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几何画板”使抽象思维形象化与动态化
2014-06-28季卫新
季卫新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 江苏 南京 211102)
“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正确地运用直观性学习原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起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知觉,从而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领会、理解和掌握,提高学习的质量.因此,抽象思维“形象化”是当前应着手解决的问题,而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用“画”来完成对抽象思维的描述和诠释,通过“几何画板”使抽象思维形象化、动态化,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问题.
1 一条光学竞赛题
【例1】(2009年上海市第二十三届初中物理竞赛初赛试题第26题)如图1(a)所示,平面镜OM与ON夹角为θ,光线AB经过平面镜的两次反射后出射光线为CD.现将平面镜OM与ON同时绕垂直纸面过O点的轴转过一个较小的角度β,而入射光线不变,如图1(b)所示.此时经过平面镜两次反射后的出射光线将
图1
A.与原先的出射光线CD平行
B.与原先的出射光线CD重合
C.与原先的出射光线CD之间的夹角为2β
D.与原先的出射光线CD之间的夹角为β
1.1 抽象思维解题模式
因为保持平面镜OM与ON夹角θ不变,将平面镜OM与ON同时绕垂直纸面过O点的轴转过一个较小的角度β,则入射角增大或减小β,反射角也增大或减小β,所以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是2β,即反射光线偏转2β角.
又因为平面镜OM与ON同时绕垂直纸面过O点的轴转过一个较小的角度β时,两平面镜OM与ON仍互成θ角,角度没变,所以第二次的反射光线方向不变;又因为入射光线不变,所以此时经过平面镜两次反射后的出射光线将与原先的出射光线CD重合.故选项B正确.
1.2 抽象思维解题模式的点评
该题是一道典型的“抽象思维”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没有图1(b)的辅助,几乎无法思考.该题抽象之处在于,虽然有两个“不变量”——入射光线AB方向不变和平面镜OM与ON夹角θ不变.但是,当平面镜OM与ON同时绕垂直纸面过O点的轴转过一个较小的角度β时,入射光线AB在平面镜ON表面进行反射的反射光线B′C′的方向要发生改变;同时,由于平面镜OM的位置(或者称之为角度)也会发生改变,导致在转动过程中出现了3个“变化量”,那么最后的二次反射光线C′D′是否会发生改变呢?如果变,怎么变呢?
所以,即使有了图1(b)的辅助,但是由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缺陷,仍然无法在头脑中展现完整的“转动过程”的“思维图像”,因此在思维过程中仍然是“抽象”的,无法理清楚3个“变量”导致的结果是什么.
把这3个“变量”再次明确一下,一是平面镜ON的位置;二是入射光线AB在平面镜ON表面进行反射的反射光线B′C′的方向;三是平面镜OM的位置.
1.3 利用“几何画板”形象“画”来分析
本文使用的是《几何画板》5.06最强中文版,该软件可以很容易在网络上下载,不再多介绍.关于该软件的基本操作和术语,也请自行学习和参考软件附带的《使用手册》.
1.3.1 “画”的方法和步骤
(1)点击“角工具”, 选择“作45°角”,作出一个固定角度的“角”,并且把两条边分别标注为“OM”和“ON”,将角度标注为θ,这就是“夹角为θ的平面镜OM与ON”.
(2)点击“直线工具”,画出一条只与平面镜ON相交的直线,该直线与ON的交点标注为“B”,则该直线就是“入射光线AB”.
(3)选择“直线ON”和“点B”,点击“构造菜单”,选择“垂线”,并且将该直线改为“虚线”,则该直线就是过B点ON的“法线”.
(4)选择“ON的法线”,点击“变换菜单”,选择“标记镜面”;然后选择“入射光线AB”,点击“变换菜单”,选择“反射”,即可得到AB的反射光线,该直线与直线OM有一个交点,请标注为“C”,则直线BC就是第一次的反射光线.
(5)选择“直线OM”和“点C”,点击“构造菜单”,选择“法线”,并且将该直线改为“虚线”,则该直线就是过C点OM的“法线”.
(6)选择“OM的法线”,点击“变换菜单”,选择“标记镜面”;然后选择“入射光线BC”,点击“变换菜单”,选择“反射”,即可得到BC的反射光线,则该直线就是第二次的反射光线.
到此,“画”的步骤结束,请将文件保存.最终效果图如图2所示.
图2 最终效果图
1.3.2 “思考”的注意点和过程
将鼠标点击“移动箭头工具”,选择“点N”,鼠标左键按住不放,上下拖动,使得“∠MON”绕点“O”转动,即相当于“将平面镜OM与ON同时绕垂直纸面过O点的轴转过一个较小的角度β”.很明显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直线CD方向不变”,从而得到答案为选项B.与原先的出射光线CD重合.
(1)为了便于观察和比较“直线CD方向是否不变”,可以单独“画”一条直线,使其与“直线CD重合”.因为单独“画”的那条直线位置和方向都不会发生改变,可以作为比较的参照物.
(2)为了使画面简洁、明了,可以将两条“法线”设置为“隐藏”,或者将 “颜色”设置为浅色.
(3)为了使结论更具有普遍性,应该将点“N”向上和向下都拖动.
(4)也可以设置一个函数,用以改变“∠MON”的度数,增加结论的普遍性,甚至调整到90°,来演示“角反射器”的效果.
2 一道力学中考题
图3
【例2】(2005年北京市海淀区中考试题)古代护城河上安装的吊桥可以看成一个以O为支点的杠杆,如图3所示.一个人通过定滑轮用力将吊桥由图示位置缓慢拉至竖直位置.若用L表示绳对桥板的拉力F的力臂,则关于此过程中L的变化以及乘积FL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L始终在增加,FL始终在增加
B.L始终在增加,FL始终在减小
C.L先增加后减小,FL始终在减小
D.L先减小后增加,FL先减小后增加
2.1 抽象思维解题模式
当吊桥被吊起的过程中,如图4中虚线位置1所示,吊桥重力的力臂L′在减小,而吊绳的拉力的力臂L却在增大,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L=GL′可知,FL在减小;当吊桥被吊到虚线位置2的过程中,重力的力臂L′继续减小,所以FL仍在减小,而F的力臂L则由大变小.故选项C正确.
图4 最终效果图
2.2 抽象思维解题模式的点评
与所有的抽象题型一样,本题也是一个动态变化题.当吊桥被吊起的过程中,只有一个不变量——吊桥的重力G.在动态变化过程中,存在3个变量,一是吊桥重力的力臂L′;二是吊绳拉力的力臂L;三是吊绳的拉力F.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L=GL′可知,该过程共存在4个量.一般情况下,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定性分析时,需要确定两个量“不变”,那么第4个量随第3个“变量”而“变”的关系就可以判断了.如果存在3个同时改变的“变量”,则问题就复杂多变,而且“抽象”了.
同样,虽然可以通过“画”分析图来帮助理解和思考,但是由于 “画”在纸上的图片是“静态”的,无法做到“同步动态”展现,所以导致思维过程仍然具有很大的“抽象性”.
2.3 利用“几何画板”形象“画”来分析
同例1一样,下面先介绍“动画”的制作过程.为了使效果更具有适用性,下面的过程将涉及到一些“函数”的使用和较复杂的构造.
2.3.1 “画”的方法和步骤
(1)点击“线段工具”,在画板上画出一条线段,该线段代表地面.
(2)点击“点工具”,在“地面”上随意确定一个点;点击“线段工具”,过刚才的点画出一条垂直“地面”的线段,长度适中,该线段代表“城墙”.
(3)点击“数据菜单”,选择“新建函数”;将“名称”命名为“吊桥长度”;“初始值”为“4”;“单位”选择“距离”.
(4)点击“点工具”,在“城墙”线段下方确定一个点“O”,作为“吊桥”的支点.
(5)选择点“O”和函数“吊桥长度”,点击“构造菜单”,选择“以圆心和半径绘圆”,可以得到一个圆O,其半径可以随函数“吊桥长度”数值的改变而改变;其位置可以随点“O”的改变而改变.
(6)点击“点工具”,在圆O右侧弧上确定一个点“D”;选择点“O”和点“D”,点击“构造菜单”,选择“线段”,这样可以得到线段OD,则代表“吊桥”.
(7)点击“圆工具”,以“城墙”上端的端点为圆心,画出一个很小的圆,作为“城墙上的定滑轮”.
(8)点击“点工具”,在“定滑轮”上部确定一个点“K”,选择点“K”和点“D”,点击“构造菜单”,选择“线段”,这样可以得到线段“KD”,则代表“吊绳”.
(9)选择点“O”和线段“KD”,点击“构造菜单”,选择“垂线”,该垂线与线段“KD”的交点标注为“A”;选择点“O”和点“A”,点击“构造菜单”,选择“线段”,这样可以得到线段“OA”,则代表“动力臂L”;隐藏刚才的“垂线”,并且把线段“OA”设置为“虚线”.
(10)点击“点工具”,在圆O右侧弧上确定一个点“E”,使直线“OE”与“城墙”夹角为90°;将点“D”移动到与点“E”重合,此时直线“KD”与圆O有一个交点;点击“点工具”,在圆O右侧弧上该位置确定一个点“N”.
(11)先后选择点“D”和点“N”,点击“编辑菜单”,点击“操作类按钮”,选择“移动”,则出现如图5所示窗口.将“标签”命名为“向上拉动”,其余设置如图5所示.
图5 操作类按钮
(12)先后选择点“D”和点“E”,点击“编辑菜单”,点击“操作类按钮”,选择“移动”.将“标签”命名为“复位”,其余设置同上.
(13)点击“点工具”,在线段“OD”大约中点位置上确定一个点“B”;选择点“B”和“地面”,点击“构造菜单”,选择“垂线”,得到的直线代表“竖直方向”(就是重力方向);点击“线段工具”,过点“B”画出一条合适长度的线段,代表“吊桥的重力”.
到此,制作大功告成,可以将一些辅助线条和元素隐藏,使画板较为清晰.最终效果如图6(a)所示.
图6 吊桥长度较小
2.3.2 “思考”的注意点和过程
为了能直观、显现地动态显示“力臂”的变化,可以使用“几何画板”的“追踪功能”.例如,本文采用了“追踪点”的功能.
方法很简单,选择需要“追踪”的对象,点击“显示菜单”,选择“追踪……”即可;也可以在选择需要“追踪”的对象后,右击鼠标,在弹出的窗口直接选择需要的“追踪对象”.本题中,最好同时追踪“动力臂L”和“阻力臂L′”.
另外,本题需要分以下两种情况进行分析:
(1)如图6(a)所示,如果吊桥长度比城墙高度小得较多.通过软件的运行和动态过程轨迹显示,如图6(b)所示,动力臂OA的末端运动轨迹为b-c-b-a.非常直观地显示出动力臂的变化情况是,先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小;而且,在整个过程中,动力臂却是始终大于阻力臂的.
(2)如果吊桥长度比城墙高度大的话,设计界面如图7(a)所示.通过软件的运行和动态过程轨迹显示,如图7(b)所示.动力臂OA的末端运动轨迹是单一方向的.非常直观地显示出动力臂的变化情况是一直变大.
由上可以看出,借助“几何画板”巧妙“用图”不但能解决难题,而且还有发散性探究乐趣,对于抽象的物理问题的分析是非常有益的.
图7 吊桥长度较大
3 结束语
“几何画板”是“直观几何计划”的一部分,它具有丰富的图形绘制功能、 “动态性”、独特的“度量”和“计算”功能、操作方便简单等特点.
强大的图形和描绘轨迹等动画功能动态地保持了几何图形中内在的、恒定不变的几何关系及规律,可从中观察事物的现象,通过类比和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现恒定不变的几何规律,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能寓趣味性、技巧性和知识性于一体.
使用几何画板制作课件,体现的不是编程水平,而是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水平以及几何构建思想.许多物理难题,由于其题设情境一般都是动态的,变化性强,需要学生拥有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借助“几何画板”,利用软件特点,可以很容易做到将“抽象思维”进行“形象‘画’”,从而使思维变得形象、动态,降低问题的难度,让学生可以更多地获取成功的体验,增强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朱铁成. 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本质及其对物理教学的启示.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01)
2 朱铁成,陈报南. 物理学习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特点探讨. 广西物理,2000(04)
3 潘丽珍. 中学物理教学中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初探:[学位论文]. 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