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中国民政》创刊30周年之际访原民政部部长崔乃夫

2014-06-23丁朋

中国民政 2014年8期
关键词:民政工作民政部民政

本刊记者/丁朋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中国民政》创刊30周年之际访原民政部部长崔乃夫

本刊记者/丁朋

1984年初,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时任民政部部长崔乃夫高瞻远瞩、因势而谋、相机而断,敏锐地抓住机遇加强民政宣传工作,将1978年复刊的《民政工作》改为《中国民政》。2014年,值此《中国民政》创刊30周年之际,我们看望并采访了86岁高龄仍不断关注着民政工作的崔部长,领略睿智老人的风采,聆听谦逊长者的高见。

记者:尊敬的崔老,您好!非常感谢您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从1984年《民政工作》改为《中国民政》,至今已经历了30年的历程。这一改革大大推进了民政工作的宣传工作,您当时是怎样想的?

崔乃夫:加强民政宣传是历史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民政人的必然选择。民政工作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而当时最大的大局就是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当时,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新思想、新事物不断涌现。民政工作方面也提出了一些新观点、新工作,需要宣传和探索。过去的民政工作不太重视宣传工作。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大家有个共同认识,不仅是我一个人,相当一部分人开始认识到,民政工作要发展,一定要加强宣传,一定要在理论研究上有所突破,要让社会上更多人了解民政,要让民政人讨论甚至争论取得共识。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决定对《民政工作》进行全新改版,不久又把《中国民政》从内部刊物变为公开向社会发行的刊物。总体来讲,做出改版并公开发行《中国民政》的决定,是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记者:您以前曾说过:“担任民政部长11年,有一个最大的遗憾,就是在‘法制化、专业化、现代化’三个方面做得不足”,这是否可以理解为您对民政工作未来的期待?

崔乃夫:是的。2009年我说过这样的话,直到现在我还是这样认识。民政工作发展到现在取得了这么多成绩,是几代民政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如果再上一个台阶的话,就要从法制化、专业化和现代化这三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法制化。什么是法制化?民政工作是行政工作,行政工作要依法办事,要有法可依,没有法律作依据,怎么工作呀?要承认在我当部长时,对法制建设重视不够,立法工作相对滞后。我们没有系统地、完整地独立进行立法,而仅仅参与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起草,提出立法的主体不是我们。

这些年来,民政部的立法工作有进步,出台了一些新的政策、法规,但相对零碎。民政工作要想再上一个新台阶,必须在立法工作上有所突破。一是要对过去零碎的政策、法规进行集中和整合,上升到法律高度。二是要对现有的法规进行严格的审查和清理。

与此紧密相关的,则是一些民政工作的内涵、外延不够明晰。我举一个例子,2012年贵州毕节5名辍学男孩死于街头垃圾箱内,该事件导致分管民政工作副区长停职检查、民政局局长免去职务。我怀疑这件事跟民政有什么关系。辍学儿童要保护,但这不是民政工作,我认为这是外延不清导致的结果。

第二,专业化。民政工作必须要走专业化道路。专业化主要指民政干部队伍的专业化。民政干部绝不是“万金油”干部,民政工作也不绝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干的工作。要有自己的专业,掌握更多的资料、信息。比如基层政权问题。如果说中央要对基层政权进行改革、进行调整,一定会问到民政部,但是民政部有没有这方面精通古今中外的专家?中国历史上基层政权怎么建设的,当时思路是什么?国外的基层政权又怎么建设,思路又是什么?其背后深层次的考虑是什么?根据我们国家的具体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民政部门必须有这方面的专家,必须有中通外也通的人才,所有的民政业务方面的工作都是如此。我认为,做民政工作的民政干部要有专家级的学识和眼界,职能部门要能够提出很好的对策建议。说得极端一些,如果我们做不到这一点,就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第三,现代化。关于现代化。一谈到民政现代化有些人往往就指整个民政工作现代化。民政是个拼盘,这个盘子当中有许多道菜,这道菜和那道菜之间有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通盘研究现代化,我认为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更倾向于民政单项工作的现代化,比如说,优抚工作现代化、社会福利工作现代化、老年人事业现代化等等。

那么,如何现代化?首先要明确现代化是个相对概念,有今天的现代化,也有明天的现代化,是不断进步的过程。其次,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正为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同时,要对世界一些国家有关业务认真地了解。比如老年人事业,美国、法国、英国、日本是怎么做的,其背后的思路是什么?我们不是照搬他们的具体做法,因为各国的国情不同。而是要研究这项工作的规律和发展趋势。把这些搞清楚了,将发展趋势与我们的国情相结合,这就是我们的现代化。

记者: 崔老,您当过民政部部长,当过民政研究会会长,还做过慈善总会的会长,那么,对于争议已久的民政工作整合的问题,您是怎么看待的?

崔乃夫:对整合的问题,我没有研究。我理解你们的意思是,抓到什么就能把整个民政工作带动起来,我理解民政工作就是社会行政管理工作。如果定性的话,这句话最精确。此外,民政的业务范围很分散,不像有些部门那样单一。国务院“三定方案”规定民政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不能削足适履。

民政工作在整个国民经济社会中起的最主要作用是什么?我认为,是照顾弱势群体,是社会安全网的最后一道防线,是托底工作。民政工作的具体业务有很多,最主要的还是照顾弱势群体,这就是低保、救助、救灾、优抚、老人、孤儿等,这是民政部的主要工作。这些人群涉及到的人口数量高达1亿到2亿,我国一共有13亿多人口,民政部门的工作涉及到1/10或者还多一点,这很了不起呀。民政干部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个方面,其他方面要不要管?当然也要管,像毛主席说的,要学会弹钢琴。需要的地方全点到,但是要注意哪些音重、哪些音轻。这是个艺术。民政部门的主要工作就是照顾弱势群体,这是基调。

记者: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高擎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旗,《中国民政》杂志顺势而为,管理更加规范、人员更加优化,今年又进行了全新改版。崔老,《中国民政》作为民政部的机关刊,在发挥指导性和权威性方面,您认为当下应从哪些方面作出努力?您对我们有哪些期望?

崔乃夫:我认为《中国民政》杂志作为传递决策信息、发布理论成果和经验交流的平台,可以站得更高一些,再适当灵活一点。《中国民政》主要应在两个方面有所加强:第一,对某些具体问题、某一热点问题要进行跟踪调查。这点我认为有的媒体做得比较好,他们能够抓住一个问题深入挖掘、报道,调查它的来龙去脉,给人以启示。《中国民政》需要这样的板块,独立地就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报道。第二,要利用这样一个大的宣传平台,加强讨论。有些重大民政问题一定要集思广益,利用《中国民政》这个平台进行讨论。比如“大民政”“强势民政”,又比如当前的热点问题,殡葬改革、城乡养老等,都可以集思广益进行讨论。

我们要利用杂志这个平台,适时提出议题并展开具体讨论。需要注意的是,讨论结果必须跟民政工作结合起来。我非常担心讨论半天没有结果,包括当下的一些民政理论方面的研讨,讨论完之后,一定要有一个说法、有个结论,让实践来检验。

最后,祝愿《中国民政》再接再厉,越办越好!

猜你喜欢

民政工作民政部民政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冬奥会中的“民政身影”
坚定履行新时代光荣使命——党的十九大以来民政工作综述
全国民政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救助寻亲,民政做了什么
时代民政工作怎么干?
数说加强基层民政工作
民政部未批准任何带有“一带一路”字样的社会组织
民政部公布《基金会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
引民政之“水” 浇卫生之“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