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空间差异及形成机制分析
2014-06-27佘开勇陈闻君
佘开勇,陈闻君
1 引言
随着全国对口援疆工作的大规模实施,新疆县域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但由于新疆地域辽阔,地理空间差异明显,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下,大量生产要素流向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贫困地区县域经济由于受地域和其他条件的限制,配置资源的能力很弱,在新一轮竞争中仍处于劣势地位。因此,现阶段新疆针对不同县域经济发展特点,注重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并提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对策。
本文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对新疆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研究,归纳区域竞争力空间格局演变规律,分析县域经济空间差异的形成机制,以期为政府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
(1)全局空间自相关。Global Moran's I用于分析区域总体的空间关联和空间差异程度,其向量表达式如下[1]:
式中,z为观测值与均值的离差向量;W为空间权重矩阵,常用的权重矩阵为二元邻接矩阵;n为观测单元总数;S0=∑∑wij。Moran's I的取值在-1~1之间,-1表示极强的负空间自相关,1表示极强的正空间自相关,I的绝对值越大,表示空间相关性越强,若 Moran's I接近期望值,则不存在空间自相关,观测值在空间上随机分布。
(2)局部空间自相关。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能更准确地把握空间要素异质性特征,区域i的Local Moran's I的定义为[2]:
式中,zi和zj为区域i和j上观测值的标准化值;wij为空间权重矩阵。Ii与Moran's I的含义一样,较高的局部Moran值意味着相似值的聚集,较低的局部Moran值则表明相异值的聚集。
(3)空间变差函数。设h为两样本点空间分隔距离,Z(xi)与Z(xi+h)分别是Z(x)在空间位置 xi和 xi+h 上的观测值 (i=1,2,…,N(h)),N(h)是分隔距离为h时的样本对数,则变差函数的计算公式为[3]:
如果以h为横坐标,γ(h)为纵坐标,画出变差函数的曲线图 (见图1),就可直接展示区域化变量Z(x)的空间变异特点。图1中C0称为块金值,反映了区域化变量内部随机性的可能程度;C+C0为基台值,基台值意味着在对应距离的样点之间没有空间相关性,因为方差不再随距离变化;C为结构方差;a为变程,表示方差函数达到基台值时的间距;C0/(C+C0)为块金系数,该值越大,说明空间变异更多的是随机成分引起的,否则,则是由特定的地理过程或多个过程综合引起的。
图1 理论方差图
变差函数的另一重要参数是分维数,其数值由变异函数γ(h)和间隔距离h之间的关系来确定:2γ(h)=h4-2D,分维数D的大小表示变异函数的曲率,可以作为随机变异的度量。利用分维数分析,可以对不同变量之间空间自相关的强度进行比较,其值越接近2,说明空间分布越均衡。
2.2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1996、2001、2006和2011 4个研究年份,以综合竞争力得分为研究指标,县域为研究单元。截至2012年底,新疆共有90个市县,为保持数据的连续性,将新建的兵团城市进行合并处理,归入以前所属的行政单元,将乌鲁木齐县并入乌鲁木齐市,阿拉尔市、图木舒克市、五家渠市及北屯市等也相应地做合并处理,因此该文研究的范围一共包括85个市县。数据资料来源于《新疆五十年》 (1955—2005),《新疆统计年鉴》(1997、2002、2007、2012)以及《新疆调查年鉴》(2007、2012)。
3 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
3.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借鉴已有的评价指标体系成果[4-7],遵循全面性、有效性、代表性和可行性等原则,从经济发展竞争力和社会发展竞争力层面选取指标,以期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各地区的竞争力水平。具体指标如下: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地区总人口、每万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非农业人口比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人均财政预算内收入、人均财政预算内支出、邮电业务总量、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每万人拥有医生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共17个指标。
3.2 全局主成分分析
为了保证分析结果的统一性、整体性与可比性,需要将不同年份的截面数据表整合成统一的立体时序数据表,然后用经典主成分方法进行分析。这种加入时间序列的主成分分析即为全局主成分分析[8]。该文通过SPSS软件对评价新疆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时序数据进行分析,得到新疆各个市县1996年、2001年、2006年和2011年的评价结果,综合得分排序前五名和最末五名的市县见表1。
表1 市县综合竞争力得分排序
由表1可知,乌鲁木齐作为新疆首府城市,其经济基础以及对资源的吸引力、聚集和转换力都较强,综合竞争力处于领先地位。依托油气资源发展起来的城市的竞争力也较强,如克拉玛依市、库尔勒市和哈密市等,排名一直位于前列。在综合竞争力排名靠后的市县中,绝大多数都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如疏附县、和田县、疏勒县和墨玉县等,这些得分较低的地区大部分是处于交通不便、自然环境恶劣的县域,工业发展缓慢,城市化水平滞后,主要依靠农业发展。总体上,综合竞争力得分较高的区域相对集中在天山北坡经济带,而综合得分较低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南疆地域。
4 县域经济竞争力空间格局演变及机制分析
4.1 空间自相关分析
以新疆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得分为研究数据,借助ArcGIS软件,使用一阶邻接空间权重矩阵计算4个年份竞争力指数的Global Moran's I及其相关指标,计算结果见表2。从表中可以看出,4个年份的Moran指数全部为正,均在5%的水平下显著,而且Moran值总体上呈现递增的趋势,由1996年的0.15454增加到2011年的0.26036,尤其是2001年以来,正向空间自相关不断增强,表明新疆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在空间上呈现集聚分布,即竞争力水平强 (弱)的市县与其他具有强 (弱)竞争力水平的县市在空间位置的分布上相互毗邻。反映出县域经济竞争力在地理空间上有较强的溢出效应,邻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显著影响。为了深入研究县域经济竞争力的空间集聚特征,该文通过综合竞争力得分的LISA集聚图进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合GeoDa和ArcGIS软件,计算结果如图2所示。
表2 新疆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Moran's I估计值
图2 新疆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显著LISA集聚图
从图2可以看出,新疆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在空间上呈现集聚特征,即是以高-高和低-低聚集分布形式为主,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局部县域的空间格局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自1996年以来,属于“高—高”空间关联模式的县市所占比重呈上升的趋势,通过显著性检验的“高—高”地区占地区总数的比重由1996年的4.7%上升到2006年的17.6%,继而上升到2011年的23.5%。另外属于“低—高”关联模式的县域由1996年的20%下降到2006年的16.5%,继而下降到2011年的9.4%。根据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解释,即经济竞争力强的市县通过与邻近地区开展经济合作,对周边县域产生较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如1996年显著的核心发达地区只有昌吉市、阿勒泰市、呼图壁县和福海县,2011年扩散到了天上北坡经济带和北疆西北部的大部分地区,形成了局部县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格局。经济竞争力属于“低—低”关联模式的市县占比一直较高,整体上呈略微缩小的趋势,通过显著性检验的“低—低”地区所占比重由1996年的32.9%下降到2011年的27.1%。综合竞争力弱的县域大多集中在南疆西南部的克孜勒苏自治州、喀什地区及和田地区,形成了连片的低值集聚区,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南疆的大多数市县还未能摆脱贫困状态,区域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库尔勒市作为南疆中心城市,在研究的4个年份中均未呈现显著的扩散效应,对邻近县域的拉动作用不足。2011年阿克苏市与周边县域呈“高—低”关联模式,表明阿克苏市对毗邻市县的拉动作用开始显现,未来打造阿克苏市的极化中心地位,有望提升南疆地区的经济竞争力,缩小新疆南北疆之间的经济差距。
4.2 空间异质分析
本文利用空间变差函数来研究新疆县域经济竞争力的空间格局演变,以综合竞争力得分为研究数据,并将其作为计算变差函数的区域化变量赋予每个县域单元的几何中心点。将数据导入GS+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样步长设定为95千米,计算实验变差函数,分别采用线性模型、指数模型、球体模型和高斯模型等对半变异函数进行拟合,综合比较各项参数,选择拟合效果最好的模型,并计算各个年份不同方向上的分维数,然后对其进行Kriging插值,计算结果见表3、表4和图3。
表3 新疆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变差函数拟合参数
表4 新疆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变差函数分维数
由表3可知,自1996年以来,块金值和基台值均显著增大,同时块金系数在不断下降,由1996年的0.215降至2011年的0.107,这表明新疆县域经济竞争力在不断增大的空间差异中,其数据变异的随机成分在不断降低,而由空间相关引起的结构化分异越来越显著。从变差函数拟合模型的效果来看,决定系数逐步上升,即拟合程度越来越高,表明新疆经济发展的空间自组织性越来越强。另外,表3和图3中的方差拟合图显示,4个年份的综合竞争力得分在既定步长下的变程稳步上升,由1996年的90.4千米上升到2011年的148.1千米,说明新疆经济发展的空间关联效应的作用范围在不断扩大,核心发达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在不断增强。
由表4可知,变差函数的全方向分维数不断减小,由1996年的1.933下降到2011年的1.758,越来越偏离均质分布理想值2,且决定系数不断上升,表明新疆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在不断增大,且空间分异尺度有不断增大的趋势,新疆县域经济竞争力在全方向上的均质程度越来越低,更多的差异体现在中观及宏观尺度上,而微观尺度上的空间差异越来越不明显。从各个方向的分维数来看,南—北和东北—西南两个方向的分维数较小,总体上呈下降的趋势,表明这两个方向经济竞争力的空间差异明显,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差异在不断增大。在4个方向中,东南—西北方向的分维数最大,经济竞争力相对均衡。
由Kriging插值的3D拟合图,可以看出新疆经济发展差异格局的演变过程和分布形态。4个年份的3D图表现出极大的相似性,图形高点均分布在以乌鲁木齐和克拉玛依为核心的区域,广大的南疆西南地区处于经济发展的低谷。表明新疆经济竞争力总体格局保持相对稳定,南疆和北疆经济竞争力差异明显,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竞争力空间格局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峰值的数量越来越少,由1996年的多峰和低峰特征逐渐演变为2011年的少峰和高峰特征。新疆经济空间格局在南疆地区已大体呈现为平原结构,在北疆地区表现为“双核”结构,表明南疆还没有形成核心城市以带动周边市县共同发展,南疆与北疆、东疆之间的经济差距并没有缩小的趋势,三大地区之间的空间结构性差异依然十分显著,尤其是东北—西南方向的异质性相对最大,经济竞争力空间差异显著。
图3 新疆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变差函数演化
4.3 “4D”视角下县域经济差异的机制分析
经济地理有密度 (Density)、距离 (Distance)和分割 (Division)三个基本特征,国内学者杨开忠提出了“4D”的概念,即在“3D”的基础上加上一个“D” (Difference或 Diversity),第四个“D”表达的是一种差异化、特色化和品牌化的发展理念[9]。
从经济密度看,新疆经济密度高的市县主要集中在天山北坡经济带、石油资源丰富以及交通枢纽和交通干线经过的地区,其他地区经济竞争力较弱,经济密度偏低。从某种意义上说,地区经济增长差异既是经济密度分布与变动的原因,也是一定经济密度的分布结果。从城市密度看,新疆城镇的数量和密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空间分布不均衡。城市体系结构缺乏大城市、中等城市相衔接,城镇之间没有紧密的联系,南疆城市、小城镇数量更少,严重影响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各地区经济活动与邻近县域经济联系频率低,造成以城市为中心的产业集群、规模效应、人口集聚等城市功能未能有效实现[10],地区经济差距不断扩大。
从距离特征看,无论是空间几何距离还是由于基础设施障碍、制度障碍等造成的经济距离,新疆县域之间经济文化联系的距离成本远高于国内其他省区,阻碍了地区间商品、服务、劳动力、信息等的自由流动。据统计,新疆县域之间的平均距离长达400千米,城市间的平均距离更是近1000千米,而新疆公路、铁路网平均密度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绿洲之间的距离加大了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成本,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从分割特征看,新疆城市之间及产业之间协作性较差,缺乏产业发展范围经济,难以形成产业竞争合力和城市竞争力。另外,由于语言差异、文化障碍等造成的壁垒,新疆明显存在乡村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与城市汉族聚居区域在文化习俗与经济交往上形成的分割,阻碍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从特色化角度看,县域经济的发展之路在于能否取得自己独特的优势,即根据所处的自然、人文、经济环境来发展自己的特色经济。新疆各市县普遍呈现资源利用效率低,重复建设严重。另外,大多数县域产业结构单一,产品附加值低,很多特色产品难以形成适应市场的经济规模,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根据一些地区的实践经验,发展特色经济已成为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途径,新疆各地区应结合现有产业、资源、地域等特点,避免千篇一律和资源浪费,发展各具特色的创新产品,提升自身的经济竞争力,缩小与发达市县的经济差距。
5 结论与启示
新疆县域经济竞争力表现出很强的正向空间自相关,邻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显著影响,并且空间溢出效应还在不断加强。北疆地区的发达市县对周边县域产生了较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提升了天山北坡经济带和北疆西北部地区的整体竞争力,而南疆的大多数市县还未能摆脱贫困状态,区域经济竞争力相对较弱,未来打造库尔勒市和阿克苏市在南疆地区的中心城市地位,以带动周边地区共同发展,有望缩小贫困县域与发达市县的经济差距。新疆县域经济竞争力在不断增大的空间差异中,由空间相关引起的结构化分异越来越显著;经济竞争力在全方向上的均质程度越来越低,更多的差异体现在中观及宏观尺度上;南—北和东北—西南两个方向的县域经济竞争力差异显著,且这两个方向的区域经济差异还在进一步扩大,而东南—西北方向的经济发展相对均衡;新疆经济空间格局在南疆地区已大体呈现为平原结构,在北疆地区表现为“双核”结构,即分别以乌鲁木齐市和克拉玛依市为核心的两大区域,南疆与北疆、东疆之间的经济竞争力空间差异明显。
通过对新疆县域经济差异的机制分析,为全面提升各县市的经济竞争力,实施区域经济发展联动战略,加快南疆及贫困市县的开放步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新疆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思路:加大力度改变交通格局,建成密集的环绿洲高速公路网与铁路网,支持航空运输及轨道交通的发展,以缩短时间与空间距离,增加城市密度和经济密度,打破地理分割,激发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强化区域间的产业分工、加强对外经济联系,克服地区间盲目无效竞争,打破民族文化、地方保护主义等造成的经济分割,以促进新疆县域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另外,各市县要因地制宜地打造自身的特色产业,建立别具一格的竞争优势,避免空间格局不经济,突破“4D”的障碍,缩小县域经济差距,从而形成一个优势互补、互惠合作、协调发展的经济格局。
[1]Cliff A D,Ord JK.Spatial Processes:Models and Applications[M].London:Pion,1981.
[2]Anselin L.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LISA[J].Geographical Analysis,1995,27(2):93 -115.
[3]靳诚,陆玉麒.基于县域单元的江苏省经济空间格局演化[J].地理学报,2009,64(6):713-724.
[4]黄飞飞,张小林,余华等.基于空间自相关的江苏省县域经济实力空间差异研究[J].人文地理,2009,(2):84-89.
[5]李建豹,白永平,罗君等.甘肃省县域经济差异变动的空间分析[J].经济地理,2011,31(3):390-395.
[6]田修源,赵永涛.贵州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22(1):27-31.
[7]熊薇,徐逸伦,王迎英.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2):224-230.
[8]耿海清,陈帆,詹存卫等.基于全局主成分分析的我国省级行政区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J].人文地理,2009,(5):47-51.
[9]张晓欢,沈体雁,常旭.“4D”视角下的县域经济[J].开放导报,2013,(1):105 -108.
[10]陈闻君.3D概念对新疆城市化发展模式的政策启示[J].开发研究,2009,(3):13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