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与控制(下)
2014-06-21姜玉英
姜玉英
(接上期)
三、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技术
(一)加强栽培管理
1. 耕灌灭茬。棉铃虫、草地螟和蝗虫等害虫冬季以蛹(茧)、卵等虫态在土壤中越冬,可实行秋耕冬灌春耙和播前灭茬,破坏越冬场所,有效降低病虫源基数。
2. 清洁田园。大棚等保护地栽培作物,应在移栽前清理定植棚室内外的残枝落叶和杂草;大田清除田边地头杂草,消灭早期病虫害栖息场所。作物秸秆还田田块,应施用秸秆腐熟剂,可恶化害虫生活环境,有效减轻危害。
3. 平衡肥水。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和迟施氮肥,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培育壮株,增强植株抗病力,控制作物群体数量;合理灌水,防止田间长期浸水影响作物根系发育,做到田间沟渠通畅,创造不利于病虫害发生流行的环境。
4. 适期播种。西北、黄淮等冬麦区推广小麦适期晚播,可缩短秋苗病虫害侵染危害时间,有效减少病虫源越冬基数,减轻翌年病虫防治压力。粗缩病严重发生的黄淮地区,避免小麦与夏玉米套播,夏玉米应适期晚播,避开灰飞虱传毒盛期,减轻玉米粗缩病发病程度。
5. 中耕除草。粘虫、草地螟等害虫多产卵于田间杂草上,应在害虫产卵盛期结合中耕除草灭虫卵,将除掉的杂草带出田外沤肥或集中处理;幼虫已孵化的田块,一定要先打药,后除草,避免幼虫集中向农作物转移为害。还应注意清除田边地埂和夹荒地的杂草,以免幼虫迁入农田危害。
6. 合理轮作。长期连年种植同一作物,病虫源逐年积累,危害必然加重,尤其是土壤习居菌的病害,可采用与非危害作物轮作或水旱轮作等方式,减轻危害。如在小麦全蚀病发病地块停种两年小麦、粟等寄主作物,改种大豆、高粱、麻类、油菜、棉花、蔬菜、甘薯等非寄主作物;或在小麦收获后,复种一季夏甘薯、伏花生、夏大豆、高粱、秋菜等非寄主作物。小麦全蚀病、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在有水利条件的地区,实行稻、麦或稻、棉的水旱轮作,防病效果明显。
(二)品种选用和处理
1. 选用抗(耐)病虫的品种。在长期的农作物栽培实践中,品种间表现出不同的抗(耐)病虫品种,人们利用其差异选择出具稳定特性、适于生产应用的品种,各地应因地制宜选用,淘汰抗性差、易感病虫品种。如在小麦赤霉病常年流行的江苏、安徽等江淮麦区,宁麦、扬麦系列品种遇气候适宜年份,田间表现出较好的抗病性状。在种植抗(耐)性品种的同时,还应实行品种多样化种植,避免单一品种的大面积种植。
2. 种子检疫。做好产地检疫,禁止将未经检疫且带有病虫源的种子调入未发生区;对异地调运的种苗,特别是从发病区调运,务必进行抽样检测,防止带毒种苗传播病害。
3. 种子处理。对种子带菌、土传病害或苗期发生的病虫害,应进行种子药剂拌种或包衣处理。如可用三唑酮、三唑醇和烯唑醇等药剂拌种,除防治小麦散黑穗病外,还可兼治小麦腥黑穗病和秆黑粉病以及苗期的锈病和白粉病。地老虎、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发生重的地区,可利用噻虫嗪、吡虫啉等拌种或包衣,可同时兼治苗期其他病虫。
(三)物理防治
1. 杀虫灯。昆虫易感受可见光的短波部分,对人眼不能分辨的紫外光中的一部分特别敏感,利用害虫的这种感光性能,研制出各种能发出昆虫喜好光波的灯具,用于防治害虫成虫。虫源区连片安装杀虫灯,诱杀害虫的成虫,可有效减轻幼虫危害。如棉铃虫、草地螟、玉米螟、二点委夜蛾和小地老虎等害虫,均可使用。
2. 性诱剂。许多昆虫的成虫由于取食、交尾、产卵等原因,对一些挥发物的化学物质的刺激有着强烈的感受能力,利用这种正趋性反应,生产上可达到诱杀作用。如糠醋引诱地老虎和粘虫,杨树枝把引诱棉铃虫和粘虫等。近几年发展最快的是各种害虫的性诱剂,玉米螟、棉铃虫、红铃虫、小菜蛾、斜纹夜蛾、甜菜夜蛾、桃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茶毛虫、茶细蛾等害虫性诱技术成熟,适于在生产上应用。
3. 色板诱虫。蚜虫、粉虱、蝇类和蝶类昆虫具有明显的“趋黄性”,也有不少昆虫对各种颜色有着不同的喜好,研究利用昆虫对各种颜色的趋性,生产出涂有粘胶的色板,在田间起到诱杀害虫的作用,目前在蔬菜、果树等作物害虫绿色防治方面已优先推广应用,效果较好。
4. 防虫网。对一些由虫媒传播的病毒病,如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有条件的可采用防虫网覆盖。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用50~60目防虫网,防止外界烟粉虱传入;用20目防虫网或无纺布阻隔白背飞虱,防止苗期侵染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可达到避病的效果。
(四)生物防治
1. 保护利用天敌。自然界害虫的天敌资源较为丰富,保护利用好自然天敌,不仅可较好的控制害虫危害当季作物,而且对后茬作物田的害虫也能起到一定控制作用。如麦田当天敌与麦蚜比大于1︰120 时,天敌控制麦蚜效果较好,不必进行化学防治。必要时可助迁天敌,使其有效控制危害。
2. 人工繁殖释放天敌。玉米螟、水稻螟虫、稻纵卷叶螟等,可利用释放赤眼蜂技术控制危害,即在成虫高峰期开始释放,即将室内繁殖的赤眼蜂蜂卡别或挂在中部叶片背面的叶脉上,应连片统一组织农民释放赤眼蜂2~3次、间隔3~5天,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3. 生态调控天敌。注意改善害虫天敌繁衍的生态环境与条件,尽量压缩化学防治面积和施药量、施药次数,改进施药技术,以扩大天敌的利用面积,发挥天敌的控制作用。如水稻孕穗前尽量减少使用化学农药,利用在稻田田埂种植芝麻、大豆等显花植物,保护蜘蛛、寄生蜂、黑肩绿盲蝽等天敌,充分发挥天敌自然控害作用。
(五)化学防治
1. 主动预防。小麦赤霉病、稻瘟病、马铃薯晚疫病等典型的气候型流行性病害,由于田间菌源充足,只要遇到合适的气候条件,病害必然流行,因此,必须在病菌侵染前打药保护。如在小麦赤霉病常年流行的长江中下游和黄淮麦区,小麦抽穗至扬花期遇有阴雨、露水和多雾天气且持续2天以上,应于小麦扬花初期主动喷药预防,要做到扬花一块防治一块,如遇病害流行,第一次防治结束后,需隔5~7天防治第二次。稻瘟病在分蘖期田间初见病斑即施药控制叶瘟,破口初期施药预防穗瘟。马铃薯晚疫病现蕾至初花期,在连阴雨来临之前喷施1~2次保护性杀菌剂,田间见病后,重发区立即选用治疗性杀菌剂喷雾防治2~4次。
2. 达标防治。当病虫害发生发展至一定数量,不采取化学防治将会对农作物造成明显损失时,则必须投入进行药剂防治,此时的病虫害发生数量或程度,即为防治指标,如穗期小麦蚜虫田间益害比低于1︰150、百株蚜量达800头,稻飞虱孕穗抽穗期百丛虫量1000头(杂交稻穗期百丛虫量1500头),即须进行化学防治。从经济效益、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等方面综合考虑,必须坚持达标防治、避免见虫(病)即打药现象的出现。
3. 适期防治。指在最适宜的作物生育期和病虫发展或发育时期或防治效果最好的时期进行防治,害虫多在幼(若)虫低龄高峰期进行,如粘虫、草地螟等害虫多于2~3龄高峰期进行防治,防治过早虫体小、易造成药剂浪费,防治过晚、虫龄大了,已对作物造成了危害。小麦吸浆虫应于小麦抽穗期、成虫羽化期进行农药喷雾防治,消灭成虫于产卵之前。施用苏云金杆菌(Bt)等生物农药,应适期早用药,如粘虫、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应在卵孵化盛期喷施。病害一般提倡适期早用药,即在发病初期喷药,如小麦纹枯病返青至拔节初期病株率达10%、小麦白粉病春季发病初期病叶率达到10%时防治;玉米叶部病害一般在玉米心叶末期至抽雄期的发病初期喷药防治。
4. 科学用药。注意选择对口高效药剂,如杀虫剂应注意触杀类与胃毒类药剂适用对象,触杀类药剂是指通过虫体的表皮进入虫体内使害虫中毒死亡的药剂,主要用于防治低龄幼虫,胃毒类是指药剂通过害虫的口器和消化道进入虫体使害虫中毒死亡的药剂,用来补防大龄,低龄和大龄混发时,应同时使用两类药剂才能奏效。杀菌剂应注意保护性和治疗性杀菌剂的使用,保护剂是指在病原菌侵染前先在寄主表面施用,以保护或防御农作物不受病原菌侵染;植物感病后施用、直接杀死病菌或渗入到植物组织内部杀死病菌的杀菌剂为治疗性杀菌剂。同时,应注意不同作用机理药剂的轮换使用,防止病菌或害虫产生抗药性。
5. 提高防效。防治时应按要求用足药量和水量,注意药剂喷匀、喷透,施药后3~6小时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治。注意对田边、地头、撂荒地害虫的防治。若喷施有机磷类药剂,不要与化学除草剂同遇,两者要间隔7天以上,以免作物产生药害。提倡专业化防治组织的统防统治或连片地块统一防治,以提高防治效果。施药者应注意个人防护,避开中午高温时作业,防止发生中毒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