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的探讨
2014-06-20陈艺
陈艺
摘 要:高职学生由于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较弱,计算机程序设计所用的各种语言对高职学生来说基本是陌生的,加之C语言的本身较难学,导致C语言在教学中取得的效果不是很好,难以达到高职院校技能培养的目标。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提出了一些C语言教学的改进方法。
关键词: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
C语言是我国大专院校最为流行的计算机编程语言,其功能强大,向面向对象的编程方法转化也很容易,因此大多时候成为计算机语言学习的入门语言,给学习后续课程如《单片机应用技术》等打下了基础。虽然是入门语言,但由于高职学生及C语言的自身特点,C语言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很有探讨的必要性。
1 C语言教学效果不理想原因的探讨
⑴从教材的选择上来看,我校选用的是清华大学谭浩强教授所著的《C程序设计》第四版,为什么没有选择其它高职高专的版本,因为这些教材往往也是大学教材的“简化版”,学起来效果也不是很好,索性选了该版。这说明需要从高职学生教学目标出发,编写适合高职教学的教材,而不要将大学教材简化简化就行了,这样就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⑵从教学的内容来看,依然是传统的教学,注重语句、语法,重视理论的学习,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跟自己专业相结合的实践能力训练不够,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对其它的语言仍然不知该如何学,很难独立编写程序。
⑶从教学目的来看,针对性不是很强,学习的目的不明确,不同院系不同专业应该有不同的教学目的,在上课前,从学生所学专业出发,应努力使学生明确即将学习知识的意义与作用,及与个人今后发展的密切关系。 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一点还做得不够。
要想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要进行教学改革。
2 C语言教学改革
对高职学生而言,学校要教授的知识不是以理论为主,而是以技术技能为主,他们将来要走向基层,走向生产服务一线,因此计算机只能作为一门应用技能来掌握,要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在此教学目标下,C语言只是作为初学工具的使用。为了提高高职C语言的教学效果,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⑴根据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修订教学大纲,编写和选用适合本专业教学的教材。高职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而不是学术型人才,根据这一目标,对大学C语言教材中的内容应进行适当简化和整合,对其中偏难的,对培养基础能力没有多少帮助的知识可以略讲甚至不讲,而对以后学习、工作中实际应用较多的,对基础能力有较大帮助的知识要加大讲解训练学时。例如对地址分配这样的难以理解的理论就可以不讲,对输入、输出、选择语句、循环语句、文件、数组等常用的,并且容易学习的知识要加强。用这些知识培养学生对语言的认识,学会基本的阅读程序、编写程序的方法,达到解决常见问题的目的。
⑵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抽象的知识生动化、形象化。现在各高校多媒体教学已成常态,如何将深奥的理论通过实例演示得形象,浅显易懂,是每一位老师应该考虑的。例如讲解循环,要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演示清楚地看到循环过程以及在循环过程中各种数据的变化。这样就使理论教学变得直接,形象,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就比校容易。
⑶改进实践教学环节,变章节教学为项目教学,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加强实践能力培养。传统的教学从语法开始,注重语句、语法等细节的教学,一章一章的递进教学,这样教学的本意是使学生的基础知识打得牢靠,但对高职学生不适应,高职学生由于理论学习的能力较弱,很容易对本课程失去兴趣进而不学,采用项目教学法以后,以日常生活工程实践的实例作为项目,每一个项目都有任务,以任务作为驱动,让学生结合书本上的知识,加上老师的引导、点拨然后通过自己的操作,完成该任务进而完成该项目。这样一来,学生的动手操作时间较多,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这实践过程中,又能学习跟实践相关的理论知识,以点带面,以旧带新,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技能,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生活和工程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打下坚实的编程基础和编程方法,为后续的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⑷改进考试方法。传统的考试方法以笔试为主,对基础理论的考察较为重视。但高职学生以技能学习为主,要想反映出学生实际的技能水平,实践考試就必不可少。在C语言教学结束后,可以留出一到两周的时间让学生选择适合的课题,进行小型的课程设计,让学生掌握从方案的提出、论证、分析、设计与实施到最终解决问题的程序设计流程和基本操作技能,并给出评分,作为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样就推动了本专业的课程改革,使学生更加重视实践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也提高了本课程的教学质量。
以上只是本人的一点教学体会,关于如何使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语言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C语言程序设计》也不例外。随着高职院校教学环境的优化与高职教学改革的深入与发展,终会找到一条既能满足高职学生学习的需要,又能完成高职培养目标,为他们今后的继续学习和深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真正实现提高学生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创新道路。