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木工程施工安全知识共享的组织网络初探

2014-06-26董文斌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工人监理管理人员

张 伟, 董文斌, 孙 峻

(1. 华中科技大学 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2.湖北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 湖北 武汉 430064)

建筑业是安全事故多发性行业,而大量伤亡事故是由部分管理人员尤其是一线工人缺乏足够的安全知识引起的[1]。以2008年11月杭州地铁1号线施工隧道坍塌事故为例,经调查发现施工单位管理人员未及时消除安全隐患,部分劳务工人未接受安全知识培训,监理未及时督促整改都是事故致因。尽管人员类型不同,但都暴露了在技术操作、安全防护、隐患消除、应急处理等不同方面存在的知识缺陷。21人死亡的后果是极其惨重的[2]。因此提高业主、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各方人员的安全知识水平,是避免伤亡事故的重要途径。

1 提高施工安全知识水平的两类途径

当前我国土木工程施工的从业人员中,管理人员一般接受过较为系统的工程专业教育,一线工人则依法接受安全操作规程、防护措施等方面的专业培训。专业教育培训形式规范,易于开展,是政府和企业广泛采用的措施[3]。但随着工程复杂性增加和新技术、新工艺等的出现,管理人员所学的安全知识可能滞后;而一线工人由于受教育程度偏低和流动性大,安全培训的效果不易得到保证,因此专业教育培训途径有着一定的局限性。

当从业人员面临安全难题,且未能通过教育、培训获取相关知识时,一般会通过另一种途径——沟通请教来解决问题[4]。沟通请教传授的主要是从业人员长期积累和总结的工作经验、操作技能等。这种途径较为随意,但灵活和快速,成为教育培训途径的重要补充。据Koskinen调查统计,美国施工人员通过沟通请教获取的安全知识是通过教育培训获取的5倍[5]。

两种途径相比较,接受专业教育培训具有个体性,从业人员分别通过听专家授课、自学等方式吸收知识,但相互之间的交流较为有限;沟通请教具有群体性,从业人员之间可以互通有无、知识共享。如果将两种途径结合起来,从个体学习提升到群体学习,将有助于提升工程项目、工程企业甚至整个行业的安全知识水平。但达成这一目标有一个瓶颈,那就是沟通请教具有不规范性,知识共享缺乏有效的机制,同时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施工安全知识共享的研究还不够。正如王众托院士所说:“个人头脑中有什么知识、谁有知识很难掌握,而有知识的人是否愿意和别人共享知识则是更大的问题”[6]。如何建立一个适合土木工程施工从业人员安全知识共享的组织氛围,同时采用一些有效的技术措施,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

2 当前施工安全知识共享存在的缺陷

2.1 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组织上的割裂和断层,限制不同组织人员之间的沟通

当前我国工程建设中业主、设计、施工和监理各方的安全管理有着相对割裂的缺陷,在组织结构上形成了两个层次,一是业主、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之间的合同关系,二是各单位内部的科层制指令关系,而不同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工人之间除有直接的工作联系外,沟通比较有限,更谈不上施工安全知识的共享,如图1所示。

图1 传统的二层式组织结构

2.2 施工安全知识体系庞杂,为知识共享带来了客观困难

安全知识内容庞杂,安全法规、流程、图纸、工序等都包括在内;载体形式多样,有显性的图书、规范,还有隐形的经验、习惯[7]。不同层次人员所掌握的安全知识各有侧重,工程师熟悉安全法律和流程,安全员熟悉技术标准,工人则熟悉具体操作。获取知识的习惯也不同,管理人员习惯于阅读和研讨,工人则习惯于观察和请教。可见施工安全知识共享是一个兼具实践性和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只有将不同层次人员的沟通关系、施工安全知识体系、人员之间传递知识的渠道都梳理清楚,才能为知识共享的具体实施构建良好的机制。

3 引入网络概念,建立促进施工安全知识共享的组织结构

引入系统工程中的网络模型原理,淡化组织边界,将施工安全管理的二层组织结构拓展为网络式组织结构,从而促进工程项目中不同单位管理人员和工人之间的沟通协作和知识共享,是项目组织结构的一种新的探索。

3.1 施工安全知识主体之间的网络模型

知识主体指代施工安全管理中的相关人员,应主要考虑:(1)业主的项目经理、工程师;(2)设计单位的设计工程师;(3)施工单位的项目经理、工程师、安全员、工长、班组长及木工、架子工、机械工等主要工种;(4)监理单位的总监和专业监理工程师。梳理知识主体之间的指令和沟通关系,建立知识主体网络模型,如图2所示。

注:实心矩形框代表管理人员和工人,实线代表同一组织内部和不同组织人员之间的沟通关系,虚框代表淡化的组织边界。图2 不同单位人员沟通协作的网络式组织结构

3.2 施工安全知识之间的网络模型

应依次解决下列问题:(1)明确安全知识的范围,施工安全相关知识庞杂,知识共享不能面面俱到,应以识别和控制危险源为主线,将安全知识范围界定为分部分项工程施工中技术操作和安全防护的相关知识;(2)对安全知识进行分解,按“安全知识-知识领域-知识子域-知识点”的层次,分解为具体的知识点;(3)明确知识之间的隶属和关联,建立知识网络模型,如图3所示。

图3 施工安全知识网络局部示意

3.3 施工安全知识共享的网络模型

当施工安全管理中知识主体之间、知识之间的关联界定清楚后,应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为:(1)个人分别拥有哪方面的安全知识,如何将这些知识和他人共享;(2)个人分别需要哪方面的安全知识,如何通过沟通请教从知识拥有者那里获取这些知识。

注:矩形框代表知识主体,圆形框代表知识点,知识主体经由知识点建立的映射关系代表某两个或多个知识主体之间共享某一类安全知识。图4 施工安全知识共享网络示意

比如深基坑施工需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工程师需就其中的安全操作事项向工长、班组长和工人进行技术交底。再如施工过程中发现了危险源,工长与工人需尽快报告施工单位的安全员和工程师,再上报项目经理处理。同理可建立知识主体之间就知识点的映射关系,形成施工安全知识共享网络模型,如图4所示。

4 应用网络模型,寻求促进施工安全知识共享的实践措施

4.1 模型数据的获取

可选取和跟踪工程实例,通过多种方式获取施工安全知识共享的相关信息:(1)查看设计、施工和监理合同,明确各方在安全管理方面的职责和协作机制;(2)收集业主、设计、施工和监理各方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了解其处理安全问题的措施和流程;(3)参加项目有关会议,与各方管理人员、工人座谈,了解常见安全问题及处理机制;(4)开展结构化问卷调查,获取定量的数据样本;(5)最后将以各种方式获取的信息筛选为可供统计分析的有效数据。

4.2 数据处理与模型分析

将经筛选的有效数据输入所构建的安全知识共享网络模型,可得到技术指标和直观的网络图,如图5所示。可供采用的主要技术指标为[8]:(1)网络密度,反映个体之间传递施工安全知识的频率;(2)网络中心度,反映个体处于网络中心的程度;(3)中间度,反映个体在知识共享中的媒介作用;(4)网络中间中心势,用于判断知识共享是依赖某一节点,还是由多个节点支撑;(5)结构洞和桥,反映知识共享网络的整体性;(6)凝聚子群,也称小团体,反映某些联系特别密切、能充分共享知识的个体组成的网络局部。

图5 网络模型的部分技术指标分析示意

通过技术指标和网络图特征可以判断:不同单位各类人员就施工安全的沟通是否密切、知识共享渠道是否通畅、整体知识水平如何等,为探讨改进措施提供依据。

4.3 提出改进措施

可从以下方面探索:(1)针对不同单位项目经理、工程师、工人等不同类型人员,以分部分项施工危险源识别、技术操作和安全防护为主题,编写施工安全知识指南;(2)针对不同类型人员,以处理常见施工安全问题为主题,明确相应的沟通对象、处理流程和承担的职责,编写施工安全知识共享制度与程序性文件;(3)在工程实例中开展施工安全知识共享的专题培训,并作回访,确保改进效果。

5 结 语

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安全生产一向是施工管理的核心问题。除了完善规章制度、资金投入、技术保障以外,提高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的施工安全意识和知识水平也是重要的改进方向。当前工程项目中不同单位之间的安全管理缺乏充分的沟通和协作,不同人员之间的安全知识不能充分传递和共享。为此应突破传统的合同管理、组织内部管理的二层组织结构,淡化组织边界,鼓励不同组织人员之间相互沟通和请教。同时梳理施工安全知识的体系和层次,明确不同人员之间传递和共享知识的渠道,建立施工安全知识共享的网络模型。应用这种模型可以分析工程实践中安全知识共享的现状,寻找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本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308240)的初步成果,提出了土木工程施工安全知识共享组织网络的理论框架。后续研究将陆续构建知识主体网络、知识网络等模型,并开展实证研究,力求提出有指导性的组织和技术措施,促进从业人员施工安全知识共享水平的提高。

[1] 丁传波,黄吉欣,方东平. 我国建筑施工伤亡事故的致因分析和对策[J]. 土木工程学报,2004,37(8):77-83.

[2] 周志鹏,李启明,邓小鹏,等. 基于事故机理和管理因素的地铁坍塌事故分析——以杭州地铁坍塌事故为实证[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9(9):139-146.

[3] Tam C M, Zeng S X, Deng Z M. Identifying elements of poor construction safety management in China[J]. Safety Science, 2004, 42(7): 569-586.

[4] Fong Patrick S W, Wong Ka-chi. Capturing and Reusing Building Maintenance Knowledge: A Socio-Technical Perspective[C]// Kazi A S.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A Socio-Technical Perspective: Idea Group Publishing, 2005:67-89.

[5] Koskinen K U,Pihlanto P,Vanharanta H.Tacit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sharing in a project work contex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03, 21(4): 281-290.

[6] 王众托. 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变革[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7] Hallowell M R. Safety-Knowledge Management in American Construction Organization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 Engineering, 2011, 28(2): 203-211.

[8] Chinowsky P S, Diekmann J, O’Brien J. Project organizations as social networks[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2009, 136(4): 452-458.

猜你喜欢

工人监理管理人员
以“5×3”立体模式打造外派管理人员队伍
医院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与对策探讨
关于建设工程监理发展趋势的探讨
工程监理管理模式创新探索
基层关工人的梦
一名关工人的中国梦
5年前的选择决定今天
推行输变电工程设计监理的必要性思考
新形势下监理发展趋势再思考
摘一束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