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敦煌飞天图像的演化

2014-06-23付寒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飞天莫高窟敦煌

付寒

摘要:

飞天是敦煌艺术的标志,莫高窟的名片。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的艺术。敦煌飞天的风格特征是不长翅膀,不生羽毛,借助云彩而不依靠云彩,而是凭借飘逸的衣裙,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千姿百态,千变万化,这是在本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可对未来飞天艺术的成就,发展创作出来的敦煌飞天形象。

关键词:飞天;艺术;敦煌;莫高窟

飞天的原型,是佛教天国里护法诸天神中“天龙八部”中的两个小小的护法神——乾闼婆和紧那罗。她们的地位远谈不上显赫,甚至可以说是十分卑微的。在绚丽恢弘的佛教艺术殿堂里,无论是在石窟还是在寺庙,无论是笔画还是雕塑,飞天也都仅仅是一个配角。她们或出现在佛陀的背光中,或飞翔在经变故事画的上方,或旋绕于窟顶凿井四周,起着烘托气氛的作用,甚至只是作为一种装饰。但是,飞天这一艺术形象所具有的艺术魅力和所包含的审美意蕴,却使她们在中国佛教艺术史和整个中国艺术史上,占有极其特殊的,无可取代的地位。

一、飞天的由来

飞天是佛教艺术中一个独特的艺术形象,也是最富有韵味的人物装饰形象。通常指佛教诸天,飞天它是乾闼婆和紧那罗的复合体。乾闼婆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译,被意为天歌神。紧那罗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译,被意为天乐神。相传乾闼婆与紧那罗原来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他们一个善歌,一个善舞,形影不离是一对恩爱夫妻。后被佛教吸收成为天龙八部的两位天神。最初乾闼婆和紧那罗在佛教天龙八部众神中的智能是有区别的。乾闼婆的任务是在佛教净土世界里散发香气,为佛献花,栖身于花丛,飞翔在天宫。紧那罗的任务则是在佛国净土世界里为佛陀、菩萨、众神、天人奏乐歌舞,但是却不能飞翔在天空中。后来,乾闼婆和紧那罗相结合,男女不分,职能也不分,合成一体,化为后世否决艺术中的飞天了。

二、敦煌飞天的风格特征

敦煌飞天的风格特征是他不长翅膀,但是比长了翅膀还灵动。它也不长羽毛,它借助云彩,但是却不依靠云彩,它主要凭借它那飘逸的衣裙,和那飞舞的彩带凌空飞翔,千姿百态,变化万千的。这是在本民族的基础上,吸引和容纳外来的艺术,发展创造出现的飞天,同时这也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三、敦煌飞天不同时期的图象变化

敦煌位于甘肃省西部,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古代是为了贯通中西的丝绸之路的咽喉重镇,敦煌石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被称为“世界艺术史上伟大的奇迹”。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东千佛洞和榆林佛洞等,在敦煌艺术中,飞天艺术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莫高窟现存的492个洞窟中,约270余个洞窟出现各种类型的飞天艺术形象,总共达到4500余身。是中国所有佛教石窟寺庙中,保存飞天艺术形象最多,也是最完整的石窟群。如今,飞天已经成为了敦煌艺术的一个象征。

(一)雏形期

在北凉、北魏、西魏、北周时期被称为西域式飞天和中原式飞天并存与融合雏形期。因为当时社会动乱民生困苦,所以早期的飞天显得比较沉重。从北凉到北魏大约是170余年,这个时期是引进兴起时期。这个时期的飞天深深受到了印度和西域飞天的影响,大体上是西域式飞天。这一个时期两个朝代的飞天也略有不同。北凉时期敦煌的飞天,风格稚拙质朴,笔触粗矿奔放,具有浓厚的印度画风。这个时期飞天的脸型是椭圆,直鼻大眼、大嘴、大耳、头发束圆髻,或者戴着花蔓,或者戴着印度式三珠宝冠,头有顶光。飞天的身材粗短、上身呈半裸、腰裹长裙,肩披大巾。由于晕染技法变色,成为白鼻梁,白眼珠,与西域龟兹等石窟中飞天在造型、面容、姿态色彩、绘画技术上都十分相似、面容、姿态色彩、绘画技术上都十分相似。由于莫高窟初建的时候,敦煌地区的画师画工还不熟悉佛教题材以及外来艺术这个时期一直处于摹仿阶段。所以大胆着色,显得比较粗矿。北魏时期的敦煌石窟,这一个时期的飞天它虽然还保留着西域飞天的特点,但是已经开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逐步的与中原文化的特征越来越浓厚,体现了中原与西域两种风格的融合。飞天的脸型已经有北凉时期的椭圆变为长条但丰满,眉平眼秀,鼻丰嘴小,五官匀称协调。飞天的身材开始变得修长,飞天的姿态,也变的丰富起来。有的对面互相私语,有的横游天空,有的合手下飞,飞天的身边时有满天飘落的香花。

从西魏到隋代的80余年里。此时的敦煌飞天,外传佛教天人与道教羽人,西域飞天与中原飞天的融合,创新变化的阶段,形成了中西合璧的飞天。莫高窟西魏时期的飞天,所画的位置,大体上与北魏时期相同,只是西魏时期出现了两种不同风格特点的飞天,一种是西域式飞天,一种是中原飞天。西域式飞天继承了北魏飞天的造型和绘画风格。其中最大的变化是,作为香音神的乾闼婆和作为歌舞神的紧那罗两位天神合为一体,撑了后来的飞天。中原飞天是东阳王元荣出任瓜洲荆史期间,他从洛阳带来的中原艺术画风格在莫高窟是创新的一种飞天,这不仅使敦煌石窟的绘画风格具有了“秀骨清像”的特点,这种飞天是中国道教飞仙失去了翅膀,裸露上体,脖饰项链,腰系长裙,肩披彩带,印度的佛教失去了头上的圆光和印度宝冠,束起了发髻,带上了道冠。其中代表作分为两种画法,一部分为中原式飞天,一部分为西域式飞天。

隋代是敦煌石窟艺术中出现飞天数量最多的一个时代。这个时代的飞天,正处在融合、探索、创新时期。主要表现在脸型不一,有清秀型的,也有丰圆型的,但是大部分身材修长,人体的比例也适当,腰肢柔软,要饰也不同,有上身半裸的,有穿短衫长袍的,飞天的飞行姿态也不相同,有上面飞的,有下面飞的,逆风飞的,顺风飞的,但是飞行的姿态已经不再呈现“U”字型,而是更加灵活轻盈,样式多样,不拘一格,它是把中国南北朝艺术与西域艺术,经过融合,创新,而形成的统一的时代风格,这个时期的飞天,从画面上来看,构图巧妙,色彩很明快,动感很强烈,用笔很流畅。他继承了早期的风格而显得更加清新圆润,生动活泼。

(二)成熟期

到了唐代敦煌飞天发张到了全盛时期,达到了艺术的顶峰。从造型上来看,敦煌早起的飞天形象有较多夸张和想象的成份,经过隋代不断的探索,到了唐朝总结了前代艺术的创新经验,从北凉时期到隋代,在经过了300余年的发展历程,在本民族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吸收,融合印度和西域飞天艺术营养,终于在唐代完成了中国化飞天的过程,窟内四壁几乎都被各种大型经变画所占据,数量更多的飞天出现在这些经变画的上方天空中,散花、奏乐、歌舞,烘托出佛国天堂的自由欢乐,她们有的脚踩彩云,徐徐降落,有的捧鲜花直冲云霄。唐代敦煌石窟的民间画匠,以他们奇特的想象力,创造了许多和以往各个时期从来没有出现的神态各异,独具特色的飞天艺术形象。其中有双飞天,一字飞天,六手飞天,环绕飞天,跳水飞天,捂耳飞天和上行飞天等。在这些民间画匠的笔下,飞天变化无穷的飞动之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敦煌石窟的飞天艺术也因此被推向巅峰。例如:第57窟,开凿与初唐,是莫高窟典型的洞窟之一。窟内南壁说法图上方,绘有“一字飞天”。她两臂平展,呈“一”字型,左手拈花,右手伸开,上身赤裸,长裙展开,臂间彩带飘飞自如,从上面翩然飞落,形成了强烈的动感,是风姿独特的飞天,在绘画风格上,显示出隋代“细密精致而华丽”的与盛唐“富丽灿烂”转变的特点。

(三)衰退期

从五代至元代的四百余年间,敦煌石窟艺术虽然继承了唐代余音,在艺术的技巧上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风采神韵上已不如往年,而是逐步走向公式化,再也没有隋代的创新多变和唐代的进取奋发。元代以后,由于明代的封关,敦煌被置于关外,敦煌石窟艺术发展也被告知终结。五代和宋代时期,敦煌莫高窟中的飞天数量开始下降,优美的飞天形象为数也不多了。相对于莫高窟来说,榆林窟在五代和宋代初期,却留下了一些上乘之作,这是因为河西归义军曹义金祖孙三代在这一时期统治瓜沙两州达128年之久。求得了敦煌地区暂时的安定,从而设置画院。并特别重视和大力开凿发展榆林窟。在五代和宋代两朝,一共新建榆林石窟20个,创作壁画近3000平方米,其中第16,19,33,34,36,38窟,都有一些堪称精美的飞天形象,西夏时期的敦煌石窟的飞天,一部分沿续宋代风格,另一部分具有西夏时期的独特风格,西夏飞天大多脸型条长,直鼻斜眼,头饰珠翠,世俗性较浓,并且舞带较短,飞动感已明显不如前朝,元代以降,敦煌石窟的地位已今非昔比了,新建的洞窟莫高窟仅为10个,榆林窟更少,只有6个,飞天艺术的发展,也由此进入尾声。元代流行密宗,分藏窟和汉窟,从汉地传来的密宗教派的壁画在这一时期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也有一些飞天形象出现,各画有一身散花童子飞天,他们完全是西夏党项族男童的打扮,一手持莲花,一手托花盘,一腿弯曲,一腿上扬,由下而上飞行,尽管他们的背上有彩带飘扬,腰下有彩云托举,却以及明显没有了唐代飞天的轻盈飘逸的动感和婀娜多姿的神韵。只是从他们的面容和发式和服饰上所表现出的西夏社会风俗和艺术特色,则别有一番情致。

四、结语

从艺术形象来讲,敦煌飞天台它不仅是一种文化艺术的形象,而是很多种文化的结合体,飞天的故乡虽然在印度,但是敦煌飞天却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共同创造的,通过长时间的交流,融合一体的结果,具有强烈的中国文化特色,敦煌飞天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家最天才的创作之一,也是世界美术史上的一个奇迹。

【参考文献】

[1]敦煌研究.讲解莫高窟[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

[2]赵声良.灿烂佛宫[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

[3]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美术史图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邱振亮.中国美术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

[5]何奇,晓军.敦煌莫高窟及周边石窟[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6]马德.敦煌石窟知识辞典[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7]徐华铛.佛像艺术造型[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

[8]刘诗平,孟宪实.敦煌百年[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9]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0]赵声亮,张艳梅.莫高窟[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5

【作者单位:邵阳学院艺术设计系】

猜你喜欢

飞天莫高窟敦煌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亮丽的敦煌
绝世敦煌
飞天探月,永不止步
飞天之路
莫高窟,走过千年
莫高窟第245窟主尊定名考
莫高窟第445窟的造像组合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