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文而宜 遵循规范
2014-06-21元荣卿
元荣卿
摘 要:
在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中,就必然会牵涉到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等辅助因素,本文主要想讨论有关偏旁部首的安排及其与识字写字教学的关系等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偏旁;部首
小学教材之所以在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册、二年级下册安排偏旁,到二年级下册安排“部首查字法”时才出现“部首”这个名称。下面我就来谈谈识字教学的几个具体问题。
一、偏旁与部首分开来提
从字的构成来说,现代汉字可以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两类,其中绝大多数是合体字。汉字形体发展的总趋势是由独体而合体,越到后来合体字越多。为了识写的方便,就要对汉字进行分析。一分析,便发现汉字虽然是由笔画构成的,但在占汉字总数的绝大多数的合体字中,都能找出一些比笔画大的“构件”——偏旁,可见偏旁就是“在汉字形体中常常出现的某些组成部分”。一般地说,由笔画组合为偏旁,由偏旁组合成绝大多数汉字,这是现代汉字结构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在识字写字教学中用“偏旁”来辅助,正是利用了汉字的这一特点,使得识字写字变得容易多了。
部首是“字典、词典根据汉字形体偏旁所分的门类”,有了这么个“门类”,字典、词典就能把成千上万的汉字编排得井然有序,查找起来也就十分方便了。可见“部首”主要是为了编撰字典、词典的需要而使用的。
尽管“偏旁”与“部首”有不少相同之处,但从它们各自的主要功能出发,我们还是决定把它们分开来提:在识字写字教学过程中只使用“偏旁”,在学习查字典的时候再出现“部首”。实践证明,这样做不仅利于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且还避免了“偏旁”“部首”纠缠在一起难以说清的麻烦。
二、教材安排偏旁的根据
(一)根据课文(包括“识字”课文和阅读课文)中“要求会写”的生字出现的情况。在同一篇课文里如果有相同偏旁的字,这个偏旁一般应安排在最先出现的生字上。例如: “芽”、“花”都是“草字头”,“芽”出现在前,就安排在“芽”字上。
(二)根据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国家出版局于1983年联合颁布的《汉字统一部首表(草案)》来确定安排哪些偏旁。到目前为止,国家语委尚无关于偏旁的法规、文件;而《汉字统一部首表》虽然是草案,但毕竟是国家的正式规定。同时,《汉字统一部首表》里的201个部首,是各类辞书确定部首安排的依据,其中大部分也都可以作为偏旁,我们安排的偏旁与该表一致起来,能够收到既方便识字写字教学,又利于其与日后的学习查字典顺利“接轨”,一举两得。
(三)根据识字写字教学的需要。为了在识字写字教学时能够突出重点,简化头绪,减少冗余信息,我们在安排偏旁时往往要作一些变通处理。有些字是“部首字”,本身是可以作为偏旁的,但是我们把它归为其他偏旁,学生反而容易识记。
三、教材对偏旁名称的确定
(一)独立成字。现代汉字的偏旁有3种情况:一是能够独立成字的,如“人、刀、山”等;二是不能独立成字的,如“三点水、言字旁、双耳”等;三是古代能够独立成字,现在已经不能成字的,“两点水、私字旁厶、三撇儿”等。第一种叫做“成字偏旁”,偏旁名称不成问题;二、三两种叫做“非字偏旁”那就要根据情况来确定名称了。
(二)公众习惯。过去,偏旁在左称“偏”,在右称“旁”。现在,无论在左,在右,在上,在下,在中间,在外围,都叫“偏旁”。我们可以按照一般的习惯,在左称“左旁”,在右称“右旁”,在上称“字头”,在下称“字底”,在外围(全包或三面包围)称“字框”,在中间称“字腰”、“字心”。
(三)教学需要。有的偏旁既没有比较规范的称呼,也没有约定俗成的名称,或者虽有一定的名称但眼前又不适用,我们就可以用被安排的汉字来作为偏旁的名称。例如:在“击”字上安排了偏旁“U”,有的说古同“坎”,有的叫“半山框”,都额外地增加了难度;一般称其“凶字框”,而“凶”字没学过,我们就称它为“击字框”,是不是简单化了?还有个偏旁“卓”,无法确定名称,因为是安排在“朝”字上的,叫它“朝字旁”,学生一下子就接受了。
四、关于部首的几点说明
“部首”首次出现是在我们小学教材二下“练习1”的“学用字词句”里。先是“读一读对话,学习部首查字法”,接着是“小猴读童话,下面的几个字不认识,请你帮他查字典”。对这段关于学习部首查字法的对话,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一个字的两个部分都是部首,该怎么提取部首呢?我们课本上讲的是一般的情况。即“按照先左后右、先上后下、先外后内”的方法来提取部首。但这决不是绝对的。《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就不一样,它在两个部首里都可以找到。因此,我们一定要事先把各种不同版本搞清楚。
学习部首查字法就得实践,就得用字典、词典来查,那我们老师就得弄清学生手中有哪些字典、词典,就得弄清这些字典、词典的编排特点。心里有了底,教起来才踏实,也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学会、学好。要不,怎么会说教师并不是好当的呢?
(作者单位:甘肃省通渭县襄南乡沟湾小学,甘肃 通渭 7433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