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轻徭薄赋 仁者心声

2014-06-24陈静

初中生世界·九年级 2014年11期

柳宗元生活的时代,唐帝国正由盛转衰,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内战连年不断。由于安史之乱,大批农民破产逃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本文通过永州蒋氏宁可冒死捕蛇也不愿缴纳重赋的典型事件,描写了处于政府横征暴敛下的农民的痛苦生活,说明了赋敛之毒甚于毒蛇的道理,表现了作者反对暴政、同情人民疾苦的进步思想。

本文的结构十分严谨,紧紧抓住“赋敛之毒甚于毒蛇”这个中心层层推进,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

第一段重在写毒蛇之“异”,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描绘:一是颜色之异,二是毒性之异,三是用途之异。因而皇帝发布命令,一年征两次,可以抵消应交的租税。从那以后,“永之人争奔走焉”, 作者只用了“争奔走”三个字,就把永州百姓争先恐后冒死捕蛇的情景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接下来的几段是全文的重心。由“异蛇”引出主人公蒋氏,先写蒋氏三代捕蛇之“利”,继而写捕蛇之“害”——“吾祖”“吾父”“吾”三代有的“死于是”,有的“几死者数矣”。一个“且曰”,将写“利”转为写 “害”,再用蒋氏的神情“貌若甚戚”生动地写出了“捕蛇”并非好事,“争奔走焉”实属无奈,字里行间,深含悲苦。明明是备受毒蛇之苦,却说独享捕蛇之利,在这极为矛盾的境况中,更见其内心的酸楚。

作者接下来说:“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他在为蒋氏的不幸遭遇悲痛的同时,好心地提出了一个使其摆脱危险的办法,句子简短,语气急促,而且连用了三个“若”,表明“余”是在面对面地与蒋氏交谈,态度是诚恳的,帮助对方的心情是急切的,办法也似乎切实可行。可出乎意料的是,蒋氏并没有接受,他“大戚,汪然出涕曰……”,讲的一番话态度同样恳切,语气也十分肯定,表明了毒蛇虽可怕,但赋敛之毒更可怕。

蒋氏的这一番话,以他“以捕蛇独存”和乡邻们“非死则徙”相对比,以他“弛然而卧”和乡邻们将受悍吏袭扰相对比,以他“一岁之犯死者二”和乡邻们“旦旦有是”相对比,说明捕蛇之不幸,确实“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蒋氏的话,发自肺腑,带着血泪,听来怎不令人心碎?

在全文边叙述、边议论,间或抒情的写法中,最后的一番议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说“苛政猛于虎”强调的是一个“猛”字,那么,本文就紧扣一个“毒”字,既写了蛇毒,又写了赋敛之毒,并且以前者衬托后者,得出了“赋敛之毒甚于蛇毒”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