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思考
2014-06-20郭秀兰罗佩谭璐璐
郭秀兰 罗佩 谭璐璐
摘 要 加强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更是一项艰巨的政治任务。针对大学生心理特点和社会发展要求,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思想政治教育为重点,开拓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原则、内容和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 政治信仰 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Enhancement of Political Belief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GUO Xiulan, LUO Pei, TAN Lulu
(School of Economic and Political,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68)
Abstract To strengthen college students' political belief education is very important for college talent training, and it is also a very tough political task. According to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social development, we should respect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s guidance, and regard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as the consistent thread. Besides, we ought to focus on the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ry our level best to develop the principle, content and approaches of college students' political belief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political belief; education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继续奋斗。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这是党和国家向青年发出的深情呼唤,也是对每个青年提出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当代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代表,其思想政治素质状况体现着下一代人的精神风貌,加强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不仅是高校人才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更是一项艰巨的政治任务。
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原则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转变了传统政治信仰教育中的社会本位论,强调了遵循大学生政治心理形成和发展规律的重要性,为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指明了方向,是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应该遵循的总原则。
(1)突出主体性。“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必须“以生为本”,遵循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发展特点和政治信仰的形成规律,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利,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意识到政治信仰是人在社会上生存的一种需要,并主动地将政治信仰与个人发展结合起来,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自觉地捍卫科学的政治信仰。
(2)重视系统性。科学发展观所指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系统观。在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中坚持系统性原则,一是要注意内容的系统性。民族信仰、国家信仰、政党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等是政治信仰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缺一不可。二是要重视环境的系统性。影响大学生政治信仰形成的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环境,不仅高校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培育方案,还需要社会、家庭的密切配合。
(3)增强现实性。政治信仰的确立与个体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和心理发展与接受规律相关。在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中坚持现实性原则,既要关注现实生活对大学生政治信仰形成的影响,如社会转型中出现的矛盾与问题带来大学生政治认知上的困扰,家长事业发展不顺或家庭经济拮据对大学生政治情感的制约;又要把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在政治信仰形成中的作用,根据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心理诉求,对不同类型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应采取不同程度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把握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以理论层面为主导,统领理想、精神、道德等不同层面,构成了一个四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完整体系。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弘扬主旋律。
(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加强大学生政治信仰的理论基础。政治信仰是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形成并得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优秀文化的遗产,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当今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更加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打牢政治信仰的主心骨。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教育,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指导地位,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马克思主义信仰从感性升华到理性,并成为观察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武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行动指南。
(2)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目标,确立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发展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近些年来,一些人不顾我国的国情,无视改革开放取得的成绩,大肆鼓吹西方的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在大学生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当前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和教育,使大学生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准确把握新时期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和我国发展中面临的挑战,不断深化和丰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
(3)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动力,铸造大学生政治信仰的灵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也是大学生政治信仰的精神动力。当代大学生理应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己任,自觉地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建设、民族振兴联系起来,把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投入到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之中,创造无愧于祖国和人民的新业绩。
(4)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规范,培育大学生政治信仰的道德基石。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概括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和针对性。当前社会最严重的价值危机不是道德理想的失落,而是中国文化中公民底线伦理的崩溃。在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中,一定要从时代发展的高度出发,引导大学生全面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以实际行动成为社会文明道德风尚的重要践行者和传承者,为其政治信仰的确立夯实思想道德根基。
3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重点,创新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途径
从本质内容和根本功能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种信仰教育。高校作为大学生政治信仰培育的主阵地,理应充分发挥其教育的优势。
(1)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龙头,发挥教学育人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充分体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要求,不仅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学生的头脑,让他们深刻理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发展过程,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选择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必然性和正确性,还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把知识传授与信仰确立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深入人心,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2)以校园文化为依托,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对学生的价值理念、道德情操、思想内涵和行为模式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多样性特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政治信仰的潜在作用。如在校园公共场所设置名人雕塑、英雄模型、励志名言;利用重要节日、重大事件等时机,通过报告演讲、文娱活动、竞技比赛等方式,开展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宣传教育活动,把校园文化变为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重要平台,多层次、全方位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信仰观。
(3)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发挥实践育人作用。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在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中,应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机制,并把社会实践纳入到相关课程考核之中,如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教学环节,鼓励学生走出校门,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红色旅游活动及各种志愿者服务活动。同时,也要拓宽大学生在学校参与政治实践的渠道,如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让他们参与校园各方面的事务管理,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政治信仰的重要。
(4)以校园网建设为突破,发挥媒体辐射作用。校园网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首先,要加强面向全体学生的门户网站建设。既要高品位地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和网页,也要加强网络监管,做好正面信息的引导和有害信息的过滤工作。其次,要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的沟通互动作用。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应通过 QQ群、博客、Web空间等形式参与到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动向,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5)以教师素质为表率,发挥教育者引领作用。“学为人师,行为示范。”在大学生政治信仰确立过程中,教师以身作则的行为示范效应不亚于直接的教育,甚至高于所做的讲课和宣传。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在“言传”之外更应重视“身教”,在台上讲的一定要是真话;在台下更应对所宣讲的是真信、真行,时时处处表现出言行的一致性和表率作用。只有这样,学生才“信其道,践其行”,把所接受的教育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
基金项目:《文化强国视域下大学生政治信仰研究》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 [20130025]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社政司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 温海波,孙希国.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体系的构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