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苏州”重点推进项目的建设成效、共性问题及对策建议
2014-06-23张梅燕
张梅燕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09)
【区域经济】
“智慧苏州”重点推进项目的建设成效、共性问题及对策建议
张梅燕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09)
在“智慧苏州”规划的整体框架下,苏州市政府决定按年度、分阶段推进一批重点建设项目,2012年推出了18个重点建设项目,2013年推出了23个重点建设项目。这些项目在民生及社会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协作与资源共享、城市精细管理和安全宜居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也存在资金参与度不高、数据及资源共享缺乏标准、协调对接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及下一步“智慧苏州”重点项目的推进工作,提出制定可衡量、可操作、导向性强的指标评估体系,加强宣传培训及应用推广力度,多渠道、市场化筹集建设资金等措施建议。
“智慧苏州”;重点项目;建设成效
2011年12月,根据《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在充分结合苏州实际,延续、借鉴“十一五”“数字苏州”建设的基础上,苏州市政府制定了《“智慧苏州”规划》,确定了实现由“数字苏州”到“智慧苏州”跨越的“369计划”。为更好地落实《“智慧苏州”规划》三大任务、六大平台和九大工程①三大任务:1.“智慧苏州”信息基础设施建设2.“智慧苏州”应用推广3.“智慧苏州”产业培育。六大平台:1.苏州市地理信息共享平台2.苏州市综合信息共享平台3.苏州市综合决策支持平台4.苏州市政设施管理智能化平台5.苏州市智慧大交通综合服务平台6.苏州市城市应急综合智慧服务平台。九大工程:1.智慧民生工程2.智慧卫生工程3.智慧交通工程4.智慧教育工程5.智慧城管工程6.智慧平安工程7.智慧旅游工程8.智慧农业工程9.智能电网工程。,苏州市政府决定按年度、分阶段推进一批“智慧苏州”重点建设项目。
一、2012年、2013年度“智慧苏州”的重点推进项目
2012年苏州市共推出18个重点建设项目,项目涵盖民生服务、卫生、交通、教育、农业城市管理、平安、旅游和电力等主要方面。2013年在进一步推进2012年有关项目建设的基础上,苏州市又推出了有关公共信用、城乡服务、水利水务、手机终端应用、无线局域网、信贷、农贸市场建设的一批新项目,共23个,项目涵盖范围扩展至信用、水利和金融领域(具体见表1)。
二、“智慧苏州”重点推进项目的建设成效
1.聚焦民生及社会服务
截至目前,“智慧苏州”重点推进项目中,直接涉及民生和社会服务的项目接近1/2、与民生相关的项目接近2/3。其中与民生服务类直接相关的项目:苏州市“社会保障·市民卡”项目、苏州市家庭信息化项目、吴中相城与市区并轨、智慧出行、感知健康、民政公共服务云视频平台、重要民生商品价格平台、人口公众信息平台、数字生活综合地理服务平台、“无线苏州”城市信息手机终端应用集成平台、“感知中国”应用中心—苏州项目示范应用等;与政府服务直接相关的项目:苏州市电子政务数据中心、城市应急指挥中心、数字城管三期、现代农业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智慧校园、机动车排气监管系统、智慧旅游、智慧街区、智能电网、苏州市公共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和服务平台、苏州市城乡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平台等,其中很多项目也和民生服务有关。
这些项目整合了政府和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资源,推动相关政府部门进一步转变职能,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市民的生活质量。项目建成后,在市民出行、医疗、缴费、旅游、手机上网等相关领域内,初步为市民主动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甚至个性化的优质服务,惠及苏州全市数百万市民,促进政府及社会管理服务方式改变和智慧化。
以重大项目为例,苏州市市民卡项目列入2012年度苏州市政府实事工程,项目涵盖政府及行业部门管理、社会公共服务、金融服务等建设内容,广泛应用于市民办理社会事务、享受公共服务及小额消费支付等领域,也可作为电子身份标识,广大市民只需一张市民卡即可享受就医、消费、娱乐、交通等服务,目前全市发卡量已达到230万张。苏州市家庭信息化(云媒体电视)建设项目纳入苏州市2012年和2013年度全社会重点项目,该项目2012年12月正式启动上线,2013年6月高清互动用户就达30多万户,项目通过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对接,完成了文化苏州、苏州人社、价格800、人口之窗、交警直通车、生态农业及智慧社区等政务民生栏目的建设。在电视上即可完成水、电、气、视、讯等的查询及缴费功能,实现便民支付及便民服务的全面覆盖。苏州市公共信用基础数据库和服务平台系统,包含前置交换系统、业务管理系统、数据处理系统三大后台处理系统以及“诚信苏州”网,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对全市政府部门、企业以及个人信用信息的归集、整合应用,发挥信用信息对失信行为的监督和约束,营造守信、互信的社会经济环境,截至2013年底,该项目已基本完成了数据归集工作。
表1 2012年和2013年度“智慧苏州”重点推进项目名单
2.促进苏州产业转型升级
“智慧苏州”重点推进项目的行业涵盖交通旅游、现代农业、水利水务、智能电网、社会诚信、人口计生、卫生教育、金融信贷、社保民政、环保城管等众多领域,涉及许多新兴产业与服务业。以市民卡为例,项目涉及系统集成、硬件设备、自助终端、卡片芯片和机具等硬件系统;卡管理模块、联机账户及小额电子钱包、市民信息管理系统等软件系统;同时也涉及相关的市民卡服务大厅管理、二级市民卡客服网点管理、综合服务网站及呼叫中心服务,吸引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再如“智慧出行”项目,是基于“云计算+智能终端”的系统架构,由物联网云计算服务平台、web端、手机端和智慧行·车载终端组成,涉及RFID技术及其生产工艺材料、传感器技术、采集技术等多项现代化技术与材料,光采集技术就需接入摄像头、各种传感器、包括RFID的多种设备。这些重点推进项目的建设将进一步促进相关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加快苏州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性转变。
3.实现协作与资源共享
“智慧苏州”重点推进项目中,很多项目需要共享和交换相关的数据及信息资源。其中不仅有涉及部门或行业内部与下属单位、企业的协作与资源共享的项目,如苏州市农业委员会的现代农业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计划实现农委二十多个相关单位的信息化系统共建共用,整合共享苏州农业信息资源,构建统一的现代农业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为农委、农业企业、产业基地、农民、市民等提供管理与服务的支持,推进农委系统各单位以现代化手段提高自身的业务管理水平及对公众服务的能力;还有大量涉及跨部门协作与数据共享的项目,如苏州市“感知价格”重要民生商品价格信息服务平台,集合了民生价格通、医药价格通、农品价格通、资源价格通、集团价格通等五个网络平台,没有协作和信息资源共享就不可能实施并投入使用;苏州市电子政务数据中心规划建设“机房大集中、应用大整合、数据大共享、管理大统一”也充分体现了避免重复投资、协作服务、集约资源、整合共享的核心理念。
4.推动城市精细管理和安全宜居
“机动车排气监管系统”、“数字城管”及“城市应急指挥中心”等项目,以促进苏州城市空气净化,建立城市管理的实时长效机制,提升处理犯罪、抗灾抢险、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等苏州市社会安全综合治理保障能力,整合资源、平战结合,切实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经济建设、服务民生,使广大市民进一步认同苏州的城市安全感,促进政府管理更高效、环境更宜居、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以“数字城管”为例,该项目获得了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颁发的“中国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项目”金奖。项目涉及城市市容环境管理的七大类部件(包括公用设施、道路交通设施、市容环境、园林绿化、房屋建筑、其他设施、扩展部件等)和六大类事件(市容环境、宣传广告、施工管理、突发事件、街面秩序、扩展事件等)。现在已入库的部件数据达100多万条,涉及公安、住建、园林绿化、供电、水务等部门。2011年至2013年9月底,“数字城管”监督指挥综合协同平台已办理工单50092件,办结48799件,办结率达97.4%,较好地发挥了“数字城管”平台监督、指挥、协调城市管理的作用。“数字城管”三期项目完成之后将实现“数字城管”与12345便民服务热线及外围区的系统对接,实行整体联动、综合提升。
三、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解决建议
1.资金投入问题
“智慧苏州”重点推进的多数项目资金以财政投入为主,社会资金参与度不高、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建议建立“智慧苏州”建设专项资金预算落实制度,加大财政投入。市级财政和各区(县市)每年安排建设专项扶持资金,明确重点项目具体的扶持方案。在政府引导和应用示范下,市场化筹措项目建设资金,动员各种社会力量投入“智慧苏州”建设。
2.数据及资源共享问题
“智慧苏州”重点推进项目有很多需要共享交换相关部门的数据与信息资源。如“智慧街区”项目需要共享市民卡、出行票务查询和其他公共服务(公交、轻轨、公共自行车)的信息;智慧出行系统需要与城管部门共享停车场空位信息,与公安交通部门共享道路畅通情况数据;众多涉及地理信息系统的部门需要共享苏州市基础地理信息,即基于苏州市“一张图”的基础上开发相关的应用与服务等;苏州市公共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和服务平台涉及公安、司法、工商、安监、城管等20多个职能部门的信息共享,执法部门的信息就此汇集于一个平台,并且和各街道综治中心需互联互通。
建议在规划的整体框架下,进一步推动加强苏州市级共享协作平台的开发建设,制定相关的数据共享和交换标准,从各部门及行业数据中交换共享必要的数据资源,实现一数一源,一源多用,体现《“智慧苏州”规划》整合共享的核心理念。
3.协调对接问题
苏州市家庭信息化项目、“智能电网”工程、苏州市水利水务综合服务基础平台及应用系统、“感知价格”重要民生商品价格信息服务平台、数字生活综合地理服务平台、现代农业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智慧旅游”及其应用建设、苏州市公共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和服务平台、“无线苏州”城市信息手机终端应用集成平台等项目,在业务与管理上都需要将进行协调。如苏州市家庭信息化项目需要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物价局、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市公安局、市农业委员会等部门对接协调业务管理及信息服务相关问题,智慧社区“智能电网”工程需要与电信、移动、联通等运营商协调多网融合的问题等。这些问题不及时解决好,就会延迟项目建设进度,影响项目建设质量。
建议在今后的建设中,形成专题协调会议机制,提前按规划召开政府各部门及相关领域的专题会议。例如:召开与公安、民政、计生、社保、医疗等相关的社区服务专题会议;与环保、水利、城管、旅游、农业等相关的环境信息专题会议;与城市应急指挥与应急处理相关的专题会议等。为“智慧苏州”各层面的建设与推进提前做好准备。
四、加快推进“智慧苏州”重点项目建设的措施
两年来“智慧苏州”建设的实践证明,智慧城市的建设主要应从民生服务与市民感受、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持续发展、城市生态文明与安全宜居方面综合体现建设成效。为加快推进“智慧苏州”重点项目建设速度,提出以下措施:
1.制定可衡量、可操作、导向性强的指标评估体系
“智慧苏州”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还没有完全建立成熟的“智慧城市”建设标准规范及指标评估体系。总结两年来“智慧苏州”在协调、评估、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及取得的成绩,今后宜按照《“智慧苏州”规划》和建设现状,在新一代智慧型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服务、产业发展、城市生态与管理方面,选取一些关键性指标,数量不在多而在可衡量、可操作、能实现、可考评,使得“智慧苏州”的“智”在哪里重点突出明确,形成鲜明的导向和合力,并以此按规划、分阶段制定项目预算立项、事中管控、协调服务与验收考评体系。
2.加强宣传培训及应用推广力度
《“智慧苏州”规划》发布以后,苏州仍有不少企业和市民不知道规划的核心内容和建设目标,无法切实关注和积极参与“智慧苏州”的建设。因此,智慧苏州在今后应通过新闻宣传、专题报道、现场展示等方式,立体化全方位广泛宣传“智慧苏州”建设的目标、意义和效用,营造苏州建设智慧城市的氛围,培训市民使用相关工具的技能,推广普及智慧化应用,展示项目建设成果。便民惠民项目由广大市民检验项目成果并提供反馈意见,让市民切实感受“智慧苏州”建设所带来的便利。
3.多渠道、市场化筹集建设资金
“智慧苏州”重点项目普遍存在项目资金以国家和财政投入为主,社会资金及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投入“智慧苏州”建设。以后应按规划,通过政府出资、社会融资、引入战略投资等方式,建设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公益性应用服务系统和平台,用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实施和运行一批社会管理、企业服务和公众服务项目,进一步带动苏州物联传感产业、智能终端产业、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信息服务和社会服务业的增长。
总之,今后的建设中,苏州应进一步按照“全面感知”、“整合共享”、“智慧服务”的核心理念,以“协同”和“服务”为特色,按照统一布局、夯实基础、民生优先、突出重点、创新发展的的推进原则,在规划的框架内,按照“智慧苏州”建设的实际情况,继续以政府主导和协调服务、适当提供部分引导资金,相关部门及行业应用示范、责任部门执行落实的方式,集中政府各部门及各种社会力量,带动苏州相关产业的创新发展,促进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以智能化深化信息化,为苏州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的人文宜居创新名城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
[1]苏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2012年苏州市信息化工作报告[R].2013.
[2]苏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2013年度苏州市“智慧苏州”重点推进项目公示[EB/OL].http://www.szetc.gov.cn/szjxw/infodetail/?infoid=628dc467-fd6f-45a8-bebd-44eb7dee6ee0&categoryNum=007.
(责任编辑:张彤彤)
F061.5
A
2095-3283(2014)11-0102-04
张梅燕(1978-),女,江苏丰县人,讲师、经济师,硕士,研究方向:城镇可持续发展。
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关于‘智慧苏州’建设的相关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2-D-3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