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音乐家刘天华对民族音乐的贡献

2014-06-23孙涛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二胡曲刘天华国乐

孙涛

刘天华先生1895年生于江苏省江阴县,1932年在收集民间音乐时染上猩红热而病逝。他在少年时代就广泛接触民间音乐,并掌握了一些技能,1910年上中学时开始学习军号,1912年考入上海开明剧社,得以更广泛地学习西洋乐器。之后又向著名的民间音乐家周少梅、沈肇洲学习二胡和琵琶,同时也向众多的民间艺人、和尚、道士等求教,还跟随俄籍教授托诺夫及欧罗伯学习小提琴,同北京燕京大学音乐系主任范天祥一起学习西洋音乐理论、和声及作曲技法。在学习中,决定选择音乐为自己的终身职业,立志“改进国乐”。

刘天华先生对“改进国乐”作出的贡献,可归结为四个方面:

一、倡导音乐的普及教育

十九世纪末,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提出了学校设立音乐课的主张,以及后来蔡元培先生提出的“美育”思想,得到社会的拥护,随即产生了“学堂乐歌”,教育机构采用的教学模式是西方的模式,对象以学生、文人、上层人士为主,有“贵族式”的格调。此时,刘天华先生便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一国的音乐教育并非造就几个专门的音乐人才去当教员,去做高等吹鼓手,乃是人人必备的一种养生之具……,要把音乐普及到一般民众……。”(注:引自《向本社执行委员会提出举办夏令音乐学校的意见》(刘天华),载国乐改进社的《音乐杂志》第一卷第二期,1928年2月。)深刻地指出了当时音乐教育的局限性,并提倡把音乐普及到社会各阶层。

二、热心拯救民间音乐

我国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封建统治时期,民间音乐从来不受重视,很多优秀民间音乐渐渐失传。刘天华先生力图改变民乐的地位,并首先从学习、传播入手,他指出:“习乐之法有三,曰耳听,曰目视,曰言传。三者虽相辅而行,不可缺一,然难记易忘为耳听之弊,模棱失真为言传之弊,惟目视最为真切。故欧西作曲家,咿唔斗室,一纸谱成,各国乐坛便可发其妙响”(注:引自《梅兰芳歌曲谱·序》(刘天华)。)他在传统工尺谱的基础上加注一些辅助符号,在左边加上近似简谱减时线的直线等等,并向我国民间音乐界大力推广线谱记谱法。他在《音乐杂志》上发表的音乐作品,采用工尺谱与五线谱相对照的形式,此举对推动音乐的普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积极改进民族乐器

二胡产生于北方少数民族,流传到中原后,其技法一直没有大的发展,还被许多人认为不足以登大雅之堂。刘天华先生开始学习二胡时就遭到父亲的严厉斥责,在后来的学习中,其妻子一开始也不理解。可刘天华先生认为二胡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挖掘的潜力,他冲破封建的传统意识,坚持不懈地学习,并多方请教,技艺不断长进。1922年,刘天华先生先后被聘为北大音乐传习所琵琶导师,北平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及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国乐及小提琴教师。由于他教学突出,很快被提升为教授,声誉和地位得以大大提高,他趁机创立专业二胡学科,将流行于民间的这一民族乐器引进了高等学府,使其走上了专业化的道路。同时刘天华先生结合教学经验,借鉴钢琴和小提琴的技巧,创作了四十七首二胡练习曲和十五首琵琶练习曲,初步奠定了这两件乐器的教学方式,培养了一批富有才干的演奏家。

四、创造性的作品创作

刘天华先生的创作始于1915年,当时他处于丧父、失业、不得志及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之中,每天拉奏二胡,渐渐产生了《病中吟》的音调。在后来的艺术道路中,经过广泛地学习和探索,得出了“国乐之今日,有如沙里面藏着的金,必须淘炼出来,才能有用”和“一国的文化,断然不是抄袭些别人的皮毛就可以算数的,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中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的认识。(注:引自《国乐改进社缘起》(刘天华),载《新乐潮》第一卷第一期,1927年6月。)他冲破传统的束缚,吸取外来技法进行民族器乐的作品创作,成为我国音乐史上第一个把西洋技法应用于民族器乐创作的人。刘天华先生一生共创作了十首二胡曲,三首琵琶曲,一首丝竹合奏曲,还有一些整理的传统乐曲和根据民间小曲改编的独奏曲。

他的作品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类:(1)对现实不满而产生的苦闷、彷徨及对理想的追求。如二胡曲《病中吟》《苦闷之讴》《悲歌》和琵琶曲《虚籁》;(2)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如二胡曲《良宵》《空山鸟语》《月夜》《闲居吟》和琵琶曲《歌舞引》;(3)对前途充满希望和信心。如二胡曲《光明行》和琵琶曲《改进操》等;(4)对理想得不到实现的忧虑与痛苦。如二胡曲《独弦操》等。

这些作品的内容不仅表现了刘天华先生丰富的内心世界,也反映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思想情绪,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心声。其作品的创作技法运用了我国民间常见的核心音调的重复变奏法、自由延伸、模拟等手法,采用以凡代宫、变宫为角的调性游移对比,乐句结构多采用起、承、转、合及合头、合尾等形式。同时巧妙地吸收了西洋技法中的三部曲式、变奏曲式、前奏曲式、进行曲式等结构形式以及移调、转调、离调及各种音程的跳进、大三和弦分解等乐曲发展手法,3/8、12/8节拍的应用等等。

我们要大力弘扬刘天华先生的精神,刘天华先生毕生致力于民族音乐的探索与发展。他开创了全新的创作形式,创作了极具说服力的作品,向世人证明了我国悠久的音乐文化是其他任何形式无法替代的,这既是对“全盘西化论”的有力回击,也给死守陈规的“国粹主义”者以深刻的教育。

我们传统的音乐作品真实地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色彩、社会风貌以及音乐特点,应该得到完整的继承和保存,但它只有发展才会光大,也只有在发展中才能得到更好的继承和保存。如果总是强调传统而拒绝新的内容,也无从谈论发展。我国有着悠久的文明史,音乐文化博大精深,历史上还出现过许多外来音乐形式被我们的音乐文化所吸收融合的事实,这也是我们民族文化气魄宏大的体现。然而,到十九世纪后期,我们的音乐文化暴露出了一些弱点,并受到了西方音乐的挑战,尽管它也并非弱不禁风,但确实有被击败乃至同化的危险。正是刘天华先生的创新形式,使我们民族音乐的民族性得以巩固,后来者在其精神的鼓舞下,通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使中国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文化领域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当然,后来也有人对刘天华先生的功绩提出质疑,说是“中国就因为有了刘天华,导致我国现在的民族器乐洋不洋、中不中的”,这其实是一种复古思想的再现。

【作者单位: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二胡曲刘天华国乐
江苏常州市歌舞剧院—国乐现场《听见·大运河》
诗韵二胡,国乐传承
刘天华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思考
中国近代报刊中刘天华音乐史料钩沉
我躲进二胡曲里纳凉
论二胡右手运弓技术在现代二胡曲中的运用
浅谈高职高专音乐赏析课程教学设计的改革——以二胡曲《二泉映月》赏析为例
国乐改进
On Musical Forms —— One of Presentation of the Social Ide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