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中色彩的“调味剂”
2014-06-27王亭亭
王亭亭
(成都东软学院,四川 成都 611844)
产品设计中色彩的“调味剂”
王亭亭
(成都东软学院,四川 成都 611844)
本文对产品设计中色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文章从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出发,阐述了在设计中定位产品色彩时包括物理、技术、材料、产品定位、消费者心理和潮流等需要考虑的几个因素。
产品设计;色彩;影响;因素
产品设计的过程是“美”诞生的过程,而色彩在这个创造“美”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日趋激烈的全球性商业竞争中,产品的销售成功不仅仅取决于产品的功能、质量、价格因素,从产品外观的色彩到整体包装的色彩都起到了使产品突出、个性化、吸引顾客,以及产品在市场上准确分类定位等关键作用。在现代商品市场上,色彩已成为十分重要的、强有力的竞争要素。这就要求设计者在进行设计时同时,把握好色彩在产品设计中的影响因素。
一、客观因素
(一)物理因素
1.光源。色彩在反射和吸收光的前提下展现其属性,所以光在色彩的展现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产品的固有色确定的前提下,产品呈现出的色彩还受到光源色的影响。一个好的光环境也可以更好的突出展现产品的属性。同一件产品在不同的光源下呈现出不同的色彩。白纸在早晨阳光照射下呈橙黄色,在正午阳光下呈白色,在傍晚夕阳下呈浅红色,可见由于光源色的变化,受光产品所呈现的色彩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2.环境。环境是产品存在的空间,处于环境之中产品呈现出的色彩还要受环境的影响。墙面的颜色、展示柜的颜色以及地面颜色常常使环境色变得十分复杂。产品陈列在不同的环境中,都会受到周围和邻近物体色彩的影响。通过光线的折射和反射可以使产品表面色彩发生变化,光滑表面的产品和色彩较淡的产品更容易受到环境色的影响。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种对于环境色的反映也可以作为产品的魅力之处所存在。环境与光源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着产品呈现出来的色彩。
(二)技术因素
技术因素是指对从染料制造到着色方式,以及着色工艺中所涉及到的技术因素。对于设计师来说,技术因素是设计当中的硬伤。宝马车的尊贵很大一部分体现在车身表面漆的工艺之上,而部分廉价车在表面漆的处理上就相形见绌。产品设计师没有办法改进技术上的缺失,就只能从其它方面去弥补由于技术缺失所带来的影响。
(三)材料因素
产品的色彩主要是通过产品材料体现的,材料不同,所产生的色彩效果可能会大相径庭。一方面,同一的色彩应用于不同的材料上时会以不同的色彩姿态呈现,反映出不同的特性与趣味。材质本身的不同肌理从物理和心理两个角度上影响着色彩个体产生的感受。另一方面,在相同的材料的基础上使用不同的色彩,效果也会有明显的差异。这主要是因为色彩本身所传递的信息不同所导致。另外品类繁多的材料在色彩的表现上既有自身的长处,也有其无法规避的局限性。
二、主观因素
(一)产品定位因素
产品的定位是定位产品色彩重要因素。根据价格和质量定位的不同档次的商品,色彩也应有所不同。高档商品的色彩力求高贵华丽,如采用金色、银色、黑色、灰色等。中低档商品则应着重于消费者的心理,且要与商品本身相调和。根据使用用途定位的产品,不同使用用途也应采取不同的色彩处理方式。如商务用椅和家用休闲椅用色的考虑是完全不同的。
(二)消费者心理因素
消费者是设计针对的主体。他们的心理因素影响着整个产品的形成,产品色彩的选择当然也要从消费者自身出发来考虑。了解大众对色彩的认知规律是设计师和消费者进行心理沟通的前提条件。消费者的心理有属性感、新奇感、特色感、适用感。由于不同民族、地理环境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者对颜色会有不同的整体色彩偏向。同一种颜色如果使用环境不同给人的感觉也会不同。举例子来说,红色象征生命,有喜悦、热情、欢乐之情,而另外一面也能产生血腥、危险、死亡等消极情感。一旦其使用环境发生了变化,便可能带来两极的反映,这种共性的规律反映了人对色彩的本能和色彩的生命内涵的认识。另外,色彩爱好也受到年龄和性别的影响。
(三)潮流因素
潮流是一种外表行为模式的传递现象,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推出的一种社会性的喜好,反映了工业化背景下的社会心理。色彩也受到这种潮流的影响而产生流行色彩。流行色彩往往符合最近时期的文化潮流,符合时节变换,符合特定时期和特定空间人们的审美心理,体现社会色彩审美流,符合色彩心理的和谐。它的作用越来越大,无形地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观念、生活观念、购物消费行为。
三、结束语
以上对产品设计中色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产品的最终目的是流向市场,以消费者为终端,实现产品价值,产品的色彩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虽然产品的色彩的选择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但是作为设计师来说,在设计活动开始之前就应对这些主观和客观的因素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与产品的功能、特征相结合,恰当运用色彩。
[1][德]约翰·伊顿.色彩艺术.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6.
[2]王令中.视觉艺术心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8.
J524
A
1005-5312(2014)11-007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