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学观及其实施的支持体系探讨
2014-06-20胡文龙
胡文龙
摘 要 本文首先提出用“以人为本”的标准来划分传统教学观与现代教学观,然后分析了传统教学观与现代教学观所植根的思维方式,指出它们分别植根于本质主义思维和生成性思维。在指出现代教学观是一种倾向于生成性的教学观后,重点探讨了现代教学活动的特征。最后围绕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实现这些特征入手,提出了三点对策:更新理念、创新制度和准备知识、教学技能和资源。
关键词 教学观 本质主义 生成性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 on Modern Teaching and its Implementation Support System
HU Wenlo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Shantou University, Shantou, Guangdong 515063)
Abstract In this paper, first proposed by the "people-oriented" concept to divide traditional teaching standards and modern teaching concept, and then analyzes the traditional way of thinking and teaching concept is rooted in the concept of modern teaching, pointing out that they were rooted in essentialist thinking and generative thinking. Noting that the modern concept of teaching tends generate a concept of teaching, the focu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teaching activities. Finally, start focusing on how to achieve these features in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proposed three measures: update the concept, innovation systems and preparation knowledge, teaching skills and resources.
Key words teaching concept; essentialism; generative
1 划分传统教学观与现代教学观的思路
教学观是有关教学活动观念和态度体系的总和,它对教学实践活动起着指导和统率作用。从宏观上来说,传统教学观和现代教学观是两种教学观念体系,那么,划分传统教学观与现代教学观的依据是什么?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本文认为,现代教学观与传统教学观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历史概念。譬如,古代一些伟大的思想家,在极其简陋的教学环境中,提出了一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其中不乏真知灼见,饱含着现代元素。如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启发式教学法,苏格拉底提出“产婆术”等。而身处二十一世纪信息化时代的教师,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持有比较落后的教学观,如“应试教育”、“满堂灌”等。教育是面向人的事业,理应达于生命,让生命在场。著名教育家叶澜说:“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①
因此,划分教学观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不能只依据外显的标准,而应该考察这种教学观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力。总之,就是教学观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是否较好地发展了学生个性,是否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完善。当然,对这种划分标准不能进行绝对化地认识。它不意味着传统教学观里没有一点以人为本的因素,而现代教学观包含的思想都是和传统教学观格格不入的。
以此标准来观照以赫尔巴特为代表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教育学派,我们会对其二元分立有一种更加深刻的认识。传统教育学派之所以称之为传统的,就是因为他秉持“教师”“教材”和“课堂”三中心的教学观,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很好地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教师的创造性空间也被封闭。而进步主义教育学派之称以称之为现代的,就在于他坚持的“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的教育观颠覆了传统教育学派的三中心,沟通了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较多地包含着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因素。从传统教学观到现代教学观的转变历程,也是人性在教育中不断地萌芽、展现和得以绽放的过程。
2 传统教学观与现代教学观所植根的思维方式
教学观作为一种理念体系,总是要植根于具体时代的思维方式,这也是教学观最深层次的内核。“透过林立的派别和令人眼花缭乱的论题,我们不难发现,从马克思开始,西方哲学便出现了一个转折,即由科学世界观转向生活世界观,由本质主义转向生成性思维。生活世界观或生成性思维是现代哲学的基本精神和思维方式。”②通过深入地考察两种思维方式的特征,我们不难发现,传统教学观植根于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而现代教学观则较多地体现了生成性思维。
本质主义思维是一种追求确定性的“物种思维”。③以本质主义思维方式引领的教学观会重视教学的预设性、序列化和工具理性等特征。它强调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的预设性,秉持客观主义知识观,重视教学“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工具性价值,提倡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控制性。从赫尔巴特的“五步教学法”到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再到我国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特殊认识论”,都在努力追求着教学过程的预设性、计划性和规定性。endprint
在生成论的视野中,一切都是生成的,不再存在一个预定的本质,这正是存在主义哲学家的格言——“存在先于本质”的体现。生成性思维具有以下特点:重过程而非本质,重关系而非实体,重创造而反预定,重个性、差异而反中心、同一, 重非理性而反工具理性,重具体而反抽象主义。④立足于生成性思维基础上的教学观,主张教学是一门完善人性的艺术,把塑造完整人格、激发个体创造性作为衡量教学意义和价值的标准。它秉持建构主义知识观,把教学目标看成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把教学内容当作是人经验生长的内在要求,把教学过程营造为师生共同构建经验的敞亮立体空间。总之,就是实现了由“一切既成”到“一切将成”的根本性转变,契合了现代教育观“以人为本”的精神主旨。
3 现代教学观引领下教学活动的特征分析
3.1 参与性
奠基于生成性思维之上的现代教学观持一种社会建构的知识观,将知识看作是一种文化性、境域性存在,这也意味着师生从知识的“旁观者”要转变为知识的“参与者”,教师要从“知识的霸权者”和“结论的提供者”转变为“知识的协商共建者”。因此,指向生成性的教学,必须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条件。只有如此,才能将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体知识,真正达到有效生成学生心智、经验的目的。同时,新型知识观动摇了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合法性基础,意味着师生之间的交往模式将从支配与服从的对象性思维转变为平等对话的关系性思维。在现代教学观下,只有通过教师与学生个体或群体之间的互动性参与,才能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分享彼此的经验和认识,交流彼此的情感和体验,并使得教学成为立体交叉式的网状结构,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
3.2 非线性
线性化思维是本质主义思维的重要特征。传统教学为人诟病之处就在于它秩序化的存在方式、教学中严密的控制与机械、程序化的运作,培养出的学生既没有个性,也没有生机。生成性教学观认为,世界的本质是非线性的,不确定的。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是由师生通过讨论、质疑、启发、对话、反思、探究等共同完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由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现编、现导、现演的,正如多尔倡导的一种“舞蹈型教学”。⑤从非线性思维的角度来看,作为非线性的教学系统往往存在间断点、奇异点,在这些点附近的教学系统行为完全不允许做线性处理。因为非线性因素是教学系统出现分叉、突变、自组织等非平庸行为的内在根据。⑥从生成性教学的视角来看,这类“非平庸行为”即意味着教学的跃迁与创造,意味着对学生个性的尊重与关切。
3.3 开放性
现代教学活动系统的开放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时空。
传统课堂教学追求教学结果与教学目标的高度一致,教学过程不允许出现超出教学设计中规定的行为,否则就有可能被认为是教学事故。现代教学观则认为教学目标是师生在互动中不断地超越预定目标要求而生成的,是动态、开放、情境化的存在。由于教学目标的开放性,教学过程也由机械僵化转为富有生机活力。在教学中,通过教育者灵活与智慧的处理,使各类教学事件转化为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使教学过程富有开放性和弹性。另一方面,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教材绝对的一面,把毫无遗漏地传授教材内容视为教学的根本与唯一的目的。现代教学观在人性化地把握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对立统一的基础上,积极吸纳校内外的各种教学资源来充实,超越教材。这既延伸了教学时空,也活化了知识,使教材成为学生经验生成的有力凭借。
3.4 完整性
从生成性思维的视角来看,人是完整的,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理性与非理性、存在与意义的统一。培养完整和谐的人是现代教育的使命。现代教学活动确立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这也是现代教学观的核心内涵。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为了实现培养完整人的目标,现代教学活动也呈现出整体性的趋势。具体表现为: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重视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在进行科学教育的同时,设置人文课程,高度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在专业教育的同时,重视学科的交叉、融合与贯通,通过设置综合课程和通识课程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整体思考能力;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还重视教学与社会生产生活相结合,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创新人才。
4 实施现代教学观所需要的支持系统探讨
现在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实现现代教学的一系列特征。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实施现代教学观并非一件易事。原因是很复杂的,如学校缺乏相应的观念和文化氛围,某些管理制度约束了教师教改的积极性、学生缺乏相应的主体意识等。把现代教学观落实到现代教学活动,还需要建立完备的支持体系(如图1),以使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能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图1 实施现代教学观所需支持系统的设计图
4.1 更新观念——实施现代教学观的前提
变革师生和学校管理者的陈旧观念,这是实施现代教学观的前提。师生树立新的知识观与人才观对于更新教学观念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知识观把知识看成是绝对的、客观的、静态的和确定的,新知识观则主张知识具有建构性、情境性、不确定性、非积累性、多元性和动态性。理解了知识的文化性和情景性,相应地就比较容易确立开放的、生成的、非线性的教学过程观;在人才观上,师生不仅要认识到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性,而且应该树立个性化的人才观。只有教师和管理者切实尊重学生的个性,学生对自己的个性有一种文化自觉,才会使教学活动少一些共性的预设与强迫,使教学过程多一些丰富性和不确定性,使学生多一些个性化经验生成的空间;在师生观上,要建立新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打破教师主导和包办一切教学活动现状,增强学生主体能力。endprint
(下转第17页)(上接第8页)
4.2 创新制度——实施现代教学观的保障
制度是一种稀缺资源,通过教学制度的合理安排来建立优良的利益分配规范,才能激励起师生接受和实施新教学观的积极性。例如一项调查显示,高达94.0%的教师和94.9%的学生认为目前的评价机制不适应研究型教学。因为,实施这研究型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和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但在绩效评价上却缺乏相应的激励制度,教师和学生觉得费力不落好,还有可能完不成教学任务。⑦
在学生学业评价制度创新方面,改变目前主要以知识掌握程度为标准的评价方式,把学生的知识探究的兴趣、参与知识建构的能力的态度、质疑和批判的精神等纳入到评价体系。重视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改变侧重于结果性评价的现状,把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起来。在教师特别是大学教师业绩评价制度创新方面,一是要正确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在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薪酬定级确定以及评优时要适当向工作量较大的一线教师给予倾斜。二是在计算教师工作量时,不能简单地使用计算课节量的方法。需要制定合理方案,评价教师在课程组织、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激发兴趣、课外辅导量以及展示学科发展前沿和引入自己最新科研成果等方面的情况。
4.3 准备知识、教学技能和资源——实施现代教学观的基础
教师在掌握所教授学科的基础和前沿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掌握比较广博的知识,掌握有关教育学、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需要指出的是,现代教学活动虽然强调教学的生成性,这绝不是意味着教师就可以放弃预设。面对更加复杂的教学场景,教师往往比传统教学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来研究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没有精心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在教学技能方面,强调教学艺术的重要性。现代教学过程是一种非线性的、不确定的过程,面对教学中必然会出现的偶然因素,教师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发现它,并以艺术手段来进行机智灵活的处理,使其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资源;在硬件资源建设方面,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提高实验室、教学资源的共享率。加强对课外活动的引导与扶持,打造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
基金项目:此项目受教育部人文社科专项课题“工程科学教育中基于学习科学的探究式教育研究”(10JDGC005)资助
注释
① 叶澜.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36.
②④李文阁.生成性思维:现代哲学的思维方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6(6):44.
③ 李文阁.回归现实生活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41.
⑤ 小威廉姆E多尔.王红宇译. 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49.
⑥ 武杰.跨学科研究与非线性思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388.
⑦ 姚利民,康雯.大学研究性教学现状与原因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9(1):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