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东西部地区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及比较

2014-06-27课题组

中国流通经济 2014年8期
关键词:总额资本经济

课题组

一、引言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是最稀缺的生产要素,资本形成构成了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资本积累影响经济增长的途径:一是资本积累会提高生产性劳动者占全部劳动者的比例,进而促使生产性领域各产业产量增加;二是资本积累推动了社会分工,使产业分工更细,进而通过产业结构的改变和数量的增加来促进经济增长。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资本的积累与经济的发展,会使得农产品需求随之增加,由于土地收益递减,连续投入等量劳动和资本所带来的农产品增量将逐渐减少,如果这个过程继续下去,资本积累将最终因利润率降为零而终止,整个经济将处于一种静止无增长的状态。刘易斯在《经济增长理论》中指出,经济发展的中心事实是迅速形成资本积累,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过去都曾经历过一段时期的投资加速阶段。

目前,国内很多学者对资本及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王绍光和胡鞍钢对1978~1995年间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了估算,认为资本是推动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5%。[1]王小鲁利用1979~1999年的数据,估算出了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弹性为0.51。[2]洪银兴利用1953~1997年的数据,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测算出资本对经济的贡献率为57%。[3]李治国、唐国兴利用误差修正(VEC)模型对我国资本形成路径以及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4]类淑志、张耿庆论述了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进一步探讨了导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5]周建、汪伟运用脉冲响应和向量自回归计量模型,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资本形成及其投资效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资本增长率与实际产出增长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6]赵娜、张少辉利用我国1952~2005年样本数据,使用协变模型和单位根检验方法,验证了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间存在的同期协变关系,并进一步利用方差分解、脉冲响应函数及动态相关系数对我国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相关性进行量化研究。[7]

综上所述,资本形成确实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区域发展过程中,资本形成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根据1999~2013年样本数据,采用相关性的基本回归检验方法,分别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和资本形成时间序列进行重新检验,本文的侧重点主要在东中西部地区的比较上,从资本形成角度找出导致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缓慢的根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缩小东中西部地区差距提供借鉴。

二、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1.数据选取

对全国以省(市、自治区)为单位,以地理区域和经济发展程度为标准进行如下划分:东部地区包括北京、河北、天津、辽宁、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11个省(直辖市);中部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山西、河南、湖北、安徽、湖南、江西8个省;按照西部大开发中我国对西部地区的界定,西部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内蒙古、广西12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包含五个自治区、一个直辖市。时间样本数据来自2000~2013年《中国财政年鉴》、《中国金融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自治区)统计数据及公报。

2.数据统计结果

从资本形成的增长看,2000~2013年各地区资本形成总额逐年提高:2013年,东部地区资本形成总额是2000年的7.5倍;中部和西部地区增长较东部地区要快,2013年中部地区资本形成总额是2000年的12.8倍,西部地区2013年资本形成总额是2000年的14.2倍。但从各地区的总量看,东部地区资本形成总额在全国资本形成总额中占有绝对比重,2000~2012年东部地区资本形成总额占全国的比重均保持在45%以上,2000年东部地区占比为57.9%,2012年为45.5%。中部地区资本形成总额在全国的占比相对稳定,在27%~35%之间。西部地区资本形成总额在全国的占比最小,直到2011年这一比例才突破20%,达到20.98%,但西部地区资本形成总额增长较快,特别是最近几年突飞猛进,2013年西部地区资本形成总额占全国的比重首次突破25%,达到25.5%左右,成功实现了增长率的超越,但仍然只有东部地区的一半,西部地区资本形成总额所占份额最低,增加值也最小。尽管从总量上来讲,各地区资本形成总额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从各地区资本形成总额所占比重看,却是有涨有落。在绝对量上,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见表1、图1)。

3.相关性实证分析

(1)东部地区。利用东部地区1999~2013年GDP和资本形成总额相关数据研究我国东部地区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关系,建立如下回归方程:

其中,Y表示GDP,X表示资本形成总额。

表1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资本形成总额比较单位:亿元

图1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资本形成总额对比

将有关数据代入模型,得到表2的回归结果。

表2 参数表

表2的回归结果表明,资本形成总额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回归方程中调整的R2值较高,说明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正相关性显著,故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形成是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2)中部地区。利用1999~2013年GDP与资本形成总额相关数据研究我国中部地区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关系,建立如下回归方程:

其中,Y表示GDP,X表示资本形成总额。

将有关数据代入模型,得到表3的回归结果。

表3 参数表

表3的回归结果表明,资本形成总额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回归方程中调整的R2值较高,说明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正相关性显著,故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形成是促进中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3)西部地区。利用1999~2013年西部地区GDP与资本形成总额相关数据研究西部地区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关系,建立如下回归方程:

其中,Y表示GDP,X表示资本形成总额。

将有关数据代入模型,得到表4的回归结果。

表4的回归结果表明,资本形成总额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回归方程中调整的R2值较高,说明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正相关性显著,可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形成是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4.结论

通过分析东中西部地区资本形成总额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线性预测和计量回归,可得到以下基本结论:

(1)资本形成总额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无论是资本形成总额对GDP增长额作回归还是GDP增长额对资本形成作计量验证,回归方程都很显著,回归方程中的R2值均在0.98以上。

(2)从资本形成效率看,东部地区要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东部地区一个单位资本的形成能带来近两个单位的GDP增加,中部和西部地区相差不大,一个单位资本的形成分别能够带来1.4和1.3个单位左右的GDP增加。

(3)经济增长能进一步带动各地区资本形成,且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对资本形成的带动作用要大于东部地区。从GDP增长额对资本形成总额的回归方程看,中西部地区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714212和0.763925,东部地区为0.532022,经济增长对资本形成的带动作用呈现出由东向西递增的状态。

(4)根据回归方程,三个地区的实证结果均表明,经济增长与资本形成正相关,资本形成不足是导致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较东部地区落后的重要原因,且资本在各地区间配置的差异也加剧了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三、西部地区资本形成不足的原因

综观我国经济发展进程,改革开放前,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资本在地区间的流动主要受中央政府部门支配,区域资本流动受财政分配资金和国家政策性资金分配制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观念的深入人心,市场对资本的引导作用逐渐加强,资本流动不仅受财政分配资金与国家政策性资金分配制约,还受市场机制和地域性优惠政策引导,财政体制、银行政策、地域性优惠政策、市场条件等因素的变化使区域资本的形成与流动呈现出较为复杂的格局。

表4 参数表

1.中央财政投资向西部地区倾斜力度不强

西部大开发的十年间(1999~2008年),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水平看:1999年,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1518.25亿元,比东部地区的6004.18亿元少了近3/4,比中部地区的2271.1亿元也少了700多亿元;至2008年,东中西部地区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但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仍然较低,仅占全国的17%,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3年,在分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划分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东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203949.99亿元、128347.87亿元、112833.18亿元,而同期东中西部地区常住人口分别为56209万人、42671万人、37196万人,西部地区人均固定资产投资远低于东部地区。从国有经济投资区域看,排除我国港台地区及外商投资、民间投资等不可比因素后,国有经济在东部和西部地区的投资不应存在较大差距,而实际上国有经济投资的地区差异表现得十分明显。1999年,西部地区占全国国有经济投资的21%,而东部地区则占56%;截至2008年,国有经济投资在东部和西部地区所占比例变化不大,西部地区占24%,东部地区仍占51%。这表明,西部大开发的十年间,西部地区国有经济投资总额与东部地区相比仍然相差很大,并未体现出国家对西部地区投资倾斜的力度。

2.地方财政投资能力不足

从财政收支看,由于西部地区经济长期发展缓慢,致使地方政府财政拮据。2013年,东中西部地区财政收入分别为43083亿元、20416亿元、18621亿元,而同期东中西部地区财政支出分别为52246亿元、31506亿元、32600亿元,西部地区财政支出压力远远大于东部地区。从产业结构看,西部地区工业以国有大型企业及军工企业为主,中小企业及其他性质的工业较少,工业结构不合理,是最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地区。然而在西部大开发中,各地政府都把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投资重点,对当地特色产业特别是加工制造业投资较少。从政府职能定位看,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地区,以“小政府、大市场”为特征,政府的主要职能体现在宏观调控上;而在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的西部地区,以“大政府、小市场”为特征,政府肩负着提供更多公共产品服务的职责。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地方政府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职能,而政府职能的差异将引起地方政府在财政支出上的差异,并进一步导致财政收支的不平衡。

3.民间资本利用水平不高

民间资本主要指政府投资之外的其他资本,如非国有企业投资、个人投资、外商投资等。一是国内民间资本在利润驱动下流向沿海发达地区,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资本的使用效率,但也加剧了西部地区资本向东部地区的流动;二是由于基础设施条件差,招商引资机制滞后,人才、技术缺乏,无法吸引更多民间资本投向西部;三是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实施了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东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较高,而中西部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较低,这种“二元化”的对外开放状况又进一步加剧了外国直接投资(FDI)在东部和西部地区投入上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东部和西部地区在资本形成能力、运营方式、使用效率等方面较大的差异。根据分地区外商投资企业年底注册登记情况相关数据,截至2012年末,外商在东中西部地区的投资总额分别为25689亿美元、3149亿美元、2567亿美元,西部地区的外商投资额远远小于东部地区。

4.金融支持力度不够

资本的形成离不开金融的发展和支持,由于西部地区缺乏完善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并存的金融体系的支撑,导致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因缺乏金融的有效支持而难以快速发展。一是金融环境相对滞后,影响了金融业对西部地区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金融环境的相对滞后既表现为居民和企业金融意识薄弱,还表现为金融信用环境建设滞后,这两方面的滞后严重制约着西部地区金融业的发展。一方面,由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主要以农牧业、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为主,因此当地居民和企业金融意识淡薄;另一方面,由于金融意识薄弱,导致西部地区金融信用环境相对较差,而金融信用环境的相对落后使得国内外金融机构基于赢利方面的考虑,在西部地区设置的营业网点较少,而营业网点较少又加剧了西部地区金融支持的不足,进而影响了金融业对西部地区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二是西部地区缺乏区域性商业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活动主要依赖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由于西部地区资本融资效益较低,受利益驱使,西部地区资金通过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上下银行间的资金调拨流向了收益较好的东部地区。目前,西部地区各省(市、自治区)的区域性银行基本由各地原有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改革而成,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对当地经济推动能力不强。目前,西部地区尚没有一家具有自身区域特点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三是西部地区证券市场发展较为落后,特别是金融创新不足,证券化融资渠道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突出,致使西部和东部地区企业在通过证券市场募集资金方面存在巨大差距。从地区分布看,东中西部地区证券市场的发展也存在较大差异(见表5)。

四、提高西部地区资本形成能力的对策及建议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创建优良的投资环境

加快西部地区重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招商引资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城市是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是生产要素与资源的聚集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承担着较强的经济社会功能。为吸引资本向西部地区流动,首先要加快西部地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当地政府应从长远发展着手,合理规划,加快城市道路、电、水及市场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强城市排水设施、商业设施、公共休闲设施、道路交通设施等硬件环境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同时,城市文化氛围与精神风貌作为吸引投资的软实力,也要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

表5 2012年末各地区证券业分布单位:%

2.规范转移支付制度,发挥政府投资的扶持效应

政府投资要在引导资本向西部地区流动的过程中发挥举足轻重的积极作用。受自然条件、经济条件、投资环境等因素影响,西部地区的投入产出效率要低于沿海地区。如果缺乏政府投资政策的引导和支持,资本特别是追求高额利润的民间资本将难以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参与主体。国家财政投资具有积极的投资引导作用,且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支柱产业的发展也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持。政府可通过低息、贴息、补贴、减免税收等方法来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支柱产业的发展。同时,财政转移支付作为中央政府平衡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应加大定额补助、专项补助、税收返还等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以支持西部地区发展需要。

3.完善投融资体制,提高西部地区资本形成能力

导致西部地区资本形成能力较东部地区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西部地区无力吸引投资并提高资本积累与配置效率,资本形成能力即资金转化为投资的能力不足,因此西部地区必须通过创新金融制度、深化金融改革来大幅度提高资本形成能力,以满足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要求。

一是优化存量资产,提高西部地区资金使用效率。目前,西部地区人均人民币储蓄存款已经达到24997.2元,[8]储蓄存款总额达到8.7万多亿元,此外西部地区还有大量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资产,这些资产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重要的资金来源,要通过优化西部地区信贷结构、产业结构、股权结构,发挥金融资源的导向与催化作用,提高西部地区资金使用效率。

二是制定优惠政策,扶持西部地区性银行的发展。通过培育西部地区地方性金融机构主体,成立专门针对西部开发的政策性银行,使金融机构成为名副其实的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器,尽可能满足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对资金的需要。

三是发展资本市场,扩大西部地区企业的直接融资。资本市场作为现代金融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目共睹,大力发展资本市场能有效提高西部地区资本形成能力,特别是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流向西部地区。就西部地区而言,培育和发展西部区域性资本市场,形成多层次、开放性的资本市场是必然取向。首先,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通过股份制改造,在吸引个人与法人股东投资基础上,将西部地区企业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并上市募集资金,做大做强当地企业。鉴于三板市场的推出,可由政府出资,鼓励社会中介机构、企业、银行和个人共同参与,组建适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风险投资基金,支持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并在三板市场上市。其次,要扩大债券市场规模,针对西部地区资金需求,有条件地发行市政建设债券进行筹资,国家在发行国债的过程中可适当发行西部地区建设国债。再次,积极发展基金市场。从美、日、德等发达国家开发落后地区的经验看,建立国家性的区域发展基金是推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可在西部地区优先组织试点区域发展基金,支持西部地区以股权投资方式吸引内资和外资。最后,探索金融期货市场相关业务,在国家政策允许且技术成熟的条件下,在西部地区进行金融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试点。

四是加快制度创新,完善西部地区投融资体制。一是为西部地区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二是以产权制度改革为西部地区投融资体系创新的切入点,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鼓励并引导社会资金及境外资金参与西部地区经济建设;三是在制度具体运行过程中,重视制度实际执行效果,提高制度运行效率。总之,通过对西部地区投融资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创新,建立一个符合西部地区实际的高效投融资体制,有力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本文系中央高校科研基本业务费资助项目“资本形成、投资效率与欠发达区域资本市场的构建”(项目编号:86153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负责人:贾洪文;本文执笔:贾洪文、张虹。

[1]王绍光,胡鞍钢.中国:不平衡发展的政治经济学[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114-116.

[2]王小鲁.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制度变革[J].经济研究,2000(7):3-15.

[3]洪银兴,刘志彪,范从来.转轨时期中国经济运行与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235-236.

[4]李治国,唐国兴.资本形成路径与资本存量调整模型——基于中国转型时期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3(2):34-42.

[5]类淑志,张耿庆.资本形成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J].生产力研究,2003(5):140-144.

[6]周建,汪伟.资本形成、投资效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相关性——来自中国1978~2004年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6(2):78-89.

[7]赵娜,张少辉.中国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的动态相关性——基于协变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7(8):132-143.

[8]中国人民银行.2013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EB/OL].[2014-06-24].http://www.pbc.gov.cn/publish/goutongjiaoliu/524/2014/20140624195602579944558/201406241956025799 44558_.html.

猜你喜欢

总额资本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资本支出的狂欢:投资潮即将到来 精读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资本策局变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全国地方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总额
全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
全国国有企业所有者权益总额
第一资本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