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储层渗透率对复合热载体吞吐效果的影响

2014-06-28赵明国贾慧敏杨洪羽察兴辰

断块油气田 2014年4期
关键词:气油热载体岩样

赵明国 ,贾慧敏 ,杨洪羽 ,察兴辰

(1.东北石油大学提高油气采收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黑龙江 大庆 163318;2.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第六采油厂,陕西 定边 718600)

0 引言

萨北过渡带位于大庆长垣萨尔图油田背斜构造的北部,面积 51.6 km2,地质储量 15 068×104t,分别占大庆油田过渡带地质储量和萨北开发区地质储量的四分之一,具有较大的储量潜力。但是,该过渡带储层非均质性强,原油黏度较大,注水开发含水上升速度快,产量递减速度较快,依靠单纯的提液和常规堵水调剖等技术挖潜难度大[1-3],聚驱后仍有50%的剩余油未能采出[4-5]。 为此,提出采用混注非凝析气(N2,CO2)作为助剂的蒸汽吞吐[6-10],即复合热载体吞吐来提高采收率。复合热载体是天然气、原油或煤炭等有机物在完全燃烧后生成的 N2,CO2与水蒸气的混合物[11-12]。其中,CO2注入能力强,渗流阻力低,溶解膨胀性强[13-14];N2膨胀能大,可以有效补充地层能量,且助排能力强;水蒸气是地层加热的传热介质,但是热能损失大,需要非凝析性气体辅助。

复合热载体吞吐实验目的油层孔隙度为29.5%,渗透率差异较大,平均渗透率339×10-3μm2,垂向非均质严重,为正韵律油藏。原始地层压力为11.63 MPa,目前地层压力11.53 MPa,压力较低,但保持较好。有效油层厚度10 m,砂层厚度较薄。本文针对该区块地质特征,进行复合热载体吞吐室内实验研究,确定储层渗透率对复合热载体吞吐效果的影响,优化复合热载体吞吐周期,以期为大庆油田萨北过渡带提高采收率提供技术支持。

1 实验条件、流程及方法

1.1 实验条件

油:萨北过渡带脱气原油与煤油配制模拟油,45℃下黏度为14.1 mPa·s。水:萨北过渡带油田采出水。复合热载体:75.94%N2+11.31%CO2+12.75%水。岩样:非均质石英砂填充管,70~150,270,320目石英砂按不同比例填充,长度30 cm、直径3.8 cm,基本参数见表1。

表1 非均质管式岩样参数

1.2 实验设备及流程

实验设备及流程如图1所示。

1.3 实验方法

将岩心模型饱和地层水后恒温至地层温度45℃,然后饱和模拟油使岩心中形成束缚水。关闭岩样出口端,将1 612.8 cm3(标准状况下)260℃的复合热载体以21.0 MPa压力注入岩样,并保持2.5 min,然后在7.4 MPa放喷压力下打开进口阀门,使油气吐出,直到岩样内压力降低到放喷压力而且没有流体流出时关闭注入阀门,计量油、水、气的体积。重复上述实验过程,进行5个周期的吞吐实验。

图1 复合热载体吞吐实验流程

2 储层渗透率的影响

2.1 对复合热载体吞吐采收率的影响

如图2所示,在同一生产周期,岩样渗透率越大,采收率越高。由图3可以看出,在相同条件下,渗透率越高,累计采收率越大;4块岩样前3个周期累计采收率为3.67%~7.35%,平均为5.10%。可见,采用复合热载体吞吐可以取得很好的开发效果。

图2 吞吐采收率与渗透率的关系

图3 吞吐累计采收率与渗透率的关系

由图2可知,随着吞吐周期增加,采收率增加,在第2周期达到最高,之后逐渐降低。从第1周期到第5周期,4块岩样在各周期的平均采收率分别占总采收率的 20.64%,24.07%,20.28%,18.34%和 16.67%,第 2周期的贡献率最大,其次为第1和第3周期。因此,单从采收率来看,复合热载体吞吐可选2~5个周期。

储层渗透率越高,注入的复合热载体向地层移动越快,距井越远,波及的范围也越大,使更多的原油受热膨胀、降黏。在生产阶段,地层深部的油不断地向吞吐井运移,吞吐井附近的含油饱和度始终保持较高,因此,采收率比较高。渗透率低的储层渗流能力差,而且受贾敏效应的影响较大,地层深部的油不能及时运移到生产井附近,采收率低。

在第1吞吐周期,复合热载体大多聚集在井筒附近,仅使井筒周围的原油受效,波及范围较小。随着周期增加,受效范围越来越大,增温、气体混相和溶胀作用逐渐发挥出来,采收率也随之增加。但在第3周期后,井筒附近含油饱和度逐渐下降,采收率逐渐降低。

2.2 对复合热载体吞吐含水率的影响

如图4所示:各渗透率岩样的含水率均比较低,前3周期最大含水率为7.41%,前5周期最高含水率仅8.06%;总体而言,在同一吞吐周期,岩石渗透率越高,含水率越大。

总体上看,各周期含水率均较低,而且随着吞吐周期增加,含水率变化幅度也非常小;吞吐前2个周期含水率逐渐上升,从第3个周期开始,含水率逐渐下降。

图4 吞吐含水率与渗透率的关系

复合热载体中水含量较少,采出水主要来源于地层中的束缚水,这是因为复合热载体在作用于地层油的同时,地层中的束缚水也因升温而膨胀,部分束缚水成为自由水[15]。但是,复合热载体对油的作用远远大于对地层水的作用,因此采出液中含水率整体较低。储层渗透率越大,复合热载体波及的范围越大,由于地层水受热膨胀产生的可流动水越多;同时,渗透率越大,流动阻力越小,水的流动能力越强,因此含水率随着渗透率增加而增加。吞吐周期越多,地层温度越高[16],进一步加强了地层水的膨胀能力,含水率进一步升高;但达到一定周期后,地层温度随着吞吐周期基本不变,同时随地层水的不断采出,地层中含水饱和度减少,含水率略有降低。

2.3 对复合热载体吞吐气油比的影响

在同一吞吐周期,随着渗透率增加,气油比降低,而且,前3周期气油比增加幅度较小,第4周期后气油比明显上升,而且渗透率越低,上升幅度越大(见图5)。从累计气油比来看,渗透率越大,气油比越高;随吞吐轮次增加,气油比上升(见表2)。因此,从气油比来看,复合热载体吞吐以3个周期为宜。

图5 吞吐气油比与渗透率的关系

表2 不同渗透率岩心平均气油比与吞吐周期的关系

由图5可知,随着吞吐周期增加,吞吐储层渗透率越高,注入复合热载体的波及范围越大,气体大部分会溶解在油中,近井地带游离气体较少。对于低渗透储层,注入的复合热载体向地层移动较慢,注入气体集中分布在近井地带,游离气较多,在生产过程中产出的气量较多,因此,随渗透率增加,复合热载体吞吐气油比降低;随井附近的含油饱和度不断减少,气体饱和度逐渐升高,因此,复合热载体吞吐气油比随周期增加而上升。

3 结论

1)在相同吞吐条件下,储层渗透率越高,复合热载体吞吐采收率、含水率越高,气油比越低。

2)随着复合热载体吞吐周期增加,前2个周期采收率、含水率、气油比增加,第3周期开始,采收率、含水率逐渐降低。

3)比较不同渗透率岩样复合热载体吞吐各周期的效果,复合热载体吞吐应选择3个周期。4种不同渗透率岩样,前3个周期平均累计采收率为5.10%,而含水率低于7.41%,气油比低于949 m3/m3,因此,对于萨北过渡带采用复合热载体吞吐是可行的。

[1]张红玲,刘慧卿,冯汝勇,等.胡12断块油藏剩余油富集分布研究[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7,15(1):84-89.

[2]闫善超,黄梅,陈卫东.等.大庆油田萨北过渡带聚合物驱油先导性试验[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2,21(2):64-66.

[3]张立有,陈福明,白德林.大庆油田萨北东部过渡带热采效果[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4,13(4):61-63.

[4]王德民,程杰成,吴军政,等.聚合物驱油技术在大庆油田的应用[J].石油学报,2005,26(1):74-78.

[5]赵福麟,王业飞,戴彩丽,等.聚合物驱后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0(1):86-89.

[6]范耀,刘易非,茹婷,等.稠油高温气体辅助蒸汽驱的可行性研究[J].新疆石油地质,2010,31(5):530-532.

[7]张小波.蒸汽-二氧化碳-助剂吞吐开采技术研究[J].石油学报,2006,27(2):80-84.

[8]田仲强,李淑兰,王志敏,等.注蒸汽加气体开采稠油技术室内研究与现场试验应用[J].油田化学,2002,19(1):47-50.

[9]付美龙,熊帆,张凤山,等.二氧化碳和氮气及烟道气吞吐采油物理模拟实验:以辽河油田曙一区杜84块为例[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0,17(1):68-73.

[10]霍刚,范潇.混注烟道气辅助蒸汽吞吐驱替机理数值模拟研究[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2,19(4):59-65.

[11]姜瑞忠,杨仁锋,段志刚,等.复合热载体泡沫驱提高采收率研究[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1,19(4):565-573.

[12]翁小红,马哲斌,肖见,等.HYS油田复合热载体驱油先导试验[J].石油钻探技术,2012,40(4):111-114.

[13]章星,杨胜来,文博,等.低渗油藏CO2混相驱启动压力梯度实验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2013,35(5):583-586.

[14]国殿斌,徐怀民.深层高压低渗油藏CO2驱室内实验研究:以中原油田胡 96 块为例[J].石油实验地质,2014,36(1):102-105.

[15]李华斌.岩心渗透率对复合驱油效率影响的实验研究[J].油田化学,2007,24(1):67-69.

[16]刘文章.稠油注蒸汽热采工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1-548.

猜你喜欢

气油热载体岩样
完整-损伤千枚岩各向异性蠕变试验研究
低渗挥发性油藏CO2驱注入时机室内实验研究
复合岩样中单裂隙几何特征对其破坏模式及强度的影响
有机热载体锅炉及传热系统的清洗及重要性
频繁动力扰动对围压卸载中高储能岩体的动力学影响*
一起有机热载体锅炉膨胀罐着火事故分析
预制节理岩体卸荷损伤破坏机理及声发射特征试验研究
页岩气油基钻屑萃取处理技术
气测录井气油界面识别方法在渤海油田随钻着陆中的研究及应用
锅炉有机热载体的选用及更换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