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及启示
2014-06-25罗海燕
罗海燕
摘 要:毛泽东通过继承和发展前人的思想成果,批判地吸收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中蕴含的丰富哲学内涵,并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是多层次的统一体,谁是党的根本依靠力量,谁是利益受惠者,以及如何将这两者紧密结合的工作方法,都是群众路线涉及的内容。上述基本认识归纳起来说,群众路线的实质就在于为民、务实、清廉和民主。掌握和运用群众路线,一定要抓住这四大实质。这四大实质说明,群众路线是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领导力、执行力和公信力之所在。
关键词:受惠者;四大实质
一、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形成过程
毛泽东群众路线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群众路线在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初露萌芽,形成于上个世纪30年代,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的展开达到成熟,在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得到继续发展。
1、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初步形成
毛泽东把马列主义中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和中国的基本国情以及农民运动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把党对群众问题的认识大大推进了一步。
共产党成立之前,毛泽东就强调:“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在1925年12月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7年3月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中,毛泽东批评了党的个别领导者脱离群众、压制群众、做官当老爷的作风。1929年12月,毛泽东在《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决议》中指出:“一切工作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再经过群众路线去执行。”
进入三十年代以后,毛泽东更加注重群众路线问题。1933年6月,毛泽东在《查田运动的群众工作》中指出:“只有动员广大群众,才能使查田运动得到完满的成功。一切不做宣传或宣传不正确、不认真、不普遍,查阶级、通过阶级与没收分配不按阶级路线与群众路线,不得群众赞助与同意,都不能使查田运动收到成绩,反会使群众不满,阻碍查田运动的进行。” 1934年1月,党在江西瑞金召开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毛泽东在会上做了《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报告,指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
2、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日趋成熟
1935年,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在遵义会议上重新得以确立,他通过总结中国革命的规律,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将群众以鲜血换来的宝贵经验上升为理论,指导党和人民进行实践。
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抗战统一路线的基本力量。在著名的《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1943年6月,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明确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
3、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曲折发展
1957年,毛泽东指出:“所谓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就是我党经常说的走群众路线的问题”,使得群众路线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得以延续。
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探讨了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问题,“对企业的管理,采取集中领导和群众运动相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不断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 毛泽东认为,要把党的联系群众、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和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紧密结合起来,这就形成了在企业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两参一改三结合”管理思想。
与此同时,1960年3月30日,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反对官僚主义,克服“五多五少”》的党内指示中指出,“官僚主义这种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坏作风,一年不用扫帚扫一次,就会春风吹又生了。这里有一个山东省历城县的材料。他们说,突出的表现是‘五多五少。就是说,会议多,联系群众少;文件、表报多,经验总结少;人们蹲在机关多,认真调查研究少;事务多,学习少;一般号召多,细致地组织工作少。克服‘五多五少的办法,可以仿照历城办理。” 而历城县解决“五多五少”问题的具体措施主要是:县委、公社党委以及各部门的负责干部,统统走出办公室,和大队、小队干部一起在田间会合,取得经验,树立榜样,以指导和推动全面;干部实行“三同”、“五包”,即与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对自己所在单位的思想发动、生产任务、技术革命、社员生活安排、社队经营管理等五个方面的工作,全面包干做好;精简会议,减少文件、表报,有事到下面就地解决。 在这些措施中,历城县关于干部与群众实行“三同”的经验和做法,特别得到毛泽东的肯定。
由上可知,当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毛泽东根据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群众经验总结提出的“两参一改三结合”和“三同”的重要实践形式,以及他在理论上提出的“民主集中制的方法是一个群众路线的方法”的重要观点,都使我们对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和应用,达到新的高度,进入新的境界。
二、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核心内容
1、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立场问题
立场问题至关重要,共产党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关系到党制定的政策的执行,关系到党的威信的树立,关系到与群众的关系和事业的成败。毛泽东指出:“党是革命的队伍,这个队伍是完全为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这句话诠释了共产党是完全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考虑问题,无私地服务于人民大众,这也是与其他政党的本质区别。
首先,一切为了群众。这就表明了人民群众是价值主体,这也是群众路线的出发点。毛泽东关于群众路线内容的论述,始终十分强调群众利益的问题。
其次,一切依靠群众。这表明了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力量,是群众路线的根本归宿。毛泽东在谈到中国民主革命的根本力量时指出:“革命是什么人去干呢?革命的主体是什么呢?就是中国的老百姓。”
2、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原则
如何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如何使群众观点能够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运用,这就要求必须有最适合党领导群众的工作方法和原则,毛泽东把这种工作方法总结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毛泽东指出:“在我们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来”,就是要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集中群众的聪明才智,如实反映群众的利益诉求,解决群众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到群众中去”,就是对群众进行宣传,使领导意见和制定的计划、方针和政策能够被群众理解和接受,化为群众自觉的行动。
首先,一般号召和个别领导,就是对广大群众进行宣传和动员,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的号召之后,把群众都调动起来,再由领导者深入群众,进行以点带面的调查研究,发现新情况和新问题,推进工作的全面进行。
其次,领导和群众相结合,其中群众是基础,领导是关键。领导要善于起带头作用,吸取群众中的积极分子成为领导的骨干,并带动后进的群众,在团结广大群众的基础上实现领导,使党和群众密切联系在一起,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做好各项工作。
再次,要采取民主和集中相结合的原则。这是群众路线在党的政治生活中的运用,是根本的组织群众的原则和方法。毛泽东指出:“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正确的总结经验。没有民主,意见不是从群众中来,就不可能制定出好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方法。”
二、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对当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启示
1、中国共产党提出群众路线究竟为了谁?中国共产党提出群众路线,不是为了自己,也不是为了少数人,而是为了绝大多数的人,为了人民群众,也即为民。中国共产党认为,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的事业,是解放全人类的事业,是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的事业,是为了达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2、中国共产党通过群众路线怎样才能做到为民?中国共产党提出群众路线,就是为了要认真地、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群众路线。要认真地、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群众路线,就必须说实话、议实情、干实事,也就是一定要务实。人民群众对政党、政府最讨厌、最反感的是什么呢,就是尽说空话、大话,光说不做,只有口惠、而无实惠,久而久之,这样的政党、政府就会被人民所抛弃。因此,真正落实群众路线,就要关心群众的一切,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
3、中国共产党贯彻执行群众路线是为了解决哪些主要问题?应该说是为了解决两个主要的问题。一个是清廉的问题,一个是民主的问题。
首先,共产党的干部面临着是否清廉的问题。干群关系,或者说官民关系,是共产党内和共产党领导的政权内也普遍存在的关系,无法刻意绕开的关系。无论是在共产党革命时期,还是在共产党执政时期,贪污受贿、权力腐败都是存在着的,从1932年到1952年间,毛泽东就曾经亲自下令,处决了像谢步升、唐达仁、左祥云、肖玉壁、刘青山、张子善等这样的贪官。
其次,共产党的干部面临着是否民主的问题。官僚主义、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宗派主义、经验主义、命令主义、高高在上、养尊处优、当官做老爷等等封建国家以及资本主义国家官员的通病,也会在共产党的干部身上发生。正因为这样,党在一开始提出群众路线和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时候,其针对性、指向性就十分的明确,那就是为了反对和扫除官僚主义、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宗派主义、命令主义等等有害的风气和做法。
上述基本认识归纳起来说,群众路线的实质就在于为民、务实、清廉和民主。掌握和运用群众路线,一定要抓住这四大实质。这四大实质说明,群众路线是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领导力、执行力和公信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