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气词中有“境界”
2014-06-24疏大四
■
语气词中有“境界”
——从细节处品析美文《绿》
疏大四
《绿》全文共有四个段落,其中第三节重点着墨于梅雨潭的绿。对于那“醉人”“奇异”的满眼之绿,作者在激动狂喜之余,该如何下笔呢?可以怎样描绘呢?又将如何传情呢?其实,只需粗略浏览,那清新质朴的语言、飘洒秀逸的气韵、恬淡自然的意境,便如一盏醇酒,使人感到余香满口。而一旦你细细倾听,更会觉得它分明就是一首名曲,余音绕梁,久久回荡在我们的耳畔。不信,我们就随便拾起该段中的几个最不起眼的语气词,来感受朱自清先生对梅雨潭之绿的丰富情感,以及绘景的踏雪无痕境界。
呀:近乎“拙劣”的惊叹
初见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朱自清先生情不自禁地连发出几个“呀”:“那醉人的绿呀”“满是奇异的绿呀”。这两个“呀”的背后,传递的是怎样的姿态和神情呢?闭上眼睛,我们不难想象,此时的作者正站在汪汪一碧的潭边,满眼是醉人而奇异的绿色,他惊呆了,他瞠目结舌了,他难以言状了。虽然满心疑问和惊叹,虽然满腹才情与经纶,他却只能选用最为平实的“醉人”和“奇异”来形容,却只会用最平常而稚嫩的语气词“呀”来表达感叹。但仔细想来,这实则是作者对当时情境和体验的本真还原,给读者以无限的真实感。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想象出梅雨潭的绿有多么醉人、多么奇异了,以至于这位才华横溢的作家也一时语塞,被彻底地“惊诧”着。近乎“拙劣”的这几声惊叹,是作者以客观的视角审视着眼前的一切,他自然地流淌着心中最初的感受和最真的情感,并以此引领读者慢慢地、静静地走进梅雨潭这片醉人、奇异的绿。
呢:自我否定的赞美
渐渐地,先生开始不满足于对如此之“绿”的简单描绘与“拙劣”惊叹了,他想要用自己最好的才情与世上最美的语词来形容、比拟和赞美眼前的这一大片绿色,甚至显得有些焦急、有些迫不及待。“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这个“呢”既是与梅雨潭之绿的亲切呢喃之语,也是对自己的发问,以及对一切词汇世界的叩问。这声急切的发问,缘于之前对绿的极度惊叹,是一个作家对大自然的神奇所产生的赞美欲望。接着,作者运用了精妙的比喻、鲜明的对比、丰富的联想,从形态、质地、色彩、光泽等多角度对梅雨潭的绿进行了发自肺腑的形容、再现和赞美。可以说,这里的每一处比喻都是语出惊人的,这里的每一组对比都是恰到好处的,这里的每一次联想都是精彩绝伦的。可是,作者对自己的形容和比拟并不满意,甚至是自我否定的。他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我怎么比拟得出呢?”这个“呢”字,以反问的语气表达了自己对无法比拟梅雨潭之绿的确定无疑。这声非常确定的语气里,也透露出些许的无奈,无奈于自己的“无法比拟”。先生用这种自我否定式的赞美,既表达了对梅雨潭之绿的无尽喜爱与赞叹,也告诉世人,这儿的绿实在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
么:小心翼翼的疼爱
面对眼前这片自己无法形容和赞美的绿,还能做点什么呢?作者以柔情似水般的怜爱,轻轻地“拍着”和“抚摸着”,如同对待“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他又掬绿入口,用人类表达喜爱的最真挚的方式去亲吻她。由此观之,作者对这片绿已是喜爱至极、近乎入神了。情至深处,作者似乎将梅雨潭的绿视为己出,如同自己的女儿。他想送给她一个动情的名字“女儿绿”,以表达自己的无限爱意。可就是送给她一个名字,作者也显得格外小心翼翼,毫无自上而下的强加之意。“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你听,这声“好么”多么轻柔、多么含情、多么疼爱!似乎害怕惊扰了她、委屈了她、惹恼了她……这份小心翼翼的疼爱,既是作者情感升华至极的外现,亦显示了梅雨潭的绿美得让人缱绻。梅雨潭的绿已不再是一处风景,作者也已不是一位欣赏风景的旁观者,他好似一个慈父,以最温柔的语气在与女儿交谈着、商量着、亲近着。
从这三个普通的语气词中,我们可以想象这片绿的醉人与奇异,也能真切感受朱自清先生对梅雨潭之绿的种种情感。通过品析,我们会发现,经典的作品处处洋溢着经典,高明的作家时时彰显出高明。
跟“我”一起聆听生命的赞歌
——《囚绿记》中的“我”之价值探究
疏大四
《囚绿记》这篇散文围绕“绿”与“我”两条线索,主要写了两件事:其一是一年前“我”在北平某公寓居住时囚绿的过程;其二是一年后“我”在南方某地写下《囚绿记》以及自己当下的心态。与很多散文不同的是,本文中的“我”非常显性,用墨痕迹也较多。那么,文中的“我”究竟该如何认识和理解呢?
一、 “我”的身份
《囚绿记》中的“我”一定是作者陆蠡吗?对此,学术界莫衷一是。不过,有一位专家的观点颇有道理:“《囚绿记》虽然是一篇纪实性的散文作品,按照常规,以第一人称为叙述人的‘我’一般来说就是作者,但是,它毕竟不是一篇实打实的历史性个人小传,它在本质上是文学作品,所以,我们不能确凿地将文中的‘我’定为陆蠡,我们应该把‘我’看成某种类型的人的一个代称符号。”(徐江)
二、 “我”的形象
1. “我”是个“钟情者”
在一家公寓里,“我”在拥有选择权的情况下,爽直地选择了这样一间“陋室”:空间、朝向、通风、采光都存在很大的缺陷。这样的选择,全因为“我”瞥见了窗外的那片绿影,于是“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选定了它。这种选择行为,足以看出“我”对这片“绿影”的钟爱之情。
2. “我”是个“欣赏者”
“我”以视之如同至宝的心态,每天凝望着这片绿色,看它如何生长,看它如何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的脉络和嫩芽,听它的声音,赏它的舞姿。“我”和它促膝对语,“我们”像极了一对知己,了解着彼此的语言和心声。因为爱,这片绿影也自由快活地生长着,“我们”之间和谐相处,享受着“相看两不厌”的美好。
3. “我”是个“占有者”
渐渐地,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由亲和、相知者异化为一个“占有者”。“我”以囚绿来“装饰”我的房间,“装饰”我的心情,“比喻”我的幸福,“比喻”我的年华,让绿藤来为我做“无声的歌唱”。在这种充满“占有欲”的囚禁之下,“绿藤”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4. “我”是个“矛盾者”
“我”渐渐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但仍旧不放走它。“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这时候的“我”俨然成了一个自我谴责与自私占有的矛盾纠结体。
5. “我”是个“仰望者”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我”匆匆南归,这时的“我”被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彻底征服了。撤离北平时,“我”终于改正了自己的错误,珍重地“开释”了这位“被囚者”,将它放回原处,并送上诚意的祝福。此刻的“开释”,“我”以一个仰望者的姿态捧起了它的尊严,“我”的内心充满了爱惜之情,“我”的动作无比慎重,“我”的态度无限虔诚,“我”的双眼满含尊重。
6. “我”是个“致歉者”
一年之后,“我”怀念这位绿友。“我”重新对当初的行为做出反思,“我”不禁问自己:“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么?”这样的疑问,凸现了“我”心中存有的疑虑、不安和担忧,害怕双方见面时会产生一些尴尬。这份隐忧的出现,是“我”对一年前不当行为的再度反省,以及对这位“囚友”的深深歉意与敬意。
三、 “我”的价值
1. “我”是亲历者
在绿藤展示各种生命姿态的故事中,“我”是个参与者和亲历者。“我”的行为和角色犹如一根导线,引发了“绿藤”生命状态的不断变化,从这个角度说,“我”是这则故事的直接推动者。“我”的亲历,使故事更可信,使绿藤更真实。
2. “我”是反思者
在这段经历之后,在自我反思中,“我”逐渐认识了绿藤那“永不屈服于黑暗”的鲜明个性。“我”的反思,让平凡而无声的绿藤显示出了生命的美丽,奏出了一曲固守生命尊严的赞歌。
3. “我”是传情者
在“我”的“丑行”的映照下,绿藤的“美德”得到了彰显。“我”虽没有对其个性与“美德”进行大力宣扬,但在讲述故事的字里行间,“我”也自然流露了对绿藤坚守生命个性与尊严的敬仰之情。“我”的传情,既可以引起读者聆听生命赞歌的情感共鸣,也会引发读者对人与自然、社会相处的理性思考。
从“两面镜子”里折射人物的光芒
——《一双手》导读
疏大四
《一双手》这篇文章内容较为简单,全文主要采用以小见大的方式为我们立起了关于“手”的两面镜子,透过这两面镜子,折射出主人公张迎善身上所藏的光芒。
镜子一:绘手之形
从外形上看,这是一双怎样的手呢?我们不妨将这双手作为说明的对象来细细打量。
整体看:“这双手皮肤呈木色,纹络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色。”可见这双手色彩之暗淡。
打比方:“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可见这双手皮肤之粗糙。
摹状貌:“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裂纹,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又黑又深。”可见这双手裂纹之深。
列数字:“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 5厘米。这真是我今生今世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可见这双手外形之大。
作比较:“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可见这双手使用之频繁。
从上述对“这双手”的各种描绘中,我们不难读出:这双手的主人定是一个从事苦力劳动又特别勤劳的人。
那么,我们也不禁疑问:这双手究竟因何而成为这样的一双手呢?这双手蕴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镜子二:显手之功
这双手非同寻常,这双手功勋卓著,这双手缔造了奇迹。
形象的数字:“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仅1981年至1985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 5垧。这双手生产木材1300立方米,枝丫3500层积立方米。”
辉煌的荣誉:“这双手让这位32岁的年轻林业工人,成为伊春林区最年轻的育林功臣,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至高的评价:“这是一双创造绿色宝库的手。”“那是天下第一奇手。”
从这些具体数字、重要荣誉、至高评价中,我们不仅明白了这双手外形奇特的缘由,也读出了这双手所创造的巨大功绩。如果说从绘手之形中,我们读出了主人公的勤劳,那么,从显手之功中,我们读出的除了主人公缔造的辉煌、神奇与荣耀之外,更有隐藏其间的万千辛劳、默默奉献、坚强意志以及坚忍不拔。
文章没有繁琐的故事内容,也没有多美的表现言语和太多的写作技巧,只是简单地为我们竖起了“两面镜子”。从中,我们能照出一个完整的故事,照出一个立体的人物,还能照出写作者的惊叹与赞叹。这样的以小见大,这般的“四两拨千斤”,我们的确应该学之鉴之。
■
九(上)第六单元知识梳理
臧剑斌
一、 识记下列字词
倏忽 皱缬 薄阴 薄板 薄荷 棱角 尘滓 采撷 忧悒 禁锢 车辙 撤退 闲暇
瑕疵 倚靠 蕈菌 瞥见 盎然 移徙 纤细 纤夫 脉络 干涸 婆娑 摩挲 搓手
磋商 蹉跎 蹒跚 删除 栅栏 珊瑚 取缔 惺忪 腥臊 搞活 缟素 晌午 军饷
沟壑 铸造 踌躇 范畴 诉讼
性命攸关 憨态可掬 脉脉含情 揠苗助长 偃旗息鼓 龙盘虎踞 前倨后恭 姗姗来迟
二、 理解下列成语
明眸善睐:形容女子的眼睛明亮而灵活。
急不暇择:在紧急的情况下来不及选择。
生机盎然:充满生气和活力,形容生命力旺盛的样子。
■
★《绿》拓展阅读——
西湖漫笔
宗 璞
我要说的地方,是多少人说过写过的杭州。正像每次一样,匆匆地来又匆匆地去。几天中,我领略了两个字,一个是“绿”,只凭这一点,已使我流连忘返。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在冷泉亭上小坐,直觉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亭旁溪水琤■,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不能一一去说。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也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很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这种绿苔,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它们印象怎样。
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地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婉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希腊画家亚拍尔曾把自己的画放在街上,自己躲在画后,听取意见。有个鞋匠说人物的鞋子画得不对,他马上改了。这鞋匠又批评别的部分,他忍不住从画后跑出来说,你还是只谈鞋子好了。因为对西湖的印象究竟只是浮光掠影,这篇小文,很可能是鞋匠的议论,然而心到神知,想西湖不会怪我唐突吧?
(选自《宗璞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本刊有删改)
[读有所思]
写景难,难就难在一方面要写得逼真如画;另一方面,又不能写得太实在,太实在了则显得呆板、神韵全无,应力求虚实交融、意境深远。请结合《绿》和《西湖漫笔》两篇文章的具体内容,说说这两位大家是如何做到“实”与“虚”的完美统一的。(史梁珍/设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囚绿记》拓展阅读——
光 阴
陆 蠡
最近的一个秋日的傍晚,我在近郊散步。我迎着苍黄的落日走过去,复背着它的光辉走回来,足踩着自己的影子。“我是牵着我的思想在散步。”我对自己说。“我是蹑踪着我的影子,看我赶不赶得过它?”我一面走一面自语。“我在看我自己影子的生长,看它愈长愈快,愈快愈长。”
哪里来的一枚树叶,飘坠在我的脚前。那样轻,怕跌碎的样子。要不是四周是那么静寂,我准不会注意。但我注意到了。我捡了起来,恍若看到这不是一片树叶,分明是一张日历,一张被不可见的手扯下来的日历。这上面写着的是一个无形的字:“秋”。
“秋!”我微喟一声。
“秋,秋!”我的思想躲在我的影子里和答我。
我感到有点迟暮了,好像这个字代表一段逝去的光阴。
“逝去的光阴。”我的思想如刁钻的精灵,摸着了我的心思。
光阴要逝去么?却借落叶通知我。我岂不曾拥有过大量的光阴,这年轻人唯一的财产,一如富贾之子拥有巨资?我曾是光阴的富有者。
正是这样秋暖的日子,在很早很早以前,我坐在一只竹箩里面——我的身子还装不满一只竹箩——我玩着谷堆里捉来的蚱蜢、螳螂和甲虫。我玩着玩着,无意识地玩去我的光阴。祖父是爱惜光阴的。他匆匆出去,匆匆回来,复匆匆出去,不肯有一刻休息。但是他珍惜也没有用,他仅有不多的光阴。等到他在一个悄然的夜晚,撇下我们而去时,我还不懂他为什么要离开我们,原来是他把光阴用尽了。
“你曾用欢笑驱赶你的光阴。”我的思想像“回声”的化身,复述我的话。
但是很久不那么做了。竟有一次,我坐在房里整半天不出去。我伏在案前,目视着阳光从桌面的一端移到另一端。我用一根尺、一只表,来计算阳光的足在我的桌面移动的速度,我观察计算了好久。蓦然,有一种感触浮起在我的脑际,我为什么干这玩意儿呢?我看见了多少次阳光从我的桌面爬过,又多少次看见阳光从我的窗口探入,复悄悄地退出?我的心何时变得沉重?我像吝啬的老人计数他的金钱,我也在计算光阴的速度呢。我曾讥笑惜光阴人之不智,终也让别人来讥笑自身么?
另一天,从另一枝柯上,会有不可见的手扯下另一片树叶——是一张日历——那上面写的应该是另一个字:“冬”!
“秋……冬”,又是两个平声的没有低昂的字眼,像一滴凉水滴进我的心胸,使我有点寒意。我不能再散步了,我携着我的思想走回家,施施归去。此后我就想起:如若人们开始爱惜光阴,那么他的生命的积储是有一部分耗蚀的了。
(选自《陆蠡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本刊有删改)
[读有所思]
“如若人们开始爱惜光阴,那么他的生命的积储是有一部分耗蚀的了。”你觉得这句话体现的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内涵?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史梁珍/设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一双手》拓展阅读——
种树老人
杨旭辉
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留下一副棺材。
种树老人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片树林。
种树老人一辈子什么都不会做,只会种树。新中国成立前种树,是为了娶媳妇,但没有娶上;新中国成立后种树,就是为了种树。
种树老人长得很丑、很矮,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临死的时候,他对远方来的侄子说:“死了,就在沙丘刨个坑,把我埋在树林里,千万不要用什么棺材。”侄子照他的话做了,做完就走了。
老人前二十年种的树,公社化的时候毁了;中间二十年种的树,承包制的时候砍了;最后二十年,老人没有一分地,就要了村东那片九百亩的大沙丘,在上面盖了个土棚子,喂了条小黄狗,就开始种树了。
老人从不种娇贵的树,只种杨、柳、榆、枣等北方平凡易活的树,种那种插个枝就能长大、戳个桩就会发芽、对大自然要求极少的树。
老人对树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从舍不得毁坏,哪怕自己住的棚子没一根檩条,哪怕自己吃不上饭、生不起火,也没有毁过一棵树。老人对自己的树又有一种天生的灵性,仿佛那就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哪怕有一点惊动,他都能快速地赶过去,用自己的头、自己的斧子、自己的大黄狗,把树保护起来。
十年过去了,村里人都盖上了新房,用起了拖拉机,只有老人仍住在自己的土棚子里,领着黄狗转来转去,修树剪树,看调皮的松鼠、快乐的喜鹊、爱叫的乌鸦……
村里人都说老人是个傻子,只有老黄狗知道不是;村里人都说老人是个疯子,只有小鸟知道不是。
直到有一天,县林业局的老韩来了,出神地看着碗口粗的林子说:“这些树至少值百十万呢。”人们才都说老人最精明了,于是,光秃秃的村子里也开始有人种树了。
老人的树成材了。人们说老人要盖最漂亮的小楼,要买汽车,要娶本村五十多岁的寡妇……但老人仍然住在自己的草棚子里面,领着走不动的老黄狗转来转去,直到死去。
来年春天,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棵树,矮小但很粗壮。人们都说:那是种树老人。
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
(选自《现代语文》2005年第12期,本刊有删改)
[读有所思]
有些文章的内涵不是“明明白白我的心”,而是意犹未尽,留给读者去思考、去探究,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种树老人》的结尾,作者说“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史梁珍/设计)
鉴赏空间
在《一双手》里,作者以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从形状、色泽、大小诸方面,不遗余力地为读者展示了张迎善的那双“天下第一奇手”。 虽然没有过多的溢美之词,但主题集中、中心明确,可谓“浓墨重彩绘奇手,肉掌胜铁锹;真情实意颂其人,荒山变绿原”。《种树老人》的写作手法却恰似一部黑白纪录片,在一个又一个片段中,无声地展示了种树老人的一辈子。文章不煽情、不评价,甚至没有突出老人的任何一个细节,但这些真实的描写,形成了一个个画面,镌刻在我们心头。对于一个“死后没有留下一副棺材”的“种树老人”,这也许是最恰当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