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命题故事:一道地球运动题的舞蹈

2014-06-24叶兵

地理教育 2014年6期
关键词:赤道两地道题

叶兵

命题是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之一。很多时候,教师都纠结于“要我命题”,还是“题要我命”之中。如何命题?如何命出好题?如何走向原创?如何从被动走向主动,从自发走向自觉?这些问题值得探讨。

地球运动的知识点是高考必考内容之一,其知识点能体现“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中获取有关地理信息,并且正确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有关地球运动的考题多,但在真正的高考试卷中地球运动的题目又仅出现在选择题中。如何以图像为重点,从图像内容观察中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命题者所要考虑的问题。不仅仅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更是对教师的一大考验。

例1:若图1中M、P表示两地的太阳高度角示意,M地理纬度为33°N。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关于两地方向判断正确的是:

A.M地在P地的东南方向

B.M地在P地的西北方向

C.M地在P地的东北方向

D.M地在P地的西南方向

(2)关于图中M、P两地共同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两地都可能有共同的线速度和角速度

B.两地东部沿海都有寒流分布

C.两地都有可能是7月降水多

D.两地东部沿海都有渔场分布

这道题的设计原理是:越靠近赤道,线速度越大。太阳高度达一天中最大值为地方时12:00。北京时间是指120°E的地方时。

分析:M地北京时间12:00时太阳高度角达最大值,即M地的经度为120°E,P地北京时间10:00时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即P地的经度为150°E。通过两地昼长相加约为24小时,且M地的地理纬度是33°N,则P地的地理纬度应是33°S。M地(120°E,33°N),故M地大致位于江苏北部;P地(150°E,33°S),大致位于澳大利亚大分水岭东部悉尼附近。

这道题较好地完成了笔者最初的设想。命制这道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利用图中显性信息分析挖掘隐性信息。基本满足地理高考考核“能够掌握和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判读、完成地理计算等”的基本要求。

乍一看没有问题,可仔细一想,总觉得有些差强人意。江苏省高考对方向有考查吗?因“南京市地理命题一直带有对其它市区教学明确的指导性”,是不是应该有更好的命题方向?怎么修改?难道就抛弃这道看上去还不错的题目?如果不抛弃,又如何使用?经过反复思考,仍从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角度命题。

例2:读北半球甲、乙、丙、丁四地一年中昼长差值及正午太阳高度差值(部分数据),比较表1完成(1)~(2)题。

(1)四地自转线速度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是:

A.丙、乙、丁、甲 B.乙、丁、甲、丙

C.丙、甲、丁、乙 D.甲、丁、丙、乙

(2)6月22日:

A.丁地出现极昼现象

B.乙地正午日影朝向北方

C.丙地日出方位为正东方

D.甲地日出时间(地方时)早于乙地

这道题设计意图是越靠近赤道,昼长越接近12小时;在北温带一年中最大正午太阳高度角与最小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差值为固定值——46°52′。

分析:赤道处一年中最大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一年中最小正午太阳高度角为66°34′;故赤道差值为23°26′。北极一年中最大正午太阳高度角为23°26′,而冬至日这天,北极处于极夜,正午太阳高度为0°故北极差值也为23°26′。

初略一看没有问题,可赤道是北半球吗?正午太阳高度角可以为负值吗?乙地在北回归线以南还是以北?这样命题仍有问题,如何解决?能不能加入注解?在图表下方可否出现两个注解?(如注:20°N夏至日昼长为13小时13分和太阳高度角只能取非负值。)可是请教师做题时,教师也认为丙地为赤道,此题却没有答案。如果这道题学生都想不到丙地为北极,就没有任何意义。

不能有区域定位问题,但又要考查距离赤道相近的纬度线速度相等这样一个知识点,于是再作修改。

例3:若图2中M、P表示两地的太阳高度角示意,M位于北半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关于两地的方向判断正确的是:

A.M地在P地的东南方向

B.M地在P地的西北方向

C.M地在P地的东北方向

D.M地在P地的西南方向

(2)关于图中M、P两地共同点的说法,可能正确的是:

A.共同的线速度 B.都位于西半球

C.都位于北半球 D.都是1月降水多

分析:方向最终保留下来,查阅近几年江苏省高考题,也有间接考方向的。关于两地共同点正确的是,增加了“可能”,因为要考虑到地形的差异。一般海拔越高,线速度就越大。另外还间接考查学生对时区和区时的计算。

这道题经过修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考查要求,能较好地服务于高三地理复习。

命题过程中,有几点体会:第一,认真解读课程标准,这是能否命出合适题目的关键。如何深化对图形的理解?在教学中如何把握知识的宽度和深度?如何在变换视角中拓展对图形的认识?这就是地理教师平时教学中应教会学生知识迁移,“以不变应万变”。第二,深刻领会专题主题,这是命题能走多久的支撑。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考哪些知识点?命题者要清楚: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全国地理高考卷如何渗透地球运动的主题,江苏省又如何在试题上体现,需要命题者多思考。第三,阅读经典题,这是命题出彩而不出错的保证。用太阳高度角这一知识点描述和阐释地理基本原理。如果换成需要用准确简洁的文字和图表等表达方式描述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如何做到?这些都是以后江苏省高考的方向,也期待更多命题者加入讨论。

参考答案:例1:(1)B (2)A;例2:(1)C (2)D;例3: (1)B (2)A▲endprint

命题是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之一。很多时候,教师都纠结于“要我命题”,还是“题要我命”之中。如何命题?如何命出好题?如何走向原创?如何从被动走向主动,从自发走向自觉?这些问题值得探讨。

地球运动的知识点是高考必考内容之一,其知识点能体现“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中获取有关地理信息,并且正确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有关地球运动的考题多,但在真正的高考试卷中地球运动的题目又仅出现在选择题中。如何以图像为重点,从图像内容观察中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命题者所要考虑的问题。不仅仅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更是对教师的一大考验。

例1:若图1中M、P表示两地的太阳高度角示意,M地理纬度为33°N。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关于两地方向判断正确的是:

A.M地在P地的东南方向

B.M地在P地的西北方向

C.M地在P地的东北方向

D.M地在P地的西南方向

(2)关于图中M、P两地共同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两地都可能有共同的线速度和角速度

B.两地东部沿海都有寒流分布

C.两地都有可能是7月降水多

D.两地东部沿海都有渔场分布

这道题的设计原理是:越靠近赤道,线速度越大。太阳高度达一天中最大值为地方时12:00。北京时间是指120°E的地方时。

分析:M地北京时间12:00时太阳高度角达最大值,即M地的经度为120°E,P地北京时间10:00时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即P地的经度为150°E。通过两地昼长相加约为24小时,且M地的地理纬度是33°N,则P地的地理纬度应是33°S。M地(120°E,33°N),故M地大致位于江苏北部;P地(150°E,33°S),大致位于澳大利亚大分水岭东部悉尼附近。

这道题较好地完成了笔者最初的设想。命制这道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利用图中显性信息分析挖掘隐性信息。基本满足地理高考考核“能够掌握和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判读、完成地理计算等”的基本要求。

乍一看没有问题,可仔细一想,总觉得有些差强人意。江苏省高考对方向有考查吗?因“南京市地理命题一直带有对其它市区教学明确的指导性”,是不是应该有更好的命题方向?怎么修改?难道就抛弃这道看上去还不错的题目?如果不抛弃,又如何使用?经过反复思考,仍从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角度命题。

例2:读北半球甲、乙、丙、丁四地一年中昼长差值及正午太阳高度差值(部分数据),比较表1完成(1)~(2)题。

(1)四地自转线速度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是:

A.丙、乙、丁、甲 B.乙、丁、甲、丙

C.丙、甲、丁、乙 D.甲、丁、丙、乙

(2)6月22日:

A.丁地出现极昼现象

B.乙地正午日影朝向北方

C.丙地日出方位为正东方

D.甲地日出时间(地方时)早于乙地

这道题设计意图是越靠近赤道,昼长越接近12小时;在北温带一年中最大正午太阳高度角与最小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差值为固定值——46°52′。

分析:赤道处一年中最大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一年中最小正午太阳高度角为66°34′;故赤道差值为23°26′。北极一年中最大正午太阳高度角为23°26′,而冬至日这天,北极处于极夜,正午太阳高度为0°故北极差值也为23°26′。

初略一看没有问题,可赤道是北半球吗?正午太阳高度角可以为负值吗?乙地在北回归线以南还是以北?这样命题仍有问题,如何解决?能不能加入注解?在图表下方可否出现两个注解?(如注:20°N夏至日昼长为13小时13分和太阳高度角只能取非负值。)可是请教师做题时,教师也认为丙地为赤道,此题却没有答案。如果这道题学生都想不到丙地为北极,就没有任何意义。

不能有区域定位问题,但又要考查距离赤道相近的纬度线速度相等这样一个知识点,于是再作修改。

例3:若图2中M、P表示两地的太阳高度角示意,M位于北半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关于两地的方向判断正确的是:

A.M地在P地的东南方向

B.M地在P地的西北方向

C.M地在P地的东北方向

D.M地在P地的西南方向

(2)关于图中M、P两地共同点的说法,可能正确的是:

A.共同的线速度 B.都位于西半球

C.都位于北半球 D.都是1月降水多

分析:方向最终保留下来,查阅近几年江苏省高考题,也有间接考方向的。关于两地共同点正确的是,增加了“可能”,因为要考虑到地形的差异。一般海拔越高,线速度就越大。另外还间接考查学生对时区和区时的计算。

这道题经过修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考查要求,能较好地服务于高三地理复习。

命题过程中,有几点体会:第一,认真解读课程标准,这是能否命出合适题目的关键。如何深化对图形的理解?在教学中如何把握知识的宽度和深度?如何在变换视角中拓展对图形的认识?这就是地理教师平时教学中应教会学生知识迁移,“以不变应万变”。第二,深刻领会专题主题,这是命题能走多久的支撑。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考哪些知识点?命题者要清楚: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全国地理高考卷如何渗透地球运动的主题,江苏省又如何在试题上体现,需要命题者多思考。第三,阅读经典题,这是命题出彩而不出错的保证。用太阳高度角这一知识点描述和阐释地理基本原理。如果换成需要用准确简洁的文字和图表等表达方式描述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如何做到?这些都是以后江苏省高考的方向,也期待更多命题者加入讨论。

参考答案:例1:(1)B (2)A;例2:(1)C (2)D;例3: (1)B (2)A▲endprint

命题是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之一。很多时候,教师都纠结于“要我命题”,还是“题要我命”之中。如何命题?如何命出好题?如何走向原创?如何从被动走向主动,从自发走向自觉?这些问题值得探讨。

地球运动的知识点是高考必考内容之一,其知识点能体现“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中获取有关地理信息,并且正确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有关地球运动的考题多,但在真正的高考试卷中地球运动的题目又仅出现在选择题中。如何以图像为重点,从图像内容观察中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命题者所要考虑的问题。不仅仅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更是对教师的一大考验。

例1:若图1中M、P表示两地的太阳高度角示意,M地理纬度为33°N。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关于两地方向判断正确的是:

A.M地在P地的东南方向

B.M地在P地的西北方向

C.M地在P地的东北方向

D.M地在P地的西南方向

(2)关于图中M、P两地共同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两地都可能有共同的线速度和角速度

B.两地东部沿海都有寒流分布

C.两地都有可能是7月降水多

D.两地东部沿海都有渔场分布

这道题的设计原理是:越靠近赤道,线速度越大。太阳高度达一天中最大值为地方时12:00。北京时间是指120°E的地方时。

分析:M地北京时间12:00时太阳高度角达最大值,即M地的经度为120°E,P地北京时间10:00时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即P地的经度为150°E。通过两地昼长相加约为24小时,且M地的地理纬度是33°N,则P地的地理纬度应是33°S。M地(120°E,33°N),故M地大致位于江苏北部;P地(150°E,33°S),大致位于澳大利亚大分水岭东部悉尼附近。

这道题较好地完成了笔者最初的设想。命制这道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利用图中显性信息分析挖掘隐性信息。基本满足地理高考考核“能够掌握和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判读、完成地理计算等”的基本要求。

乍一看没有问题,可仔细一想,总觉得有些差强人意。江苏省高考对方向有考查吗?因“南京市地理命题一直带有对其它市区教学明确的指导性”,是不是应该有更好的命题方向?怎么修改?难道就抛弃这道看上去还不错的题目?如果不抛弃,又如何使用?经过反复思考,仍从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角度命题。

例2:读北半球甲、乙、丙、丁四地一年中昼长差值及正午太阳高度差值(部分数据),比较表1完成(1)~(2)题。

(1)四地自转线速度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是:

A.丙、乙、丁、甲 B.乙、丁、甲、丙

C.丙、甲、丁、乙 D.甲、丁、丙、乙

(2)6月22日:

A.丁地出现极昼现象

B.乙地正午日影朝向北方

C.丙地日出方位为正东方

D.甲地日出时间(地方时)早于乙地

这道题设计意图是越靠近赤道,昼长越接近12小时;在北温带一年中最大正午太阳高度角与最小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差值为固定值——46°52′。

分析:赤道处一年中最大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一年中最小正午太阳高度角为66°34′;故赤道差值为23°26′。北极一年中最大正午太阳高度角为23°26′,而冬至日这天,北极处于极夜,正午太阳高度为0°故北极差值也为23°26′。

初略一看没有问题,可赤道是北半球吗?正午太阳高度角可以为负值吗?乙地在北回归线以南还是以北?这样命题仍有问题,如何解决?能不能加入注解?在图表下方可否出现两个注解?(如注:20°N夏至日昼长为13小时13分和太阳高度角只能取非负值。)可是请教师做题时,教师也认为丙地为赤道,此题却没有答案。如果这道题学生都想不到丙地为北极,就没有任何意义。

不能有区域定位问题,但又要考查距离赤道相近的纬度线速度相等这样一个知识点,于是再作修改。

例3:若图2中M、P表示两地的太阳高度角示意,M位于北半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关于两地的方向判断正确的是:

A.M地在P地的东南方向

B.M地在P地的西北方向

C.M地在P地的东北方向

D.M地在P地的西南方向

(2)关于图中M、P两地共同点的说法,可能正确的是:

A.共同的线速度 B.都位于西半球

C.都位于北半球 D.都是1月降水多

分析:方向最终保留下来,查阅近几年江苏省高考题,也有间接考方向的。关于两地共同点正确的是,增加了“可能”,因为要考虑到地形的差异。一般海拔越高,线速度就越大。另外还间接考查学生对时区和区时的计算。

这道题经过修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考查要求,能较好地服务于高三地理复习。

命题过程中,有几点体会:第一,认真解读课程标准,这是能否命出合适题目的关键。如何深化对图形的理解?在教学中如何把握知识的宽度和深度?如何在变换视角中拓展对图形的认识?这就是地理教师平时教学中应教会学生知识迁移,“以不变应万变”。第二,深刻领会专题主题,这是命题能走多久的支撑。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考哪些知识点?命题者要清楚: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全国地理高考卷如何渗透地球运动的主题,江苏省又如何在试题上体现,需要命题者多思考。第三,阅读经典题,这是命题出彩而不出错的保证。用太阳高度角这一知识点描述和阐释地理基本原理。如果换成需要用准确简洁的文字和图表等表达方式描述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如何做到?这些都是以后江苏省高考的方向,也期待更多命题者加入讨论。

参考答案:例1:(1)B (2)A;例2:(1)C (2)D;例3: (1)B (2)A▲endprint

猜你喜欢

赤道两地道题
勇攀赤道雪峰
误会
川渝杂技同献艺 两地联袂创品牌
《富春山居图》为什么会分隔两地?等
环球旅行
这道题谁会做
最热的地方不在赤道
Q博士课堂
飘,雪的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