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理安排教与学: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

2014-06-24张现勤

地理教育 2014年6期
关键词:学案因素教材

张现勤

新课程教学理念强调: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进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提高教学效率,离不开科学的教学设计,现以中图版“农业区位因素”为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结合翔实导学案设计教学

课堂上教师的放手源于课前的充分准备。相较于PPT课件的过目即逝,导学案在指导学习上有更大的优势。对于学生来说,导学案可以看、可以练,还可以长期保存。具体而言,导学案可以将学生自主学习引入正轨,又可以将学生自主探究理解完成的知识点与题目在课下解决。同时,导学案还成为教师实施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共同载体,课堂上教师才有足够时间与学生共同研究解决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解决教与学的矛盾。所以,教学设计少不了一份翔实明确的导学案。

“农业区位因素”的导学案可设计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知识储备。为学生提供三个农业知识的表格:表1是 农业类型及所需自然条件;表2是 部分农作物及其习性,概括列举粮食、纤维、糖料、水果、油料等不同农作物及习性;表3是作物熟制,列举五种熟制对应的耕作制度、主要农作物。教师设计此部分内容是基于以下学情:学生对农业类型的认识不全面;对农作物的生长条件不了解。这三张表格既为学生提供预习内容,又是完成后续学习任务的依托材料,为学生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做好知识储备。第二部分是自学探究。结合中国热量带图、中国干湿地带图、中国太阳能资源分布图等多幅地图,要求学生通过看图、绘图、填图、析图来探究自然因素对农业的影响。第三部分是合作探究。此部分不要求所有学生都在课前做,学生按照自己的情况自行决定。第四部分是挑战高峰。这里出现的题目属于拔高题,一般很少有学生在课前能够做对,所以此处也不要求学生课前做。第五部分是回顾反思。学生利用这部分一方面可以小结本节课的知识纲要,另一方面可以对自己从课前预习到课堂探究各个环节进行反思,便于日后改进。

一份好的导学案,既能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又通过图文资料使学生学会研究性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还可实现分层次教学。

二、依托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

中图版教材在“农业区位因素”部分有以下特色:一是农业区位因素条目比较清晰;二是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的影响讲述清晰明确,利于学生自学,学生依照教材和导学案能实现大部分知识目标。三是正文前面探索补充杜能农业区位论,阅读材料里补充辛克莱模式,这两部分内容提升了农业区位因素的理论性,使用起来得心应手。具体教学过程中,只要简单调整教材顺序,整个过程就非常流畅:先按照教材正文顺序教授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再进行案例探究,最后让学生阅读材料,了解辛克莱模式。

虽然中图版教材有很多优点,但是上课也不能总是照本宣科,那样学生容易产生疲倦感。而且教材毕竟信息量小,不可能面面俱到,穷尽每种可能出现的考点。所以,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还应参考多种版本,多方面搜集教学材料和学习材料,既使学生有新鲜感,又能丰富课堂、扩大信息量。

所以在进行“农业区位因素”的教学设计时,应依托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结合其它版本和教学经验,为学生补充光照因素、水源因素等对农业生产比较重要的因素;以表格等形式补充部分农作物习性;用大量地图展示中国自然地理各要素的差异;开发济南本土的案例探究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分布的影响。课堂上多样的学习资料和学习对象完善了学习内容、开拓了学生视野、增加了学习的时效性。

三、以地图为载体整合知识

将各区位因素及其差异呈现在地图上,使用地图教学是本课的特色。本课导学案中用到11幅地图,一是强化区域地理,二是培养学生使用地图的习惯。

通过“农业区位因素”的学习,学生除识记掌握各农业区位因素的影响;还要能对不同的农业部门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对不同地区发展农业的条件进行合理评价。由于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使得农业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这就要求学生有充足的区域知识才能驾驭这部分内容,即学生应有一定的世界地理知识和中国地理知识基础。本节课的重点是农业区位因素,而区域地理在教材中也未体现,所以把各区位因素及其差异呈现在地图上,使用地图教学既是本课的特色,同时也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通过大量地图,学生熟悉了区域地理,同时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些区位因素的地区差异,也为后面学习农业地域类型做好铺垫。

在“农业区位因素”的设计中,地图教学主要体现于自然因素学习过程。在地图的选用上,可选择各种中国地理地图和中国的部分特色农业地区地图。前者如中国热量带图、中国干湿地带图、中国太阳能资源分布图、中国三级阶梯示意图等,后者如新疆棉花种植分布示意图。

使用地图教学还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在课堂上经常大量使用地图能使学生逐渐熟悉和善用地图,最终在头脑中多图叠加,使知识立体化、综合化,形成综合分析的地理思维习惯,从而逐步突破读图、识图能力差的难点。

四、过程与方法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

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智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智育的任务不单单是传授给学生各种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和对智力活动的兴趣”。而这一点往往是今天的学校和教师所忽略的,课堂上只关注学生是否记住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而忽视对学生思维技巧和学科兴趣的培养,单纯、单调的知识灌输也会让一部分意志不坚定的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新课标强调过程与方法目标,突出学生的参与性学习。学生的“学”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教学设计必须要考虑用什么方法、形式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基于此,在“农业区位因素”的设计中,教师应隐在幕后,学生应站到台前。课堂上推动教学活动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只起引导作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包括:依据教材,运用预习资料中所学知识,思考导学案中预设好的问题,在地图上填写和绘制各种农作物、熟制、农业类型、水田、旱地、种植农业区、牧区……既实现农业区位因素的识记和理解,又加强区域空间的认识,还锻炼运用材料的能力。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辅导者,在巡视中发现、解答个别学生的问题,保证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教学中可设计3个合作探究活动。一是寻找中国光照资源的丰富区、贫乏区;探讨光照资源丰富的青藏高原青稞颗粒饱满、单产高的优势因素。二是探寻新疆长绒棉的分布规律、优势因素和限制性因素。三是作为本课总结,结合济南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讨论济南城郊农业的优势和地区分布差异。通过合作探究既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发展学生之间相互合作、沟通协调的能力,使学生在45分钟里不至于因为学习形式单调而失去学习兴趣,始终保持比较高的学习热情。▲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案因素教材
教材精读
《背影》导学案教学
乡愁导学案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关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关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比例尺(一)”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