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致密油藏体积压裂建模理论与方法

2014-06-28王文雄李帅刘广峰赵振峰张彦军牛伟

断块油气田 2014年4期
关键词:缝网油藏敏感性

王文雄 ,李帅 ,刘广峰 ,赵振峰 ,张彦军 ,牛伟

(1.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油气工艺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61;2.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河北 廊坊 065007;3.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49;4.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第六采油厂,陕西 定边 718600)

0 引言

近年来,致密油气的开发在国内外已经成为热点。美国巴肯油田发现(4~6)×108t可采储量的致密油藏,储量规模大,产量上升迅猛,引起了全球油气工业界的高度关注[1-2]。致密油藏是指以吸附或游离状态赋存于生油岩中,或与生油岩互层、紧邻的致密砂岩、致密碳酸盐岩等储集岩中,未经过大规模长距离运移的石油聚集[3]。其开发方式一般借鉴页岩气体积压裂的理念。体积压裂概念的提出源自美国Barnett油田页岩气,美国学者通过微地震裂缝测试发现,页岩压裂产生的裂缝不是单一对称裂缝,而是复杂的网状裂缝,并提出“改造油藏体积”(StimulatedReservoirVolume,简称 SRV)这个概念,指出储层改造体积越大,增产效果越明显。

我国致密油藏分布广泛,其中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段油页岩、致密砂岩和延长组6段致密砂岩最为典型[4-5]。长7致密油藏储层存在显著的脆性特征,天然裂缝较发育,体积压裂之后,会形成纵横交错的缝网形态。然而如何描述这些缝网国内尚无研究,本文在参考页岩气体积压裂国外文献的基础上,将页岩气藏建模方法应用于长7致密油藏,提出了通过历史拟合反推裂缝系统参数的方法。该方法模拟结果与生产历史符合程度较高,证明了此建模方法在长7致密油藏的适用性。

1 体积压裂适应性

体积压裂技术又称缝网压裂技术,即在水力压裂过程中,天然裂缝不断扩张和脆性岩石产生剪切滑移,形成以主裂缝为主干、天然裂缝与人工裂缝纵横交错的裂缝网络,从而增大改造体积,提高初始产量和最终采收率[6-8]。

表1 长7致密油藏与Barnett页岩气藏差异对比

2 体积压裂建模理论与方法

微地震检测显示,体积压裂形成裂缝网络[10],压裂后的油藏由基质、天然裂缝、人工缝网3部分组成,流体由基质经过裂缝以最短的距离进入井筒,符合双重介质模型条件。

2.1 基本假设

双渗模型用来模拟具有天然裂缝发育的储层,模型中同一个网格块同时具有基质和裂缝2种属性、2套参数,流体由基质流向裂缝,再由裂缝流入井筒,也可由基质直接流入井筒。体积压裂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剪切、滑移、张开但是没有支撑的微裂缝,建模中将这部分微裂缝等效为天然裂缝。

2.2 模型简化

体积压裂裂缝网格由裂缝分布、裂缝几何形态、裂缝方向和裂缝开度来表征[11]。将实际油藏转化为由水平基质层和水平裂缝层相间组成的简化模型(见图1)。

图1 DFN转化为双渗模型示意

定义窜流系数σ是连接基质层和裂缝层的因子,用来描述基质层和裂缝层之间的流体流动情况。根据H.Kazemi理论,σ的数学表达式为

式中:Lx,Ly,Lz分别为裂缝在 x,y,z方向的间隔。

为了更好地描述人工缝网周围的压力分布,采用对数步长局部网格加密方法。该方法在网格加密中采用不等间距法,以获得合适的瞬时压力和较快的计算时间。加密网格导流能力由裂缝渗透率和裂缝宽度的乘积来计算,无因次导流能力定义为裂缝导流能力与储层渗流能力的比值,即

式中:FCD为无因次导流能力,量纲为1;Kf为裂缝渗透率,μm2;Wf为裂缝宽度,m;K 为储层渗透率,μm2;Xf为裂缝半长,m。

记者从济青高速铁路有限公司获悉,根据济青高铁联调联试及运行试验安排,2018年8月21日-24日,济青高铁济南东站至胶州北站顺利完成了最高运行速度385km/h的试验检测工作。济青高铁设计速度350km/h,按照《高速铁路工程动态验收技术规范》要求,联调联试和动态检测时,综合检测列车最高测试速度应达到设计速度的110%。

2.3 建模方法

根据 A.Novlesky等人[12]的研究,整个建模流程分为以下5部分:1)选择双渗模型;2)根据微地震解释图版,计算体积压裂SRV区,然后根据SRV区建立单井的基本模型;3)选取敏感性因子,进行敏感性分析;4)优先调整高敏感性参数,采用反复迭代自动历史拟合方法反推裂缝参数,并不断修正模型,使模型逐渐趋于完善;5)预测单井最终产能。

3 应用

3.1 单井模型

1)根据微地震图(见图2),计算体积压裂波及区域,即SRV区域大小。微地震图显示,裂缝方位为北东74°,裂缝网络西南翼长400 m,东北翼长150 m,微地震事件带宽度170 m,测井解释高度40 m。由于观测井位于压裂井西南方向,检测不到东北方向的微地震信号,在模型中假设微地震带呈对称分布,即体积压裂SRV 区域体积为 400 m×170 m×40 m=2.72×106m3。

图2 SRV区微地震解释

2)将SRV区和非SRV区都建成双渗模型,并对SRV区进行对数网格步长加密,此方法称为“DK-LSLGR”法。其中,模型中的基质层代表基质,裂缝层代表天然裂缝和压裂未支撑裂缝,加密的网格代表人工缝网(见图3)。将每个大网格加密为9个小网格,9个小网格长度的比值为 34.19∶10.81∶3.42∶1.08∶1.00∶1.08∶3.42∶10.81∶34.19,中间最小网格宽度为单个网格宽度的1/100。

图3 DK-LS-LGR模型示意

3.2 敏感性分析

采用CMOST进行敏感性分析,以确定数值模拟影响最大的参数。CMOST是CMG最新研发的敏感性分析、历史拟合及不确定性分析的工具。

3.2.1 确定敏感性因子

选择7个敏感性因子,分别对累计产油量和累计产水量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具体参数选择见表2。

表2 敏感性分析参数

3.2.2 敏感性分析结果

敏感性分析通常采用反应面方法(RSM)。反应面方法是指建立一个近似模型用以代替原始复杂油藏模型,研究输入变量和目标函数之间关系的方法。近似模型建立以后,通过龙卷风图来评价各个参数的敏感性级别。

图4展示了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的近似程度。预测产量与实际产量越相符,结果点离45°线越接近。为了展示结果的统计学意义,画出上下2条95%信赖曲线(蓝色弧线),落在95%信赖曲线内的点,表示此结果具有95%的可信性。

图4 实际与预测累计产油量的关系

采用Latin Hypercube方法,利用表2选取的参数,生成32个方案,选取累计产油量和累计产液量为目标函数,生成龙卷风图(见图5、图6)。

龙卷风图展示了不确定性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对产油量影响较大的因子为天然裂缝渗透率、人工缝网导流能力和裂缝步长;对产水量影响较大的因子为天然裂缝含水饱和度和裂缝导流能力。图中的负方向表示随着此因子数值的增加,目标函数呈现递减的趋势,即此因子对结果产生负作用。

图5 各因素对累计产油量的影响

图6 各因素对累计产水量的影响

3.3 历史拟合

DECE优化程序用以解决历史拟合和最优化问题,是一种自动迭代优化过程,对敏感性分析中敏感性级别高的因子优先调整。历史拟合采用DECE方法,历史拟合误差由式(3)计算。

式中:i为井别;j为拟合指标;t为生产时间;N(i)为井i 的总拟合指标;NT(i,j)为拟合点数目;为软件运行结果;为实际生产数据;tw为权重;Scale为归i,ji,j一化参数;T(i,j)为最后一个拟合点,数值上等于 NT(i,j)。

历史拟合过程中,定油生产,拟合产水量和井底流压,绘制拟合结果误差图(见图7)。其中,每一个蓝点代表一个有效方案,拟合误差最小的方案显示为红色。

图7 历史拟合误差

通过多次自动历史拟合,最终得到最优的拟合结果,其拟合误差仅为0.8%,各参数汇总及其与美国Marcellus页岩气藏拟合结果的对比见表3。

表3 历史拟合得到的参数

3.4 地质模型建立及产量预测

使用Petrel建模软件建立基质模型,导入CMG,选择双渗模型,将其作为模型的基质系统。然后,将历史拟合得到的孔隙度、渗透率、含水饱和度等裂缝参数作为裂缝系统,这样就建立了双渗模型(见图8—10),最后预测单井未来10 a内产量为1 700 m3。

图8 基质层、裂缝层的孔隙度

图9 基质层、裂缝层的渗透率

图10 基质层、裂缝层的含水饱和度

4 结论

1)对体积压裂进行了数值模拟,将SRV区和非SRV区建立为双渗模型,对数网格步长加密SRV区,对天然裂缝、人工缝网、基质分别进行模拟。

2)对模型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其中,对产油量影响较大的因子为天然裂缝渗透率、人工缝网导流能力和裂缝步长;对产水量影响较大的因子为天然裂缝含水饱和度和裂缝导流能力。

3)提出了通过多次自动历史拟合反推人工缝网和天然裂缝参数的方法,并得到以下参数:裂缝步长15 m,天然裂缝孔隙度为0.3%,天然裂缝渗透率为2×10-3μm2,人工缝网平均导流能力为2.000μm2·cm。

4)使用Petrel软件建立基质模型,作为双渗模型的基质系统,历史拟合得到的裂缝参数作为裂缝系统,建立完整的双渗模型。预测结果显示,模型真实可靠,证明致密油藏体积压裂采用此建模方法具有可行性。

[1]窦宏恩,马世英.巴肯致密油藏开发对我国开发超低渗透油藏的启示[J].石油钻采工艺,2012,34(2):120-124.

[2]葛洪魁,王小琼,张义.大幅度降低页岩气开发成本的技术途径[J].石油钻探技术,2013,41(6):1-5.

[3]贾承造,邹才能,李建忠,等.中国致密油评价标准、主要类型、基本特征及资源前景[J].石油学报,2012,33(3):343-350.

[4]达引朋,赵文,卜向前,等.低渗透油田重复压裂裂缝形态规律研究[J].断块油气田,2012,19(6):781-784.

[5]常兴浩.富县区块浅层致密油藏压裂裂缝扩展形态研究[J].石油钻探技术,2013,41(3):109-113.

[6]吴奇,胥云,王晓泉,等.非常规油气藏体积改造技术:内涵、优化设计与实现[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2,39(3):352-358.

[7]吴奇,胥云,王腾飞,等.增产改造理念的重大变革:体积改造技术概论[J].天然气工业,2011,31(4):7-12.

[8]翁定为,雷群,胥云,等.缝网压裂技术及其现场应用[J].石油学报,2011,32(2):280-284.

[9]雷群,胥云,蒋廷学,等.用于提高低—特低渗透油气藏改造效果的缝网压裂技术[J].石油学报,2009,30(2):237-241.

[10]段银鹿,李倩,姚韦萍.水力压裂微地震裂缝监测技术及其应用[J].断块油气田,2013,20(5):644-648.

[11]李玉伟,艾池,张博文,等.同步体积压裂对井间裂缝特性的影响[J].断块油气田,2013,20(6):779-782.

[12]Novlesky A,Kumar A,Merkle S.Shale gas modeling workflow:From microseismic to simulation—A horn river case study[R].SPE 148710,2011.

猜你喜欢

缝网油藏敏感性
缝网结构与流体对页岩导流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低渗油藏注采结构调整与挖潜技术
低渗透油田直井缝网压裂技术与应用效果分析
榆树林油田缝网压裂工程因素分析
基于模糊数学的油藏干层识别研究
利用点源函数论证压裂水平井技术极限井距
钇对Mg-Zn-Y-Zr合金热裂敏感性影响
AH70DB钢焊接热影响区组织及其冷裂敏感性
注CO2混相驱候选油藏筛选评价新方法
如何培养和提高新闻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