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澳門五月:紛爭、意外頻仍喜憂參半

2014-06-23曾志敏

澳门月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官員高官社會

曾志敏

五月對澳門人來說,可以用風風雨雨,紛爭頻仍來形容。臨近月尾的一次聲勢浩大的遊行,成為回歸後單一主題抗議政府,人數最多、規模最大的萬人大遊行示威。這之前,市民把驚訝聚焦於一週三次的車禍上;把鮮花獻給來訪的葡國總統。其實本澳許多問題,風雨多於陽光,以致紛爭不斷,意外頻仍,喜憂參半。

五一遊行 年復一年

五月一日,遊行隊伍從路氹蓮花路,三角花園,永寧廣場等地出發,一路上高呼口號上街遊行。九支隊伍由十八個社團組成,賭場禁煙、解決住屋、反對輸入外勞等訴求,成了幾年來不變的主題,就連標語牌、橫幅也不用怎麼做,今年用完了收藏好,明年繼續用。如果一定有不同,那便是隊伍前由四十輛私家車打頭陣,其壯觀,引無數居民競頓足。其次遊行人數較去年減少,今年警方統計也就一千人左右,博彩業工會和從業員仍為遊行主力。此外隊伍遊行至水坑尾公共行政大樓時,出現異常,部分遊行人士兩度坐在地上,要求擴闊遊行區域,令警方意外。警方審時度勢,評估所提要求並不阻礙交通,決定尊重遊行人士,多開一條車道,事情很快解決,算是一個小插曲吧,顯見警方處理突發事情的靈活多變,整個遊行秩序良好,直至和順結束。

比照某些國家和地區,如烏克蘭、泰國、香港和臺灣所發生的遊行亂象,應該說本澳遊行總體上文明、理性。我們說,居民有上街表達意見的自由,訴求透過和平、理性方式表達,更顯所訴問題凸出,有利於政府、社會和居民靜心聆聽,細心思考。事實上,特首崔世安出席工聯“五一”慶祝酒會時對市民訴求就作出回應,指當局一直聽取社會對政府各項工作的意見,並定期檢討實施後的成效。這話,相信市民聽得耳生老繭。五一遊行,年年就那麼幾個主題打轉的本身就可見政府聽進意見有多少,辦事效率有多高,力度加大有多強了。

外來人口大增,民生設施不足,服務需求急增,交通擠塞,公交設施不足,經濟發展令通脹明顯趨升,高消費讓低下階層吃不消等等,凡此種種,老生常談,卻令社會不同階層由不滿到產生怨氣。然而政府要麼解決不好,要麼久拖不決,最後社會怨氣自然就反映在遊行訴求上。長此下去,筆者懷疑民眾“訴求”,會否有一天演變成“發洩”,從而使遊行場面失控?烏克蘭遊行,民眾推翻總統情況,對本澳可能不現實,臺灣學生破窗而入,佔據立法院之鏡像,之於澳門,搞不好就一步之遙。

斑馬線不安全 孰令致之?

本月九至十四日,一週三起交通意外,令本澳為之愕然。

先來看這宗迷一樣的案件。

五月十四日早10時許,一男子駕駛一輛私家車,從蓮花海濱大馬路過來,駛向和諧圓形地時,竟直插入千米處一輛違例停泊路邊的貨櫃拖架尾部,車頭瞬間扭曲變形,男子的半邊頭顱被削去,當場斃命。由於死者出事前曾在上址兜圈數次,現場無煞車痕跡,亦非雨後路滑,私家車徑直朝貨櫃車撞去,此男在打瞌睡?還是什麼病引發暈厥或者根本就是自殺?一切有待警方調查。

而若這宗意外發生,有點離奇的話,以下意外致兩女孩一死一傷就簡直是冤孽了。

五月九日晚七時半,大雨傾盆。司機李某駕駛貨車,沿沙梨頭海邊街右行車道,往水上街市方向行駛。至土地廟前附近的斑馬線時,由於沒有及時減速,將正在過斑馬線的女孩張某,撞向前方七、八米遠。後送醫院緊急搶救,終還魂乏術,死時年僅十四歲,花樣年齡。

肇事司機李某被檢察院控“過失殺人罪”報請法官獲准,被採取強制措施。檢察官呼籲本澳司機駕駛行車時,應嚴格遵守道路交通規則,絕不可掉以輕心,以避免此類不幸事件再次發生……

然而話音剛落,氹仔斑馬線又一宗嚴重交通意外,就發生了。如果上例李某撞飛張某是因為雨大,一下沒看清前面有人,勉強還算作辯解的話,那麼這位63歲老司機的“瞌一瞌”理由,就簡直是拿人性命當兒戲了,5月13日中午12時許,老司機駕駛一輛載貨客車沿澳門大學斜路俯衝而下,也不知他“瞌一瞌”從何時始,但見客貨車像匹脫韁的野馬,飛至濠鋒酒店對面逆線行車道,爾後左沖右撞,沖向氹仔大馬路一條斑馬線。此時,澳門大學的梁姓同學正沿斑馬線橫過馬路,猝不及防間就被迎面而來的客貨車撞倒,接著客貨車又撞了輛閃避不及的私家車,和一支燈柱,失控的情勢這才止住,整個過程如打保齡球。可憐20歲的梁同學被客貨車連撞帶鏟,身遭重創,倒臥花園,奄奄一息,至今仍在山頂醫院昏迷危殆,只能靠機器勉強維持呼吸。為儘快究責賠償,她的家人連同她的同學連日來利用媒體、網絡呼籲,懇請目擊者提供當日意外詳情線索。

不足五天,兩名女學生遭此厄運,令本澳社會為之錯愕、震驚。聯想到去年中青州大馬路一名九歲小學生也在斑馬線上慘遭貨車輾死,而沙梨頭張學生遇難的250米範圍內,去年十至十一月更是連發兩起致命交通意外,今又接二連三重演,人不禁要問,這個城市還有哪裡是最安全的?幕幕血案,怵目驚心,政府只道關注,卻喚不來半點把控措施,試問政府“關注”,價值幾何?斑馬線行人有絕對優先通行權,這是交通條例的ABC,但不少駕駛者往往與行人爭道,僅今年首三個月,不讓先違例就達670宗,孰令致之?

據悉兩個女孩在校均為優秀學生。十四歲的張同學系學校籃球隊成員,還是學生會骨幹,班級班長,學業、體育成績出眾。澳大大二學生梁同學目前拿了VISA,準備至美打工遊學,未來她有許多夢欲圓,如園丁夢,創業夢……而今昏迷尚不知何時能醒。美好的未來就此夭折,幸福的家庭遭遇突變,睹者心顫,聞者心酸,叩問罪孽何物,蒼生何辜?

透過坊間、媒體紛說熱議,我們認為,向廣大市民宣傳交通法律法規,加強安全意識教育是必要的;對肇事司機加重違法刑罰,或扣分停牌是必須的;在斑馬線設置減速帶和黃色閃光警示設施,是政府趕緊要去做的。而腑視城市的七橫八縱,本澳的道路交通當初總體設計是否就有問題?至少未有長遠規劃,只知逢街口便布上斑馬線或步行線,如打補丁。特別是有的路段,交通燈後設置斑馬線,方便了行人卻使行車司機失卻耐性,在斑馬線的人前身後,見縫插針。學校教育學生過馬路要走斑馬線啊,孰不知現今的斑馬線,已非昨日城市傲人的風景線,而是奪命線,死亡線,一個最危險的地方。但若不走,那更是九死一生!

如此出行沒安全感,這樣的地方還宜居,宜商,宜遊?

葡萄牙總統來訪

提升合作平臺

卡瓦科·席爾瓦是個“永遠不會忘記澳門的人”。但澳門再好,終歸是中國的。四百多年來,葡國就澳門租也好,占也罷,到了時限就得原物奉還,物歸原主。因而,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時任葡國總理的席爾瓦開始著手就歸還事宜,與中國政府磋商,談判。最終,1987年簽署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中葡聯合聲明》,明確了歸還澳門的確切時間日期。現在他承認,當年談判,是個“複雜而敏感的過程”。夾此“過程”,1999年“歸還”那日,席爾瓦出席政權交接儀式後,黯然離開澳門回國,直到這次十五年後的訪問。撫今追昔,他感到“結果值得鼓舞”:回歸後的澳門,“一國兩制”下,經濟蓬勃發展,社會繁榮穩定,民生富足安康。巨大變化證明,簽署那個“聲明”,他說是個“正確的決定”。

席爾瓦是五月十七日下午兩點左右抵達澳門的,這之前他偕伉儷及隨行百人先後到訪上海、北京。澳門作為最後一站,兩天行程,如同上緊的發條。十七日傍晚,席爾瓦與行政長官崔世安會晤並簽署“協議書”。十八日開始到公園向賈梅士像獻花,參觀大三巴牌坊,訪問葡文學校,澳大、理工學院等等可謂風雨兼程,馬不停蹄。媒體也有稱其“旋風似”的。

透過其旋風似訪問,筆者捕捉到澳葡雙方所簽“協議書”內容,包括科技、能源、綠色經濟、環境和推廣葡語教育等新合作。為此,席爾瓦把葡澳關係提升到戰略合作高度,形容葡語系國家與中國加強關係,不能忽視澳門這一“板塊”。強調澳門,這個中國與葡語系國家的經貿合作服務平臺角色很重要。給澳門在葡語國際關係定位後,他希望澳門持續致力於葡語教育的推廣,因為“葡語有其經濟上的價值”。

全球有不少葡語系國家,葡語人口2.5億,其經濟上的價值不言而喻。中國政府早有洞察,因而不僅經濟上擴大對葡語國家的貿易額,政治上透過葡語國家的關係,增大對歐洲、非洲和南美洲的影響。那麼有著歷史和語言上特點的澳門,在這中間自然就取到服務平臺作用,成為十三億大國與葡語系國家的“中介人”,可見澳門角色,中央早給定位,澳門積極發揮橋樑作用,並致力打造與葡語國全方位合作的平臺,為國家,也為澳門經濟多元化,把握發展機遇。多年來在貿易、旅遊、醫藥衛生、文化等領域與葡語國家展開合作,不斷取得新成果,實現共同發展、互利共贏,中央給予高度評價。只是在葡語推廣方面,筆者認為,力度似還不夠。有資料顯示,澳門人口中使用葡語僅為2.6%,至於日常使用語方面,葡語由1991年的1.8%減少到2001年的0.7%。此後十年一直保持這個低位,令外界看來有點意外,還難於置信。

儘管特區政府推廣葡語培訓方面下了功夫,崔世安在記者會上回應席爾瓦的“希望”時也強調,澳門已建立較完善的葡語培訓系統,居民不論從非高等教育,抑或高等教育均可選擇學習葡語,但社會感受到的是,葡語在本土一直未能趕上步伐,一小部分中葡雙語學生近年均集中在法律領域,未能普及。這樣,中葡雙語人才的數量連本地都未能滿足,遑論為國家輸出。所以希望,澳門政府這次與葡萄牙合作推廣葡語教育,更多的應在行動方案上落實,而非停留在口頭如何“重視”。

高官保障法之爭 終歸民意

席爾瓦帶著豐碩訪問成果走了,澳門政府開始著手將《侯任、現任及離任行政長官及主要官員的保障制度》法案(以下簡稱“高官保障法案”或“法案”),交由立法會審議並通過,且信心滿滿,這從立法會大部分議員的組成結構便可知。另一方面,法案提高非公務員主要官員離補至三成也是按大多數議員要求改定的,他們沒理由不通過,只是政府沒想到自此引發全社會軒然大波。

支持者通過媒體,引用法律,借鏡中外,從不同角度闡述該制度法案設置的必要性,緊迫性,公平性甚而激勵性。反對者從澳門現狀民生疾苦,物價樓價飛漲到官員腐敗,執政能力低下,問責制形同虛設等,嘲諷法案根本就是“高官自肥”、“度身訂造”、“落雨收柴”、“食肥雞餐”。爭議之大,反響之烈,超出政府估料,然卻擋不住政府制度立法步伐,限時要求立法會務必在27日進入細則性審議並通過“高官保障法案”。

然而,人微言輕。

五月二十二日,立法會第二常設委員會簽署高官保障法意見書。十名議員中,九人簽署,議員吳國昌拒簽。法案將於五日內,遞交立法會全體大會細則性表決。

綜合以上正反兩方面意見觀點,實事求是說,“高官保障法”考慮現實需要,作為一項制度彌補法律上的空白,這對現任離任乃至下任從行政長官到主要官員的班子退休撫恤保障,都有制度上執行的依據,設立無疑是必要的,何況國外有類似制度先例,法案當初在立法會一般性通過也說明得到一定認同。問題是,政府建立此制度是否要先做好官員問責制?考慮清楚現時官員表現值不值得受離補法保障?離任補償三成的准據能否站住腳?而它有多逼切,居然連重大政策出臺前須經民意諮詢的規定都可忽略?

民意如水,水可載舟也可覆舟。道理已演繹幾千年,可是我們政府就有那麼些人,視民意為無物,要麼心存僥倖圖蒙混過關。孰不知別說法案內容,光看那21字題,就足以觸動民眾敏感神經,從而產生逆反心理。但這絕非越過諮詢的理由,也絕不成“社會聲音各異,難以達成一致意見,恐怕只會拖延時間,而無結果”的藉口。五月二十四日立法會上演的便是此爭議,最後支持派打著高官保障法有助納賢士、為民服務的旗號,決定將法案於下週二,也即二十七日,在立法會細則性討論及表決。給社會觀感,立法會好像在快刀斬亂麻。

如此一意孤行,民覆“舟”之舉便箭在弦上,又所謂官逼民反,民不能不反。五月二十五日下午,澳門又一場抗議遊行暴發了,且近兩萬人的規模,遠非“五一”遊行能比,可謂聲勢浩大,規模空前,叫政府吃驚不小。這支由“澳門良心”,“公民力量”,“公職人員協會”等四團體組織的,集80、90後學生、青年,公職人員、白領階層、保安部隊等社會各個階層人士為一體的隊伍,從上址出發,一路上高呼口號,大聲呐喊,狠批“高官自肥,浪費公帑,法案未經諮詢,倉促立法,反對特權,要求撤案”。“撤”字旋即成他們熱門的口頭禪,關鍵詞,一致認為,“離補方案仲離譜”,“官員如此辛苦就不要做,索性返去從商”。在職公務人員不怕“秋後算帳”,是次站出來說“不”,也令政府意外,卻又在情理。高官只為自己謀福利,“食肥雞餐”,基層公務員就沒有長俸制度,也不聽聽他們的意見,所以他們怨氣積落已久,勇字當頭,出來遊行“不後悔”!

與此同時,江門同鄉會的“支持政府制度化建設,高官離職保障制度”法案的遊行隊伍也在同一條街道行走。該會副會長陳博森認為,將“離補案”貶為高官自肥,是不理性的炒作行為。世界上許多先進國家都有,即使無補償,也有高薪酬,如新加坡,香港地區。他也同意高官要做好問責制,冀市民不要感情用事。該會遊行人數一千多人,身穿有別於反方隊伍的一律白色衣,他們從頭到腳一色紅,如泰國的“紅衫軍”。隊伍搭配舞龍舞獅,以示“慶祝”離補法案草擬。

面對浩大遊行,反對的聲浪蓋過微弱支持陣勢,當晚十時半,鄭志強,陳明金,歐安利三人,在立法會緊急會見傳媒,表示有必要有責任向立法會主席將高官保障法案、追溯條文和現任行政長官刑事豁免權,發回重審。翌日,也就是5月26日下午,崔世安向賀致送專函,請求立法會刪除原定二十七日全體會議對法案細則性討論及表決議程,日後將提交新的修訂文本。

此提請一經公佈,即獲階層不少正面反應。中總,街總,工聯,婦聯等社團紛紛發表看法,認同行政長官暫緩法案審議。無奈社會民眾及學生“唔收貨”,他們要的是“撤回”,而非“暫緩”、“中止”、“刪除”。於是,27日這天,他們發起“包圍立法會行動”,並呼籲給議員“一人一信撤回法案”,使得議員社交網絡平臺幾近癱瘓。吳國昌稱其電腦“炸到爆曬”,高天賜也“塞曬車”,有點大水沖了龍王廟,自家人不認自家人的意味。須知立法會上,大多數議員成全特首“提請”,吳國昌、高天賜等四位議員指非刪除問題,根本就應徹底撤案,不留尾巴,為此與支持派進行激烈交鋒,火藥四濺。

而立法會前五千多行“包圍”靜坐的學生,以齊呼“可恥”、“撤回”來聲援場內吳國昌們,一邊以民生無寸進,官員表現差,臨換屆卻急腳“擺著數”,做法瓜田李下來宣洩積怨。而當傳來議決獲全票通過時,草地全場噓聲不絕,罵聲一片,有人向議員座駕掟水樽。其實立法會非提案人,無權撤案,即使他們包圍立法會,甚而如臺灣學生佔據立法會,議會也無能為力。賀一誠說,“我不能要求行政長官停止議程”。抱怨造成居民強烈反對的原因在於法案未有公開諮詢,又未向公眾解釋、說明,令社會存在不少誤解,使立法會審議未能得到社會認同。總之一切都是未先諮詢惹的禍。

不管怎樣,隨著立法會對崔世安所提中止議程全票通過,一場行政危機總算解除了,崔世安自然感謝立法會。而日後政府將拿出什麼樣的修訂文本,人將拭目以待。然而,5月29日上午十點,崔世安突然出現在行政會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宣佈撤案,原因是法案與社會分歧甚大,影響社會和諧,說將來提案前必公開諮詢。

此新聞一經直播,網上點擊即過萬,並迅速在“臉書”,網上討論區瘋轉,洗版,一時間各種評論鋪天蓋地,各路議員紛紛表態,褒貶互見,惟感到“意外”是一致的。這之前誰都以為法案刪除了細則性審議表決即暫告段落,豈料不足兩天,特首便如民所願親自撤案,行政效率之高,行事之快,前所未有,澳門公民社會的威力亦從未如此強勁過。

可實際上呢?

回首高官保障法案的出臺,一般性通過,到今年早些時候細則性通過遭封殺,及至現在再闖關,其間風起雲湧,一波三折,乃至眼前峰迴路轉,終歸民意,裡面是否有太多的東西,值得人去揣摩,玩味,思索?而不管是什麼吧,澳門人總希望本土官員,手中的權力真心在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而不是把玩權術,精心算計,眼裡只有少數人利益的政客!

猜你喜欢

官員高官社會
COMPLAINER’S CALAMITY
带病提拔自有病根
10《百骏图》:清廷洋高官的中西绘画大融合范本
韩国高官配偶套上了“紧箍咒”
美高官试图淡化军售争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