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沉没政绩工程”的教训
2014-06-24范嘉树
文_范嘉树
勿忘“沉没政绩工程”的教训
文_范嘉树
把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部署落到实处,这是中央的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广大民众对包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打破GDP崇拜等在内的一揽子改革寄予了更多期待。中央明确提出,不以GDP论英雄。然而,一些地方政府依然没有摆脱对GDP的依恋,口头表态“不再唯GDP是从”,一到本地区,还是爱说“发展不足是最大问题”,一到具体工作,还是老想着上项目、抓投资。
事实上,前一段时期唯GDP政绩至上,不顾经济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一味大拆大建搞开发堆积政绩的某些后遗症已经显露出来了:有的投入数亿巨资建成的市民广场在短短几年便付之一拆,更有的重点工程建成后压根就没投入使用。建设规模和豪华程度让许多大城市都羡慕的青州客运站就是一个典型:停车场空无一车,售票大厅大门紧锁,一天只能卖出400元左右的车票,巨大停车场无一辆大巴,豪华售票厅没一名旅客。这般景象可着实有点“凄凉”。
据当地交通局一位领导介绍,青州客运站2009年开始修建,到现在还没有建完,是当年的重点工程,当时是作为展示青州的窗口才急忙把房屋建起来的。然而,相关部门却似乎都得了健忘症,对报批手续、规划建设、占地面积、资金投入、经营运转等情况“一问三不知”,难怪当地老百姓也渐渐忘记了有这么一个距离城区10多公里、出行相当费周折的豪华车站。
完全出于形象、政绩考虑,但求其有,一味追求豪华气派,不求实用、便民,更不管投入产出,造就了门可罗雀的青州客运站。无独有偶,此前有媒体报道说,耗资2800万元建起的广东揭阳“歧山车站”,荒废达8年之久才被“发现”,其内杂草丛生,建筑设施破旧,仅仅是竣工初期热热闹闹地搞了个象征性的发车仪式,后来就一直没有投入使用过,而长期被闲置的原因与青州客运站大同小异——“位置过于偏僻”。“留守经理”的说法则更加耐人寻味:“负责领导更换频繁,时间拖得太久,大家都把这里忘了。”
人们不禁要问,轰轰烈烈的“重点工程”,可谓政绩“大手笔”,又怎么能说忘就忘、想忘就忘呢?也许是在自己的任上政绩已经兑现,塑造形象、打通仕途的目的已经达到,至于工程能否发挥实效,就无心再去管它了;抑或是继任者觉得不能给自己带来政绩,新官懒得去理旧账,而一门心思谋划给自己创造现实和潜在利益的新项目。不然,何以忍心让偌大的社会资源如此闲置、荒废?急功近利、唯GDP论、政绩至上的从政思维暴露无遗。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类似被遗忘的工程似乎远非个别,最近又有媒体披露,南京凯旋路500米汽车隧道,贯通8年之久一直未开通,甚至已经有人在隧道里面安家落户。要不是附近居民反映,大家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么个隧道;而涉及的街道、道路、交警等各部门也纷纷表示不知情,同样是个被遗忘的典型例证。一个个曾经风光一时的“重点工程”“民生工程”何以落得如此潦倒境地?各地还有多少类似的“政绩工程”被淹没在喧嚣的开发建设热潮里?它们被遗忘的背后是不是藏着什么难言之隐呢?
说到底,还是因为某些官员眼里只有GDP,把GDP增长看作政绩的主要标志,而为了政绩,他们不惜动用一切资源,不惜浪费一切资源。由此看来,很有必要动员各职能部门、媒体舆论、社会大众等各方面的力量,打捞那些被遗忘的“政绩工程”,一方面是为了避免某些公共资源长期闲置造成巨大浪费,另一方面,还必须对这些“失宠”的工程进行认真解剖,找出其“被遗忘”的原因,看看有没有人为的因素,看看是不是有一些部门、一些人该负责任,依纪依法予以严肃追究;更重要的是,通过完善决策机制,强化决策责任,改进考评办法,严格责任追究机制,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折不扣地落实到行动中,迫使官员们能够时常惦记,而不能有上马无跟踪、有建设无监管、有投入无应用,让它们轻易地被口号声、赞誉声和炫目的政绩数字和光环淹没,从而杜绝更多的政绩工程“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