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SWOT分析的中印缅孟次区域金融合作战略构想及实现路径

2014-06-23黄雅琪

对外经贸 2014年6期
关键词:走廊金融区域

霍 强 李 霞 黄雅琪

(云南大学,云南昆明650091)

【投资与合作】

基于SWOT分析的中印缅孟次区域金融合作战略构想及实现路径

霍 强 李 霞 黄雅琪

(云南大学,云南昆明650091)

2013年5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问印度期间倡议建设的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已经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战略支点,对四国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金融合作是跨境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推动力,也是该经济走廊建设的重点。分析中国推进中印缅孟次区域金融合作中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提出未来中印缅孟次区域金融合作应通过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产业协同化和人民币国际化四个途径实现。

中印缅孟;经济走廊;金融合作;SWOT分析法;次区域合作

一、引言

中印缅孟(CIBM)山水相依、文化交融、贸易往来频繁,是经济全球一体化视阈下区域经济合作的热点和潜力地区之一。2013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印期间与印度总理辛格共同声明建设中印缅孟经济走廊,首次由学术性交流和地方性倡议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包括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和扩大内陆沿边开放在内的一系列战略举措,2013年11月21日,人民银行等11个部委办联合印发《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这些前期基础和利好政策都为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金融合作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实现区域经济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深化合作的润滑剂,必须加强中印缅孟次区域金融合作,更好发挥金融在跨境区域资源流动和产业合作分工中的配置资源和市场调节作用,切实助推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建设,进一步拓展中国西向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21世纪初,云南、四川、广西四省区的一些学者开始对中印缅孟次区域经济合作进行研究,主要观点有:关于地理范畴,陈继东(2005)认为应包括中国西南六省区(云南、贵州、四川、重庆、西藏、青海)、印度北部和东北部、缅甸、孟加拉国、尼泊尔和不丹等南亚国家。关于边境贸易合作的研究,李凌(2012)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研究边贸专业化模式和边贸政策对中印边境贸易的影响,认为中印两国应推进边境贸易的地区空间整合;周念利等(2012)认为印度的服务贸易自由化集中于商业、通讯、金融及运输部门,区域贸易协定伙伴选择与其东向政策目标国契合且主要为南北型区域服务贸易安排,中印自贸区建设应率先开放服务部门。关于投资合作的研究,黄梅波等(2013)分析了中印相互投资规模小的制约因素,提出要改善两国关系、加强政治互信,为对方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中国信保(2013)对缅甸投资的风险进行分析,指出随着缅甸政局趋稳和改革开放,将提供更多的投资便利。对产业合作的研究,集中在旅游、信息、能源、农产品等领域(陈继东,2009;王金友,2008;鞠子谦,2011)。关于金融合作的研究,邵宇(2013)对上海自贸区建立对东亚区域经济金融合作的方向进行了展望;易纲(2013)分析了中国与东盟金融合作的巨大潜力;胡其伟和张汉林(2013)探析了金砖国家金融合作路径;玛依拉(2013)研究了与中亚五国金融合作问题。

目前,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迫切需要跨境金融合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然而,当前仍缺乏针对中印缅孟次区域金融合作的综合性研究。本文采用SWOT模型分析中国推进中印缅孟次区域金融合作的优势、劣势和面临的机会、威胁,对战略合作方向进行探讨,以期为中国推动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建设的内容及意义

(一)中印缅孟经济走廊的提出

中国、印度、缅甸、孟加拉四国陆地总面积达134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28亿,占世界总人口的40%,2012年生产总值达10万亿美元。四国物产丰富,资源能源富集,经济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中印缅孟次区域包括缅甸、中国西南地区、印度东北部、孟加拉国在内,陆地面积约40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7亿。次区域是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核心区和亚洲各次区域的重要枢纽,入有中、印、缅、孟广袤腹地,出有加尔各答、吉大港、仰光等著名港口,是中国、南亚、东南亚地区三大市场融汇地,联动全球1/3以上人口的大市场,同时也是中国开拓印度洋出海大通道的必经之地,通道价值、地缘区位和战略意义极其重要。

中印缅孟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设想最早由云南省的学者于1998年提出,在地方政府的支持和有关学者的策划下,1999年昆明市举办了首届中印缅孟地区经济合作国际研讨会,至今已经举办了十一届,一直以来以非正式官方交流为主。从空间经济理论、国际经济理论和经济发展理论的综合视角,中印作为两个大国和大市场,尽管共有边境线较长,但出于地理特征和政治安全等因素,需要选择恰当区域开辟狭长的安全缓冲区和经济交往区,并依托本国的资源、技术、人才、资本等优势,开展基础设施建设、贸易金融投资、产业园区建设、商贸旅游文化等交流与合作,促进两个最大发展中国家及周边缅甸、孟加拉等国家的经贸往来。该区域具有明显的“跨境经济走廊”特征,涉及中印缅孟四国,因此该区域称之为中印缅孟经济走廊。

近年来,中印缅孟四国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相互贸易、投资等不断增加,为地区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2013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印期间与印度总理辛格达成一致同意在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等领域加强合作,共同倡议建设印缅孟经济走廊,推动中印两个大市场紧密连接。这也标志着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笔者认为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建设重点应包含以下内容:1.以交通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印缅孟经济走廊的基本条件;2.互补性产业结构和巨大的相互贸易需求,是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建设的动力所在;3.分布在交通沿线的产业园区各具优势,人才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集聚明显;4.包括贸易、投资、金融、旅游在内的互联互通便利;5.以经济走廊为依托增强中印两个世界最大人口国家的经济金融合作;6.提升对缅甸、孟加拉的投资水平,充分利用两国的资源、能源优势。

(二)建设中印缅孟经济走廊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提升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增强经济增长动力。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的新兴经济体经历了一轮较快增长后,但自2011年以来开始下滑,突出表现为对外贸易拉动量能不足。2012年,中印贸易额由2011年的739亿美元回落至664.7亿美元,同比减少10.1%,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明显减弱。因此,两国都迫切需要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扩大出口市场,遏制出口贸易下滑态势,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基于此背景,中国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基础上面临加快西向和西南向开发开放的历史重任和现实需求;同时,印度也面临东北部和北部开发开放的战略要求;缅甸、孟加拉也需要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和世界市场中有所作为。可见,建设中印缅孟经济走廊符合四国的共同利益,次区域的进一步开发开放有望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对世界经济复苏和发展也将注入新的活力。

第二,有利于深化经济文化交流,增进各方政治互信。长期以来,缅甸和孟加拉与中国的关系较为稳定,经济交往十分密切,民间往来十分频繁,但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变化,中国有必要加快在该区域的经济布局,以此进一步巩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地缘政治关系。中印两国关系近年来也不断改善,但领土边界问题始终悬而未决,制约了两国在更多经济领域的深度合作。中印缅孟经济走廊的建设,将有助于四国扩大经济合作范畴,以此为根基不断增强各国的文化交流和政治互信。可见,从深化经济务实合作入手,巩固全方位合作关系,对中国进入南亚进而连接西亚和非洲等环印度洋地区意义重大,对中国出海口战略、能源战略、资源战略等一系列政治经济利益影响深远。

第三,有利于资源技术互通,增进各方国民福利。中印缅孟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是世界上最为贫困的区域之一。但是也要看到,四国在资源、技术、资本、人力等方面各具优势,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发展潜力巨大。经济走廊建设将推动各方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建设和贸易投资往来,对促进次区域农业、工业、服务业协调发展,增加投资和贸易机会,减少投资和贸易壁垒,带动就业和提高收入水平,进而增强物质文化交流,增进人民相互了解和提升福利水平。可见,建设好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将促进中印两个人口大国和最具潜力市场的互联互通,同时带动缅甸和孟加拉国的发展,对开发亚洲欠发达地区、消除贫困、加快次区域融入全球化具有积极影响。

三、中国推进中印缅孟次区域金融合作的SWOT分析

跨境区域金融合作需要核心国家的主导和推动。中印缅孟次区域金融合作中,中国和印度是主导力量,中国应更加积极主动地加以推进。SWOT分析法以系统分析方法为基础,全面分析主体所具备的内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和面临的外部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并按照矩阵形式排列,加以综合考量,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对中国推进中印缅孟次区域金融合作的SWOT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中国推进中印缅孟次区域金融合作的SWOT分析模型

(一)优势

1.经济实力和市场需求优势。近年来,中国在经济发展水平、对外贸易总量、外汇储备总量、市场容量等方面积累了明显的优势;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建设、工业制造业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同时存在对IT产品服务、资源、能源、农产品等的巨大需求;西南地区也逐步成为开放前沿,并通过国内发达的交通网络,连接中国西北、中原地区和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因此,基于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巨大的市场需求,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建设将连接到全国的大市场和大工厂。

2.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优势。空间可达度是跨境经济合作成功与否的必要条件,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条件可以有效提升空间可达度。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中国西南地区交通网络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速,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态势明显,产业园区建设不断加强,客观上为中国西向开放提供了基础设施、交通、产业基础等方面的优势条件,为推进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中国在金砖联盟、中国东盟自贸区等多边框架也积极支持次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3.沿边开放和金改试验优势。中国西南地区在大力发展边贸、执行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等基础上,经过多年来的大胆试验,沿边开发开放不断取得新进展,呈现新格局。2011年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昆明建设成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域性金融中心”;2012年7月9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云南瑞丽、广西东兴、内蒙古满洲里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2013年11月21日,人民银行等11个部委办联合印发《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这些沿边开放和金改试验政策优势正逐步转化为推进中印缅孟次区域经济金融合作的势能。

4.民间交往和文化交流优势。中印缅孟经济、文化、思想交流源远流长,佛教、音乐、舞蹈、天文历算、文学语言、建筑和制糖等传入中国;同样,中国的造纸、蚕丝、瓷器、茶叶、音乐传入各国。近年来,在云南省政府和有关学者推动下,1999年首届中印缅孟地区经济合作论坛召开并签署“昆明倡议”,该论坛一直延续至今;2013年6月,由中国国家商务部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邀请南亚各国商务部门联合举办了首届中国—南亚博览会,期间举办了旨在增进中国和南亚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系列活动;2013年12月在云南瑞丽市姐告边境贸易区举办的中国缅甸边境经济贸易交易会已经成功举办13届。这些活动有效促进了四国在贸易投资、交通旅游等方面的合作。

(二)劣势

1.缺乏国家层面的长期支持和推动。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建设虽然在李克强总理访问印度期间倡议发起,但仍缺乏实质性进展和政策性支持。由于金融合作的复杂性高于经济走廊建设,就西南地方省份而言,金融顶层制度供给缺乏自主权,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跨境金融机构合作和人才培养有待突破,金融综合改革试验有待进一步放开。现有政策和基础难以满足中印缅孟次区域金融合作的高要求,反而将制约经济走廊建设。

2.产业梯度和互补性不足。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产业竞争力以全球价值链和国际分工为基础。中印缅孟次区域尽管在产业结构和贸易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但产业相似度仍高于互补性。以中印为例,印度对中国长期处于贸易逆差,其原因是印度缺乏在中国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而中国的机械、电讯、化学产品在印度市场优势明显,出于考虑保护本土产业的目的,印度设置了重重贸易壁垒。推进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建设和金融合作,需要四国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互补性。

3.支持本国企业参与对外贸易投资的力度不够。中印缅孟次区域经济金融合作能否取得实效需要落实在微观主体。目前,中国仍缺乏对本国企业参与对外贸易和赴印度、缅甸、孟加拉投资的全方位政策措施保障,投资壁垒、出口企业融资、对外投资企业最惠国待遇、对外投资汇率变动避险、政治风险避险等关键问题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

(三)机会

1.全球金融危机为次区域金融合作提供了重大机遇。从国际经济金融的发展实践看,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合作,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和稳定,有利于抵御外部金融风险。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日本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欧盟陷入债务危机,中国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发展,人民币始终保持升值态势。吸取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教训,中印缅孟次区域各国对于加快地区金融货币合作、推动地区金融一体化初步形成一定的共识。这些变化增强了中印缅孟次区域国家对人民币和中国经济的信赖,为中国西向金融开放和人民币次区域国际化注入了强心剂。

2.印度、缅甸、孟加拉迫切需要新开放政策拉动经济增长。近年来,中印缅孟次区域国家经济增速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落,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缅甸和孟加拉而言,如何有效利用中印两国的大市场被认为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捷径;对于印度而言,扩大对中国的出口和开发开放印度东北部广大地区也将为印度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可见,四国都有扩大对外开发开放的迫切需求,为中国推进跨境金融合作提供了机会。

3.中印两国在金砖国家框架下的贸易投资金融合作机遇。2013年3月,在南非德班举行的第五次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发布《金砖国家贸易投资合作框架》,建立总额1000亿美元的紧急储备机制,旨在加强多边金融合作与协调。2013年9月,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的G20峰会上,金砖五国领导人经过非正式磋商宣布已就建立金砖国家发展银行达成初步共识。由中印两个大国在金砖国家框架下的贸易投资金融合作,将有利于缅甸和孟加拉参与到次区域的金融合作中来。另外,中国—东盟自贸区业已建成,中缅金融合作也已具备良好基础。

(四)威胁

1.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仍未从根本上改变。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仍然掌控着全球金融话语权,华尔街的金融资本足以扰动全球实体经济,美元、欧元等国际货币地位未根本动摇,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B)仍缺少话语权。WTO和主要国际贸易多边框架仍然由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主导,中国和印度在内的WTO成员国有被边缘化的趋势。

2.区域内政治、领土、民族、宗教等关系复杂。国家战略定位是中印缅孟次区域金融合作中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一旦某国战略改变势必影响经济走廊建设和金融合作。中印缅孟次区域内双边关系中,中印关系具有决定性作用,同时其他双边和多边关系也不容忽视。由于该区域内复杂的政治、领土、民族、宗教关系问题,稍有不慎可能影响到各国战略定位,威胁次区域经济合作。

3.区域外美国、日本等国家的介入。中印缅孟次区域是难得的投资热土,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日本等国的资本和技术竞相进入次区域。从政治上来看,美国、日本、欧洲在对华政策上一贯喜欢打“印度牌”,近期也将缅甸和孟加拉牵涉进来。目前,在一定程度上中印缅孟次区域已经成为主要世界大国的角力场,对中国开展贸易、投资活动带来潜在的政治风险。

四、中国推进中印缅孟次区域金融合作的战略构想及实现路径

金融合作是金融国际化背景下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建设的核心和高级阶段。从长期来看,各方应致力于消除区域内高额的贸易成本和贸易壁垒,建成自由贸易区,加速贸易自由化进程;致力于消除区域内投资障碍,实现区域内国民待遇,促进投资便利化;致力于全球价值链分工下的生产协调,优化资源配置,增强产业和贸易互补性,提升产业协同化水平;致力于区域内货币合作,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一)贸易自由化

当前,WTO谈判进展缓慢,功能逐步弱化;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TTIP)和多边服务业协议(PSA)等多边框架也大有取代WTO之势。为避免被边缘化,中国一方面应积极主动开展谈判争取早日加入,另一方面应积极构建自己主导或具有重要话语权的多边框架,中国—东盟自贸区、金砖国家联盟等是中国构建多边框架的重点合作区域。中印缅孟次区域内印度是金砖国家,缅甸是东盟成员国,具备成立多边框架的基础。因此,加快建成中印缅孟自由贸易区(FTA)是推进贸易自由化的长期战略目标。在中印缅孟自由贸易区的实现路径上,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短期:一是中印缅加强在WTO多哈回合、中印加强在金砖国家联盟、中缅加强在中国—东盟自贸区等多边及双边场合涉及贸易问题的协调。二是开展区域贸易安排(RTA)谈判,加快建立有效的区域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三是加强各国标准、认证、检验、检疫以及各国贸易救济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四是扩大边境地区开放,扩大边境贸易。

长期:一是结合RTA进展,适时组织开展中印缅孟自由贸易区谈判。二是逐步消除贸易壁垒,推进没有海关监管、查禁、关税干预下的货物自由进口、制造和再出口。三是整合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联合打造“中印制造”的最强音。

(二)投资便利化

中国和印度作为该区域的两个核心大国,投资潜力同样巨大。一方面,对外直接投资可以满足各国企业在扩大国际市场、提升技术水平、获取资源和规避贸易壁垒等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各国在产业结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等方面具有互补优势,直接投资有利于各国竞争优势的发挥。在推进中印缅孟投资便利化的路径选择上,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宏观层面:一是完善商业信息交流机制,加强相关贸易、投资政策的信息交流。二是互派贸易和投资促进团体访问,为强化各国经贸部长级会议、贸易和投资促进机构紧密联系提供支持。三是了解各国法律法规,提高贸易投资环境的透明度,共创良好的投资环境。四是扩大在展览会、博览会等贸易和投资促进平台方面的合作,增加企业交流合作的机会。五是加强在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等方面的合作。

微观层面:一是允许符合共同标准的金融机构在区域内各国互设分支机构,鼓励国内金融机构到次区域国家发行海外债券。二是推进次区域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三是采取全面保障措施,鼓励成立对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探索发展并购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产品创新,逐步开展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并提供相应的中介服务,支持国内企业和国内资本到孟印缅投资。四是创新外汇储备运用方式,拓展外汇储备委托贷款平台和商业银行转贷款渠道,为用汇主体提供融资支持。五是推动开发性金融在次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园区建设中的投资参与。

(三)产业协同化

产业协同效应是指原料、人才、技术、设备、信息等基本生产要素和供应、生产、销售、研发、服务等核心生产环节密切配合、结构合理、分工科学,产生规模经济效应。产业协同效应有集聚协同和分工协同两种类型。本轮全球经济进入下行周期以来,中印缅孟次区域内贸易争端不断加剧,特别是印度面临经济下滑压力,对国内制造业多加保护,因此对中国矿产、机电等多个领域掀起贸易救济浪潮或严苛征税。这主要归因于各国产业结构上的相似性。当前,全球需求结构变化引致生产领域的深刻变化,中印缅孟次区域面临在国际分工和全球产业价值链分工的竞争,强化次区域合作有助于在适度竞争环境中提升各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推进中印缅孟产业协同化的路径选择上,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方面,要促进区域内资源有效整合与合理配置。中印缅孟次区域在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方面各有优劣势,需要各国加快要素市场建设和自由流动,最大限度实现资源、技术、人才、资金共享,提升资源优化配置效率。基础设施是区域经济交流的基本条件,加快次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区域内自然资源的跨区域流动,深化贸易合作,促成产业分工与协同。

另一方面,要加快产业园区建设和互补发展。中印缅孟次区域必须强化错位竞争及互补合作,沿经济走廊建设互补性强、市场定位清晰、布局合理的产业园区;协调产业发展政策,提高各国产业互补性;推进产业以经济走廊的园区为核心集聚,形成产业集群,吸引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向各自优势产业聚集。

(四)人民币国际化

中印缅孟经济走廊的加快建设必将稳步提升区域内各国间贸易份额,将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良好契机和坚实基础。目前,人民币汇率改革和利率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资本项目开放仅仅处于探索阶段,金融自由化程度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极其紧迫且任务艰巨。对比英镑、美元、欧元的国际化经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需要选择合适的周边区域进行先行试验。本文认为,中印缅孟次区域金融合作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可以有效探索人民币国际化。

在区域选择路径上,中印缅孟次区域人民币国际化应该遵循“缅甸+孟加拉”→“缅甸+孟加拉+印度”由小到大的路径。在货币职能路径上,中印缅孟次区域人民币国际化应该遵循“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储备货币”由低到高的路径。

在推进关键步骤上,首先,区域内签订货币互换协议,开展跨境贸易结算试点,推进离岸人民币中心建设,稳步扩大人民币结算规模;其次,扩大人民币在次区域作为结算货币、资本货币、记账货币载体的职能,并成为这些国家主要的官方储备货币之一;第三,联合印度开展更广范围内的货币合作,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化水平,使人民币成为次区域的主要官方储备货币和锚货币。

[1]陈继东.中印缅孟区域经济合作的构想与地区范围问题[J].南亚研究季刊,2005(1).

[2]陈继东.中印缅孟区域的旅游合作[J].南亚研究季刊,2009(2).

[3]胡其伟,张汉林.金砖国家金融合作路径探析[J].国际贸易,2013(6).

[4]黄梅波,王珊珊.中国与印度相互投资的现状及前景[J].东南亚纵横,2013(2).

[5]李凌,常亚青.新经济地理学视域下的中印边境经贸研究[J].社会科学,2012(10).

[6]李靖宇,詹龙,许浩,张卓.关于中国在南亚区域选取印度洋出海口的战略推进构想[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责任编辑:张彤彤)

F742

A

2095-3283(2014)06-0043-05

霍强(1983-),男,汉族,内蒙古赤峰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金融理论与政策;李霞(1990-),女,云南大理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管理;黄雅琪(1988-),云南昆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经济。

本文获得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点项目“中印缅孟经济走廊产业合作协作系统研究”(项目号:JD13ZD03)的资助。

猜你喜欢

走廊金融区域
走廊上的时光
走廊上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分区域
P2P金融解读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在走廊行走
金融扶贫实践与探索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