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渗透作用”演示实验的优化

2014-06-28顾琴芳

中学课程资源 2014年4期
关键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

顾琴芳

摘 要:本文针对渗透作用演示实验装置的不足做了一些补充和改进,不仅缩短了实验时间,提高了实验效果,还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渗透作用的原理。

关键词:高中生物 实验教学 渗透作用

演示实验 优化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实验教学是不容忽视的。可是由于渗透作用的演示实验操作困难,所需时间长,短时间内现象不明显,教师往往跳过实验环节,造成学生对渗透作用的概念和渗透作用产生的条件理解不深。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实验材料、装置等方面做了优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此与同仁们一起分享。

1.用鱼鳔膜代替半透膜,更易成功

一开始笔者选用常见的蛋壳膜代替玻璃纸做半透膜,因为有些资料上说,用蛋壳膜很快就可以看到实验现象。笔者先用铁钉小心翼翼地在鸡蛋大头敲个小洞,用牙签扎破蛋黄,倒出蛋清和蛋黄,然后将蛋壳放在浓盐酸中浸泡,不到一天的时间,完好的蛋壳膜就制作出来了。为了便于往长颈漏斗中加溶液,可以把蛋壳膜用橡皮筋固定在长颈漏斗的细管那头,这样也可以增加半透膜与溶液的接触面积。

经过多次的漏水失败,笔者思考能否把蛋壳膜换成鱼鳔膜呢?鱼鳔膜的韧性一定很好,因为即使煮熟了,还是很难嚼碎,于是笔者尝试着用鱼鳔膜作为半透膜。首先笔者把鱼鳔上的纤维膜撕掉,由于它太滑了,根本不可能固定到细管那头。笔者索性剪开鱼鳔,用橡皮筋把它固定到漏斗口处,因为漏斗口下边凹陷进去,就不容易滑落了。用这样的方法每次实验都获得了成功,更可喜的是过了几天,漏斗口边上的鱼鳔膜都干了,笔者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再次用它做实验,竟然又成功了。这令笔者惊喜万分,用鱼鳔膜代替半透膜,再也不用担心课前准备好的实验上课时做不成功了。

2.设置三套实验装置,更直观

一般情况下,像教材上一样只设置一组发生渗透作用的装置,其他的两组则以提问的形式问学生:如果把烧杯中的液体换成与漏斗中浓度相等的蔗糖溶液,漏斗内的液面还会上升吗?如果把漏斗口的鱼鳔膜换成纱布,漏斗内的液面还会上升吗?为了避免提问形式过于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笔者还设计了如下表中的三组实验:

结果只有甲组中漏斗内的液面升高,而乙组和丙组中漏斗内的液面高度不变。甲组中漏斗内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通过分析提出渗透作用这一概念。通过甲组和乙组的对比,很容易得出发生渗透作用的一个条件:半透膜;通过甲组和丙组的对比,得出发生渗透作用的另一个条件: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3.用饱和的蔗糖溶液、提高水温,实验成功,时间更短

因为该实验用于上课演示,所以等待实验现象的时间不能太长,最好控制在5分钟之内。所以一方面我们用饱和的蔗糖溶液,提高浓度;另一方面提高蔗糖溶液及清水的温度,使分子运动加快。这样不到3分钟,甲组中漏斗内的液面就明显上升了。

4.漏斗内液面高出烧杯中液面

在甲组和丙组中很难做到教材上的要求,即在实验开始时漏斗内的液面和烧杯中的液面一样高。教材中考虑到用纱布的情况,只能做到漏斗内外的液面一样高,而且这样也不需要做标记。而笔者使甲、丙两组装置中漏斗内的液面高出烧杯中的液面,这样不仅容易操作,还免得把时间浪费在调节内外高度上,而且在漏斗内的液面本来就高的情况下,甲组中漏斗内的液面仍然上升,更能说明问题。

5.用实物投影仪,现象更清楚

蔗糖溶液是无色的,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更清楚地看到漏斗内液面的变化呢?

①先把装有饱和蔗糖溶液的长颈漏斗放入烧杯中一定深度,使甲组和丙组中漏斗内的液面高出烧杯中的液面,然后固定在铁架台上,在漏斗内的原始液面处做醒目的标记。这个标记必须是可移动的(因为漏斗内的液面随漏斗放入烧杯中的深度变化而变化),又要能快速地固定住而不往下滑。一开始笔者用焊接用的锡条,因为锡很软,但是我们平时基本接触不到锡条,更主要的是锡条颜色发灰,距离远的同学看不清。后来笔者想到用扎面包袋口的黄色扎带,扎带里面有细的金属丝,果然更符合要求。②在漏斗内的溶液中滴加几滴红墨水,这样可以更好地看清漏斗内液面(红色)的变化。③把装置放在讲台上,用可旋转的实物投影仪放大投影到屏幕上,漏斗内的液面一旦发生变化,每个同学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反思这一实验的优化过程,可以发现整个优化是在紧扣实验原理、实验器材与步骤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也给其他实验的优化提供了一个基本原则:结合实验需要,广泛搜集材料,凸显实验现象,促进学生思考。

以上是笔者对渗透作用实验教学的一点浅见,不足之处,还请指正。

摘 要:本文针对渗透作用演示实验装置的不足做了一些补充和改进,不仅缩短了实验时间,提高了实验效果,还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渗透作用的原理。

关键词:高中生物 实验教学 渗透作用

演示实验 优化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实验教学是不容忽视的。可是由于渗透作用的演示实验操作困难,所需时间长,短时间内现象不明显,教师往往跳过实验环节,造成学生对渗透作用的概念和渗透作用产生的条件理解不深。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实验材料、装置等方面做了优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此与同仁们一起分享。

1.用鱼鳔膜代替半透膜,更易成功

一开始笔者选用常见的蛋壳膜代替玻璃纸做半透膜,因为有些资料上说,用蛋壳膜很快就可以看到实验现象。笔者先用铁钉小心翼翼地在鸡蛋大头敲个小洞,用牙签扎破蛋黄,倒出蛋清和蛋黄,然后将蛋壳放在浓盐酸中浸泡,不到一天的时间,完好的蛋壳膜就制作出来了。为了便于往长颈漏斗中加溶液,可以把蛋壳膜用橡皮筋固定在长颈漏斗的细管那头,这样也可以增加半透膜与溶液的接触面积。

经过多次的漏水失败,笔者思考能否把蛋壳膜换成鱼鳔膜呢?鱼鳔膜的韧性一定很好,因为即使煮熟了,还是很难嚼碎,于是笔者尝试着用鱼鳔膜作为半透膜。首先笔者把鱼鳔上的纤维膜撕掉,由于它太滑了,根本不可能固定到细管那头。笔者索性剪开鱼鳔,用橡皮筋把它固定到漏斗口处,因为漏斗口下边凹陷进去,就不容易滑落了。用这样的方法每次实验都获得了成功,更可喜的是过了几天,漏斗口边上的鱼鳔膜都干了,笔者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再次用它做实验,竟然又成功了。这令笔者惊喜万分,用鱼鳔膜代替半透膜,再也不用担心课前准备好的实验上课时做不成功了。

2.设置三套实验装置,更直观

一般情况下,像教材上一样只设置一组发生渗透作用的装置,其他的两组则以提问的形式问学生:如果把烧杯中的液体换成与漏斗中浓度相等的蔗糖溶液,漏斗内的液面还会上升吗?如果把漏斗口的鱼鳔膜换成纱布,漏斗内的液面还会上升吗?为了避免提问形式过于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笔者还设计了如下表中的三组实验:

结果只有甲组中漏斗内的液面升高,而乙组和丙组中漏斗内的液面高度不变。甲组中漏斗内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通过分析提出渗透作用这一概念。通过甲组和乙组的对比,很容易得出发生渗透作用的一个条件:半透膜;通过甲组和丙组的对比,得出发生渗透作用的另一个条件: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3.用饱和的蔗糖溶液、提高水温,实验成功,时间更短

因为该实验用于上课演示,所以等待实验现象的时间不能太长,最好控制在5分钟之内。所以一方面我们用饱和的蔗糖溶液,提高浓度;另一方面提高蔗糖溶液及清水的温度,使分子运动加快。这样不到3分钟,甲组中漏斗内的液面就明显上升了。

4.漏斗内液面高出烧杯中液面

在甲组和丙组中很难做到教材上的要求,即在实验开始时漏斗内的液面和烧杯中的液面一样高。教材中考虑到用纱布的情况,只能做到漏斗内外的液面一样高,而且这样也不需要做标记。而笔者使甲、丙两组装置中漏斗内的液面高出烧杯中的液面,这样不仅容易操作,还免得把时间浪费在调节内外高度上,而且在漏斗内的液面本来就高的情况下,甲组中漏斗内的液面仍然上升,更能说明问题。

5.用实物投影仪,现象更清楚

蔗糖溶液是无色的,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更清楚地看到漏斗内液面的变化呢?

①先把装有饱和蔗糖溶液的长颈漏斗放入烧杯中一定深度,使甲组和丙组中漏斗内的液面高出烧杯中的液面,然后固定在铁架台上,在漏斗内的原始液面处做醒目的标记。这个标记必须是可移动的(因为漏斗内的液面随漏斗放入烧杯中的深度变化而变化),又要能快速地固定住而不往下滑。一开始笔者用焊接用的锡条,因为锡很软,但是我们平时基本接触不到锡条,更主要的是锡条颜色发灰,距离远的同学看不清。后来笔者想到用扎面包袋口的黄色扎带,扎带里面有细的金属丝,果然更符合要求。②在漏斗内的溶液中滴加几滴红墨水,这样可以更好地看清漏斗内液面(红色)的变化。③把装置放在讲台上,用可旋转的实物投影仪放大投影到屏幕上,漏斗内的液面一旦发生变化,每个同学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反思这一实验的优化过程,可以发现整个优化是在紧扣实验原理、实验器材与步骤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也给其他实验的优化提供了一个基本原则:结合实验需要,广泛搜集材料,凸显实验现象,促进学生思考。

以上是笔者对渗透作用实验教学的一点浅见,不足之处,还请指正。

摘 要:本文针对渗透作用演示实验装置的不足做了一些补充和改进,不仅缩短了实验时间,提高了实验效果,还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渗透作用的原理。

关键词:高中生物 实验教学 渗透作用

演示实验 优化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实验教学是不容忽视的。可是由于渗透作用的演示实验操作困难,所需时间长,短时间内现象不明显,教师往往跳过实验环节,造成学生对渗透作用的概念和渗透作用产生的条件理解不深。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实验材料、装置等方面做了优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此与同仁们一起分享。

1.用鱼鳔膜代替半透膜,更易成功

一开始笔者选用常见的蛋壳膜代替玻璃纸做半透膜,因为有些资料上说,用蛋壳膜很快就可以看到实验现象。笔者先用铁钉小心翼翼地在鸡蛋大头敲个小洞,用牙签扎破蛋黄,倒出蛋清和蛋黄,然后将蛋壳放在浓盐酸中浸泡,不到一天的时间,完好的蛋壳膜就制作出来了。为了便于往长颈漏斗中加溶液,可以把蛋壳膜用橡皮筋固定在长颈漏斗的细管那头,这样也可以增加半透膜与溶液的接触面积。

经过多次的漏水失败,笔者思考能否把蛋壳膜换成鱼鳔膜呢?鱼鳔膜的韧性一定很好,因为即使煮熟了,还是很难嚼碎,于是笔者尝试着用鱼鳔膜作为半透膜。首先笔者把鱼鳔上的纤维膜撕掉,由于它太滑了,根本不可能固定到细管那头。笔者索性剪开鱼鳔,用橡皮筋把它固定到漏斗口处,因为漏斗口下边凹陷进去,就不容易滑落了。用这样的方法每次实验都获得了成功,更可喜的是过了几天,漏斗口边上的鱼鳔膜都干了,笔者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再次用它做实验,竟然又成功了。这令笔者惊喜万分,用鱼鳔膜代替半透膜,再也不用担心课前准备好的实验上课时做不成功了。

2.设置三套实验装置,更直观

一般情况下,像教材上一样只设置一组发生渗透作用的装置,其他的两组则以提问的形式问学生:如果把烧杯中的液体换成与漏斗中浓度相等的蔗糖溶液,漏斗内的液面还会上升吗?如果把漏斗口的鱼鳔膜换成纱布,漏斗内的液面还会上升吗?为了避免提问形式过于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笔者还设计了如下表中的三组实验:

结果只有甲组中漏斗内的液面升高,而乙组和丙组中漏斗内的液面高度不变。甲组中漏斗内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通过分析提出渗透作用这一概念。通过甲组和乙组的对比,很容易得出发生渗透作用的一个条件:半透膜;通过甲组和丙组的对比,得出发生渗透作用的另一个条件: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3.用饱和的蔗糖溶液、提高水温,实验成功,时间更短

因为该实验用于上课演示,所以等待实验现象的时间不能太长,最好控制在5分钟之内。所以一方面我们用饱和的蔗糖溶液,提高浓度;另一方面提高蔗糖溶液及清水的温度,使分子运动加快。这样不到3分钟,甲组中漏斗内的液面就明显上升了。

4.漏斗内液面高出烧杯中液面

在甲组和丙组中很难做到教材上的要求,即在实验开始时漏斗内的液面和烧杯中的液面一样高。教材中考虑到用纱布的情况,只能做到漏斗内外的液面一样高,而且这样也不需要做标记。而笔者使甲、丙两组装置中漏斗内的液面高出烧杯中的液面,这样不仅容易操作,还免得把时间浪费在调节内外高度上,而且在漏斗内的液面本来就高的情况下,甲组中漏斗内的液面仍然上升,更能说明问题。

5.用实物投影仪,现象更清楚

蔗糖溶液是无色的,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更清楚地看到漏斗内液面的变化呢?

①先把装有饱和蔗糖溶液的长颈漏斗放入烧杯中一定深度,使甲组和丙组中漏斗内的液面高出烧杯中的液面,然后固定在铁架台上,在漏斗内的原始液面处做醒目的标记。这个标记必须是可移动的(因为漏斗内的液面随漏斗放入烧杯中的深度变化而变化),又要能快速地固定住而不往下滑。一开始笔者用焊接用的锡条,因为锡很软,但是我们平时基本接触不到锡条,更主要的是锡条颜色发灰,距离远的同学看不清。后来笔者想到用扎面包袋口的黄色扎带,扎带里面有细的金属丝,果然更符合要求。②在漏斗内的溶液中滴加几滴红墨水,这样可以更好地看清漏斗内液面(红色)的变化。③把装置放在讲台上,用可旋转的实物投影仪放大投影到屏幕上,漏斗内的液面一旦发生变化,每个同学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反思这一实验的优化过程,可以发现整个优化是在紧扣实验原理、实验器材与步骤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也给其他实验的优化提供了一个基本原则:结合实验需要,广泛搜集材料,凸显实验现象,促进学生思考。

以上是笔者对渗透作用实验教学的一点浅见,不足之处,还请指正。

猜你喜欢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基于科学探究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探索
网络与云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复变函数级数展开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级数展开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初探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策略研究
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试论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