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电设备行业:在平衡与不平衡间动态发展
2014-06-26贾常艳
/本刊记者 贾常艳/
发电设备行业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固定资产投资行业,肩负着为国民经济生产及生活用电提供发电成套设备的重任。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电力的需求也日益旺盛,发电设备制造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同时,伴随着电力工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发电设备的装机容量也在成倍增长。有人认为发电设备的快速发展使得发电设备行业产能扩张严重,生产能力远远大于市场需求。听起来也不无道理,因为产能过剩是任何一个产业发展的必经阶段,但发电设备的事实或许未必如此,对发电设备而言,产能过剩与否也不能一概而论。
产品产量有增有减
机械工业发电设备中心的数据显示,2013年发电设备完成1.22亿千瓦,同比下降2.2%。其中:水电机组2087.79万千瓦,占17.1%,同比下降1.5%;火电机组7901.71万千瓦,占64.9%;同比下降2.6%;风电机组1595.66万千瓦,占13.1%,同比增长45.7%;核电机组598.0万千瓦,占4.9%,同比下降46.7%。总体来看,2013年电工行业经济运行呈现以下七大特点:总体实现平稳增长;利润增速逐步回升;产品产量有增有减;结构调整开始显现;产品价格低位运行;资产投资趋于理性;国际贸易优于去年。
发电设备产品产量有增有减。2013年1~12月份发电机组累计完成12183.15万千瓦,同比降低2.20%。其中:水轮发电机组累计完成2137.39万千瓦,同比降低4.75%;汽轮发电机累计完成8450.45万千瓦,同比降低8.34%;风力发电机组累计完成1788.18万千瓦,同比增幅为9.61%;工业锅炉累计完成512736蒸吨,同比增幅为2.02%;电站锅炉累计完成469794蒸吨,同比降低3.67%;电站用汽轮机累计完成7252.06万千瓦,同比降低6.94%;电站水轮机累计完成800.24万千瓦,同比增幅为20.30%;燃气轮机累计完成1788.18万千瓦,同比增幅为9.53%。
在投资方面,电工行业资产投资趋于理性。电工行业保持了10多年的高速增长,在此期间,固定资产投资也一直呈现高速增长态势,一方面成为拉动行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也造成产能过剩,电工行业的过剩产能已经达到了市场需求的一倍以上。严重的产能过剩导致市场竞争加剧,行业盈利能力大幅度下降。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近一两年电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才趋于理性。2013年1-12月电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8013.22亿元,同比增长仅为10.75%。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低,一方面有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因素,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企业市场信心的不足。
国际贸易方面,电工行业国际贸易优于去年。2013年电工行业进出口总额1568.98亿美元,同比增长7.96%,增幅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86个百分点。其中,进口额563.79亿美元,同比增长5.78%,增幅比去年同期增加了8.83个百分点;出口额1005.19亿美元,同比增长9.22%,增幅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19个百分点。
基本持平的态势
在直观的数字之外,我们还需要寻找隐藏在数字背后的信息。中国电器工业协会行业发展与咨询部发电设备生产运营专家工作委员会秘书长马桂山说,用一句话来描述发电设备行业从2013年到现在的发展,那应该是“发电设备行业保持着基本持平的态势”。但是在这种基本持平的态势中平衡与不平衡贯穿其中。平衡指的是量的平衡,也就是说发电设备产量是基本平衡的。不平衡指的是产品结构在发生着变化。非化石能源的比重在提高,化石能源的比重在降低,其中主要是火电的比重在逐步降低,而其他风电、太阳能等比重在提高。虽然我国的核电在建量是世界第一,但装机量较少,发电量并不是很大。目前三代核电AP1000的示范项目还没有建成,预计到2015年能发电运行。
其实早在2009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时就表示,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下降40%至45%,到202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2013年我国非化石能源的比重为9.8%,预计2014年能达到11.4%,若保持目前的发展水平,到2020年能够达到15%的目标。
马桂山表示,中国的这一发展趋势实际上与国际差不多。2013年我国发电设备的产量为1.22亿千瓦,占到世界产量的60%之多,新增装机9400万千瓦,占世界装机量的一半。尽管如此,我们的生产能力还是被压缩了,其实做到1.5亿千瓦是没有问题的。当然这其中火电的能力最大。由于不平衡性和时间差,企业建设周期和设备制造周期都不同,比如与核电和水电相比,火电企业建设周期相对较短,火电设备生产能力也最大。
整体来看,我国发电设备行业的制造水平在提高,规模由小到大,质量也在进一步提升。
水电方面,三峡32台70万千瓦的机组中有24台是国外生产,其余8台分别是哈尔滨电机厂4台,东方电机4台。向家坝8台80万千瓦的机组中有4台是天津阿尔斯通生产,4台是哈尔滨电机厂生产。溪洛渡18台77万千瓦的机组中有15台是国内企业生产,其中东方电机9台,哈尔滨电机厂6台。国产化的水平和国产化率都在逐步的提高。
火电方面,2013年全国火电机组每千瓦的供电煤耗已经从2006年的366克/千瓦时降低到321克/千瓦时,提前实现国家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目标(325克/千瓦时),煤电机组供电煤耗继续居世界先进水平。火电方面是从最初的30万千瓦、60万千瓦、66万千瓦到100万千瓦机组,一直到现在超临界以上的机组,国内已经做了大约500台,百万千瓦机组约是80多套,发电装机截止到2013年年底正在运行的已经有50余套了,这么大的产量在国际上都是没有的,目前国内的装机产量约占世界装机产量的一半。火电项目的大型化使得高端火电设备迎来发展契机,超和超(超)临界机组等大型火电设备成为发展的重点。未来两三年内,中国火电设备市场发展速度将放缓,但仍有望保持平稳增长。
强势下的弱势
“尽管从我国整个工业发展状况来看,发电设备行业是强势的,但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发电设备行业还是弱势群体’”,在谈到发电设备行业的发展现状后,马桂山说。之所以这么说是有诸多原因的:第一,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企业发展还不平衡,产业的集中度较高,国内主要有东方电气集团公司、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公司、上海电气集团有限公司三大发电设备集团,它们占据了大型火电机组、燃气轮机、核电、大型水电设备约70%~75%的市场份额。第二,不平衡的另外一点还体现在,在不同领域的竞争力水平发展还不平衡。三大发电集团在煤电机组主机设计开发方面具有较强能力,制造设备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在出口的机组中,12.5万千瓦、30万千瓦、60万千瓦亚临界机组都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这些机组不仅在设计、制造工艺、性能、质量、成本与价格上保持了优势,同时在制造周期上也有较大的优势;循环流化床锅炉与空冷汽轮机有一定的竞争力;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国内企业还处于消化吸收引进技术阶段,竞争力不强。水电机组方面大型混流式机组与轴流式机组具有较强竞争力,但抽水蓄能机组尚处于消化引进技术阶段,虽然已经有十几台在运行,但是高水头的抽水蓄和国际还是有差距的。风电机组方面,风电机组的研发及产业化发展伴随着刚起步的风电有待进一步的发展。第三,发电设备行业还是以引进技术为主,基础开发能力不足。由于体制的限制,加上时间的制约,使得我们对国外先进产品的消化不充分,造成一定程度的“消化不良”。比如燃机技术等设备的核心技术完全依赖国外,不能进行有效的创新,从而使得发电设备领域的基础研发能力一时得不到提升。这是发电设备行业处于“弱势”的根本。
因此,发电设备行业“外强内弱”的病症还是存在的,单纯的强与弱都不能完整的形容中国的发电设备行业。
同质性高,差异化少
马桂山表示,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到2020年,电力行业的装机量将达到20亿千瓦左右,每年还将有9000万千瓦的需求。我国发电设备的各项技术开发研究将进一步加强,无论是火电、还是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都会得到进一步发展。但是,在发电设备技术发展的过程中,设备的同质性高,差异化少,而这也成为我国发电设备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同时在国家调整生产结构的过程中,企业价格战引发的低价竞争使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这一方面需要国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以引导企业去适应市场,另一方面,需要企业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增加技术含量,这也是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必须要做的一点。但是,我国谈转型升级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到底企业该怎么办还没有一个标准答案。马桂山认为,在我国现有的体制状态下,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增加技术含量,如何保证自己的研发队伍,如何做到积极的创新?这是与企业生死存亡密切相关的管理模式,很多企业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因此,如何激发企业、科研人员的创新研发激情也是企业在转型升级的重要前提。
总的来说,马桂山认为,2014年电工行业的总体形势将会平稳发展,不会大起大落。中国电器工业协会预计2014年全年产销增幅仍将保持与2013年相当的水平,即12%左右;利润增幅将在9.5%左右;进出口(包括进口额、出口额和进出口总额)的增幅也将在7.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将在10%左右,生产发电设备约1.1~1.2亿千瓦左右,预计2014年新增装机9500万千瓦。发电设备行业在走出的路上还有很多的功课要做,但在国内需求和整体形势的影响下,“发电设备的行业前景还是很令人看好的”,马桂山如是说。
发电设备行业的发展也会带动整个输配电行业的发展。发电设备的发展使得大电网的建设成为必须,比如西电东送项目的建设。因此,发电设备行业应依托整个电力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未来的发电设备行业应走低碳发展道路。而伴随着民营资本越来越活跃,融资成为电力设备业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的同时,我国的发电设备制造企业也加快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步伐。近年来我国发电设备国际竞争力大大增强,传统的水电、火电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已经具备明显优势。通过自主开发、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企业掌握了世界上先进技术,并根据中国的国情进行融合和创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并符合中国国情的发电设备制造技术优势和国际竞争力。
“我国发电设备行业的出口情况还是比较乐观的,2013年出口量有1600万千瓦,其中以火电为主,占90%之多,水电次之。”马桂山说,所以我国的发电设备企业已经走出去了。总而言之,今后我国的发电设备行业将会在平衡与不平衡的动态发展中克服重重困难并寻求更加合理优质的发展模式,不但能做大,更重要的是做强,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发电设备制造业也一定能做强,为中国乃至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