境治理并号召人们积极绿化,及澳大利亚的文化特色。
民族历史 在本教材涉及甚少,只在Module 3中提到中世纪的北欧,马可波罗眼中的中国,欧洲的物产、人文。
国家地理 本研究教材国家地理只涉及了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英国这三个国家,选取点略显单一,并且共性较多。
民族文化遗产 民族文化遗产是指象征民族文化的工艺品、文学作品、作家、艺术家等。以Module 3为例,课文中涉及著名钢琴家孔祥东的艺术风格转变、中国剪纸艺术、中国著名画家的艺术特色及一些舞蹈的历史渊源等。
民族代表人物 民族代表人物是指各行各业能够展现民族风貌的人物。Module 1介绍了杨利伟的第一次太空飞行,以及孙中山、马丁·路德·金、纳尔逊·曼德拉的生平简介及政治理论。
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从多层面呈现了不同国家的文化,尤其突出了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内圈文化),同时涵盖了一定内容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但同时也看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英语为非母语国家的文化内容可适当增加,让学生领略多元文化的魅力;二是多设计中外文化对比的内容,引导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进行分析与思考,帮助其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的本质;三是从具体文化内容上来说,可以再增加些社会政治机构及民族历史的内容,以增加高中生的社会责任感。学生是教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利用教材的引导者,因此,教师要树立全新的教材观,善于钻研教材、运用教材、补充教材,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开放性的文化信息,为学生实现跨文化交际提供最坚实的基础。
四类文化在教材中所占比例
教材中各项具体文化内容的比例
[1]龚亚夫.重构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目标[J].课程·教材·教法,2010(12)
[2]姚冬琳.英语教科书中西文化交融的途径[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11)
(作者单位:安徽省桐城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