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题一议

2014-06-24

地理教育 2014年6期
关键词:北坡极昼平地

【题目一】

读寒带不同纬度出现某种地理现象的天数变化图(图1),回答问题。

若该图表示极昼现象,则T地极昼开始的时间大约在:

A.3月21日 B.4月22日

C.5月23日 D.6月22日

解析:从图中可获得的信息是T地出现极昼的天数大约是60天。从题目选项中给出该地极昼开始的时间可以推断出T地位于北半球。那么如何推算出该地极昼开始的时间?这里可利用侧视的日照图演示T地从极昼开始到极昼结束的过程,从而探寻出相应的规律并解出答案。

T地所在纬度如图2。当晨昏线处于L1位置时,T地极昼开始。随着直射点北移,6月22日晨昏线处于L2位置。从L1到L2,T地所经历的极昼时间为t1天;随着直射点南移,晨昏线从L2再回到L1位置时,T地经历的极昼时间为t2天,T地极昼结束。从图中可以看出t1=t2,又已知T地的极昼时间为60天,所以t1+t2=60天。其中间点的日期应该为6月22日,即T地极昼开始的时间应在6月22日向前推30天,大约5月23日前后。极昼结束的时间应在6月22日向后推30天,大约7月22日前后。答案为C。

从这道题目中可以总结出这样一条规律:北寒带某地极昼开始的日期与结束的日期应关于6月22日对称,且纬度越低极昼开始得越晚,结束得越早,极昼期短;纬度越高,极昼开始得越早,结束得越晚,极昼期长。

参考答案:C

●刘晓东/内蒙古扎兰屯市第一中学(162650)

【题目二】

图3中两曲线分别代表北半球某地的平地与坡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曲线,南、北坡的坡度皆为10°。读图回答1~3题。

1.该地的纬度是:

A.3°26′N B.13°26′N

C.3°08′N D.13°08′N

2.关于a、b、c三曲线的描述正确的是:

A.a曲线代表北坡 B.b曲线代表南坡

C.c曲线代表平地 D.b曲线代表北坡

3.A、B两时刻太阳直射的纬度分别是:

A.18°26′N,1°34′N B.3°26′N,8°34′S

C.1°34′S,8°26′N D.13°26′N,18°34′S

解析:根据题意“北半球某地的平地与坡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曲线”,可断定a、b、c在同一地;结合图示一年有两次正午太阳辐射能达最大值,平地一年有两次最大值一定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又因为该地在北半球,所以该地位于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

本题组解题的关键是要明确该地平地与坡地在一年时间内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情况,如图4所示。

太阳回归运动中,冬至日平地与坡地正午太阳高度都达到最小,随直射点北移,首先是南坡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90°,然后依次是平地、北坡达最大值90°。再向北移到北回归线,平地与坡地太阳高度都减小。从北回归线向南移时正午太阳高度增大,出现最大值90°的依次是北坡、平地、南坡。

从正午太阳高度看,冬至日到南坡太阳垂直入射时段,南坡>平地>北坡;南坡垂直入射到北坡垂直入射时段,平地>南、北坡;北坡垂直入射到夏至日时段,北坡>平地>南坡。如此也可推断a曲线代表北坡,b曲线代表平地,c曲线代表南坡。

第1题:b曲线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值为63°8′。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H=90°-|23°26′+纬度|,可得当地纬度为3°26′N。答案为A。

第2题:从时间上看,两次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间隔(经北回归线)时间最短的为北坡,平地次之,南坡最长。由此可推断a曲线代表北坡,b曲线代表平地,c曲线代表南坡。答案为A。

第3题:根据“南、北坡的坡度皆为10°”;图3中隐含条件,A时刻为南坡与平地正午太阳高度相同点,B时刻为北坡与平地正午太阳高度相同点。如图5,设太阳直射点纬度为W。则A时刻:平地正午太阳高度H平= 90°-(W-3°26′),南坡正午太阳高度H南=180°-10°-H平,因二者相等:H平=180°-10°-H平,可得H平=170°÷2=85°。代入平地正午太阳高度H平=90°-(3°26′-W)可得W= 1°34′S。B时刻:平地正午太阳高度H平=90°-(W+3°26′),北坡正午太阳高度H北=180°-10°-H平,因二者相等:H平=180°-10°-H平,可得H平=170°÷2=85°。代入平地正午太阳高度H平=90°-(W-3°26′)可得W=8°26′N。答案为C。

参考答案:1.A 2.A 3.C

●罗春钻/福建省大田县第一中学(366100)

【题目三】

图6为北半球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地层形成的顺序为①②③④⑤

B.图中褶皱和断层同时形成

C.先形成断层,后发生②处的岩浆侵入活动

D.华北平原与M地形成原因相同

2.若图示区域河流两岸的地质条件相似,则:

A.河口附近的岛屿更容易和e岸相连

B.a、b、c三处适合兴建水电站的是c处

C.a河段以沉积为主,b河段以侵蚀为主

D.c河段附近地区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

3.若图中所示水循环发生在亚欧大陆东部中纬度地区,则:

A.甲环节主要发生在春、秋两季

B.通常用乙环节的数量表示水资源的丰歉

C.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与丙环节有关

D.目前人类可对丁环节施加显著影响

解析:本题组主要以地质构造为信息载体,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中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地层形成的顺序、地质灾害、水循环等地理问题的能力。

地质构造形成顺序判断原则是:被改造者形成早,改造者形成晚。若地层呈水平状态,则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升形成的。对于断层构造,如果某组岩层被断层切割,断层形成于该组岩层之后。对于褶皱构造,组成褶皱的地层都是先于褶皱构造形成的,就是先形成地层,然后被弯曲成褶皱;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且接触面不规整,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

第1题,图中断层没有把岩浆岩②切断,说明②是在断层形成后侵入的。图中地层为沉积岩,越向下形成越早。图中M地形成原因是岩层断裂下陷形成的地堑,与华北平原成因不同。

第2题,图示区域位于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河口附近左岸泥沙沉积,故岛屿更容易和e岸相连。

第3题,图中丙环节为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是流水侵蚀形成的。

答案:1.C 2.A 3.C▲

●刘德辉 /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第一中学 (074000)endprint

【题目一】

读寒带不同纬度出现某种地理现象的天数变化图(图1),回答问题。

若该图表示极昼现象,则T地极昼开始的时间大约在:

A.3月21日 B.4月22日

C.5月23日 D.6月22日

解析:从图中可获得的信息是T地出现极昼的天数大约是60天。从题目选项中给出该地极昼开始的时间可以推断出T地位于北半球。那么如何推算出该地极昼开始的时间?这里可利用侧视的日照图演示T地从极昼开始到极昼结束的过程,从而探寻出相应的规律并解出答案。

T地所在纬度如图2。当晨昏线处于L1位置时,T地极昼开始。随着直射点北移,6月22日晨昏线处于L2位置。从L1到L2,T地所经历的极昼时间为t1天;随着直射点南移,晨昏线从L2再回到L1位置时,T地经历的极昼时间为t2天,T地极昼结束。从图中可以看出t1=t2,又已知T地的极昼时间为60天,所以t1+t2=60天。其中间点的日期应该为6月22日,即T地极昼开始的时间应在6月22日向前推30天,大约5月23日前后。极昼结束的时间应在6月22日向后推30天,大约7月22日前后。答案为C。

从这道题目中可以总结出这样一条规律:北寒带某地极昼开始的日期与结束的日期应关于6月22日对称,且纬度越低极昼开始得越晚,结束得越早,极昼期短;纬度越高,极昼开始得越早,结束得越晚,极昼期长。

参考答案:C

●刘晓东/内蒙古扎兰屯市第一中学(162650)

【题目二】

图3中两曲线分别代表北半球某地的平地与坡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曲线,南、北坡的坡度皆为10°。读图回答1~3题。

1.该地的纬度是:

A.3°26′N B.13°26′N

C.3°08′N D.13°08′N

2.关于a、b、c三曲线的描述正确的是:

A.a曲线代表北坡 B.b曲线代表南坡

C.c曲线代表平地 D.b曲线代表北坡

3.A、B两时刻太阳直射的纬度分别是:

A.18°26′N,1°34′N B.3°26′N,8°34′S

C.1°34′S,8°26′N D.13°26′N,18°34′S

解析:根据题意“北半球某地的平地与坡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曲线”,可断定a、b、c在同一地;结合图示一年有两次正午太阳辐射能达最大值,平地一年有两次最大值一定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又因为该地在北半球,所以该地位于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

本题组解题的关键是要明确该地平地与坡地在一年时间内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情况,如图4所示。

太阳回归运动中,冬至日平地与坡地正午太阳高度都达到最小,随直射点北移,首先是南坡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90°,然后依次是平地、北坡达最大值90°。再向北移到北回归线,平地与坡地太阳高度都减小。从北回归线向南移时正午太阳高度增大,出现最大值90°的依次是北坡、平地、南坡。

从正午太阳高度看,冬至日到南坡太阳垂直入射时段,南坡>平地>北坡;南坡垂直入射到北坡垂直入射时段,平地>南、北坡;北坡垂直入射到夏至日时段,北坡>平地>南坡。如此也可推断a曲线代表北坡,b曲线代表平地,c曲线代表南坡。

第1题:b曲线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值为63°8′。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H=90°-|23°26′+纬度|,可得当地纬度为3°26′N。答案为A。

第2题:从时间上看,两次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间隔(经北回归线)时间最短的为北坡,平地次之,南坡最长。由此可推断a曲线代表北坡,b曲线代表平地,c曲线代表南坡。答案为A。

第3题:根据“南、北坡的坡度皆为10°”;图3中隐含条件,A时刻为南坡与平地正午太阳高度相同点,B时刻为北坡与平地正午太阳高度相同点。如图5,设太阳直射点纬度为W。则A时刻:平地正午太阳高度H平= 90°-(W-3°26′),南坡正午太阳高度H南=180°-10°-H平,因二者相等:H平=180°-10°-H平,可得H平=170°÷2=85°。代入平地正午太阳高度H平=90°-(3°26′-W)可得W= 1°34′S。B时刻:平地正午太阳高度H平=90°-(W+3°26′),北坡正午太阳高度H北=180°-10°-H平,因二者相等:H平=180°-10°-H平,可得H平=170°÷2=85°。代入平地正午太阳高度H平=90°-(W-3°26′)可得W=8°26′N。答案为C。

参考答案:1.A 2.A 3.C

●罗春钻/福建省大田县第一中学(366100)

【题目三】

图6为北半球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地层形成的顺序为①②③④⑤

B.图中褶皱和断层同时形成

C.先形成断层,后发生②处的岩浆侵入活动

D.华北平原与M地形成原因相同

2.若图示区域河流两岸的地质条件相似,则:

A.河口附近的岛屿更容易和e岸相连

B.a、b、c三处适合兴建水电站的是c处

C.a河段以沉积为主,b河段以侵蚀为主

D.c河段附近地区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

3.若图中所示水循环发生在亚欧大陆东部中纬度地区,则:

A.甲环节主要发生在春、秋两季

B.通常用乙环节的数量表示水资源的丰歉

C.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与丙环节有关

D.目前人类可对丁环节施加显著影响

解析:本题组主要以地质构造为信息载体,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中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地层形成的顺序、地质灾害、水循环等地理问题的能力。

地质构造形成顺序判断原则是:被改造者形成早,改造者形成晚。若地层呈水平状态,则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升形成的。对于断层构造,如果某组岩层被断层切割,断层形成于该组岩层之后。对于褶皱构造,组成褶皱的地层都是先于褶皱构造形成的,就是先形成地层,然后被弯曲成褶皱;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且接触面不规整,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

第1题,图中断层没有把岩浆岩②切断,说明②是在断层形成后侵入的。图中地层为沉积岩,越向下形成越早。图中M地形成原因是岩层断裂下陷形成的地堑,与华北平原成因不同。

第2题,图示区域位于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河口附近左岸泥沙沉积,故岛屿更容易和e岸相连。

第3题,图中丙环节为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是流水侵蚀形成的。

答案:1.C 2.A 3.C▲

●刘德辉 /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第一中学 (074000)endprint

【题目一】

读寒带不同纬度出现某种地理现象的天数变化图(图1),回答问题。

若该图表示极昼现象,则T地极昼开始的时间大约在:

A.3月21日 B.4月22日

C.5月23日 D.6月22日

解析:从图中可获得的信息是T地出现极昼的天数大约是60天。从题目选项中给出该地极昼开始的时间可以推断出T地位于北半球。那么如何推算出该地极昼开始的时间?这里可利用侧视的日照图演示T地从极昼开始到极昼结束的过程,从而探寻出相应的规律并解出答案。

T地所在纬度如图2。当晨昏线处于L1位置时,T地极昼开始。随着直射点北移,6月22日晨昏线处于L2位置。从L1到L2,T地所经历的极昼时间为t1天;随着直射点南移,晨昏线从L2再回到L1位置时,T地经历的极昼时间为t2天,T地极昼结束。从图中可以看出t1=t2,又已知T地的极昼时间为60天,所以t1+t2=60天。其中间点的日期应该为6月22日,即T地极昼开始的时间应在6月22日向前推30天,大约5月23日前后。极昼结束的时间应在6月22日向后推30天,大约7月22日前后。答案为C。

从这道题目中可以总结出这样一条规律:北寒带某地极昼开始的日期与结束的日期应关于6月22日对称,且纬度越低极昼开始得越晚,结束得越早,极昼期短;纬度越高,极昼开始得越早,结束得越晚,极昼期长。

参考答案:C

●刘晓东/内蒙古扎兰屯市第一中学(162650)

【题目二】

图3中两曲线分别代表北半球某地的平地与坡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曲线,南、北坡的坡度皆为10°。读图回答1~3题。

1.该地的纬度是:

A.3°26′N B.13°26′N

C.3°08′N D.13°08′N

2.关于a、b、c三曲线的描述正确的是:

A.a曲线代表北坡 B.b曲线代表南坡

C.c曲线代表平地 D.b曲线代表北坡

3.A、B两时刻太阳直射的纬度分别是:

A.18°26′N,1°34′N B.3°26′N,8°34′S

C.1°34′S,8°26′N D.13°26′N,18°34′S

解析:根据题意“北半球某地的平地与坡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曲线”,可断定a、b、c在同一地;结合图示一年有两次正午太阳辐射能达最大值,平地一年有两次最大值一定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又因为该地在北半球,所以该地位于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

本题组解题的关键是要明确该地平地与坡地在一年时间内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情况,如图4所示。

太阳回归运动中,冬至日平地与坡地正午太阳高度都达到最小,随直射点北移,首先是南坡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90°,然后依次是平地、北坡达最大值90°。再向北移到北回归线,平地与坡地太阳高度都减小。从北回归线向南移时正午太阳高度增大,出现最大值90°的依次是北坡、平地、南坡。

从正午太阳高度看,冬至日到南坡太阳垂直入射时段,南坡>平地>北坡;南坡垂直入射到北坡垂直入射时段,平地>南、北坡;北坡垂直入射到夏至日时段,北坡>平地>南坡。如此也可推断a曲线代表北坡,b曲线代表平地,c曲线代表南坡。

第1题:b曲线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值为63°8′。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H=90°-|23°26′+纬度|,可得当地纬度为3°26′N。答案为A。

第2题:从时间上看,两次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间隔(经北回归线)时间最短的为北坡,平地次之,南坡最长。由此可推断a曲线代表北坡,b曲线代表平地,c曲线代表南坡。答案为A。

第3题:根据“南、北坡的坡度皆为10°”;图3中隐含条件,A时刻为南坡与平地正午太阳高度相同点,B时刻为北坡与平地正午太阳高度相同点。如图5,设太阳直射点纬度为W。则A时刻:平地正午太阳高度H平= 90°-(W-3°26′),南坡正午太阳高度H南=180°-10°-H平,因二者相等:H平=180°-10°-H平,可得H平=170°÷2=85°。代入平地正午太阳高度H平=90°-(3°26′-W)可得W= 1°34′S。B时刻:平地正午太阳高度H平=90°-(W+3°26′),北坡正午太阳高度H北=180°-10°-H平,因二者相等:H平=180°-10°-H平,可得H平=170°÷2=85°。代入平地正午太阳高度H平=90°-(W-3°26′)可得W=8°26′N。答案为C。

参考答案:1.A 2.A 3.C

●罗春钻/福建省大田县第一中学(366100)

【题目三】

图6为北半球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地层形成的顺序为①②③④⑤

B.图中褶皱和断层同时形成

C.先形成断层,后发生②处的岩浆侵入活动

D.华北平原与M地形成原因相同

2.若图示区域河流两岸的地质条件相似,则:

A.河口附近的岛屿更容易和e岸相连

B.a、b、c三处适合兴建水电站的是c处

C.a河段以沉积为主,b河段以侵蚀为主

D.c河段附近地区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

3.若图中所示水循环发生在亚欧大陆东部中纬度地区,则:

A.甲环节主要发生在春、秋两季

B.通常用乙环节的数量表示水资源的丰歉

C.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与丙环节有关

D.目前人类可对丁环节施加显著影响

解析:本题组主要以地质构造为信息载体,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中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地层形成的顺序、地质灾害、水循环等地理问题的能力。

地质构造形成顺序判断原则是:被改造者形成早,改造者形成晚。若地层呈水平状态,则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升形成的。对于断层构造,如果某组岩层被断层切割,断层形成于该组岩层之后。对于褶皱构造,组成褶皱的地层都是先于褶皱构造形成的,就是先形成地层,然后被弯曲成褶皱;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且接触面不规整,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

第1题,图中断层没有把岩浆岩②切断,说明②是在断层形成后侵入的。图中地层为沉积岩,越向下形成越早。图中M地形成原因是岩层断裂下陷形成的地堑,与华北平原成因不同。

第2题,图示区域位于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河口附近左岸泥沙沉积,故岛屿更容易和e岸相连。

第3题,图中丙环节为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是流水侵蚀形成的。

答案:1.C 2.A 3.C▲

●刘德辉 /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第一中学 (074000)endprint

猜你喜欢

北坡极昼平地
吟梨花
漠河真是“不夜城”吗
从《南极之恋》中解读极昼区太阳高度角问题
中天山北坡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特征与其气象要素的关系
边走边看
遇到一条蛇
陈北坡的火车
人生的极昼
青春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