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风险理念的电力通信检修工作管控流程
2014-06-23李喆思
李喆思
(云南电网公司曲靖供电局,云南 曲靖 655000)
1 电力通信检修工作
电力通信检修工作是电网检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涉及业务种类多、设备复杂,且随着电力网络的不断发展,电力通信网络中涵盖的业务和设备均在不断扩充和更新,下面是对目前电力通信网中主要的业务、设备以及传统电力通信检修工作的简要介绍[1-4]。
1)电力通信业务:电力通信网络承载的业务按照对业务传输实时性的要求分为生产实时控制业务和非生产实时控制业务两种。生产实时控制业务主要包括保护、安稳,调度自动化业务等,非生产实时控制业务主要包括调度电话、电能量采集,以及用于办公管理的生产MIS,OA等数据业务。
2)电力通信设备:目前主用的电力通信设备包括:光传输设备、PCM设备、载波设备、调度交换设备、网络交换设备、路由器、安全防护设备、通信电源设备,时钟设备等。
3)传统电力通信检修流程:传统流程从节点上看,可以分为计划阶段和执行阶段两个节点,没有对流程进行有效监管和闭环控制;从工作来源看,由定期检修、项目施工和临时消缺三个部分组成,计划安排与实际运行情况不能紧密结合,;从人员的分工情况看,通信调度人员需要同时参与计划和执行两个阶段的工作,职责分工比较模糊。
2 检修工作管控流程
根据电力通信人员职责的基本划分,在满足PDCA循环的条件下,可将通信检修工作流程划分为:P:计划编制阶段;D:实际执行阶段;C:对检修工作安全措施、完成质量的检查阶段;A:工作后的反馈阶段。
在PDCA管控流程建立以后,根据一切作业均依据于风险的要求,对流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制定相应的风险依据。
文中基于风险理念的通信检修工作管控流程的建立以风险数据库为核心,以PDCA循环为设计原理,分计划、执行、检查和反馈四个阶段,通信人员的职责划分可以以PDCA为主体构建一个完善的通信检修工作管理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风险理念的PDCA管控流程
2.1 风险数据库的建立
风险数据库的建立,是流程建立的核心。风险数据库分为设备风险数据库和作业风险数据库两个部分。通过建立风险树模型来找出会影响设备或作业风险的可能因素,对这些因素的严重程度进行量化评分,计算出可能的风险值,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客观的分析出潜在风险点和危害的大小。
1)设备风险数据库:电力通信设备风险定义为设备资产可能发生损失的大小,评估对象包括通信运行设备和通信光缆。首先建立风险树模型,划分其风险评估涵盖的维度以及导致风险的可能事件。从评估标准上分析,设备的风险评估涵盖设备的健康度和重要度两个维度,一般以这两个维度量化值的乘积作为最后的风险评估结果。设备健康度主要考核设备的实际运行状况,从设备的运行环境、标示情况、资料、缺陷情况、硬件配置、软件操作、使用年限等多个方面,根据现有电网内部对通信设备的相关技术规定进行量化评分。设备重要度表现为设备故障后可能造成的影响程度,一般可从设备的重要性、设备可能损失和影响用户的重要性三个部分考虑。其次考虑单个因素的严重程度,通过其与权重的数学计算可以得到单一因素的最终量化得分。以设备健康度中的板卡冗余和重要度中的影响用户数这两个因素为例,对其进行量化,
2)作业风险数据库:风险评估主要是针对作业任务执行过程开展的,目的是掌握危害因素在作业中的分布以及作业面临风险等级的情况,是电力通信检修工作中对作业过程进行风险管控的重要依据。风险值计算公式为:
2.2 计划阶段
在计划阶段,风险数据库将作为检修计划的一个重要来源,在通信方式人员编制通信检修计划前,需要对风险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到其中潜在的风险点并依此得出优化方案,依据检修计划编制的原则和实际情况,将该优化方案转变为可以执行的检修工作编入通信检修计划中,达到能提前发现潜在风险并预防的目的。
2.3 执行阶段
在执行阶段,风险数据库是对检修作业过程进行风险管控的依据。通信检修人员需要依据作业风险数据库中对该项作业的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根据风险的高低可利用工作票、作业指导书、三措等对作业过程进行风险管控。由于风险数据库中已经对可能导致风险的不安全事件做了详细的分析评估,依据其风险等级采用相应的管控措施即可有效避免作业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安全事件。
2.4 检查阶段
该阶段为新增的流程节点,该节点的作用是加强对作业执行阶段的全程监管。需要通信调度人员对照作业风险数据库中对该项作业的风险管控要求,通过对检修申请及作业表单等进行核实,确认作业是否具备开工或结束工作的条件,确保作业执行阶段的风险管控措施均有效实施。
2.5 反馈阶段
该阶段是完成对电力通信检修工作流程管控的闭环。通信方式人员需要在该阶段完成两个方面的工作,首先需要依据检修人员反馈的作业表单完成对设备或作业风险数据库的实时更新,其次是对更新后的风险数据库进行分析,总结反馈潜在风险点是否已经消除或得到有效控制,是否有新的隐患暴露,为下一轮检修工作的计划安排做准备。
3 电力通信检修管控方案
本章依据某地区供电局电力通信网络现状,通过对其某一片区的光传输网络进行实际风险数据统计分析,建立相关的通信检修工作管控流程方案,并就方案实施后的效果进行分析。
3.1 风险数据库的建立
以某地区供电局电力的某一片区光传输网络和一些常用的通信检修作业为例,建立某地区供电局的风险数据库,该片区的网络拓扑图如图2所示:
图2 某地区供电局光传输网络拓扑图
该片区由6台光传输设备组成,根据设备风险评估部分的要求,对每一台设备进行量化评估,并将最后的风险值进行级别划分可得到设备风险数据库。
该片区组网的光缆共7条,根据设备风险评估部分的要求,对每一跳光缆进行量化评估,并将最后的风险值进行级别划分可得到光缆风险数据库。
作业风险数据库的建立,需要对电力通信检修工作的日常作业项目进行统计,并根据作业风险部分的描述进行打分并分析,以下是针对光传输设备检修工作中的部分作业项目进行的风险分析,根据风险分析情况考虑需要执行的管控措施。
3.2 检修计划编制阶段
风险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该地区通信网络中存在以下潜在风险:
1)设备风险较高的A设备;
2)A-B光缆风险较高。
进一步分析该潜在风险的主要原因,可以得到:
1)A设备板卡冗余备份不足,且有业务异常告警。
2)A-B光缆使用年限较长,部分运行资料不规范。
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出相应措施,并确定检修计划:
1)A设备增加板卡冗余备份;
2)对A设备承载的业务进行清理,消除业务异常告警;
3)加强A-B的光缆纤芯测试频率,并完善相关光缆资料。
3.3 计划执行阶段
通信方式人员将确定的检修计划下发给通信检修人员,通信检修人员将检修工作对应到表3作业风险数据库中相应的作业,可以确定在作业执行过程中,需要进行的安全管控措施和需要反馈的作业表单。
1)A设备增加板卡冗余备份,对应作业项目为通信设备板卡调整,需要工作票进行风险管控;
2)A设备承载业务进行清理,消除业务异常告警对应作业项目为网管操作,需要操作票进行风险管控;
3)加强A-宣B光缆纤芯测试频率,对应作业项目为光缆纤芯测试,需要工作票进行风险管控。
3.4 检修工作检查阶段
1)通信设备板卡调整需要反馈作业表单;
2)网管操作需要反馈作业表单;
3)光缆纤芯测试需要反馈作业表单。
3.5 风险数据反馈阶段
通信方式根据作业表单的内容可对风险数据库进行实时维护,反馈总结该潜在风险点已得到有效控制,相关风险均在可控范围内,没有暴露新的风险隐患。在经过基于风险理念的计划编制、计划执行、工作检查和风险数据反馈四个阶段以后,风险数据由数据库统计分析开始到数据库的实时修改结束,完成了通信检修计划的闭环管控,实现了基于风险理念的全流程管控,且该流程紧密结合通信网络的实际运行情况,对通信网络中的风险进行量化评估,客观的判断出了潜在的风险,并针对风险点确定检修工作计划,在隐患暴露前及时进行消缺。
3.6 效果分析
为进一步检验该流程的实施效果,客观的分析其对电力通信检修工作产生的实际影响,对某地区供电局近期检修工作的相关数据做了如下统计:
1)基于风险理念的通信检修计划管控流程实施前的状况分析
2)基于风险理念的通信检修计划管控流程实施后的状况分析:
在检修工作总数保持稳定的情况下,被动隐患处理工作数明显下降,主动隐患处理工作明显增加,风险预控率由实施前的56.2%上升为92.5%,确实做到了风险的预分析和预处理。作业表单的反馈情况由实施前的21.3%上升到实施后的64.4%,闭环管控工作进一步完善,对通信网运行情况的实时管控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
4 结束语
根据对某地区供电局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的数据统计分析,基于风险理念的通信检修计划管控流程的运用取得了以下效果:
1)提高风险预控率,对通信网络运行情况的了解更加客观系统,可以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做到风险的预分析。检修工作的针对性大大加强,真正做到以风险分析为依据安全的开展工作,减少无效和重复工作;
2)被动消缺工作减少,从根本上控制了故障的发生,有利于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3)工作反馈率明显增加,在建立了完善的反馈机制后,通信检修工作做到闭环管理,同时作业过程中的管控力度加强,也有利于降低通信作业风险。
[1]王洪涛,袁森,邱夕兆,等.遵循PDCA循环的山东电网黑启动试验 [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0,2:145-149.
[2]陈杰,高会生.电力通信网运行方式建模[J].电力系统通信,2011,10:45-48.
[3]李中年.电力通信[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4]林浩平.电力通信网运行方式优化研究 [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0,1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