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玩中学” “学中玩”的教学中 尚需注意什么
——谈谈初中“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的教学
2014-06-27杨雄生杜玉萍申海英
杨雄生 杜玉萍 申海英
(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 北京 100026)(北京中医学院附属中学 北京 100013)(北京市第十六中学 北京 100018)
《新课程标准》要求尽量多开展“探究性教学”,“探究性教学”重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实验是物理科学的基础,也是物理教学的基础.为体现物理教学的实验性,也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物理教学应该让学生多动手实验,实现“玩中学”、“学中玩”.
学生们都喜欢这种“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但,这里的“玩”,不是“瞎玩”、“胡玩”,这里的“玩”是为物理教学服务的!
物理课上的“玩中学”、“学中玩”,首先,要为渗透“探究思想”服务的,即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打基础、做准备的;其次,在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渗透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的.
这种教学,课堂上师生着重完成3件事:
第一,鼓励、启发学生质疑或提出反对意见,如果学生不质疑,则教师帮助学生设疑;
第二,师生共同证明“质疑”、“设疑”和“反对意见”是否正确;
第三,培养说服别人的本领.在说服别人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倾听”既是尊重别人的表现,也是学习的好机会,更是学习“合作和交流”的场所.
不论是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玩”,还是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渗透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都要采用“启发式—少而精”的教学方法.
下面以初中“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这堂课为例,谈谈物理课堂教学如何既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玩”,又能渗透“探究思想”;还能在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中渗透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
1 引入新课
教师用手将乒乓球置于水槽的水中,问:我放开手,会发生什么现象?
生:乒乓球上浮.
教师放开乒乓球—球下沉!—学生惊奇!
教师将第二个乒乓球置于水中,问:我放开手,会发生什么现象?
生:乒乓球上浮.
教师放开乒乓球—球悬浮!—学生再次惊奇!
教师将第三个乒乓球置于水中,问:我放开手,会发生什么现象?
生:乒乓球上浮.
教师放开乒乓球—球上浮.
乒乓球3个状态如图1所示.
图1 水槽中3个乒乓球的3种状态
2 实验 讨论 作图
2.1 讨论引入新课的实验
师:3个外形相同的乒乓球,浸没在水中,他们所受的浮力相同,可是,一个下沉、一个悬浮、一个上浮,这是为什么?
生:他们的重力不同.
师:请同学将乒乓球这3个状态的受力示意图画出来,注意画图时要表现它们之间什么相同,什么不同.——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评析学生的受力示意图(略).
师:上浮的乒乓球,最后漂浮在水上.请同学画出外形相同的乒乓球上浮和漂浮两种状态的受力示意图,注意画图时要表现它们之间什么相同,什么不同.——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评析学生的受力示意图(略).
师:外形相同的乒乓球,在悬浮和漂浮两种状态,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它们又有什么不同?如何判别悬浮和漂浮?
生:悬浮物体全部浸没水中,漂浮物体只有部分浸入水中.外形相同的乒乓球,悬浮时,重力和浮力都比漂浮大.——教师结合受力示意图解释(略).
2.2 让小西红柿浮起来---盐水选种原理
师:请同学们把桌上的小西红柿,放入小烧杯水中,发现有什么现象
生:下沉.
师:谁能用最简单的方法,让小西红柿上浮?
生:往水中加盐.
师:桌上有盐,大家试试.
学生往水中加盐,搅拌前,有的小西红柿能悬浮,搅拌,小西红柿上浮.
师:小西红柿从下沉变为上浮,什么发生变化了?
生:浮力变大了.
师:为什么浮力会变大?
生:液体的密度变大了.
师:请同学用两个受力的示意题图,将小西红柿从下沉变为上浮表示出来.画图时要表现它们之间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评析学生的受力示意图(略).
师: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时,聪明的劳动人民,就采用盐水选种法,挑选饱满的种子.
同时演示,将一把黄豆投入盐水中,结果饱满的下沉,空瘪的上浮,完成种子的挑选,如图2所示.
图2 将一把黄豆投入盐水中观察黄豆的浮沉情况
2.3 漂浮的牙膏皮——轮船吃水线原理
师:请将桌上的牙膏皮放入水槽中,发现什么现象?
生:直立在水面上.(图3)
图3 将牙膏皮直立放在水槽中,观察漂浮情况
师:往牙膏皮中加一粒玻璃球,发生什么现象?
生:牙膏皮下沉一些,还漂浮.
师:大家再加一粒玻璃球……
师:再加一粒玻璃球……
师:这4种状态,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生:都是漂浮状态,浮力都等于重力,吃水越来越深,浮力和重力越来越大.
师:请同学将牙膏皮这4种状态的受力示意图画出来,注意其中什么是相同的,什么是不同的.
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评析学生的受力示意图(略).
师:图4表示什么?
生:工人往船上装货.
图4 工人往船上装货
师:工人往船上装货,船会发生……
生:船吃水越来越深.
展示大轮船的吃水线图(图略).
师:大轮船也有吃水线,从大轮船的吃水情况,可以判断轮船载货的多少(略).
2.4 密度计原理
师:将“一端带陶泥的吸管”,放入A,B,C3个量筒中(A为酒精,B为水,C为盐水,同一陶泥吸管在3个量筒中,露出水面外的部分有明显的不同),发现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图5为水中的情况)
生:都是漂浮,同一根“吸管”,重力相同,浮力也相同.
图5 陶泥吸管在B中的情况
师:请同学们将3种状态,带陶泥的吸管受力示意图画出来,注意要展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评析学生的受力示意图(略).
师:如果A,B,C3个量筒里的液体,分别是酒精、水和盐水.你能判断出那个是酒精,哪个是盐水?
生:A是酒精,B是水,C是盐水.
师:根据什么作这样的判断?
生:3种状态都是漂浮,重力等于浮力,同一根“吸管”,所以,3个状态下的浮力相等,再根据F浮=ρ液gV排,V排大者,ρ液则小;V排小者,ρ液则大.
师:如果在“吸管”上标上刻度,就可以用来测定液体的密度.从刚才的讨论可知,刻度越接近“陶泥”端,其密度值越大;越远离“陶泥”端,其密度值越小.
展示实际的密度计,并介绍它的构造和刻度(略).
2.5 常压下的浮沉子——潜水艇原理.
演示常压下的浮沉子的下沉、悬浮或上浮,如图6所示,图7是供学生实验用的该浮沉子的一种构造.
图6 常压下的浮沉子演示实验
图7 供学生实验演示的浮沉子的构造
师:同学桌上也有一套常压下的浮沉子,你们也可以控制它上浮、悬浮或下沉.请同学仔细观察,在这3种状态,什么不变,什么改变?
学生实验、观察后,答:在这3种状态下,瓶子所受的浮力不变,而瓶中的水重却在改变.当瓶重和其中水重大于它的浮力,瓶子下沉;当瓶重和其中水重等于它的浮力,瓶子悬浮;当瓶重和其中水重小于它的浮力,瓶子上浮.
师:很好!请同学用受力示意图,将3种状态表示出来,同时注意要表示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受力示意图(略).
师:这个实验有何应用?
生:潜水艇.
教师结合潜水艇的构造解剖图,讲授其原理(略).
2.6 孔明灯——热气球
师:不仅液体有浮力,气体也有浮力.利用气体的浮力,可以制作气球、气艇.现在,我们就来制作一个热气球.
教师演示图8所示的热气球——孔明灯.由于教室高度不够高,影响演示效果,在孔明灯的十字叉丝先系一根细铁丝,铁丝下面再系根细绳,当孔明灯上升到房顶时,利用细绳把它拉到低处,再放手让它升到房顶;再拉,再放,重复两、三次,以增强实验效果.
图8 热气球演示
师:为什么孔明灯会上升?
生:浮力大于重力.
师:孔明灯受到的浮力如何计算?
生:根据F浮=ρ空gV排,其中V排为孔明灯外壳的体积,ρ空为空气的密度.
师:这里的重力如何计算?
生:这里的重力有两个:一个为孔明灯外壳的重力;另一个为孔明灯内热空气的重力.
师:请同学将上升的孔明灯受力的示意图画出来.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评析学生的受力示意图(略).
3 本课小解(略)
4 几点说明
本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物理课中的“玩”不是“瞎玩”,而是在教师的主导下,渗透“探究思想”,在完成教学目标中渗透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
本堂课“启发式—少而精”的教学,体现在:几个实验都是由教师设疑—引导实验—教师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讨论—最后学生作图落实.
本堂课的“少而精”,还体现在:对每个实验重点是启发找什么(物理量)相同,什么(物理量)不同,画物体的受力示意图.对于每个实验的应用仅仅点到为止,不做深入讨论!因为,本堂课实验多时间紧,各自的应用留待相应的习题课再作深入讨论.
本堂课实验说明如下:
引入新课(图1)的实验,先在圆柱形的水槽内注入一定量的清水,再配制等体积的浓盐水,用高脚漏斗将浓盐水注入圆柱水槽清水的下方,使得圆柱水槽内形成随高度变化的盐水的浓度梯度.只要适当调整3个乒乓球的重力(打眼、注沙再蜡封),就能实现图1的3种状态.在演示悬浮实验时,应将乒乓球置于清水和浓盐水的交界处,一松手,乒乓球就静止不动了,免得引起学生“歧议”
有教师认为图1的实验有问题,是在两种液体的分界面处的悬浮,不能随意各处悬浮.
我们认为,乒乓球悬浮时,第一全浸,第二浮力和重力相等,第三水槽中全部都是盐水,清水可以认为浓度为零的盐水.它是利用盐水的浓度梯度来实现悬浮而已,好处是容易当着学生的面演示悬浮.
要让牙膏皮最初就能直立在图3的水面上,必须事先在牙膏皮的封闭端加适当的沙子和凝固剂即可.
图5中“一端带陶泥的吸管”,其中,吸管为普通吸冷饮的空心长吸管;陶泥为劳技课中使用的器物.本实验陶土的体积大约5 cm3,实验效果很好!
由于水质陶泥会溶于酒精,所以,要用薄膜塑料将陶土包上.
假如有学生对孔明灯有研究,让该学生为全班同学表演孔明灯,教学效果将会更精彩!
【附注】
2013年4月17日,本文作者之一杜玉萍老师,将本课题为北京市部分老师做了一堂研究课,课后的评议会上,得到北京物理学会初中专题研究组的许多老教师的好评.
本课题的教学,本文另一作者申海英老师的以教学录像形式,收入北京高教电子音像出版社的《百节名师风采课》中.
本文仅为我们的一家之言,大胆提出来和同行讨论,盼望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