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据企业用人需求,优化大学生职业素质

2014-06-24刘雯玮

关键词:用人素质职业

刘雯玮

(东华大学 纺织学院,上海201620)

企业在选用大学毕业生时,通常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把职业素质作为用人选才的重要标准,倾向于选择既能满足用人岗位的基本要求又能服务于企业长远发展的具备优良职业素质的人才。因此,大学生是否具备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职业素质,直接关系到能否顺利就业,也关系到今后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影响到职业生涯发展。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要站在企业的角度,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和理念,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工作,由此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力和职业生涯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与发展的定向

(一)职业素质的内涵

所谓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习惯、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1]。

职业素质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专业性与通适性统一。职业素质的一部分构成要素是特定职业岗位的特殊要求(如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具有专业属性;另外一部分构成要素则是各种职业岗位的共同要求,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如责任心、合作精神等)。第二,外显性与内隐性统一。职业素质有些方面可以通过外显的形式(如学历、技能证书等)得以表征,而有些方面是内隐的只能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来(如职业态度、职业道德等)。第三,稳定性与发展性统一。一个人的职业素质在一定时期具有相对稳定性,但随着工作实践、自我修养和教育培养等深化,职业素质会不断提升,趋于优化。

(二)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多重意义

对于大学生而言,职业素质具有多重意义:其一,职业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要成为社会化的终身发展的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人”和能够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合格的“职业人”,就需要具备优良的综合素质,其中良好的职业素质不可或缺。其二,职业素质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敲门砖”。大学生要实现自我价值,就需要在毕业后以“职业人”的身份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那么就业是必由之路。除了自我创业,大学生入职就业首先要得到用人单位(企业)的认可和接纳。而出于增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企业往往会将职业素质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一项关于《企业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需求》的调查结果显示,有58.5%的企业提出了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明确要求,34.9%的企业提出了该方面的潜在要求[2]。因此,大学生只有具备与企业用人需求相匹配的职业素质,才能在职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受到企业青睐,也才有可能顺利地成功就业。其三,职业素质是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条件。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必定需要生产、技术、管理、销售等各方面人才的支撑[3],所以具备优良职业素质的大学生更有可能得到重用,获得较高层次的工作岗位,为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且,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人能够在市场经济中,主动寻求自己的最佳位置,在胜任岗位、绩效优异的情况下获得晋升的发展机会,有较好的生涯归宿。

基于对大学生职业素质多重意义的认识,高校应当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提高大学生就业力与职业生涯发展能力三方面来规划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工作,而不能过于“功利化”,仅仅着眼于提高就业率。从提高大学生就业力与职业生涯发展能力两方面考虑,高校应当在充分梳理、归纳和分析企业需求的基础上,明确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和发展的方向,进而反思和改进人才培养工作。

(三)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和发展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根据企业招聘岗位要求,对地处上海480家企业的990个校招岗位作了具体调研,调研企业以大中型规模的民营企业和外企为主,行业类型涉及生产制造业和服务业。经过统计与分析,可以把企业对大学生职业素质基本要求大致归纳为四个层次十六个要素(见表1)。

表1 企业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

第一层次是职业可为性素质,指能够满足岗位操作要求、正常开展岗位工作的基本职业素质,包括应知应会(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工作责任心。应知应会保证从职人员在岗位上“会做事”、“能做事”;工作责任心保证从职人员能够“认真做事”、“照章做事”。职业可为性素质满足企业用人的现实需要,因此是大学生入职的基本条件,也是企业在招聘中最先考量的职业素质。第二层次是职业稳定性素质,指能够持续保持职业热情和职业价值追求,避免出现工作倦怠或主动离开职业岗位的职业素质,基本包括职业兴趣、职业挫折承受力、职业价值认同等。企业为了稳定发展、优化发展和节省人力资本,讲究用人效率优先原则[4]。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一方面会淘汰不能胜任岗位要求的在职人员,另一方面又要求职工队伍相对稳定。所以企业更欢迎更看重具备职业稳定性素质的人才。而只有具备浓厚的职业兴趣、较强的职业挫折承受力和较高的职业价值认同,才能安心本职工作,与企业同舟共济。第三层次是职业成就性素质,指有助于从职人员在职业岗位上取得良好职业效能和显著职业成就的职业素质,主要包括职业态度、职业作风、职业习惯、职业道德、执行力、领导力等。在市场化体制下,企业需要确立共同愿景以增强内部凝聚力,同时要基于个人的职业成就提升企业整体绩效,以增强对外竞争力[5]。所以,职业成就性素养不仅关乎个人在企业的地位和作用,也成为企业用人的必然要求。第四层次是职业发展性素质,指有助于从职人员获得较快较好持续职业发展的职业素质,包括持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职业竞争力等。个人的职业发展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自我发展的需要,因而企业在用人过程中会创造培训、进修等机会,促进个人不断提升发展能力,个人则应当在服从企业发展核心目标的前提下,不断学习、努力创新、适应变化、勇于竞争。

大学生毕业后实现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都要以职业素质适应和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为条件。因此,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发展都要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其中特别要注重上述四个层次十六个要素的基本要求。虽然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但是高校的职业素质培养工作是“基础工程”,其成效决定和制约着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基础水平和未来自我修养的取向,尤其应当依据企业需求,反思和改进实际工作。

二、反思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工作的不足

(一)内容上缺乏合理设计

根据“素质冰山”理论,可以把大学生职业素质看成是一座冰山[6]。水面上外显部分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显性职业素质,水面下隐藏部分是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价值等隐性职业素质,这两部分不可或缺,共同构成完备的职业素质。可是,以往高校的职业素质培养工作在内容设计上,缺乏综合性、系统性考虑,更没有充分顾及企业的用人需求,往往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而偏重于某些显性的专项素质培养。如:开设职业生涯课程,向大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相应的职业能力与应聘技巧培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大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学生实习、挂职锻炼和生产实践等活动。这些做法固然重要,但具体内容基本局限于某种专项素质,显然有失偏颇,不利于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养成。

(二)形式上缺乏灵活多样性

虽然,对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工作已被普遍地纳入高校教育系统,但在具体实施中,形式比较单一,更多采用课堂传授的方法,缺乏灵活多样性。如此,不仅不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大学生加强职业素质修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不利于产生良好的效果。职业素质是一个逐步养成的过程,需要大学生不断提高认知水平,更需要在实践中经受磨练和加强自我修养。因此,高校职业素质培养工作应当由课堂教育向更多样的途径延伸和拓展,要渗透到日常的教学环节和思想教育活动中,采取学生欢迎的丰富多彩的形式与方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专业老师和辅导员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和隐性教育的作用,也才有可能更快更全面地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水平。

(三)力量上缺乏整合协同

大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是内外两股合力作用下形成的,一方面主体通过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提高职业素质修养;另一方面学校以多种形式为大学生提供专业教育、思想教育和日常教育,使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不断地学习、锻炼和实践。然而,从高校职业素质培养工作的总体来看,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和有效组织,各方面力量不明确各自的职能和工作要求,导致有些方面存在重复,有些方面存在缺位,而且各方面工作对职业素质的理解主观臆断多,客观把握少,又不够注重大学生职业素质的自我修养,使得职业素质培养力量整合协同不够,不能形成有效的工作合力。

三、优化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工作的思路

(一)明确目标,加强规划

职业素质教育不是孤立的,需要有良好的环境和其他多方教育的支持,所以要作为系统工程渗透到高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之中。鉴于此,高校应该把握职业素质教育的客观规律,紧紧围绕“四个层次十六个职业素质要素”的企业需求,对职业素质培养工作进行整体规划,把职业素质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工作中。要明确培养目标,突出职业素质培养在内容上的连贯性和一致性,从课程设置到教学内容、从课堂教学到实践环节、从专业技能训练到人文素质培养、从专业思想教育到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进行统一部署,制定具体办法,形成“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工作条例”,以此强化职业素质培养工作的整体性、协同性和有效性。

(二)落实到位,各司其职

高校各相关部门应当根据学校职业素质培养工作的整体规划和部署,明确各自工作职责和要求,有所侧重地落实到位,各司其职。比如,在专业教学中以加强职业可为性素质培养为目标,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加大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力度,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实践能力;在思想教育过程中渗透职业素质提升内容,重点是职业道德、职业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素质意识;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创造学生综合能力锻炼的载体和平台,融入企业管理的理念,开展与企业核心理念“价值观、团队精神、诚信意识”相关的学生活动。学生也应根据个人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设计自己的职业发展,调动学习积极性,加强实践锻炼,有意识、有目的地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

(三)广开渠道,丰富形式

一方面,高校应当充分借助社会力量,与业内优秀企业合作建立社会实践基地,让大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到企业实习,到社会磨练,帮助学生深刻认识企业用人需求,全面了解自己的特长、能力、职业倾向及适应性,从而对自己作出科学、正确的自我评价。这有利于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能够根据就业形势和自身条件进行全面权衡,在科学的职业理想指导下树立正确的就业和创业观念,形成正确的职业态度;在具体的岗位中践行企业理念,快速适应企业的实际需求,从而有效地提高走入社会后第一次就业的合适度。

另一方面,高校应当将涉及到各种组织管理技能的企业培训理论和模式引入到职业素质教育中,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比如,运用学习型组织理论,通过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和系统思考五项基本修炼,激发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加强学生对企业核心理念的了解,促使学生不断加强自我修炼。再比如,运用模拟训练方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专业特点及市场需求,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步养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提高职业素养水平,为终身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四)注重反馈,科学评估

为了促进高校职业素质培养工作朝着适应企业用人需求的方向可持续优化发展,需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对毕业生进行跟踪研究,通过掌握分析企业对毕业生就职状况的评价反馈,以及毕业生自我职业化评价,了解大学生职业素质与企业用人需求的匹配程度,从而判断学校职业素质培养的成效,找出培养工作的不足,为调整完善培养工作整体规划建立客观依据。二是在加强职业素质培养工作过程督导的基础上,把相关部门的专项工作绩效纳入部门工作评估考核体系中,建立必要的评估考核机制。此项内容考核要依据学校的整体部署要求,制定合理适当的权重,形成明确的工作导向,促使各方力量围绕职业素质培养目标,各司其职,协同配合,从而全面实现学校职业素质培养工作的整体规划。

[1]黄炜.大学生职业发展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喻名峰,陈成文,李恒全.回顾与前瞻: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十年(2001—2011)[J].高等教育研究,2012,(2):79-85.

[3]姚裕群,刘家珉.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4]田永坡.人力资本一般性和专有性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05-110.

[5]朱慧.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谈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3,(4):68-69.

[6]李科利.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及其应对策略[J].中国电力教育,2009,(22):170-172.

猜你喜欢

用人素质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尺偏难以选准人——把准“用人卡尺”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职业写作
燕昭王的用人智慧
我爱的职业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用人还需讲原则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