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今日俄罗斯

2014-06-20罗英杰

领导文萃 2014年11期
关键词:政党普京俄罗斯

罗英杰

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正式成为完全独立的主权国家。独立后的俄罗斯经历了叶利钦时期的政局动荡和经济凋零,再过渡到2000年普京开启的新时代,至今已经23年。不管期间经历多少曲折,今天的俄罗斯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幅幅“铁腕总统”、“经济复苏”、“军事革新”等崭新的时代画面。这让许多关心俄罗斯的人们不禁要问,今天的俄罗斯是否已经彻底摆脱了独立以来的颓势,重新回到世界舞台的中央,并开始发挥其一贯的大国影响力呢?基于这些疑问,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视角解读今日的俄罗斯。

阅读1

普京治下的俄罗斯政局是否稳定?

尽管20世纪90年代早已成为历史,但那一时期俄罗斯复杂的政治形势依然历历在目,总统“大权旁落”,寡头“强行干政”,政局“波云诡异”等等都可作为俄罗斯政治的时代标签载入史册。进入21世纪,随着普京入主克里姆林宫,俄罗斯的一切似乎奇迹般地发生了扭转,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政局逐渐趋于稳定。2012年普京第三次当选俄总统后,俄国内和国际社会对普京长期执政导致的一些弊端(如俄民众的“审美疲劳”,希望看到“新面孔”等)会不会动摇俄政治的基础开始产生怀疑。对此,笔者认为,不能否认有部分俄民众不支持普京再次当选俄总统,但是客观地看,中短期之内俄政局不会出现叶利钦时期那种剧烈动荡的局面,原因有二:

一是,经过普京多年改革,俄政权党“统俄党”的地位不断巩固,在俄国内基本没有对手。

叶利钦时期,随着党禁的放开,俄罗斯各种政党、组织林立,而叶利钦却始终缺乏一个强大的政权党作为政府后盾,这使以俄共为首的反对派在议会中占据主导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俄政令不畅,行政效率低下的弊端。

为了扭转这一不利局面,2000年普京上台后,即着手开始改革政党制度。2001年7月,普京推动颁布了新的《政党法》,其中规定,所有政党都要重新登记,一个政党必须拥有1万名以上党员,在半数以上联邦主体设有分支机构,且每个分支机构的人数不得少于100人,只有政党才有权推举候选人参加包括总统和国家杜马(议会下院)在内的选举。新《政党法》的实施支持了大党的发展,压缩了小党的生存空间,这被认为是对俄政党格局的第一次洗牌。2001年12月1日,由普京支持的全俄罗斯“统一和祖国”党(简称“统俄党”)宣告成立。在2003年举行的第四届国家杜马选举中,“统俄党”获得37.57%的选票,位居第一,领先位居第二的俄共近25个百分点,成为是俄政坛名副其实的第一大党。

2004年,普京再次修改《政党法》,对建立政党和政党参选的条件作了更加严格的规定,如规定每个政党至少必须拥有5万名党员,政党进入杜马的得票率门槛由5%提高到7%,将国家杜马议员选举的“混合选举制”改为“比例选举制”,禁止多个党派组成竞选联盟参选。《政党法》的修改使俄政党再次洗牌,出现分化组合的高潮,数量大幅减少。随后,在2007年的第五届杜马选举中,“统俄党”获得了国家杜马全部450个席位中的315席,超过修改宪法必需的301席,控制了约64%的席位。由此,俄“多党并存,一党独大”的政党格局最终确立。

然而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在2011年的第六届国家杜马选举中,“统俄党”仅获得238席的选票,得票率为49.3%,尽管维持了其在国家杜马中的第一大党地位,但较上届而言,优势地位被削弱。为防止执政当局陷入被动,政府采取了新的措施,包括:修改《政党法》(2009年4月),从2010年1月1日起政党登记的党员人数门槛由5万降到4.5万,后来更是降低到500人(2012年4月4日);从第七届国家杜马选举开始,将俄政党进入国家杜马的得票率门槛由7%重新降低为5%。与此同时,2013年5月,国家杜马通过新的杜马选举法,将“比例选举制”改为“混合选举制”,这意味着以前只有政党能参选国家杜马,分享450议席,现在个人和政党按均权参选,各为225议席。这些举措既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也有利于更多政党进入议会,以强化政党之间的竞争。

按照普京的说法,这次对政党制度的修改是对俄选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但也有评论认为,这是在目前“统俄党”难以继续确保获得议会中的宪法多数,其执政失控风险增加的情况下采取的预防措施。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当局不会使其辛苦打造的“统俄党”在俄政坛中的主导地位旁落,而事实上此前每一次《政党法》的修订都是围绕这一目标进行的,其他左右翼政党在“统俄党”设定的游戏规则中恐怕只能继续充当参与者的角色。

二是,通过改革联邦制度,建立完善了俄国家垂直权力体系,地方失去了挑战中央权威的可能。

俄罗斯是一个由83个联邦主体组成的联邦制国家。叶利钦时期,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俄政府不仅未能实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统一,而且由于中央对各联邦主体控制较弱,导致地方政府各行其是,甚至以独立对抗中央。因此,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体系就是普京上台后面临的最主要挑战之一。

在这一问题上,普京首先建立起总统直接管理的联邦区对各联邦主体实施垂直管理。2000年5月,普京签署命令,将当时俄联邦89个实体(共和国、边疆区和州)按地域原则划分为7个联邦区,即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中央区、以圣彼得堡为中心的西北区、以顿河罗斯托夫为中心的北高加索区(后改为南方区),以下诺夫哥罗德为中心的伏尔加河沿岸区,以叶卡捷琳堡为中心的乌拉尔区,以新西伯利亚城为中心的西伯利亚区和以哈巴罗夫斯克为中心的远东区。紧接着,普京任命了总统驻联邦区全权代表,成立了由联邦主体和中央双方代表组成的职权划分委员会,使中央拥有了对地方进行控制的行政管理机制,从而为普京对国家施行有效行政管理和推行其他联邦制改革提供了保障。2010年1月,根据时任俄总统梅德韦杰夫的命令,设立了俄第8个联邦区——北高加索联邦区,该联邦区从原来的南部联邦区中划分出来。

此外,普京还通过多种手段削弱地方的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包括:一是修改联邦委员会组成原则。叶利钦时期的地方长官兼任联邦委员会(议会上院)议员,且具有司法豁免权,这使他们对抗中央有恃无恐。为此,2000年5月,国家杜马通过法律,规定地方长官和立法会议最高领导人不再进入议会上院,其职位改由他们任命的代表担任;中央有权解除地方长官的职务,有权解散不遵守联邦法律的立法会议。其中,改变议会上院的组成方式最为重要,其目的很直接,就是要坚决排除地方长官对国家最高立法机关的干预,恢复议会上院独立的立法职能。二是建立俄统一的法律空间。普京上任之初,俄地方法律与联邦法律多有冲突,如要使政令畅达,必须改变这一现象。为此,普京有针对性地取消了一部分联邦主体制定的与联邦中央法律相抵触的地方法律,如废除了某些地方长官有权在辖区内实行紧急状态的规定等,这些措施都有利于普京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三是改革地方长官选举方式。叶利钦时期俄地方行政长官必须通过直接选举产生,这导致地方自主意识普遍加强,使俄出现了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双轨运作的局面,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央与地方关系。普京当政后,废除了地方长官直接选举制,自2004年变相恢复任命地方行政长官。这也成为俄反对派和西方攻击他“民主倒退”的把柄。为缓和矛盾,2012年5月,俄出台新法案,规定地方行政长官将进行直接选举产生。俄各政党(无论是否进入议会)都有权推出本党的地方长官候选人,此外个人也有权自荐。但是由于最终都需要总统核准,因此这也仅仅是有限直选。在2013年9月举行的部分地区换届选举中,“统俄党”基本上赢得了全俄境内的地方选举的事实证明,即便是直接选举,现在俄罗斯的政治生态也与叶利钦时期大不相同,总统完全有能力控制全局。endprint

总的来看,近年普京一方面通过建立并强化“统俄党”,使之成为了自己控制议会、左右政局的主要抓手;另一方面将地方的立法权、行政权收归中央,牢牢控制住地方政局的走向,这不仅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而且事实上也有利于保持俄政局的稳定。

阅读2

俄罗斯经济转型是否结束?

2012年4月,俄罗斯第一副总理舒瓦洛夫撰文指出,俄罗斯经济转型基本结束,俄罗斯经济从此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作为俄政府负责经济事务的最高官员,舒瓦洛夫的话代表了俄官方对自1992年以来政府为经济转型所取得成果的充分肯定。对这一结论尽管各界看法并不一致,但笔者认为,客观事实证明俄罗斯经济确已今非昔比,而且无论是从经济总量的恢复,还是新的经济体制的建立等方面来看,俄经济都已成功转型。

第一,确立了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1990年代初,脱胎于苏联高度集权的僵化计划经济体制的俄罗斯经济进入市场经济阶段。经过近20年的艰苦探索和建设,如今俄罗斯已经建立起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如:建立完善了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法律体系,以规范俄经济活动;建立起了完整的金融体系,形成以中央银行为主导、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体系,建立并稳定了货币、证券和期货市场,完善了卢布汇率形成机制;建立了全新的财政税收体系。新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不仅有助于俄国家宏观经济的稳定,而且在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克服经济危机方面功不可没。

第二,确立了国家资本主义模式。“国家资本主义”源于普京对叶利钦政府经济改革弊端的反省及对俄罗斯发展道路的理性探索。在1999年12月30日普京发表的《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中,他就曾指出,1990年代俄市场经济改革的教训显示,俄政府必须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建立一套完整的国家调控体系,针对俄罗斯的客观条件制定并实施改革战略。2000年2月,普京执政不久即警告金融寡头“不要干预国家决策”的讲话就表明其加强国家控制的决心。此后,普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整治叶利钦时期形成的金融寡头集团,将霍多尔科夫斯基逮捕入狱,迫使古辛斯基和别列佐夫斯基流亡海外;组建国家控股的、由政府委派管理的大型垄断型企业,推动国家资本向战略企业的扩张与垄断;“收回”叶利钦时期被金融寡头所瓜分的重要国有资产,如帮助俄罗斯石油公司(国企)收购了尤科斯公司核心资产“尤甘斯克”公司等;2004年开始又设立了国家稳定基金。2012年普京重返克里姆林宫后,即宣称“国家资本主义不是我们的目标”,表示将推动私有化进程,并认为缺乏健康的竞争,市场经济将退化为行政命令体制。对于上述言论,笔者认为这是普京向外界许诺不允许改革“开倒车”的表态,但这并不意味着普京就会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权拱手相让。这里且不说占国家经济总量近50%规模的国有股份要完成私有化本身有多大的技术难度了。

第三,经济实力恢复,抗危机能力增强。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2012年,俄罗斯GDP总量为1.954万亿美元,占同期全球GDP总量的2.74%,位居全球第九。而在1991年,俄GDP总量占全球的2.41%,名列全球第九。这意味着,俄经济在经历了近20年的多轮衰退和复苏之后,已经完全恢复到苏联解体前的水平。期间,俄遭遇1998年和2008年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面对前一次危机,俄基本毫无还手之力,不得不宣布卢布贬值,延缓偿还国债(政府违约),导致组阁不到半年的基里延科政府垮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尽管俄如世界许多国家一样难以独善其身,出现了一定的经济衰退,但与1998年金融危机时相比,俄已经完全是另外一个国家了,不仅经济实力大幅增强,而且市场经济体系已建立并逐步完善,其抵御风险和自救的能力大幅提升。

尽管俄罗斯经济已经恢复到1991年的水平,但是要将这种恢复性增长转化为真正的可持续增长尚需时日,而且还面临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

第一,国民经济能源化倾向严重。如今,能源产业是俄罗斯经济的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俄近50%的财政收入、外贸出口的2/3、GDP的20%都依赖油气。可以说,油气对俄经济发展乃至国家复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俄如此重视油气生产和出口是有原因的。历史上俄就是一个油气生产出口大国。1980年代初,苏联的石油生产一度位居世界前列。自冷战中后期(1970年代末)开始,西欧就从苏联进口油气。进入21世纪后,国际油价出现罕见飙升行情,俄抓住了这次机会,将许多叶利钦时期被私有化的油气企业重新国有化,增加油气出口的同时大幅提高了油气出口税,使国家迅速摆脱了经济上的被动,经济实力显著提升。然而,“石油美元”的涌入也使俄经济能源化倾向日益严重。近年,以梅德韦杰夫为代表的俄高层提出创新经济等许多调整俄经济结构的政策,但都收效甚微,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俄要保证一定的经济增速必须依靠能源产业,如此其他产业自然得不到关注。可以预见,在世界经济继续保持增长,外需依然存在的情况下,俄不会减少其能源产品的出口,这样,中短期内俄自然难以使其经济摆脱对能源的依赖。

第二,经济持续低迷增长。自1999年开始,俄罗斯经济进入恢复性增长期,至2008年,俄年均经济增长率高达7%。这既得益于1990年代开始的市场经济改革,也得益于世界经济的繁荣。然而,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俄经济遭受严重打击。2009年,俄经济增长率暴跌至-7.9%,随后虽有所恢复,但2010~2012年间,也仅为4.3%、4.3%和3.4%。2013年前11个月,俄GDP仅实现1.3%的同比增长,远不及年初预测的3.6%的一半。有评论称,俄经济增长大潮已经结束,如果不能进行深刻的结构性改革,俄经济增长很可能常处低位。绝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导致俄经济低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2013年世界经济低迷复苏使全球对俄能源需求减少,这对长期依赖能源的俄经济产生较大负面影响。据统计,2013年俄石油出口较2012年相比减少2.1%。此外,美国的页岩气革命、乌克兰的“气改煤”战略等也对俄能源出口造成不小的心理和现实压力。其次,国际资金的持续撤离。受美联储释放缩减QE规模预期的影响,国际金融市场出现动荡,导致国际资金从新兴经济体撤离,俄罗斯也未能幸免。据俄经济发展部预测,2013年俄全年的流出规模将突破600亿美元,高于2012年的560亿美元。再次,投资和内需乏力。除能源出口外,近年支撑俄经济的投资与内需也未能发挥出有效的推动作用,致使国内经济缺乏活力。endprint

至于如何看待现阶段俄罗斯经济的低速增长,有的学者并不悲观。他们认为,只要外需还存在,世界经济还在向前发展,俄经济中短期内不会出现大的问题。对于为什么俄一直致力于追求更高经济发展速度的原因,笔者认为,尽管这需要极大的政治勇气,但这其中既有普京希望尽快实现国家复兴梦想的需要,也是维系普京政权稳定的必然选择。

阅读3

俄罗斯的军事改革是否顺利?

从彼得大帝时期开始,俄罗斯的军事实力就不断增强。在随后的历史中,其军事影响力从东欧逐渐辐射到西欧,到苏联中后期达到顶峰,当时的苏军是全球除美军以外最具威慑力的军队之一。苏联解体后,1992年5月7日,叶利钦发布了关于组建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的命令。尽管俄武装力量建立在原苏军基础之上,但从各方面来看,俄军事力量较苏联时期在实力上削弱了不少,这对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构成了严重威胁。为此,叶利钦将尽快重建和振兴俄军事力量列为其执政初期的重要战略任务。

经过两年多时间的重新组建,叶利钦基本完成了创建俄军队、从国外撤军、大幅度削减陆海军和改组俄军队结构这四项基本任务。但是,在1994年岁末爆发的第一次车臣战争中,俄军虽损失惨重但仍难以取胜,这彻底暴露了俄军战斗力被严重削弱的事实。在此背景下,1996年连任总统的叶利钦决定实施军事改革,这也是被外界称为继彼得大帝军事改革和图哈切夫斯基军事改革之后的俄对军队进行的第三次重大改革。改革的核心目标是要“建立一支组织严密、装备精良、人员精悍、与国家经济能力相适应、符合保障国家安全需要的现代化职业军队”。此次军事改革分为1997~2000年和2001~2005年两个阶段,主要任务包括裁减兵员、改编军种、改革指挥体系、缩减军区和军队职业化建设等多个方面。至2000年,军事改革的第一阶段结束,俄军队建设基本完成了在继承苏联军事遗产基础上,向符合俄国防建设实际需要方面进行转变。

进入新世纪,出身强力部门、有着强烈“军事情结”的普京提出“没有强大的武装力量,便没有强大的俄罗斯”的强军思想。2000年至今,无论是当总统还是总理,普京都把军队建设视为其振兴俄罗斯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普京既继承和深化了叶利钦时期军事改革的成果,同时适时开启军事改革新阶段。

2003年10月初,在俄国防部召开的高级军官会议上,普京宣布俄根本性的军事改革阶段已经结束,未来俄武装力量建设规划应是着眼于如何改革和发展保卫国家利益的能力。本次会议通过了题为《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发展的紧迫任务》的指导性文件,其中详细分析了俄国家安全所面临的三大威胁(外部威胁、内部威胁和跨境威胁),明确了俄军队的四项主要任务(遏制对俄安全和国家利益的军事或军事—政治威胁、保护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在和平时期履行义务、为保卫国家利益而参与各种军事斗争),提出了包括保留战略遏制力量潜力在内的俄军事改革的七大优先方向,强调不排除在必要时对敌方进行“先发制人”打击的可能。在新改革方针指导下,俄军队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此后几年,随着俄经济形势的好转,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俄军事建设步伐逐步加快。除了不断加大对军事建设的投入,继续精兵减员、调整军种结构及加快军队职业化改革等内容以外,为达到提高核战略威慑可靠性的目的,使战略核力量建设由“重数量”到“重质量”方向转变,俄特别强调现代化战略核力量,如积极推动部署有极强突防和打击能力的陆基导弹SS-27(白杨-M)的步伐。

尽管普京前两任内的军事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2008年8月的俄格战争再一次给俄高层敲响了警钟。短短几天的冲突使俄认识到,俄军无论是在战争理念和指挥架构,还是武器装备等方面都无法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如要在未来的现代化战争中掌握主动,俄必须深化其军事改革,使俄军建设也现代化。

2008年9月15日,时任俄总统的梅德韦杰夫发布“重塑军队面貌”命令,开始了新一轮军事改革,主要内容是:改革指挥体系,将原6大军区按战略方向合并改建为西部、南部、中央和东部4个联合战略司令部,负责战时对辖区除战略核力量之外所有陆海空部队的统一指挥,为适应现代战争快速机动、多兵种联动的需要,撤销师团编制,构建以旅为主要作战单位的战斗体系;将现役军队人员数量由120万人缩减为100万人,缩减军官比例,使之由原来的58%降低为15%,提高合同制士兵的数量;更新装备,制定了总额近7500亿美元的购买新武器的庞大计划。正是得益于这一计划,2013年12月23日,俄第二艘第四代战略核潜艇“北风之神”级“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号列装俄海军,该潜艇是美国“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的劲敌,根据俄军队重装计划,俄海军将在2020年前获得8艘该级核潜艇,届时俄海基核威慑力将大为改善;此外,此次军事改革的一个亮点是给俄军官兵的生活带来了实质性变化,军队后勤服务的地方化管理,工资水平大幅提升(从2012年开始俄军人工资提高近3倍),加大解决军人住房问题的力度等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使俄军的保障水平有了极大提升。2009年5月,梅德韦杰夫又签署了《俄罗斯联邦2020年前国家安全战略》,不久后又出台了新的军事战略,这些都是“梅普”执政时期出台的指导俄军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客观上看与普京任总统时的改革思路没有大的不同,仅做了某些局部调整。

2012年2月,普京在俄官方报纸《俄罗斯报》上发表了题为《变得强大:俄罗斯国家安全的保证》的署名文章,这是普京为其竞选第三任总统而发表的第六篇纲领性文章,其中详细阐述了自己对于国家安全问题以及未来军队建设的看法和计划。文中普京宣布要使俄军事力量实现现代化,强硬应对北约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的计划,并谋求引领全球军事技术发展潮流。对未来俄军事力量的发展,普京承诺,俄将在今后10年花费约6700亿美元采购超过400枚洲际弹道导弹、100个军用航天器、包括第五代战机在内的600多架先进战斗机、8艘战略核潜艇在内的数十艘潜艇和50多艘舰艇等装备,此外,俄军还将获得大量的S—400地空导弹系统、“勇士”防空导弹系统和“伊斯坎德尔—M”导弹系统,以及2300辆现代化主战坦克、近2000门自行火炮和1.7万多辆军用汽车。如此规模庞大的军购清单表明,未来10年普京关于军队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更新军备。endprint

这次俄罗斯的军事改革从独立之初开始已经持续20余年,改革的目的简而言之就是要打造一支现代化的武装力量,以助普京实现其“强国梦”。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俄军现代化进程仍未结束。

阅读4

俄罗斯能否在当今的全球治理中发挥主导作用?

全球治理是一个现代政治术语,它指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政府、政府间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等其他主体参与解决国际事务的过程。如今学术界普遍认为,民族国家,特别是大国依然在全球治理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也就是说全球治理是大国彰显国力的外交新舞台。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大国,近年随着国力的恢复,俄罗斯一直积极争取在全球治理中发挥建设性的作用,对此国际社会评论不一。一些西方人士认为,这是俄强势崛起的表现,甚至是俄内心深处帝国思想的反映,而有的评论却称,这是俄追求大国地位的自然体现,不值得大惊小怪,更何况当今绝大多数国际问题离开俄得不到很好的解决。笔者认为,对于俄罗斯与全球治理的关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

一方面,参与全球治理既是俄罗斯的精神追求,也是其客观国力使然。表现在:首先,俄是一个有着较强烈的普世情结的国家。自1472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迎娶东罗马拜占庭帝国末代皇帝的侄女索菲娅公主开始,俄就以“第三罗马”自居。从此,帝国观念逐渐根植于俄统治者的思维之中,无论是在沙皇俄国、红色苏联,还是当代俄罗斯,帝国思想和历史使命感等俄民族的精神价值观都发挥着重要影响。这些东西是俄强烈民族自豪感的根源,也使俄拥有相比其他国家更强的普世情节。正是在这种历史使命感的激励下,参与全球治理并力争在其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就自然成为了俄重返世界舞台中央的必然选择。其次,尽管苏联解体使得俄的综合国力受到严重削弱,但是它仍然是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横跨欧亚大陆的地缘优势使俄战略影响力可以辐射到东南西北各个方向。囿于目前的经济实力,俄在全球治理中经济领域的话语权不足,依靠的主要还是其强大的军事力量,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广袤无垠的国土、丰富的能源资源、独具特色的科技以及高水平的教育都是支撑俄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俄罗斯必将成为当今全球治理的主导者之一。俄一直热衷于参与全球治理进程。从彼得一世改革开始的几百年间,俄从进入欧洲到成为欧洲大国,再到欧亚大国,其国家发展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参与全球治理的过程。期间,俄外交内涵不断丰富,全球治理能力逐步增强。前苏联时期,俄罗斯的全球治理能力达到顶峰。作为一个超级大国,二战和冷战近一个世纪血雨腥风的考验使苏联拥有了更加丰富的全球治理经验。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中,苏联的综合国力一度能与美国相抗衡,其政治经济军事影响力遍及全球。作为当时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主要制定者和维护者,苏联曾积极介入全球热点问题,并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而回顾自2000年普京上台以来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的种种表现,无论是在北约东扩上与美国和欧盟的较量,还是在北方四岛问题上与日本的虚与委蛇,等等,这些外交手段岂是缺乏丰富外交斗争经验的国家所能做到的?如今随着俄国力恢复到正常的水平,俄外交的进攻性和灵活性更加彰显无遗。我们看到,在2013年的叙利亚化武危机处理中,俄一方面表态支持叙利亚巴沙尔政权,坚决反对美国动武的提议,但在事态发展的关键时刻却能通过“非凡的外交努力”灵活化解危机。在美国国务卿克里发出“只要叙利亚交出化学武器就可避免军事打击”的信号之后,俄迅速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说服叙利亚立刻宣布同意俄有关“化武换和平”的提议,并很快向联合国有关机构递交了把其化学武器交由联合国监管并加入《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的相关文件,随后,叙利亚化武危机基本平息。对于危机处理中俄的外交贡献,就连一贯对俄持不友好立场的“福克斯新闻”都承认,“普京给了和平一个机会,避免了美国对叙利亚的军事打击。”与叙利亚危机相比,俄在2013年11月爆发的乌克兰危机的处理中显得更加强势。乌克兰既与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与西方关系密切,所以在处理这一问题是俄既要考虑地缘政治的因素,也要顾及乌克兰国内复杂的民族情绪,其难度非比寻常。然而,在危机处理过程中俄与美欧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不仅对美欧提出的制裁嗤之以鼻,以牙还牙,而且对美欧将其暂时踢出八国集团和欧盟取消原定6月举行的欧盟—俄罗斯峰会不屑一顾,其外交强势可见一斑。尤其是在克里米亚公投入俄问题上,俄鼓励、怂恿克里米亚进行独立公投并申请入俄,给西方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为最后的军事快速介入克里米亚做足了铺垫。

俄罗斯解决叙利亚化武危机和乌克兰危机的做法让世人确实有理由对俄刮目相看。也许让国际社会折服的不仅仅是危机解决本身,更重要的是俄在面临危机时所表现出来的足智多谋,而这恰恰是在当今这个虽然倡导平等,但依然以实力和成败论英雄的国际体系中不可或缺的资本。由此可以基本判断,拥有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身为八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和世界贸易组织等几乎所有重要国际组织成员,又有着强烈的民族复兴责任感的俄罗斯不可能游离在国际舞台的边缘,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并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主导作用将是其必然的选择。endprint

猜你喜欢

政党普京俄罗斯
“带领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政党”
“狙击手普京”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普京与秋田犬
另辟蹊径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普京:反对派欲抹黑大选
同舟共济
俄罗斯政党的最新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