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孩子在巴西学球不好管

2014-06-21

环球时报 2014-06-21
关键词:世界杯环球时报巴西

本报赴巴西特派记者 夏 颖图片说明:孙贤禄在巴西接受本报专访。孙贤禄,前中国国家队队员、辽宁队十连冠期间主力选手,退役后赴巴西从事青少年足球培训事业至今。作为老一辈足球人,孙贤禄见证了中国足球的风风雨雨;作为中巴两国的民间足球使者,孙贤禄曾被评为“圣保罗十大华人”之一。《环球时报》记者日前在世界杯比赛城市萨尔瓦多专访了孙贤禄,请他聊聊巴西足球与中国足球的那些事。环球时报:世界杯遭到部分巴西民众抵制。在足球和面包之间,巴西人真实的态度是怎样的?孙贤禄:巴西不同阶层对世界杯的看法不同,连我公司的员工都分成两派。收入高的白领认为是好事,能增加就业,扩大国家的无形资产。而公司清洁工认为,世界杯打乱了他们的生活,物价上涨而工资没多。在巴西,更多的老百姓与后者想法一致。现实面前,巴西人还是要选择面包。环球时报:您一直致力于中国球员在巴西的青训工作。培养人才方面,中巴两国的差距在哪? 孙贤禄:中国足球20多年没进步,还是足球土壤不深。在巴西圣保罗州,仅青年杯就有108支队伍参赛,去年日本还派球队参加这个杯赛。巴西孩子的比赛机会太多了,我带的少年队不到3年就踢了194场比赛。巴西孩子从小就有自己支持的城市球队。另外,当地学校都是半天课,孩子们后半天就去社区踢球。他们的技术在进俱乐部之前就练得差不多了。而中国孩子全天泡在课本里。没有强健的体魄,怎么会有强盛的民族?环球时报:东亚三国到巴西学习足球的人多不多?孙贤禄:日本和韩国孩子在这边学球的不少。和中国人不同,他们不贪图大球队的名气,反而会到巴西基层球队锻炼,和当地人打成一片。他们的当地语言说得很流利,球技成熟后就回到日本或韩国效力。而中国赴巴训练的人少,足球苗子被“圈养”起来,他们更喜欢“执行”,不善于“创作”。一到实战腿就软。环球时报:请谈谈您在巴西培训小球员的经历。孙贤禄:我几年前在圣保罗郊区成立了青训基地,那里环境很好,树上能见到野生猴子。先后有百八十名从中国慕名而来的孩子到基地训练。但这些孩子中很多人来自富裕家庭,娇生惯养,受不了清苦。有人甚至偷开基地的车出去玩,结果闹出车祸。中国足球上不去,和球员自律性差有很大关系。由于这些孩子难管理,我后来决定解散基地,把优秀学员送进巴西各地俱乐部,另外一些人现已回国效力中超和中甲。环球时报:您的儿子是首个在巴西注册参加联赛的中国人。在巴西踢球的华裔多不多?如何评价从巴甲回国发展的陈志钊?孙贤禄:在巴西的华人球员寥寥无几。巴西的华人大多从事贸易行业,不愿孩子踢球。如果他们成了球员,家里生意谁来接手?这是很现实的问题。陈志钊在巴甲的科林蒂安一共拿到3次出场机会。这个成绩虽然不够亮丽,但总比连考试资格都拿不到的中国人强。中国足球需要走出去,陈志钊们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猜你喜欢

世界杯环球时报巴西
多彩世界杯
巴西战舞
世界杯搞笑来袭
2014巴西世界杯赛程
世界杯之旅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何处得清纯
本报五一期间休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