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临水照花人
2014-06-24幽篁弹筝
幽篁弹筝
短的是人生,长的是磨难
有些人,在她出生的那一刻,生命便早已铺就一条洒着金粉的锦缎,华光璀璨、光耀夺人。
张爱玲便是如此。
她的父亲张志沂是清末名臣张佩纶的儿子;母亲黄素莹是清末长江七省水师提督黄翼升之孙、广西盐道黄宗炎的女儿。而提到她的曾外祖父,那更是赫赫有名的晚清重臣李鸿章,她的祖母李菊藕便是其长女。就连她的继母孙用蕃,也是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孙宝琦的女儿。
这一连串重量级的名门贵族,看上去风光无限,听上去繁花似锦,可是繁华之后却是无尽的苍凉,至少对于生性敏感的张爱玲而言,身出名门的大家闺秀这种称谓除了表面的尊贵外,内心的苦只有自己才能体会。
“短的是人生,长的是磨难。”真不知张爱玲怎会写出这样入木三分的词句,这句话用来形容她一生的经历,最为贴切。
繁华背后的苍凉
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母亲黄素莹倒是个独立自强的新时代女性,行事洒脱,在张爱玲年仅4岁那年,撇下幼小的她,潇洒地随张爱玲的姑妈张茂渊一同赴英留学,这一去就是漫长的四年。
待到黄素琼再次回国时,一切早已物是人非。没有了妻子的束缚,张志沂纵情声色,哪肯老实。他那一副因吸食鸦片而病怏怏的嘴脸更使得黄素琼心灰意冷,一气之下,决定跟他离婚!在那个年代,离婚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张爱玲就曾在小说《小团圆》中这样写道:“家里有人离婚,跟家里出了个科学家一样现代化。”这句话表面写得轻松甚至带有几分戏谑,实则却是刺骨的心痛。
可怜的张爱玲好不容易盼得母亲归,可是迎接她的却是一个破碎的家庭。最终,母亲和姑姑住在法租界白尔登公寓,张爱玲继续跟着父亲生活,住在宝隆花园。
如果说父母离婚为张爱玲的童年抹上了一层灰色,那么继母孙用蕃的到来则像是漫无边际的黑暗,轻而易举地吞噬又重新覆盖了那点灰色。孙用蕃对张爱玲和她唯一的弟弟张子静非常严厉,甚至严酷。有一次,张子静仅仅不小心打碎了一块玻璃,便遭到了孙用蕃的一顿毒打。至于平日里的那些谩骂虐待就更像是家常便饭。更让人心寒的是,亲生父亲待他们姐弟也并不和蔼,最严重的一次,张自沂曾掏出手枪扬言要杀死顶嘴的张爱玲,并因此将她拘禁在家中半年。
不堪重负的张爱玲感到身心俱疲,逼不得已做出了离家出走的决定。在一天深夜,她悄悄地逃出了父亲的家中,直接投奔母亲!
母亲黄素琼生性冷淡,时刻与自己“人母”、“人妻”的身份保持疏离,生怕生活的污水泼溅一身,对自己亲生女儿张爱玲也并不亲近。不过,她还是给了张爱玲两条路,由她选——“要么嫁人,用钱打扮自己;要么用钱来读书。”
聪慧的张爱玲当然选择了后者。然而张爱玲的投奔也为经济愈发窘迫的母亲带来了困扰,暗中的隔阂与摩擦不言而喻,因此张爱玲也写过“这时候,母亲的家亦不复是柔和的了”。
出名要趁早
天分极高又勤奋要强的张爱玲,并没有辜负母亲的资助,她在学业上一直所向披靡。但生于乱世的她,却不得不在战火的洗礼下,过着颠沛流离的学习生涯。
张爱玲原本获得伦敦大学奖学金即将留学,却因二战爆发而改去了香港大学文学院。在港大文学院好不容易即将以各门均优的高分毕业,偏偏又赶上珍珠港事件香港沦陷,只好遗憾地肄业,回到上海圣约翰大学就读。但好景不长,很快她又因经济困窘辍学,身陷绝境的张爱玲就在此时,决心以文字为生。
张爱玲曾说过“出名要趁早”,而她本人也的确正是在如花的年龄,便以《沉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心经》、《金锁记》等一部部小说惊艳了沦陷时期的上海文坛。
尘埃里开出的花
亲情的疏离,带来骨子里与生俱来的孤独与苍凉,而在爱情的道路上,她亦走得不易。
一篇叫《封锁》的小说成了张爱玲与作家亦是汉奸的胡兰成感情的红线。也许是文人间的惺惺相惜,当胡兰成看到张爱玲的这篇小说顿觉惊为天人,便决定去亲自拜访,可孤傲的张爱玲从不见人,胡兰成不甘心,从窄小的门缝塞进一张张写着拜访原因、电话的纸条。
然而没想到,翌日,张爱玲却打电话给胡兰成,并说要亲自拜访。
而这一见便注定了一段纠缠错乱的爱情。
张对胡写道,遇见你我变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去,但我的心是欢喜的,并且在那里开出一朵花来。胡也对张承诺: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然而,这段并不被世人所祝福的爱情最终还是开到荼蘼。
1973年,张爱玲辗转定居洛杉矶,其后一直深居简出,1995年9月8日,75岁的张爱玲在这个中秋节的夜晚孤零一人,无亲无伴,心脏病突发,孑然而去。
胡兰成曾说张爱玲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临水照花,这四个字简直写活了张爱玲,她的孤傲冷艳,她的清幽自赏,她的妩媚动人,她的才华横溢……也唯有临水照花才能配得上这位用文字跳舞的奇女子,尽管这曼妙舞姿跳得过于高明,显得孤芳自赏、曲高和寡,但仍旧有人会懂得,会为她一段段“传奇”般的文字沉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